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我在瑶岭山下当农民 第33节

  可今年谁都没这心思,家里也拿不出什么像样的东西,很多人还在为年后的日子发愁。

  方平杀了一只鸡,方唯贡献了十来个鸡蛋,另外还有腊兔子肉、腊野猪肉,再配上一些蔬菜,也算是不错的一顿年夜饭。

  年前,田桂花做了一些红薯粉条,家里还有晒干的菌子,和鸡一起炖,真的很好吃。

  吃过团年饭,一家人就围坐在地炉旁守岁。

  两个小家伙熬到十一点过就熬不住了,方方唯便让他们去睡觉。

  回想起上一世过年的场景,方唯感慨万千。

  没有经历过的人,很难想象物资匮乏的年代是什么样的,又恰逢灾年,人的精气神都快耗光了。

  “老三,你也回去睡觉吧,我和你嫂子守着就行。”

  当地有守岁的习俗,方平见三弟开始打瞌睡了,就让他赶紧回去。

  方唯也不推辞,起身就回去睡下了。

  这个春节是他印象里最冷清的一个春节,像拜年、走亲戚等活动全都暂停,多数人甚至连大门都不出。

  活动的越多消耗越大,能省则省吧。

  年初六。

  方家忽然来了客人,这让方唯感到很诧异。

  来人是郭永清,也就是之前给了方平一支“三八大盖”的郭叔。对方在县人武部工作,大小是个领导,平时双方也没什么来往。

  上次方平找郭永清要了一支枪,对方话里话外的意思是,从今往后大家恩怨两清。

  没想到他今儿却主动登了方家的门。

  “郭叔,请喝茶。”

  方唯去烧了茶,然后给郭永清倒了一茶缸。

  然后兄弟俩就坐在一旁,静等着对方开口。

第44章 为谁辛苦为谁忙

  “老大,老三,郭叔也是没办法了,所以才来找你们兄弟。现如今城里的粮食供应也出了问题,定量只有三两七。

  唉,家里人口多,小孩子还在长身体,天天饿得嗷嗷叫。我知道现在大米金贵,你们能不能帮我买一些红薯?价格高一些也行。”

  郭永清大小是个干部,但却不得不来农村买红薯。

  现在每个人一天的定量只有三两七钱,远远不够啊。

  方平看了一眼三弟,问道:“你知道谁家有多余的红薯吗?什么价钱?”

  “现在谁舍得卖粮食?就拿红薯来说,正常年份2分钱到3分钱1斤,如今你就是出2毛钱1斤,都不见得有人会卖。”

  方唯之前听二姐夫说,私底下大米都卖到3元1斤,原先大米的价格在0.11元(每斤)到0.13元(每斤)之间,翻了20倍都不止。

  所以,他并不是故意抬价,甚至这还算是“友情价”。

  郭永清以前和方唯父母的关系不错,当年对方出高价求药,方唯的父母进山采药遭遇不测,两家的关系就变得有些微妙。

  那件事之后,郭永清倒也帮衬过方家,只是一来二去搞烦了,一支“三八大盖”了断了过去所有的恩怨。

  方平和方唯想的差不多,人家都求上门来了一点都不帮也说不过去,但白给又没那个情分。

  在随行就市的前提下给一些优惠,这才是正解。

  “2毛1斤的价格很公道,郭叔会记住这份情的。老三,麻烦你去村里问一问,多少帮我搞一点红薯,行吗?”

  郭永清是个明白人,当即表示了感谢。

  他请方唯帮自己去村里买点红薯,自己就坐在屋里等。

  方唯也不啰嗦,站起来就出了门。

  他回到自己的住处,装了50斤红薯,丢在后院。然后去找郑虎,让对方帮自己一个忙。

  过了个把小时,方唯和背着红薯的郑虎,出现在了郭永清的面前。

  “郭叔,这是虎子,他帮忙搞到了50斤红薯,你把钱给他就行。”

  方唯让郑虎出面,主要是为了避免今后的麻烦。

  这一次他和大哥给了郭永清面子,但下一次就不一定了,得根据具体情况看。

  所以把郑虎推出来很有必要,以后不管有啥事也不会伤了和气。

  郭永清很痛快的给了郑虎10块钱,然后将袋子绑在自行车后座上,一溜烟就走了。

  方唯看着对方的自行车羡慕不已,这年月有一辆自行车,大概和在二十一世纪拥有一辆代步车差不多,既实用又有面子。

  晚上。

  方唯把10块钱零钱放好,暂时没什么用处,先存着吧。

  当下虽然什么什么都要票,但首先也得有钱不是?票证的事情他都想好了,郭永清这次等于是欠了自己一个人情,回头可以找对方帮忙搞一些。

  接下来一段时间,方唯不是找关崇阳探讨找水寻矿的心得,就是和吴茂盛探讨第二季种植粳米的可能性。

  他记得当年本省曾大力推广“早矮晚粳”,也就是矮秆早釉以及晚粳农垦58。

  早稻种植优质的矮秆籼米品种,晚稻种植“农垦58”粳米品种,普遍亩产能提高一两成的样子。

  “农垦58”从岛国引进,1960年开始在浙地试种,1964年在湘南省大面积推广。

  “吴老,你有没有办法从浙地搞到新稻种?”

