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滩崛起的百年豪门 第116节

  她是1915年出生的,根本没想到嫁人这种事,哪怕是对陈光良有一点好感,此时也是态度坚决。

  严仁美的继母(生母在她六岁时死亡)当即说道:“人家也才19岁多,事业又做的那么大,能等你几年时间,你有什么不满足的。”

  严仁美的亲生母亲刘承毅,是南浔首富刘墉的孙女,是封建社会的联姻,只可惜只是生下两个女儿,便在逝世。

  严智多作为严子均的嫡长子,自然第一时间又迎娶了一房,总算生下两个儿子。

  正因为如此,严仁美和她的妹妹严仁芸(后嫁给杜月笙的长子杜维藩,领养的),两人都是联姻的筹码。

  严智多这时候说道:“这事我还没有答应,但你要做好准备,女孩子总是要嫁人的。”

  他之所以没有急着答应,也是打算对陈光良再了解了解,另外‘聘礼’还有待敲定。

  “反正我就是不想现在嫁人”

  严仁美说完,转身小跑离开。

  她对学习很看重,渴望以三个姑姑为榜样,自身取得好好的学习成就。

  其继母开口道:“这孩子”

  严智多摆摆手,说道:“这事我自有结论,再说她爷爷也知道这事!”

  言下之意,你这个继母不要过分干涉。

  一听老爷子也知道,严仁美继母讪讪的说道:“这不是俊才难得,我有些着急么你们做主就是!”

  她也不是恶毒的继母,本身出身也是‘知识分子’家庭,母亲是女校的校长。这次之所以赞同,也是随丈夫的想法,另外她认为陈光良也确实不错。

  严智多没有回答,但他心里也偏向答应陈光良,毕竟大女儿有这样的机缘,也是很好的。

  他和原配也是封建婚姻,所以他对子女的婚姻也是奉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另外一边。

  严仁美跑到自己的闺房,心中有些委屈,不知道爹爹为什么如此急着她嫁人!

  去年他去中西女中读书,爹爹也是很不高兴,还是爷爷说话,她才进入中西女中读书的,实际上她还有个姑姑在中西女中任教。

  在这方面,她爹爹都没有爷爷开明,她的三个姑姑都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凭什么自己就要早早的嫁人?

  “陈光良他感觉很早就认识我似的,上次一见面,就主动接近我?”

  想到陈光良,严仁美本来还有好感的,现在开始荡然无存了!

  很简单,因为她不想急着嫁人,而是想读书。

  偏偏陈光良这么早,就向她父亲请求,这自然让严仁美很不高兴。

  “还说允许我继续读书,呸,都不是我什么人,凭什么干涉我呀!”严仁美捏紧小拳头,自言自语道。

  “啊切.哈切”

  陈光良无缘无故的连连打喷嚏,顿时感觉莫名其妙。

  他身体可是‘超人身体’,至今还没有生过一次病,连小感冒都没用过,居然连续喷嚏。

  当然,他也没有在意这个!

  总从上门求亲后,他也没有一直在想这个事情,一开始也只是先占个位置,避免被人抢走而已。

  如今既然已经上门说明白,那么严家怎么也得优先考虑他不是!

  他也说不上是对严仁美非娶不可,只是他前世阅女挺多,对结婚的对象不是那么非常看重各方面的感觉。

  严仁美符合他两点要求:长寿、门当户对,其她就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陈经理”

  “你们来了,正好找你们开一个会!”

  黄春荪、张静庐两人走进来,陈光良邀请两人在沙发上坐下,自己也随后坐下来。

  三人形成《东方日报》的舆论方向的舵手,一般是由黄春荪、张静庐拿捏,两人意见不同时,则交给陈光良拿定主意。

  《东方日报》的主张是:公正、公平、公开,三‘公’原则。

  和《大公报》的‘四不’主义有些像!

  公正,那便是不偏向某一D派(实际上还是不会得罪政府太狠,有个度,涉及敏感言论都是不做裁判,只公正报道)。

  公平,自然就是不做裁判的言论,不做主观评论(报社的编辑如此,对外面的投稿人不设限制)

  公开,则是向读者公开,不接受任何人的献金。

  陈光良首先说道:“大家都牢记我当初定下的‘三公’原则,我是很欣慰的。不过也有一点不好,那就是大家可能稍微有些理解出入,所以对一些时事评论不够犀利。我来举个例子,倘若南鲸方面尚未有某方面的定调,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有着独到的见解,供其参考;就算本报社不行,那么我们的供稿人呢?总之,我们也不要抛弃知识分子嘛!”

  两人有些明白,这位又想拉拢知识分子,但又不想得罪总司令和南鲸政府,所以才如此说。

  黄春荪当即说道:“行,这方面我们再改改,对一些时事加以关注和评论。”

  具体的度,只能交给黄春荪、张静庐两人。

  当然《东方日报》整体肯定是倾向南鲸政府的,毕竟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对于那边基本不报道,就算报道也是和《新闻报》、《申报》差不多的论调(《申报》虽然不受南鲸政府喜,但本质上还是倾向南鲸政府,更多可能是批评)。

  随后,陈光良‘厚着’脸皮说道:“最近我写了一首诗,麻烦替我发表一下!”

  总编兼副总经理张静庐,好奇的接过纸条,只见上面写着:“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好诗,好诗黄协理,你看看!”

  “嗯,果然是好诗。这首诗是对我们这一代人最好的印证,虽然只有聊聊两句话,但却胜过千言万语。”

  张静庐补充道:“也正好印证我们的报纸,吸纳知识分子的决心!”

