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可把张烊文给难倒了。
“10%?但结合刚刚的宜家效应,他可能觉得自己的功劳更高一点。”
“没错。”
苏澄给予张烊文肯定的回答。
“我可以给你一个大致范围,唐力肯定认为自己的功劳占40~50%左右”
???
差这么多吗?!
张烊文突然觉得这事儿很有意思。
客观来看其实顶到天上唐力也就10%左右的功劳。
即便结合宜家效应,他觉得20%不能再多了,因为唐力真没什么贡献啊。
“不不不。”
“唐力虽然没参与方案的策划,但同意了我的决策。”
“其次,砸墙师傅是他找的,糕点的供货是他跑的,灯具是他装的,玻璃也是他找的专业师傅。”
“这就能到40%以上了吗?”
“肯定到不了,但唐力会觉得自己到了40%以上。”
苏澄解释。
只要参与了这个过程,就会增强对这个方案的心理所有权。
即便方案不是唐力亲自设计的,但也会产生这是“他的作品”的概念。
建筑设计师和工地工人是不太准确但能解释这个现象的例子。
建筑师会说跟自己的孩子说:这栋楼是我设计出来的。
工地工人也会跟自己的孩子说:这栋楼是我盖出来的。
张烊文感觉醍醐灌顶。
好像自己混沌的脑子里被强行灌进了一种更高级的知识。
这是在任何学校,任何书本都学不到的东西,哪怕是MBA也不会讲这些东西!
苏澄的讲解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用大白话把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给他讲清楚,几分钟时间就能立刻明白。
“澄哥,你其实可以去MBA当讲师的。”
“哈哈哈哈哈我就当是你夸我了。”
“就是夸你啊澄哥,我觉得你真的很厉害!”
咚咚咚~
叶黎敲开了办公室的门。
“我说怎么找你们找不到呢,你们都在这儿啊!”
“你们干啥呢?”
“没啥事儿,我们在聊唐力的咖啡馆。”
“咖啡馆啊?聊这个干啥,不是都谈崩了?”
“带小张梳理卷宗方案。”
“哦哦,那我待会再来。”
“没事儿栗子姐,你坐呗。”
“也行,我听听苏组长的高见。”
宜家效应只是一个铺垫。
接下来苏澄才回到刚刚张烊文提出的那个问题。
所以。
为什么唐柯不认同他的方案起到了关键作用,而认为他的方案只是一些无厘头的操作?
这就是宜家效应的延伸概念了,是苏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自己琢磨出来的。
既然高达、模型、家具等等可以产生宜家效应,那么思维、想法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也会产生。
“因为……他没参与?”
“嗯,脑子转得挺快。”
“准确来讲是因为我的方案不是唐柯想出来的。”
“所以他不认同。”
第171章 老登口罩摘了
人往往会高估自己的努力、付出、以及所有情绪上的反应。
以此为基础,每个人都会偏爱自己的主张。
因为是自己想出来的,所以想法就围绕了自己的理念、语言模式、决策程序、以及接受的教育和文化等因素,与潜在的意识、偏好相符合。
一旦认为自己创造了某些东西,不管是物理上的还是思维上的,都会强烈的感觉自己就是它的主人,并且独特的偏爱,产生专属感和自豪感。
不仅仅是商业决策,小团体吃喝玩乐的决策也一样。
大家不知道去哪吃饭,某个人提出了某家餐厅。
大家落座品尝以后对口味可能只打个两三分左右。
但因为这家餐厅是某个人提出来的,所以他不会感觉到只有两三分那么低的评价,大概率会觉得难吃但不至于那么难吃,至少也有四五、五六分左右。
即便放在科学领域也一样。
一般情况下,大家都把科学家当成只注重数据、证据、实验,能够摒弃所有傲慢与偏见,以科学进步、人类发展为己任齐心协力的解决问题。
实际上压根不可能。
科学家是凡人。
他们这种咨询公司的人也是凡人。
邓强就犯过这样的错误,当时没有采纳苏澄的裁员方案,而是坚持自己的方案。
科学家、咨询公司与普通公司不同的是,他们都要尽量减少这种行为的出现。
别说是邓强了。
就连爱迪生也犯过这种错误。
如果交流电是爱迪生发明的,他就不会那么丧心病狂的抹黑交流电,推崇他自己的直流电。
倒不是因为爱迪生心眼小什么的,这位发明家是真觉得他的直流电比特斯拉的交流电牛逼。
但关键在于。
唐柯这哥们不是爱迪生啊,他没爱迪生那么牛逼!
而且他想出来的主意连直流电都算不上,不如直流电的一根。
更别提跟苏澄的“交流电”比了。
固执、执拗等词是具有负面意义的。
但如果用在有所成就的名人身上,那就变成了褒义。
很多传记都写谁谁谁因为听不进去别人的建议,坚持自己的见解,最后获得成功。
原理不是因为真的聪明真的正确。
是因为能高度参与感,引导自己无怨无悔的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创意。
苏澄把这种能量称之为“中级能量”。
低于苏澄源于本心产生的强大无敌的能量,但又高于依赖外界评价的低级能量。
叶黎默默地在一旁听着。
她在心里给予了苏澄高度的评价,并且打直球称赞:“不错不错。”
“你这个老师傅还是很到位的嘛。”
秦奋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唐力还有可能找我们吗?”
“他即便找我们我也不想做他的案子了,看见他的堂哥我有点犯恶心的慌。”叶黎撇撇嘴,光明正大表现出自己的态度。
叶黎的想法是这样的:
她认为唐力咖啡馆,最起码再沉淀8~12个月,再考虑扩张的事情。
现在扩张的话也行但最多开一家。
而且店面也不能太大,否则成本高风险高。
应该稳扎稳打。
但唐柯直接拉了个大杠杆,放在任何一家咨询公司都不愿意接手了。
失败率太高!
“对,我也是这么想的。”
苏澄确实也对唐柯这个人犯恶心,但是吧……并不是主要原因。
咖啡馆现在已经是个烂摊子了。
唐柯让唐力上了那么大的杠杆,会导致后续运营的现金流非常紧张,抗风险能力不强。
这还是在盈利的情况下。
如果因为市场低迷、或者收益不达预期的亏损,那就会因为偿还债务丧失战略调整空间,被迫提前抛资产,错过长期增值的机会。
杠杆是个非常强力的武器。
但必须非常非常非常小心的使用,弄不好就把自己栽进去了。
因为杠杆会加剧投资人在情绪上的波动,产生非理性的操作。
这一点帝豪集团有过很多研究案例。
高杠杆的投资者更容易在市场里做出错误决策。
压力越大,越是慌乱,越容易出岔子。
苏澄不想接唐力案件,是因为唐柯,但不是因为唐柯恶心。
而是因为唐柯可能会指指点点,提出他的想法。
如果唐力愿意100%听苏澄的,那就还有的救,苏澄还能帮着抬唐力一手。
苏澄刚刚上了副组长,还不符合原则程序的坐了副主管办公室,得拿出点东西给大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