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大国宗师 第654节

  军通所的同志补充道:“实际上,我们遇到的问题,远远不止这些,有很多问题我们甚至都没法用语言把细节总结和描述出来……”

  同志们这才意识到,真正的问题,甚至大家都还没看到。

  如果说能说得清楚的问题还能讨论解决的话,那连说都说不清楚的问题,就很难去处理了。

  这时,他们听到高振东开口了:“同志,我问几个问题,你们回答一下。”

  终于开口了,军通所的同志甚至有点盼星星盼月亮的感觉,他现在开始开口,想来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只是想确认细节。

  其他同志也有些欣喜,毕竟这是搞出程控交换机的人,对于通信网这一块,在座应该没有比他更熟悉的。

  程控交换机实际上就是一个某种程度上的自组网设备,和军通所的同志遇到的问题,有非常多的共通之处。已经在军内逐渐开始铺开的程控交换机有多好用,他们心里都有数。

  只是交换机那东西未免有些太过庞大,想要用于部队的机动通信和中继节点,无疑是难以满足的。

  他们都很好奇高振东到底要怎么考虑这件事情,至于军通所的同志更是高兴:“好的,高老师,您问。”

  高振东开始提问,实际上也是在引导军通所的同志思考:“你们是要一个能够自由组织和扩充的通信网,对吧?”

  不把基础网络的问题解决,什么数据自动分发、自动化指挥都是扯的,最多只能是把数据转发的层级多增加几级,但是这离自动化指挥的要求还很远,甚至连复杂条件下的数据自动分发都很困难。

  高振东搞过专用的稀路由设备,实际上军通所的同志现在的办法,就是这种设备,但是这种设备的缺陷也很大,效率高,但是组网能力有限,对大型网络没用。

  “嗯,就是这个意思,作战过程中通信节点的数量,以及网络的结构,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特别是通信终端,它们不像中继节点还能相对固定。”军通所的同志感觉有一点点清晰。

  “这个网络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唯一的身份,并且要求是固定不变的?”

  “是的。”

  “你们的通信节点,可能采取了不同类型的信道,比如可能同时接入了有线、无线,数据可能有线进来,无线出去?”

  “嗯,对对对,这种混合组网也是我们很头疼的事情。”还是高老师能说到我们的心坎上。

  高振东笑得越发明显了:“你们面对的,不只是一个小小的前线指挥,你们想要囊括进去的,是一个最小包含战役级别,甚至全军区、全兵种、全军的超大型网络?”

  搞军通所的同志听了高振东的话,豁然开朗,难怪自己老觉得难受呢:“对!高老师,您提醒得对,我们脑子里想的,就是这么大的一个指挥系统,但是现在面对的、有经验的、能说的出来举例的,却只有前线指挥那么一点点东西,难怪总是感觉怪怪的。”

  防工委和部队的同志闻言大惊,你们想特么这么远这么大,但是经验却又这么少,能用来搞研究和改进的内容,层级太低,难怪说不到点子上。

  还得是高振东同志啊,难怪刚才他说解决信道冲突阻塞只是小事,原来大的在这里。

  一时间,他们都有些担心,搞这么大,你们军通所别说解决了,思路有没有啊?

  不过一看高振东脸上的笑容,他们又放下了几分担忧。

  他能笑得这么灿烂,想来至少思路是有的。

  果然,高振东道:“你们这个事情啊,实际上和指挥系统有关,但是也无关,这东西你们就不该放到指挥系统里面来说,这是网络基础建设问题,而指挥系统更多是软件、制度层面上的东西,我建议你们分开规划,像现在这样掺杂在一起,那是绝对搞不好的。系统界面不清,不同的层面和子系统之间交织耦合太过严重,搞不下去的。”

  军通所的同志感觉醍醐灌顶:“啊,对对对,高总工,您在软件开发的书籍里提到过,高内聚、低耦合,我们只以为是软件的要求,没想到在这上面也能用!”

  高振东笑道:“很多道理其实都是共通的,没有规定哪一种知识或者智慧,只能用在哪一个专业上。你们这个指挥系统啊,我建议你们先分成两大块,通信网络建设、指挥系统建设,通信只管通信,提供足够低的延迟、足够大的带宽、足够好的可用性和可靠性,指挥系统只管情报分发、战斗指挥,不要去考虑通信的事情。”

  防工委领导笑道:“嗯,刚才一路听得我稀里糊涂的,振东你这么一说,我就清晰多了,这不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这叫术业有专攻!”

  “好的好的!高老师,那这个网络系统,我们该怎么考虑?”军通所的同志马上就跟上来,趁着高老师在这里,多掏一点东西出来。

  高振东一开口,就让他们大喜过望:“关于网络建设,实际上这个很复杂。我在搞出邮件、数据通信、调制解调器等相关技术后,也抽业余时间做过相关研究,倒是建立了一个网络模型……”

  同志们自动把高振东话里的“业余时间”这种非人哉的话从心里略过,要是去想这玩意,非得气死不可。

  他们最感兴趣的,是高振东话里的那个网络模型!

