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我在瑶岭山下当农民 第232节

  “方支书,不是我们有意刁难,到你们那儿的线路实在是太长了。我们今年的经费有限,除非你愿意承担大队内部的线路费用,要不然只能等明年再说。”

  对方见了武耀阳的条子,对方唯很客气。

  接下来就说了实情,不是他们不愿意供电,实在是建设成本太高,今年的经费不够。

  要是咬咬牙也能把输电线拉到下塘大队的边界,但内部的线路建设,只能由大队承担。

  方唯让对方算了一下,价格还在他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第216章 全国代表,世界领先

  “那就麻烦你多帮忙,队里内部的线路我们自己出钱,你看行吗?”

  “有你这句话就行!那咱们说好了啊,别等我把电线拉到了你们大队的门口,你却反悔。”

  “不会的,我回去之后就给你们发一份公函,会写明这些事情的。”

  双方达成了协议,方唯回去后就给供电部门发了一份公函,目的就是为了让人家安心。

  对这件事,大队所有的队干部都很支持。

  有了电就可以节省大量的油料,以后像抽水机这样的农机,就可以换成电动的而不是烧柴油的。

  另外,像碾米坊、磨坊,都可以更换新的电动设备,效率更高。

  所以,心疼归心疼,毕竟要花差不多10万块钱,但依旧没有人唱反调。

  等输电线架设到临近下塘大队的时候,郑虎亲自带人去帮忙。至于内部的线路更是大家一起动手,很快完成了线路架设工作。

  前前后后半个月的时间,下塘大队终于通了电。

  这天晚上。

  方惟一家齐聚在一起,一个个都坐在堂屋里享受着电灯泡带来的光明。

  实际上现在的农用电电压不是太稳,用方唯的话来说,灯泡一点都不亮。

  60瓦的电灯泡看起来和40瓦似的,不是灯泡的原因,而是电压的原因。

  即便如此,全家人还是开心的不行。

  接下来,方唯大笔一挥,队里就开始了买买买的行动。

  抽水机要换成电动的、很多农机都要更换或者添置,就连竹器厂都要引进几样电动设备。

  “三哥,有了电力真的是太好了!接下来我们可以扩大竹筷子的产量,这个产品还是很畅销的呢。”

  有了电动的机器设备,无论是加工竹器、竹制家具的效率都会提高很多。

  特别是生产竹筷子,机械化生产比手工生产的效率提升了何止百倍?

  等到机器设备买回来试用了一下,整个厂子的人都惊呆了。

  盘莲花一回来就兴冲冲的把这件事告诉了方唯,有了电动机械的帮助,比如像切割、抛光等环节就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人员可以专注于后续的手工制作。

  “是啊,所以我宁可花点钱也要尽快通电,要不然傻等着,谁知道要等多久?”

  方唯觉得下塘大队还算幸运的,瑶寨通电恐怕还要等好些年。

  即便是姚家岭水电站并网发电了,全县起码有一半以上的生产队无法享受到这个福利。

  现在快人一步,绝对是赢在了起跑线上。

  他之前为啥对竹器厂不是很上心?就是因为没电,无法扩大生产规模。

  现在通了电,就要好好合计一下了。

  翌日。

  方唯去了竹器厂,召集方平、盘莲花和温工等人开会。

  “厂里增加了投资,也添置了不少机器设备,应该积极的扩大生产。但这有一个前提,就是要主动去争取订单。

  所以厂里必须要成立销售科,我建议把于浩调过来,让他当销售科的科长。于浩有文化、待人接物很不错,可以让他试试。”

  现在厂里的生产问题暂时解决了,那么销售问题就需要认真对待。

  再像以前那样坐在厂里等订单是不行的,而是要主动出击。

  搞销售的话,他们三个都不行。

  比如像方平的性格太木讷,不善于和人打交道。盘莲花看着脾气很好,但实际上性格暴烈,受不得一点委屈,并不适合搞销售。

  温工就更不用说了,他压根没有到处乱跑的自由。

  因此,方唯就推荐了于浩。

  于浩为人仗义、能说会道,为人处世也不错,是个搞销售的好苗子。

  盘莲花听男人说完,觉得眼前一亮,说道:“我觉得于浩行。”

  方平和温工都没有意见,方平适合管理内部事务,正因为的他的话不多,厂里的人都怕他。关键是他的技术也最好,在群众中的威望也很高。

  他同意了之后,这件事便定了下来。

  “择日不如撞日,大哥,你派个人去把于浩喊过来。”

  方唯决定马上和于浩谈话,这种事肯定要先征求个人的意见,要是本人不愿意,工作肯定做不好。

  稍后,于浩来到了竹器厂。

  方唯把事情和他一说,对方就欣然答应了。

  “那行,回头你和厂里商量,销售再添两个人手,然后就投入工作。于浩,梁雪琴快生了吧?家里的事情你要安排好。”

  “雪琴预产期还有一段时间,我会安排好家里的事情的,请支书放心!”

