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后,我成了东京文豪 第31节

  多崎作伸出一只手来:“拉个钩。”

  “幼稚!”西园寺真姬冷笑了声。

  随后,两人的小指勾在一起,肌肤温暖柔软。

  接下来的路程,多崎作认真开车。

  西园寺真姬闭目休息,偶尔侧头看他一眼。

  以前没发现,现在相处得多了,才察觉到这混蛋是真的帅气,身材又高大健朗,充满了男子汉气概,开着车,腰杆挺直,似乎可以这么坚持到天荒地老。

  

  需要非常坚韧的意志力,才可以一直这么正襟危坐。

  没有良好坚韧的性格,人多会在累了的时候,尽量歪斜身体来找一个合适坐姿,让整个人看着就有点软趴趴的感觉了。

  还有他的眼睛……

  以前在他的眼里,西园寺真姬只觉得他在面对她时,有些自卑和胆怯。

  但现在他的眼里只有自信和专注,被他看着的时候还有轻微的压迫感,认真起来的眼神就显得大气沉稳,而且很有张力,会下意识令人觉得可靠心安。

  看着看着,西园寺真姬居然觉得,他是个很不错的男人……

  不对不对,一定是错觉,这种恶心的家伙绝对不是什么好男人……她咬咬牙,转过脸去啐了自己一声,暗骂自己可别被欺负了还觉得他好。

  车开到了印刷厂,西园寺真姬下车。

  迎面吹来一阵凉爽的微风,令她不禁长舒了一口气,感觉像是重新活过来了那样。

  “走吧,社长大人!”多崎作提着公文包走来。

  西园寺真姬不禁笑了起来,豪情壮志在胸腔内翻腾,令她满面春风。

  ※

  讲谈社公布了群像新人赏的评选名单后,很快就进入了评选环节。

  作为评审团主席,藤宫教授在评审环节里,内心只感到无奈和一丢丢的绝望。

  这50部作品里,大多数都是些行文狗屁不通,如同病呓的东西。

  一味追求古典的文风但又没那笔力,写出来的小说根本读不进去,只能拿去卖废纸。

  50部里,也就乙武洋匡的《残像》还稍微有点东西,但也只能说是矮子里挑高个。

  群像赏可是日本文坛含金量第二梯队的纯文学新人奖,这么重要的奖项选出来的获奖作品居然质量平平,这令藤宫教授不免捶胸长叹:

  “日本文坛,要完啊!”

  这时候,他又不免想到,如果三岛的《且听风吟》参加这次新人赏,他一定会选《且听风吟》。

  可惜没有如果……

  三岛那家伙,把《且听风吟》发给了他一半后,就终止了邮件联系。

  藤宫教授一直不知道下半部是什么,这半个月来,心里始终痒痒的,但又没东西解瘾,好奇心快把他憋死了。

  就这样,时间到了九月一号。

  早上,2012年的群像新人赏正式公布,获奖作品是乙武洋匡的《残像》。

  刚过中午,藤宫教授就收到了三岛的邮件。

  老教授怀着激动的心情,点进邮件想要看《且听风吟》的下半部,却只看到三岛说因为自己《且听风吟》参加今年的群像赏却被暗箱操作筛掉了,遭此打击,他顿觉文坛暗黑,想要就此封笔。

  一看这话,老教授瞬间就坐不住了。

  年轻人,别走,我这就让你看看,文坛还有正义之士的!

  就这样,事情开始变得复杂了。

  奖是早上公布的,到了下午,评审团主席忽然公然在社媒上炮轰组委会。

  消息一出,随即引发了一场席卷整个日本文坛的大地震。

第35章 没人会记得输家,除非半场开香槟

  9月1号,早上九点。

  日本各大书店,如往常般开始营业。

  1号往往是各大纯文学期刊月刊发布的时间,再加上今天是群像新人赏公布的日子,书店的客流量明显比往日大了许多。

  纪伊国屋,新宿店。

  书店门口展示了两张巨大的海报,一张是群像新人赏50部入围作品名单,后一张拿奖的乙武洋匡和《残像》的单独宣传海报。

  群像编辑部,给这本书的宣传语很夸张。

  ——媲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成长杰作。

  进门后,本期《群像》杂志摆在了最显眼的展示柜上。

  《青叶》新刊也上了,但只在分区最偏僻的角落,摆上了十多本。

  进入书店的顾客,有将近一半都是奔着《群像》来的,因为上面刊登了《残像》前半部的内容。

  拿到新刊的读者,第一时间查看目录,翻到了这部获奖作品所在的页数。

  这些读者有一部分是被群像新人的名头吸引过来的,也有一部分是乙武洋匡的老粉丝。

  阅读完上半部《残像》后,两拨人的心里,同时冒出一个有些不太确定的念头:就这?

