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了,大学时期和高中时期关注的焦点不一样,没多少可比性的。
何凡自觉,学得还不错!
通过平时的表现,还有偶尔的测验,他的成绩在班上,应该排在中上游水准。
以这样的成绩,暑假的时候,通过学校的关系,或者直接去外面,找一个月薪超过一百,而且福利待遇不差的临时工作不难。
他本来,也是不想回老家,打算就在南华这里打暑期工的。
一个暑假赚两百多,不管是自用还是寄回家里,都是能发挥很大作用的。
只不过,前不久看过的一部火爆电影,改变了他,和不少同乡同学的想法。
咳咳,自从寒假那回,在老家认识了不少的同乡同学,等回到南华的时候,自然而然成立了同乡会。
平日里,大家都有课业要忙,都是通过书信联系沟通,不是紧急情况都舍不得浪费电话费。
本来,几个离得近的同乡同学,都打算在一起打暑假零工了。
南华这里,国内各地的都有,统一使用的都是标准普通话,所以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语言问题。
和大毛以及东欧的外贸,还有港岛那边的商业收益,足够南华安心快速发展。
加上建国时间短,那种积极向上的心气还在,一切都欣欣向荣。
不得不说,武爱国强行推动的全民练武,就跟催化剂一样发挥了不小作用。
而在学校即将放假的当口,一部以武爱国的亲身经历为原型的电影,突然火爆上映,同时也影响到了不少人的想法。
第三理工大学就有自己的电影院,学生看电影都有优惠,何凡和同学们自然第一时间看过电影。
等看完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怎么说呢,这部电影可以算是一部励志电影。
没有那么多轰轰烈烈的情节,只是详细描述了武爱国在京城时的某些经历。
可就是如此,因为电影节奏把握到位,故事紧贴时代,又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相当的吸人眼球。
通过电影,观众们这才知道,武爱国同志的少年时期,过得并不痛快。
按说,后娘张丽应该是个反派。
可电影并没有这么描述,只是很冷静的用镜头语言,将当时的真实情况表现出来。
毕竟是后娘!
只要不虐待,还能给口饭吃,能让继子安安稳稳的读书长大,已经算是可以了。
她毕竟也有自己的亲生儿女,总不可能一碗水端平。
当然了,观众理解归理解,要说喜欢却是喜欢不起来,主要是这位太顾娘家了。
一切的改变,都要从武爱国同志高中毕业开始。
之前的生活描述都是快速带过,真正的亮点即将出现,武爱国同志也开始崭露头角。
在等待高中毕业证的时候,街道要安置闲散人员,打算建立街道工厂解决此事,机会就来了。
谁也没有想到,国内京城大名鼎鼎的鼓楼厂,就是在武爱国同志的怂恿下建立的。
正好那时,武爱国同志的亲爹武志,在工厂也做得很不开心。
难得的,电影对于武志的描述相当真实,没有美化也没有丑化,这都是武爱国亲自征求了老爷子的意见后,做出的决定。
其在武爱国少年时期,表现得跟个后爹差不多又如何,只要后面改正了就成。
电影最精彩的情节,就是鼓楼厂成立后,推出一系列的火爆产品,然后做大做强成为街道的骄傲结束。
这还只是第一部,据说第二部已经在筹备。
看过电影之后,除了感叹武爱国同志就是武爱国同志之外,最叫何凡心有感触的是,电影里鼓楼厂刚刚有点起色,武爱国同志就迫不及待帮扶老家的举动。
电影后续还有纪录片,他是在电视里看到的。
纪录片里,正好有武爱国同志老家,燕北山脉中武家村的详细报道。
此时的武家村,是当地最有名气的富裕村子。
借助鼓楼厂的采购订单,武家村获得了一个稳定的赚钱渠道。
然后,在武爱国同志的指点下,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使得村子的收益一年比一年高。
看到纪录片里的武家村,家家户户都是两层或者三层小洋楼,道路平整规划漂亮,学校诊所还有商店一应俱全,何凡就忍不住羡慕。
以他的学识,哪里看不出来武家村的农副产品加工,那是真的相当简陋。
像是半畜力半人工的粉条制作,还有一点都算不得先进的罐头制作,还有各种山果零食的制作,都算不得多么了不得的技术。
可偏偏,武家村就是依靠这些东西,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富裕村子。
何凡心中就想,要是将武家村的发展模式复制到老家,在技术方面完全没有问题。
单单他本人,就能全部解决。
实在不行,不还有同样身在南华的同学帮忙么?