  方唯和于浩谈完,便离开了竹器厂。

  剩下的事情自然有方平他们几个去处理,不需要方唯再操心。

  竹器厂成立了销售科,于浩带着两个年轻人去了陈州。

  陈州的市场很大,之前厂里只是通过吴迪的关系接了几批订单,但一直没有认真的开拓市场。

  以前受限于产能,厂里也没有开拓市场的需求,但现在不一样了。

  于浩等人抵达陈州之后,首先拜访了吴迪和姜云,并给他们带了一些土特产。

  吴迪姜云两口子听说于浩是知青,显得很热情,仔细的询问了一下姜霞的情况。有些事他们不好问方唯,但面对于浩就没那么多的顾虑。

  于浩的口才很好,随口讲了一些生活上的趣事,还不动声色的提了一下姜霞一年下来的收获。

  吴迪两口子很惊讶,像收入分配的事情他们并不清楚。姜霞写信的时候总说自己过得很好,但因为没有具体的参照,他们也不知道究竟好到什么程度。

  现在听于浩一说,她俩才有了直观印象,好家伙,吃喝方面比一般的城里人都好。

  吴迪两口子对于浩的印象很不错,听说对方结婚了,还暗自叹息了半天。

  “我可以帮你引荐几个人,具体的事情需要你去谈。小于,销售工作不好做,你要多一点耐心。”

  “谢谢吴厂长,我不会急于求成的。”

  于浩明白自己只能从吴迪这里打开一个小小的缺口,后续的工作只能靠自己努力。

  他们几个在陈州努力的推销竹器厂的产品,方唯也离开了队里去省城开会。他没有在陈州停留,下了客车就去了火车站。

  他有代表证,不存在买不到火车票的问题,然后就直奔省城。

  近一年的形势持续回暖,在返还了社员的自留地、允许个人有条件的饲养鸡鸭之后,又陆续出台了鼓励农业生产的一些措施。

  但在分配层面还是提倡艰苦奋斗,坚决反对各生产队分光吃光的行为。

  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方唯谈了自己的看法。比如像一些富裕队,在保证了各项提留和生产发展资金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的提高社员们收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对他这个观点,有些人支持有些人反对,但总的来说大家的意见还是很客观的,没有人刻意针对他,也没有上纲上线。

  这倒出乎了他的预料,他还以为自己说完,会是一面倒的批评声音。

  他原本是想趁着这次会议请辞代表一职的,但现在他又有些动摇了。这个身份其实很有用,如果不是因为下塘大队的一些做法和主流不符,他也不会兴起这个念头。

  正当他有些犹豫的时候,有关方面的同志找到了他。

  “方唯同志,鉴于你和下塘大队在农业育种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我们已经将你报了上去,有可能成为全国代表,你要有个心理准备。”

  对方的话简直让方唯震惊了,他本来都不打算当这个省代表了,结果还有希望更上一层楼?

  这个时候他什么都不能说,只能感谢上级的信任。

  “请领导放心,我今后一定会在育种工作中做出更大的成绩。”

  其实上面对于下塘大队的事情心知肚明,到了一定的层次,人家也不会在乎分配上的一些问题,最多就是不鼓励不宣传而已。

  上面看重的是方唯和下塘大队在育种方面取得的突破,这才是重点。

  第二天。

  在最后一次全体会议上,主持人宣读了推荐名单,其中就有他。

  这事基本上十拿九稳,走完程序就能落实。

  会议结束后,方唯去农学院看望了侄子。方涛没想到小叔会来,同寝室的同学找到他的时候,他正在图书馆看书。

  方唯领着侄子去外面的餐馆吃了一顿饭,把家里带的东西给了对方,便离开了省城。

  回到家,他没有提会上的事情,和往常一样该干嘛干嘛。

  “老三,孙道长说我最近不需要再吃药了,我想回寨子里去看看。”

  阿公等他休息了两天,突然提出想回瑶寨去住一段时间。

  方唯和盘莲花一商量,觉得应该满足老人家的愿望,他便亲自把阿公送上了山。

  阿公的身体看起来还不错,他不肯让人抬,就这么慢慢的徒步前行。一路上倒是休息不少次,直到午后才走进了家门。

  “阿公,稻谷都送到山下去了,你先从谷仓里借一点,回头我来还。”

  家里干干净净,一看就知道有人天天在打扫。

  只不过家里的大米一粒都不剩,腊肉和其他的东西也没有,方唯就打算从寨子借一点。

  “不用那么麻烦,我呆不了几天,松林会安排好一切的。老三,你去忙你的,我先歇会儿。”

  说话的功夫,王松林和婆娘一起给阿公和方唯送来了饭食。

  方唯和阿公一走进寨里,他们就知道了,所以赶紧弄了一些吃的送过来。

  吃过饭,寨里派了一位阿姐来照顾阿公,方唯和王松林去了梯田那边。

  一百亩试验田种植的【农优58】稻种,长势喜人,从各种表现上看,这无疑是一种优秀的杂交水稻。

  而且这是目前世界上第一种粳稻杂交水稻,只要能成功就是巨大的成就,倒不必太在意产量问题。

  事实上按照方唯的估计,新稻种的产量不会低。

  【农优58】是方唯对新稻种的命名,因为这种杂交水稻是在【农垦58】的基础上研制出来的,所以在命名上也有向【农垦58】致敬的意思在里面。

  “松林,你和外县购买稻种的客户联系过了吗?他们是否愿意试种未定型的稻种?”

  新稻种距离定型还有很长时间,有很多问题都需要验证。

  最好是能找到愿意试种的对象,既可以创造经济效益,又可以加快定型工作的步伐。

首节 上一节 232/2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