  方唯和吴茂盛之前培育的是籼米稻种,他想找一种优良的粳米稻种,目前的最优选择当然是“农垦58”。

  “办法倒是有,能不能成我也不知道。这样,我写封信,你帮我寄出去,或许有用。”

  吴茂盛觉得“早矮晚粳”的种植方式值得商榷,但并不妨碍进行试验。

  实践出真知,任何理论都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因此,他很忙乐意帮方唯这个忙。

  吴茂盛在国内也算名气不小的农业专家,在各地的农业部门都有朋友或熟人,问人家要一点新稻种,应该没啥问题。

  吴茂盛当即就开始写信,写完之后,方唯拿着信去公社寄走了。

  正月十五。

  今儿不仅是元宵节,而且还是节后第一次赶圩的日子。

  盘莲花半夜就和几个阿姐、阿哥离开了山寨,挑着一些竹器和山货,准备去换一些东西。

  下了山,天已大亮。

  “崇山阿哥,我想去找一个朋友,你们先去圩上,稍后我就过去。”

  盘莲花打算喊上方唯一起去赶圩,过年她没有下山,方唯也没有去寨子里,今天正好见一面。

  小姑娘对“方家哥哥”充满了好奇,对方的年纪虽小,但却有大本事。不管是种田还是打猎,“方家哥哥”总能给她带来惊喜。

  阿哥阿姐们听到这话,顿时哄笑了起来。

  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都见过方唯,而且对方唯的印象不错。毕竟对方又阳光又英俊,还帮着小阿妹搞了不少粮食。

  “去吧,去吧,我们在圩上等你。”

  王崇山笑着挥挥手,一行人就自顾自的走了。

  盘莲花挑着担子来到方平家门外,正好遇到挑水回来的方唯。

  “方家哥哥,今儿赶圩,你怎么还在不慌不忙的挑水哦。”

  “赶圩急什么,晚一点去才热闹。妹子,吃了早饭没?一起在家里吃点吧。”

  方唯笑着回应了一句,然后就和对方一起进屋。

  方平和田桂花都和盘莲花打了招呼,尤其是田桂花,对小姑娘热情的不行,非要让对方坐下一起吃早饭。

  盘莲花在这路上吃了点干粮,这会也有点饿了,也就没有推辞。

  田桂花特意去厨房给小姑娘煮了两个荷包蛋,搞得对方很不好意思,说道:

  “鸡蛋给两个小孩子吃,我不要。”

  “他们有,你赶紧吃了好去赶圩。”

  盘莲花推不掉,只好拿荷包蛋吃了。

  吃过饭,方唯带了一些红薯干和马铃薯以及炮制好的草药,便和盘莲花一起出发。

  红薯和马铃薯的储存期虽然较长,但也有储存时间的限制。

  家里暂时吃不完的红薯可以做成红薯干、红薯丝以及红薯粉条,马铃薯同样可以做成粉条。

  当然,马铃薯由于采收的比较晚,放到开春之后都没有问题。

  现在粮食紧张,用红薯干和新鲜的马铃薯应该可以换到不少好东西。实在不行换钱也可以,反正他带的东西也不多。

  两人一路上说说笑笑,便到了圩上。

  阿哥阿姐没有再打趣盘莲花,大家把箩筐一字排开,等着有人来交易。

  “方唯,好久不见。”

  方唯将红薯干和草药摆出来,马铃薯就放在箩筐里。

  还没收拾完,他就听到有人在喊自己的名字,抬头一看,原来是自己初中的同学。

第45章 惊蛰,春雷乍动

  “蒋玉玲,好久不见,来赶圩啊?”

  方唯笑着回应了一句,脑海里不禁回忆起上学时的点点滴滴。

  读书的时候,他和蒋玉玲是同桌,两人的关系还不错。

  对方住在县城,父母都是国家干部,但她和农村来的同学也能打成一片。只是有一次几个同学一起去山里玩,两人闹了点小别扭,从那以后就互相疏远了。

  后来,蒋玉玲考上了高中,方唯回乡务农,两人便彻底断了联系。

  “是啊,我和妈妈出来转转。方唯,你这里都有什么?”

  蒋玉玲随即上前看了看方唯带来的东西,红薯干、草药还有箩筐里的马铃薯。

  盘莲花在一旁很好奇的看着方唯的女同学,对方看起来干干净净的、身上的衣服没有补丁,长相清纯,有一种小家碧玉的感觉。

  这时,蒋玉玲的母亲走了过来,经过女儿的介绍,她才知道对面的伢子原来是女儿的初中同学。

  “小方,你给阿姨来一点红薯干,再来10斤马铃薯。”

  蒋玉玲的母亲倒是很和蔼,与方唯聊了两句,便买了一些红薯干和马铃薯。

  “方唯,再见。”

  “再见。”

  蒋玉玲母女随即离开,当年的同桌再见面,其实已经没多少话可说。

首节 上一节 33/2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