大队的刘会计、张会计等人,记录了二队的收成,然后将数据上交了大队。
这个刘会计正是之前二队的会计,现在到了大队当会计。
经过层层选拔,于浩的对象梁美琴担任了二队的会计(统计员)。
各个生产队的秋收数据也陆续出来了,方唯查看了一下,情况比预想中的要好。
“三哥,你整天茶不思饭不想的,在想啥呢?”
中午吃饭的时候,盘莲花看到男人一边吃东西还在一边沉思,就笑着问了一句。
方唯最近几天一直是这个状态,她看着都着急。
“啊?我在想大队今后的工作安排,有点走神了。好了,不多想了,船到桥头自然直。”
方唯的确是在想大队的事情,下塘大队12个生产队,加一起足有2000来号人,管理起来的难度自然是大大的增加了。
万事开头难,他决定带领大队干部,积极参与各个生产队的口粮分配。
所谓的参与其实是旁观不插手的意思。
方唯和郑虎等人来到了一队,魏光华在大队部坐镇。
“方支书”
一队的队长张楚很热情的到村口迎接,尤其是对方唯表现的很恭顺。
“我是大队长不是支书,别乱喊。”
方唯不吃他这一套,实际上胡乱称呼职务是很忌讳的,也不知道对方今儿吃错了什么药。
“哈哈,方队长,方队长。不过,你当支书还不是迟早的事儿?”
张楚也不觉得尴尬,自己找了个台阶下,便带着大家去了队部。
他这么说也有一定的道理,方唯在当上二队队长不久,就加入了D组织。整个大队这么些生产队队长,少有不是党员的。
现在外面都说魏光华要调到公社去,接下来方唯自然会接替对方成为大队支书。
“这个张楚以前看着很精明啊,今儿怎么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嗯,我明白了,这家伙是故意的,是想表明自己的态度。”
等方唯走到了一队的队部,就想明白了张楚的用意。
果然,能当生产队队长的都是人精,要不然也很难服众。农村工作可不但简单,没有两把刷子根本管不了这些社员。
“我们一队有水田440亩,旱田和坡地206亩,其中菜地占了60亩。整个生产队的社员、知青和其他人员加一起是320人。
这一季我们种植了【南光二号】杂交水稻,平均亩产960斤,总产量为422400斤。剔除不合格的部份约为12400斤,其余的410000斤次一级稻种将全部出售(换购)。”
大家在队部会议室坐下,张楚介绍晚稻的收成情况。
方唯注意到对方没有看稿子,各种数据张口就来,看来脑子很好使。
按照1比5的换购比例,一队的次一级稻种能换购回来205万斤普通稻谷,或者收入246000元现金。
次一级稻种的收购价是每斤0.6元,远低于成型稻种的收购价。
最终,一队会留下41万斤稻谷,以及196800元现金。这些就是一队种植晚稻的收获,其实细算下来还是很不错的。
“张队长,你们的口粮分配方案是什么?”
方唯点了点头,对于一队取得的成绩给予了积极地评价。
然后他就询问了具体的分配方案。
“我们队核定的口粮标准是,全年每人平均500斤稻谷,分两季发放。”
不是每个生产队都像二队那么豪横,动不动一个人一年的口粮就超过了千斤稻谷。
这年月很多生产队的口粮标准,连一年350斤都达不到,有的地方一年才180斤。
不够吃可以配合红薯、马铃薯等杂粮,城里人也做不到顿顿吃白米饭。
方唯算了一下,一队光是在种植水稻这一项上面,一年就有82万斤稻谷以及将近40万元的现金收入。
扣除口粮16万斤、交公粮以及征购粮16万斤,还能剩下50万斤稻谷。
换购定型稻种需要支出4万斤稻谷,加上各种提留,队里的库存结余大概在25万斤稻谷-30万斤稻谷。
这部分稻谷是用来应急的,例如遇到了灾年,队里就得动用库存救急。
再比如队里要搞什么工程,也需要从库存里支出稻谷。
在粮食方面,一队不仅能做到自给自足甚至还有不少结余。
“但我们的副业不太行,猪圈里的生猪只有不到30头,等过些天交完任务之后,剩下的都得留着过年杀年猪。
队里有40亩烤烟田,其他的旱田和坡地会种植一些经济作物,总体收益不高。我们自己没有油茶林,食用油全靠一年种植一季油菜,平均每人每年的食用油占有量在10斤左右。”
张楚随后介绍起了队里的副业情况,确实不咋地。
队里也就这几年的日子才慢慢好了起来,以前还不是连饭都吃不饱?粮食产量不行,就没办法发展养殖业。
还是近几年大家的日子好过了,队里养的猪才增加了一些,以前过年才能杀一头猪,让大家尝尝肉味。
鸡鸭队里都没养,社员们个人按照规定可以饲养三只。
“那行,你们开始分口粮吧,我们几个在旁边看看。”
下午。
一队开始分口粮。
方唯注意到一队的知青面有菜色,分到手的口粮也只有平均数的一半。
他当即让高文书把这个情况记录了下来,等回头再向张楚了解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知青连饭都吃不饱。
稍后他还看到了沈钰,沈钰远远的冲他笑了笑,便领了粮食走了。
沈钰的口粮很接近平均数,应该饿不着。
瞅准时机,方唯向张楚了解了一下知青的情况。
