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各队的林业资源收归大队,成立育林队,负责育苗、植树造林、经济林、以及林下经济等。
育林队事实上的负责人是高青山,但表面上则由二队原先的育林小组组长担任。
副业队负责养殖、以及各种经济作物的种植,其中就包括烤烟和蔬菜的种植。
各个生产队的生产计划由大队制定,二队负责杂交水稻的研究、定型稻种的生产。
其他各队负责次一级稻种的生产,以及大队安排的临时生产任务。
大队核算大概的内容就是这些,方唯决定先试行一点时间,如果遇到新问题再进行增减。
“虎子,通知各个生产队过来开会,估计又得吵了。”
方唯忙完之后,让郑虎通知各队的队长到大队来开会。
魏光华调走了之后,下塘大队目前还没有支书,但有传言说上级决定让方唯当大队支书,但还没有正式下发文件。
等人到齐了之后,方唯宣布开会,然后详细讲解了大队以后的管理制度,以及核算方法。
“方队长,口粮的分配比例是不是拉开的距离太大,一档和最后一档相差了三成,不符合政策要求吧?”
等他说完,11队的队长首先提出了质疑。
方唯随后解释说:
“咱们下塘大队就是县里的育种基地,在生产上咱们绝对不能吃大锅饭,一定要体现出奖勤罚懒的原则。
而且各个档次都有硬性标准,只要达到了就可以归入这个档次,没有名额限制,我巴不得你们个个都拿到第一档。”
“队长,留下结余的30%给社员们分红,是不是少了点?大家辛辛苦苦一年,就盼着这点钱进账呢。”
7队的队长对于现金分红的问题提出了质疑,他觉得只留下结余的30%的现金用以分红,不公平。
方唯解释说,由于大队刚刚统一核算,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
比如像购买新农机、新农具、兴修新的水利设施、修桥修路等等,都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
另外,这还是粉蛋糕和做蛋糕的问题,要是能把蛋糕做大,30%的现金分红比例就很可观了。
比如像二队,一年下来100万元的结余轻轻松松。拿出来30万元分红,会羡慕死一大群人。
而且这也是抑制贫富悬殊过大的一种手段,二队都没说话,七队还有啥说的?
七队长只好闭上了嘴巴。
这次会议开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方唯也不着急,有些事情必须要讲透,要不然在今后的执行过程中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其间有争论甚至是争吵,他总是摆事实讲道理,最终还是说服了大家。
新的管理制度好不好,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验证,然后不断地完善,自然可以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
三天后。
二队通往主干道的道路竣工,方唯和大队干部参加了竣工仪式。
有了这条路,从大队部前往公社和县城的时间都会大大缩短,车辆进出也更方便。
其他生产队的队长都很羡慕,现在的交通状况很糟糕,出行难可不是一句空话,几乎每个社员都遭受过路上的颠簸之苦。
“三哥,咱们各个生产队之间的道路要是能修成这样就好了,遇到雨天,道路上一片泥泞,连拖拉机都不容易通过。”
郑虎看着新修好的路,忍不住感慨了一句。
不过他也很清楚,二队的这条路是县里出钱的修的,要是让各个生产队出钱修路,根本不现实。
“虎子,你这句话算是说得到点子上了。我也知道修路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情,但我们什么不做的话,这个问题就会一直存在。”
方唯回应了一句,心里开始盘算大队内部修路的事情。
这件事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一是要充分利用主干道的便利条件,毕竟主干道还是可以将一部分生产队串联起来的。
二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钱修柏油路修碎石路总行吧?另外,没有钱全面修路,分段修路总行吧?
所以说,办法总比困难多。
当然,这件事先不急,如今他还没有完成整个大队的整合,而像修路这样的大型工程,必须要将各队拧成一股绳才行。
竣工仪式结束之后,方唯等人就回到了队部。
“大队长,公社送来了文件,我给你放桌上了。”
方唯刚走到办公室的门口,就有人提醒他公社有新文件下发。
他点点头,坐下之后拿起文件看了起来。
文件要求各大队,再次掀起学“大寨”的热潮,不等不靠,努力改变农村的面貌。同时还要求各个生产队,必须以粮为纲,狠抓粮食长生产,绝不能因为搞副业耽误主业。
“高文书,这份文件很重要,回头你下发给各个生产队,要求他们组织大家认真学习,公社和大队会进行抽查。”
大寨大队就是实行“大队核算”的代表,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非凡成就,
尽管大家的思路不能不完全一样,方唯还是很佩服人家那种战天斗地的豪情。
生产之余组织社员们和知青们学习,也是团结所有人的好办法,所以他很重视,要求各队必须认真学习,组织讨论。
方唯和大队干部会随时抽查学习效果。
“好的,大队长,我马上办。”
高文书拿着文件走了,这件事很急,他必须要在明天早上将文件送达各队。
随后,方唯又喊来了郑虎,让对方带人捋一捋大队农田水利设施的情况。然后把各队的人员组织起来,该疏通疏通、该修缮修缮。
安排好这些事情,他终于闲了下来。
管理一个大队和管理一个生产队是完全不同的体验,方唯也逐渐摸到了门道。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调动各队队长的积极性,没有他们的配合,大队工作就很难做。
一旦这些队长能和他一条心,他的工作就轻松了。
方唯随后离开了队部,去育林区叫上高青山,开始考察各队的林业资源。
下塘大队林业资源最丰富的是一队和二队,其他的生产队也不差。只不过除了二队之外,其他生产队对于林业资源的利用率都很低。
说白了就是靠天吃饭,没有系统的规划,也没有进行大面积的人工栽种。
“老高,我寻思把二队的成功经验复制到各队,你认为可行不可行?”