唯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该如何销售出去。
可这,其实也算不得什么麻烦事儿。
老家附近的河流,正好是湘省几大主干河流之一的支流中的支流,能够通过河船将货物运输出去。
另外,此时还很风光的供销社,也是一个很好的出货渠道,就看怎么操作了。
越想越是兴奋,他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然后,觉得写信和周围的同乡同学联系太慢,顾不得心疼直接几通电话打出去,立即得到了不少同乡同学的响应和支持。
甚至,有那心急的直接跑来何凡所在大学的城镇,和他秉烛夜谈,越说越是兴奋。
于是,心怀帮扶家乡致富理想的何凡,直接改变了打暑期工的想法,他要第一时间返回老家,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第712章 做事要有底线!
等学校公布了期末成绩,绝大部分学生都松了口气,包括很有信心的何凡在内。
至于成绩没有及格的同学,就等着留级吧。
这里可没有补考的说法,学校也不鼓励这种临时的突击式考试,和学校培养学生的模式完全不搭。
和同班同学告辞之后,他就和早早过来的老乡一起,搭乘学校包圆的一节车厢返回国内。
在有空位的情况下,学校并不吝啬其它学校的学生占便宜。
等到了春城,已经联系好的近十位在南华读书的同乡,已经全部聚集到位了。
很显然,他们对于建设改造家乡,还是很有热情和积极性的。
没想到,年初被绑着嫁人的女猪脚胡娟也在。
更神奇的是,她那位断了一条腿的名义丈夫,同样也在。
看他们熟悉的摸样,显然关系不一般。
“人是我打电话喊来的!”
胡娟坦然道:“我被分配到了市纺织厂工作,不想回家干脆直接履行婚约!”
倒是旁边的断腿男人有些羞涩,低着头不哼声,黝黑的脸膛竟然开始发红。
不过看他那喜气洋洋的神态,显然心情不是一般的美妙。
可不是么,原本以为买来的婆娘,是个不折不扣的乡下土妞,谁知道转眼就变成了有文化有担当的大专生,一毕业就分配到市纺织厂担任技术员的牛人。
这么说吧,很有点祖坟冒青烟的架势。
何凡等同乡,除了‘恭喜’之外,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毕竟社会经验太浅。
不过,他们倒是相当佩服胡娟胡学姐的洒脱。
真的是,说跟家里断了就直接断了。
说要履行婚约,一点都不拖泥带水。
就这爽利性子,只要在学校的成绩不差,以后的前程铁定差不了。
而南华大专,和大学一个鸟样,想要毕业没有真才实学是不可能的事情。
胡娟真真厉害!
直接就在春城的国营饭店,请何凡等同乡同学提前吃了一顿丰盛的喜宴。
直言回老家后就不再请他们了,怕她家里人会去喜宴上闹事。
要不是习俗如此,她都不打算摆酒席。
何凡他们还能说什么,只能表示理解了。
倒是断腿男人喝了几杯酒,身上的军人气质上来,说话不仅大声,也开始利索起来。
他表示,前不久突然接到胡娟的电话,相当的高兴。
年初的时候,知道胡娟还要去南华读书,他和家人就没抱什么期望。
毕竟胡娟是大专生,回来就能当干部的那种。
他们想要那种不正当的婚约绑定,那是不可能的事情,甚至都做好了心理准备。
谁知道,胡娟真的打电话过来了。
时间太赶,加上家里处于农忙阶段,不然就不止他一人急匆匆赶来了,而是一大家子了。
说着,脸上露出满满的开心笑容。
分别的时候,同学们都和胡娟夫妇俩交换了联系方式,这就是人脉啊。
回到临时休息的招待所,一个个还相当的振奋。
“指不定,胡学姐和那位赵科长,以后的日子不会差,他们的性格都很不错!”
“还得看他们家人的情况,要都是胡学姐父母那样的,再合适也得完蛋!”
“是啊,胡学姐可真不容易!”
“……”
感慨归感慨,他们倒是没有多少感同身受或者兔死狐悲的感触。
他们要么在学校已经谈了对象,要么等进了单位再谈对象,基本上不会出现胡娟这样的情况。
另一边,随着自传体电影《我在京城奋斗的日子》火爆上映,影响力和话题度铺天盖地。
南华这边自然是票房节节攀升,国内晚一点时间上映,同样引起了巨大轰动。
实在是,电影节奏明快很是风趣,期间的励志元素很合目前观众的口味。
不管是南华还是国内,眼下都在谋发展么。
南华这边,自然是一片花团锦绣。
毕竟,这部电影能够开拍以及放映,不管是剧本还是成片,都得到了武爱国本人的高度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