“这帮鬼崽崽干活不行,评的工分很低,自然分到手的东西就少。”
张楚说的没错,这些学生崽目前的确抵不上一个半劳力。
但寸有所长,他也压根没想到该如何发挥知青们的长处。再加上队里的副业要死不活的,这些知青自然吃够了苦头。
方唯觉得这个问题要是解决了,能把知青们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绝对能创造更多的财富。
所以说,方唯选择这个节点很好,能发现很多平时发现不了问题。
他在一队考察完,又去了其他生产队。
这让他对于整个下塘的大队基本情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其他生产队忙活完之后,就轮到二队换购稻种了。
队里留下了24000斤【南光二号】稻种,其余的40万斤稻种拿出来进行换购,保证瑶岭公社每个生产队都能足额换到种子。
另外的6万斤【南光二号】成型稻种则卖给了收购站,在曾庆的协调之下,这些稻种全部运抵了清河县。
二队一共收获了80万斤稻谷以及44.84万元现金。
目前库存还有12万斤稻谷,赵金生决定卖出30万斤稻谷,库存62万斤稻谷。
30万斤稻谷一共收入了3万元现金,可见培育稻种和种植普通的水稻,经济价值相差巨大。
今年二队种植了一季黄豆、一季花生还有一季烤烟。
其中黄豆的总产量为104500斤,花生的总产量为123500斤,烤烟的总产量为95000斤。
【采收农作物,点数+104500】
【采收农作物,点数+123500】
【采收农作物,点事+95000】
【总点数:2059612点。】
10万斤黄豆种子卖给了杨连长等人,剩下的4500斤归入了库房。一共收入了20万斤普通黄豆以及45万元现金。
13500斤不合格的花生归入了库房,11万斤优良的花生种子对外销售,一共收获了22万斤普通花生以及28.6万元现金。
95000斤烤烟一共收入了23.75万元现金。
就这三项收入加起来就是97.35万元,几乎到了百万元的水平,可见种植经济作物比种水稻更赚钱。
只不过,队里有交公粮的任务,大家也要吃饭,所以粮食生产才是排在第一位的。
接下来,队里开始分花生、分黄豆,分出去的是大部分,小部分留在了库房里。这么多花生黄豆也吃不完呀,该送人的送人、该拿去换钱的换钱。
每个人都有满意的收获。
邓元恩的婆娘正好要生了,两口子提前就去了县医院。二队的社员不差钱,有了上一次铁燕红的教训,谁还敢在家里生孩子?
二队新来的知青羡慕坏了,他们依然拿到了平均数的一半物资,但却没有一个人抱怨,毕竟基数大,平均数的一半也很可观了。
姜霞和于浩趁机给大家做思想工作,告诉新知青,在二队只要好好干,生活就有盼头。
实际上姜霞她们这批老知青就是这么过来的。
方唯和盘莲花能稍微多分一些,但也多的有限。相较于方唯对二队做出的贡献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
不过家里不缺粮、不缺钱,夫妻两人都很知足。
知足者长乐,也才是方唯在当下安身立命的基础。要是光想着个人捞好处,恐怕早就被收拾了。
第191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
“莲花,咱们去山上住几天,陪陪阿公。”
大队的工作在一点点理顺,方唯让郑虎临时负责,带着老婆孩子以及阿姐去了瑶寨。
总是高强度的工作也不行,人又不是机器,还是要讲究劳逸结合。
一家人在山上呆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回来后,二队这边已经开始种植油菜了。
关于种植油菜的事情,方唯以大队的名义给各个生产队下发了通知。
通知要求他们去二队购买油菜种子,理由有两点,其一,可以提高油菜的产量。其二,可以提高油菜的品质也就是能提升出油率。
这是大队的强制性要求,通知要求大家务必遵照执行。
实际上方唯可以采用更温和的手段,可他想试一试自己这个大队长的成色,所以才下发了这样一份通知。
魏光华现在是把自己当做了摆设,橡皮图章,任何事都不发表反对意见。
但在心里,他觉得方惟有点飘了。
各个生产队在刚接到通知的时候也有点懵圈,以前大队在生产上从没有这般强硬过。
各队只要完成了公粮和征购粮任务,大队才不管具体的事情,爱种啥种啥。
方唯新官上任,核算权还没有真正拿到手,就开始发布命令了?
不过大家也没忘记是自己主动要求,请人家带领大家共同发展的,一个个倒不至于跳出来唱反调。
冷静下来一想,突然发现了亮点,原来二队不仅培育出高产稻种、高产黄豆、高产花生,还培育出来了高产油菜。
有过种植高产杂交水稻的经历,个个都尝到了甜头,张楚第一个就跑到二队购买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