两人在11个生产队转了一圈,心里有了基本的概念。
方唯打算把各队的林业资源都利用起来,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同时也想听听高青山的意见。
“肯定可行啊,都是林地,二队能做到的事情其他生产队也应该能做到。”
高青山倒是很有信心,育林队不就是干这个的吗?
方唯点点头,心说,二队能做到的事情其他生产队还真未必能做到。
现在【育林采摘区】的区域面积约为3万亩,二队的林地肯定没这么多,可是加上他在深山里指定的区域,实际上剩余的区域面积并不多。
想要把11个生产队的林地全部纳入指定区域,区域面积是不够的。
当然,如果将【育林采摘区】的等级提升到12级,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他手里的点数还差一些,再积攒一段时间应该差不多了。
今年还有很多项目没有结算,等过了元旦就可以整体总体结算一次。
“老高,你心里有没有具体的想法?是继续扩大板栗树和油茶树的栽种面积,还是引进其他的品种?另外,林下经济都搞草药种植吗?”
考察结束,方唯和高青山坐在办公室讨论接下来的规划。
他自己对于林业算不上很在行,但队里有专家呀,所以他才会和高青山探讨。
“延续二队的种植经验,从技术上来说没啥问题。我们搞经济林和林下经济,最好能形成一定规模,这样才能有规模效益。”
高青山比较赞同继续栽种板栗树和油茶树,在林下继续种植草药。
考虑到物种的多样性,经济林中间还要套种一些伴生的林木。而沿着山脚栽种的楠木防护林、以及高山上的红豆杉人工林,都应该继续下去。
“嗯,那就这样,回头我和队干部商量一下,有了决定再通知你。”
方唯下定了决心,人工造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二队到如今还在继续栽种楠木(包括金丝楠)和红豆杉,着眼的可不仅仅是金钱。
这件事贵在坚持,所以应该常抓不懈。
第二天。
方唯就和队干部以及各队的队长商量了此事,会上几乎听不到反对的声音。这件事说到底是育林队的事情,对于各队的成绩和分配不会产生什么影响。
因此,这个议题很快就获得了通过。
第193章 走进原始森林,植物宝库
晚上。
方唯把育林队的队长以及高青山喊到了家里,同时把方平、关崇阳和孙道人也叫了过来。
大家一边喝酒一边随意的聊着,高青山很清楚,下塘大队即将开启新一轮的人工造林热潮。
“老三,育林队应该可以安置部份富余的劳动力,只是和林木有关的见效都慢,人家在分配上会不会有点吃亏?”
聊着聊着,大家就聊到了植树造林的事情。
关崇阳一边感叹二队的山林变化,一边觉得后续的事情不好办。
二队因为有基础,山上的油茶林不知道让多少眼红羡慕。可在整个大队实行人工造林的计划,先期收益和长远收益可能会产生矛盾。
“这方面我会注意的,不至于让育林队的社员和知青吃亏。”
方唯点点头,然后让老爷子不必担心。
大队核算的好处就是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收入分配的权力在方唯的手上,他可以进行必要的调整。
关崇阳见对方很有信心,便不再多言。
农村工作的一大难点就在分配上,如果方唯有本事能镇得住大家,这事儿还真没啥好说的。
吃完饭,方唯把老爷子和孙道人送了回去。
孙道人临进屋之前,看着他欲言又止,似乎有什么事情却又开不了口。
“孙老,咱们都这么熟了,你有啥事就说呗。”
方唯笑了笑,主动问了对方一下。
孙道人在整个大队也算名人,他和赵宝成、王桂香一起支撑起了医务室,是没有头衔的赤脚医生。
经过他的手诊治的病人数不胜数,病人并不局限于本大队,甚至连其他公社的病人都跑来找他看病。
方唯还是第一次见到对方的这般模样。
“唉,进屋说吧。”
孙道人有自己的住处,他一般情况下都在自己的屋里睡觉,只是平时在关崇阳那边呆的时间多一些。
说话的功夫,孙道人推开了门,方唯便跟着对方走了进去。
“老三,我师兄的身体情况不大好。不是得了什么病,而是他这段时间衰老的很快,恐怕坚持不了几年了。”
这句话犹如晴天霹雳,方唯只觉得脑袋里嗡的一声,半天说不出话。
对方的意思他听懂了,关崇阳没病没灾,就是身体机能在快速的衰竭,怕是很快就要油尽灯枯。
“道长,就没办法延缓一下?你需要什么要和我说,我都有办法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