  感觉也没多好啊,怎么就能拿奖呢?

  新读者看了,觉得全书就在卖惨,不像小说,反而像营销自传。

  老粉丝看了,觉得这不就是他第一本书的翻版么,完全没创新啊……

  在经历了一个上午的热卖后,临近中午时,各大书店的《群像》似乎有点卖不动了。

  “咦?有点东西啊……”

  这时候,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本期《群像》里有一本叫《且听风吟》的书意外不错。

  “这书很好吗?”

  “说不上来,但感觉很不一样。”

  “有种让我耳目一新的感觉……”

  “我也看看……”

  “我只能说很有感觉,是那种青春逝去的感伤。1970年夏,那时的风是,萎靡而苦乐参半地吹拂过。我们的梦,再也不会重来了……”

  书店的阅读区里,一名少女看到了《且听风吟》最后一节,脸上的表情逐渐呆滞。

  这就完啦?

  说是结局,但好像根本没有结局。

  海潮的清香,遥远的汽笛,女孩肌体的感触,洗发香波的气味,傍晚的和风,缥缈的憧憬,以及夏日的梦境……这些都还环绕在少女身边,让她思绪还沉浸在文字里,并没有回到现实。

  阅读区里的其他读者,读完后也都有点茫然的感觉。

  书里传递出来的距离感,疏离感,虚无感、孤独感都很真实很强烈。

  故事的最后,“我”结了婚,在东京生活。

  杰扩建了酒吧,仍一如往日,每天削满一桶桶马铃薯。

  “鼠”依旧在喝酒,写小说。

  左手只有4根手指的女孩,“我”再也没见过。

  《加利福尼亚少女》的唱片,依然摆在唱片架的尽头。

  比齐.鲍易兹推出了新唱片……

  一切好像都没变,又好像全都变了。

  就像书里说的那样,一切宛如一张揉过的复写纸,就算看着完好如初,但实则依然和原来有着无可挽回的差异。

  读这本书,能够感觉到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迷茫的。

  读完的后劲有点大,需要缓一缓才行。

  “这个叫三岛的家伙,该不会是哪个大佬试验新文风搞出来的笔名吧?”

  另一边有人惊呼了起来,满脸的难以置信。

  “确实是很新颖的文风!”有个戴眼镜的,看着像是学者的男人推了推眼镜,从专业的角度评论道,“这本书的语言简练、流畅细腻,充满了幽默感。给人的阅读感受轻松之余,也能更好感受到作者本人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这一点是很多传统文学作品比不了的。”

  前边的那位少女,总算是回过神来了,旋即情不自禁地说道:“这本书明显比《残像》更有资格获奖。”

  这句话,也点醒了其他在阅读区里的读者。

  “对啊,为什么获奖的不是这本,而是《残像》?”

  “《且听风吟》甚至连最终评审名单都没进去,这就很奇怪了。”

  “不会是没参加这次的评选吧?”

  “那可惜了,如果参加的话,本届新人赏肯定是这本才对……”

  这边读者在议论纷纷,另一边,藤宫教授正在电脑前,阅读三岛寄给他的后半部作品。

  “这就是结局啊……”

  读完后,藤宫教授也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到了他这个等级的业内人士,已经不会轻易被一本小说震撼到了,东大当了20年文学教授,什么样的小说他没读过啊。

  他看一本小说的角度,不是以读者的角度来看,而是从学术角度去看待。

  《且听风吟》的水平,在他看来属于是中等偏上。

  如果范围限定新人作者的话,那毫无疑问是顶尖水平。

  相比较小说水平如何,藤宫教授更看重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写作技巧以及那种日本文坛现在还比较罕见的后现代主义+艺术氛围的雏形。

  

  这样的小说如果推广成功了,必然能成为文坛改革派的一面旗帜。

  藤宫教授打算以这个当正面案例,号召一部分青年作家勇于摆脱传统日本文学文本拖沓用词晦涩的风格,更多借鉴美国现代小说短平快的文风,从而引起一场日本文坛的革命性变革。

  正是基于这个理念,在仔细询问了三岛整件事的经过,看到他和讲谈社的签约时间后,藤宫教授直接就在社媒实名开喷。

  不仅自己喷,还利用自己在文坛的影响力,拉着改革派一起下场开喷。

  这下好了!

  到了9月1日下午,整个文学界和出版界,直接就炸锅了!

  ※

  中午,银座的一家高档居西餐。

  《群像》编辑部的山田主编,北条爱子,还有乙武洋匡三人一起吃着庆功宴。

首节 上一节 31/10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