  有模型就好办啊,有了模型,就能跟着模型做出实体,这几乎是把他们现在最困扰的问题给解决了。

  至于高振东网络模型的专业性,没有人去怀疑。

  没想到高振东话锋一转,一沾即走,来了个一招鲜吃遍天:“不过现在就不说了,太专业,回头你们来找我我们再聊。但是现在可以告诉你们的是,我还是同样的建议,把网络分成两部分来规划和建设——传输网、交换网,前者的核心是硬件,后者的核心是软件。”

  不论是OSI七层模型还是实际上用得更多的五层等模型,都不适合现在说。

第1018章 已经搞完了,你们不用想了

  OSI七层模型适合教学,从理论上将网络的结构阐述得比较清楚,但是实际上在应用中,几乎找不到完完全全符合七层的网络结构。

  因为这东西太过理想化,分得太细了,理论有理论的要求,应用有应用的现实。

  而且不论是几层,别说在座的其他同志,就算是军通所的同志,在这个会场上也是听不明白这玩意的,那是得坐下来正儿八经学习,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掌握。

  虽然高振东这个把网络划分为两部分的建议,初听起来有些偷懒,还是套用了对指挥系统的划分,但是其他同志听起来,却是觉得事情要比一开始军通所说的要清晰得多,至少不是刚才那种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

  “嗯,振东同志这个建议很好,这个事情还是要像他这样,有个个从上到下,逐步细分的顶层设计才行,要不然,连研制任务都分不清楚,什么阶段该做什么,什么单位该搞哪一块,压根就理不明白。”防工委领导笑道。

  他喜欢叫上高振东开会,原因不一定是每次都要高振东拿出什么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更多的反而是像现在这种情况。

  高振东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能把事情的条理、脉络理得非常清楚,把一个复杂的事情用一种相对合理的结构划分出来,并且极具前瞻性,什么该抓什么该放,在他心里都有一本账。

  而且他不一定拿出技术,但是多半能提供一条非常有用的思路或者路线,这条路线必定和事情的目标以及当前的环境能力是尽量匹配的,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

  最后这点非常难能可贵,想法也许其他同志不缺,但是具备可行性的想法,那可就没多少人能把握得住了。

  如此一来,一件原本是非常复杂、找不到方向的事情,在高振东脑子里转一转,至少能以比较靠谱的形式做起来。

  “那你觉得这个通信网的传输部分,应该怎么建设?”

  高振东还没说话,突然笑了起来,同志们都不知道他在笑什么,这种笑不是在发言过程中,为了缓和或者烘托气氛,表示态度的那种笑,而是仿佛真的想到了什么好笑的事情。

  不过非常人必有非常之处,同志们也不太在意这个,笑,随便笑,只要有货就好办。

  高振东下一句话让大家马上就知道了他在笑什么。

  “这个传输网啊,也是要分成好几块来建设的,本来今天这个议题就大得不得了,几句话是说不清的。简单划分的话,传输网至少有两个层级,甚至更多……”

  原来他在笑的是他又把建设或者是规划内容给划开了。

  “哪两层?”军通所的同志也不管这个议题大不大了,咬定青山不放松。

  “骨干网和区域网。关于骨干网,其实就是全国范围内,各个重要节点之间的相互连接,要求是高可靠、高带宽、高可用。骨干网的事情,我是建议你们和邮通委那边多沟通沟通,他们在这方面有经验,到时候也可以把我叫上,没准还能给你们出出主意。”

  这年头的邮通委,要说在现代网络拓扑结构方面有多少经验,那也不好说,毕竟才刚刚从人工交换机遍地的环境里起步,高振东觉得这事儿还得自己掺合掺合,不论是军网还是民网,自己都能给他们不错的建议。

  对于高振东的毛遂自荐,没有人觉得他是在往自己脸上贴金,都觉得这话都不用说,必须把你叫上啊,要不然邮通委的同志可能自己都觉得不合适,毕竟自家最先进的装备——程控交换机哪儿来的,他们还是心里有数的。

  “嗯,骨干网建设的事情,我们回头组织邮通委的同志,和振东同志一起好好讨论讨论。”对于高振东的建议,部队的同志深以为然。邮通委在大规模通信上,至少比自己这帮人是有经验的,加上高振东同志把关,结果应该错不了,是国内现有技术条件下能得到的最好结果。

  “至于区域网,这就是你们自己要下大力气的东西了,这个区域可大可小,最小的,可能在一个战场上,大的,可能是一个战役范围,和骨干网不同的是,这种区域网组织结构复杂、灵活、多变,信道类型不一,可能涉及到有线、无线混合组网,非常考验细节上的功底,我的建议是从小到大,先从战场范围开始做,反过去向高层次延生,否则眉毛胡子一把抓,很难搞……”

  高振东慢慢的把这方面的一些概念性问题,花了不少时间向同志们做了一点解释,但是更多的,就只有进入细节才能深入交流了。

  话虽如此,但是至少同志们还是大致搞清楚了要面对的问题是哪些,起码能够上手开展工作了。

  “那假如,我是说假如,我们有一个基础的、能用起来的传输网络,怎么在这上面把数据按照我们的想法跑起来,这个网络的复杂程度,哪怕是最简单的那种,也是我们前面的手段没法解决的。”军通所的同志问道。