  陈光良连忙说道:“向《新闻报》看齐,不要学《申报》,当心麻烦!”

  他就想显摆一下,可没真像介入政治!

  “明白”

  “陈经理放心,我们知道的。”

  怎么能放心,陈光良寻思着,要不要什么时候卸任这个总经理,当个幕后老板算了!

  再等等吧!

  史量才那么跳,也是1934年后才被暗杀,而且似乎是在1932年后才开始彻底和总司令撕开面子的。

  所以,自己这种小打小闹,顶多是和《新闻报》一样,算不上什么!

  如今自己好不容易将《东方日报》发展成7万多份的报纸(北平和武汉周边2万份),将《申报》和《新闻报》双双拉到13万份的程度,又怎么心甘情愿让出‘权利’宝座呢!

第155章 结怨

  陈光良再次成为沪市的名人,这次不再是是充满‘铜臭’的商业行为,而是因为撰写的一首诗。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这首诗让全国的知识分子,都感受到莫名的鼓舞,对《东方日报》的好感度大增,纷纷购入其报纸阅读。

  鲁迅:“奇才啊!不仅仅是商业奇才,更是一位全能的奇才。会研发三轮黄包车这样的利民物件,还会作出这样一首好诗。”

  徐志摩:“肯定是请人代写的,如此粗俗的一个商人,岂能写得出这样一首好诗。”

  章其华:“我就知道,他的文学天赋很厉害,至少比我厉害!”

  陈光良本人也没有想到,仅仅是想出一下风头,但效果确是如此的好。

  不仅让《东方日报》得到一些知识分子的青睐,也让他本人成为有学问的商人。

  中西女中。

  严仁美拿着一份《东方日报》看了起来,这是她自己购买的。

  自从上次父亲给他说了那个事后,虽然没有逼迫她,但她也在做最坏的打算,那就是了解一些陈光良这个人。

  了解的渠道,也只有买份《东方日报》,再有意无意的打听一些事情。

  截止到目前,她知道陈光良做生意非常厉害,被人称之为‘商业奇才’,生意横跨租车行、地产、报业、制造业等,几乎很多领域都创造了奇迹。更为关键的是,陈光良出身贫寒。

  “他是不是真的有看重知识?”

  抱着这样的疑问,严仁美觉得有必要重视。

  因为陈光良第一次表现出的‘英语’水平似乎很高,一点不像只读过几年私塾的人。以及还说允许自己继续读书,这说明他对知识很看重。

  “呸,他凭什么管我,我才不想那么早嫁人!”

  仅凭一面之缘,就像俘获女孩的芳心,简直是痴人做梦。

  此时的严仁美如果能自主决定,一定是果断拒绝陈光良的提亲。

  “咦,这首诗很不错.居然发表者叫做陈光良,莫非是他?不会吧,他一个商人怎么会发表诗?”

  “仁美,你居然在看报?”孔令仪从背后突然袭击,笑道。

  孔令仪是财政部的女儿,也是严仁美的同学兼闺蜜,上次因为父亲不肯,所以没有参加春游。

  事实上,她是严仁美最好的朋友,严仁美也经常去孔家玩。

  “咦,还是《东方日报》,就是上次那个追求你的陈光良家的报纸呀?”孔令仪继续调侃道。

  上次她虽然没去,但大家却告诉了她路上发生什么事情。

  中西女中多美女,而现在最出名的便是‘八美’,分别是严仁美、孔令仪,还有时任财政部次长张寿镛的女儿张涵芬、上海实业界大佬黄楚九的千金黄惠宝、中国驻法国大使的掌上明珠唐民贞、福建富商林家的小姐林樱、苏州洞庭席家的外孙女沈幽芬、英美烟草公司沈昆山的女儿沈燕,个个都出自豪门世家。

  严仁美脸一红,说道:“什么呀,人家就是和聊几句话,被你们传得乱七八糟的!”

  “哈哈,你脸红了!”

  “看我挠你痒痒”

  6月中旬的一天,美国人‘费信敦’转任工部局总裁(工部局的最高行政首脑),为此工部局举行了盛大的酒宴,并邀请公租界的名人和重要纳税人前来参加,陈光良也在受邀请之列。

  工部局,是公共租界的最高行政单位,它有一个九人组成的‘董事会’。

  里面有各国的人担任‘会董’,虞洽卿、贝祖贻便是工部局的华人会董,是华人在公租界能混到的最高位置。

  陈光良来到酒宴现场,顿时吸引了不少人的瞩目,这个年轻人是谁?

  虞洽卿还是很给面子,为陈光良做了介绍,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是那个一年盖了上百幢楼卖出,并且刚刚以238万大洋的天价买下大华饭店的上海滩新贵。

  中银上海分经理兼首批监事贝祖贻,便说道:“不得了,你现在可是工部局纳税大户了!”

  陈光良谦虚的回应道:“可算不上,只能算小户!”

  今年的4月,工部局的纳税华人会举行第八届代表大会,虞洽卿以纳税大户并当选工部局的第二届华董。

  也就是说,在工部局里混,纳税多少也是地位的象征。

  陈光良当然算不上纳税大户,不过现在工部局很重视‘分层销售’所带来的后果——税收会大增!

  虞洽卿说道:“很快就能晋升纳税大户了,走,我为你介绍一下工部局的主要官员!”

  不一会,陈光良就见到了工部局的几名会董,有美国人,有英国人,有日本人,可谓‘万国商会’。

  大家对于陈光良,还是比较惊讶的,毕竟年轻的白手起家,能购买238万两的大华饭店,就足以让人高看了。

首节 上一节 116/30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