  他们现在也学会了,先抛开还没解决的问题,假设一个环境出来讨论。

  对于他们的问题,所有的同志都很感兴趣。

  从高振东刚才的描述来看,这东西复杂程度难以想象,数据想在里面跑起来,极为困难,他们根本就想不到到底有什么办法或者技术解决这个问题。

  其实这也就是他们还没学过网络模型,如果学过就知道,这件事情,就是高振东刚才说的网络的另外一半——交换网要做的事情。

  高振东接下来的话,让在场所有的同志都大吃一惊,瞠目结舌。

  “这个问题啊,你们不用太多考虑了,我这里相关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全套体系、理论和协议我已经搞完了,剩下的就是投入大量人力,具体实现的问题。”

  咔嚓!!!

  在座所有的同志都觉得会议室里犹如一道闪电霹过!

  就算是打提前量,也没有这么打的。

  防工委的领导倒是知道高振东在这方面,早有想法,肯定提前做了一些相关的工作,但是万万没想到,他居然已经把工作的主要内容都干完了,这不科学啊……

  “不可能吧?”

  “就搞完了?他知道我们需要什么性能?什么功能?”

  “也有可能,邮件、调制解调器这些东西,人家不也是自己悄悄就搞出来了?”

  “可是……”

  “别可是了,高振东同志能骗你?”

  “……”

  “振东同志,这是真的?”别说别人,就连防工委领导心里都有些不托底。

  高振东的战绩再是辉煌,但是这件事情一听就如此庞大复杂,他哪里来的时间?

  就算他能力超强,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搞起研究像是抄作业那么快,就好像同志们汇报过来,他能一心二用一边口述文章、一边毫不停顿的进行另外一项理论推导工作,但是这里还是有个大问题。

  ——他怎么知道同志们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高振东知道他心里的疑问,向同志们解释了一下:“真的。网络这个东西的参数性能,和指挥系统的需求其实没什么关系,我只是从网络建设出发,尽量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完成网络的数据交换传输系统的设计而已。这项工作,我在完成邮件系统、数据简单传输、调制解调器之后就开始了,利用空闲时间,也搞了很久,结果还不错。”

  军通所和其他同志都听懂了他的潜台词,我搞这东西并不是专门为了你们,我只是在按照自己对网络的理解和规划,在自己进行研究。你们搞不搞指挥系统,这个东西我都是要搞的。

  不用那么感动,你们能用上这东西只是顺带的。

  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有啥你们就用啥。

  对于这个,同志们倒是没什么意见,事实证明,能用上高振东同志亲手研究出来的技术成果,那就是在现有环境下的最好的选择。

  从时间上分析,好像也说得过去,他刚才提到的几项成果,已经有两三年了,这么长的时间,好像是足够他利用“空闲”时间搞出不少东西来。

  对别人可能不够,但是对高振东同志,绝对够!

  实际上,他们是不知道高振东手上这套东西到底有多庞大,如果知道的话,他们就会怀疑自己的看法可能有问题。

  那东西非常庞大。

  如果是一位21世纪,搞IT相关技术的人在这里,那不用高振东说具体内容,都会知道高振东说的是什么东西。

  ——完整的TCP/IP协议簇!

  这个在21世纪所有人都离不开,间接或者直接在使用的网络协议簇。

  “能具体说说么?”防工委领导笑道,到了这个时候,他不是不相信高振东,而是想知道高振东到底搞了个啥玩意儿出来。

  这个问题其实让高振东有点犯难,这玩意儿有点大,一时之间还真不好说。

第1019章 又大又快

  高振东在心里总结了一下,才在同志们的期盼中开口道:“这是一套和传输网分离的、理论上能用在任何传输网上,具有自动组网、自动寻路、自动维护、自动交换能力的网络协议,在它的上层,可以承载任何其他更高层级应用协议和数据。这里的更高层级应用协议和数据,典型例子就是前面已经搞好的《战术通信规约》,还有邮件协议、文件传输协议这些东西也都是。”

  能实现这“四个自动”?

  同志们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特别是军通所的同志。

  他们非常清楚,这到底有多难实现。

  “高……高老师,这跨度是不是太大了点……”军通所的同志觉得有些难以接受。

  没想到高振东笑眯眯的承认了:“是,跨度是非常大。但是你们不用担心,我已经搞完了,你们拿去用就好,呵呵呵。”

  没错,跨度是很大,但是你们担心什么?大不大的,反正我都已经弄好了,就不用操这个心了。

  现在你们要操心的,是能不能尽快掌握、实现,毕竟从协议到设备,还是有个过程的。这东西跨度是真的大,还是要花不少心思才能真正实现。

  高振东这话,让军通所的同志从震惊迷茫中走了出来,对啊,高老师已经完成了他的研究,自己这帮人学还学不会么?

首节 上一节 654/8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