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滩崛起的百年豪门 第294节

  事实上,陈光良是有预期的:新丰纺织今年(1938)盈利预期600万以上、平安银行(沪市)盈利至少是400万(有炒卖纺织机械设备、房租、给租界投资工厂的贷款)。

  所以,这样做是没有问题的。

  接着,夏高翔说道:“投资股票的事情,也需要继续进行,不能有松懈!”

  叶熙明点点头,说道:“已经安排好了,2月底全部买进。这样不仅不引起市场的注意,我们兑换白银、英镑也方便。”

  因为老板点名的股票,基本都是以‘白银’、‘英镑’为建制的股票,所以法币去购入这些股票,需要先进行兑换。

  同理,这些股票后面的升值,也是以相应的货币为单位,法币贬值,股票本身不会贬值,反而会加速持有法币者,来投资这些股票,以达到资产保值的效果。

  而目前300万法币购入的股票,那是相当的多,仅计算‘白银’和‘英镑’为建制的股票,相当于买进了1~2%的。

  当然,还有以‘法币’、‘美元’、‘日元’为建制的股票,其中‘法币’类股票也有上亿元。

  一番交流后,三人还没有散会,便听见职员汇报——新丰纺织的童润夫、李升伯前来商量事情。

  随即,五人聚集在办公室里。

  童润夫当即说道:“听说平安银行还有一批进口的纺织机械设备在仓库?”

  夏高翔也不隐瞒,说道:“不错,这批设备在淞沪会战前,我们便已经买下,原本打算开设新丰纺织沪市第三厂的,但目前香港和重庆相继开工,这批设备我们打算后面找个好时机出掉。”

  童润夫连忙说道:“夏经理,这事糊涂啊,如今除租界外,沿海地带的纺织厂基本都毁于战火,全国对棉纱、棉布的需求非常巨大,甚至形成棉花便宜、棉纱和棉布昂贵的情况。我们有现成的机械设备,厂房也有空地,把这批设备拿来扩大产能,今年(1938)保证能有巨大的回报。平安银行卖设备是一次性买卖,例如最多也就五六成,不超过一倍;但投资扩大产能,一年说不定就回本了。现在租界,那个不是千方百计的开设工厂?”

  夏高翔、叶熙明、张树年对视一番,因为这些策略是老板制定的,但如今童润夫说的也非常有道理。

  叶熙明随即说道:“那我们请示一下老板,明天就能给你们答复。”

  “好,相信陈先生有远大的眼光,不会只看眼前的利益。”

  “这自然”

  陈光良很快就收到沪市的电报,因为他不在沪市,所以租界的工业发展到底有多火爆,他心里没有详细的数据。

  (历史上1938年,沪市纺织工人从3万多增长到13万人,工厂从400家增加4000家,小工厂自然也算;申新九厂在1939年,一年便赚了1000万,还清了很多战前的债务)

  但陈光良还是选择相信属下的判断,也就是童润夫、李升伯等人的建议,他是完全相信的——卖设备,肯定不如开工厂赚的多。

  在陈光良的计划中,沪市源源不断的产生‘法币’利润,也一边兑换成外汇和黄金,然后运到香港,再准备转存到纽约。

  他当即通过电报回复沪市——将机器设备用于扩大产能。

  随后,陈光良研究起‘在沪职员’的福利待遇来。

  首先:津贴主要的对象是管理层和技术人员,这些才是企业和工厂赚钱的核心,所以这些人有员工宿舍、米油补贴等福利。

  其次:普通工人不降薪已经是不错了,要知道现在租界的工厂最不缺的就是工人,甚至越到后面,工人的薪资反而越变相的降低,例如吃住的成本从占薪水60%,涨到80%以上。

  陈光良虽然也想对工人好一点,但却不利于团结,不利于同行。当然,他旗下的工人依旧是沪市待遇最好的工厂之一,例如‘三节’和‘十三薪’的福利已经实行一两年了。

  这样一来,开厂的人工成本不会增加,接下来反而利润会大增,陈光良算到这里,心情还是很不错的。

  当然了,他还是为工人和普通职员考虑了‘福利’,那就是以比市场略低的价格,用米油来抵工资。

  这样一来,‘陈氏企业’可以集中采购米油等物资,去抵消工人的部分工资,企业的负担不大,但员工却减轻了负担。

  总结起来,接下来陈光良是让企业的管理层和技术人员,过的比其它工厂和单位舒服;例如平安银行的管理层和高级职员,要比国营银行的福利都要好,新丰纺织的管理层和技术人员也是要冠绝业内的。

  毕竟,接下来的三年时间,是至关重要的三年,平安银行、新丰纺织、制糖厂等的利润,是要兑换成外汇和黄金,转存至安全地方的。

  陈光良不会觉得内疚,对不起抗战什么的!

  要知道,仅当年进口白银1亿两个计算,陈光良实际上为抗战增加了五六千万美金的外汇。更不要说白糖和航运上的贡献,也是为国家增加了不少。

  当前南鲸政府的外汇,主要是出售给美国白银、黄金,当然也有一些物资的出口,例如猪鬃、纺织、矿产等。

  多为自己赚一点钱,毕竟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包括孔宋这些家族,同样也会为自己的家族考虑;相比较而言,陈光良赚的钱,每一分至少是干净的。

  抗战肯定是支持的,但也不影响他赚钱。

第322章 二房

  2月14日,西方的情人节。

  这一天,陈光良和蒋梅英在半岛酒店举办了一场婚礼,出席的人员包括一些来港避难的企业家,以及一些本港的知名人士。

  但整体宾客的数目,也不过十桌而已,远不及当年陈光良和严人美的婚礼。

  这也是蒋梅英的意思,为了尊重严人美这个原配,他们两人的婚礼要保持低调,不宜大操大办。

  但除了十桌宾客外,陈光良还是让邀请蒋梅英的父母从沪市赶到香港,参加这场重要的仪式。

  整个婚礼,进行的相当顺利,大家对于陈光良娶姨太太,自然也不感到希奇,毕竟身份地位在这里。

  酒宴结束后,陈光良便带着蒋梅英回港岛,蒋梅英坚持要去拜访严人美。

  “妹妹,你们新婚不去洞房,来我这里做什么?”严人美笑着说道。

  今日,她自然不会出席,毕竟已经够给蒋梅英的面子了。

  蒋梅英亲近的说道:“多谢姐姐成全才是,再说你是大房,我来拜访你也是应该的。”

  严人美拉着蒋梅英的手,说道:“客气了,我们家不兴这一套的规矩,以后两房团结,培养儿女,才是最重要的。”

  “是,姐姐”

  还是敬了茶,陈光良才带着蒋梅英去干德道的另外一处洋房,也就是蒋梅英母子的居处。

  严人美望着离开的两人,一股难言的滋味涌上心头。

  “妈妈,为什么我又多一个妈咪?”

  “我才是你妈妈,那位只是姨娘,至于为什么你爸爸和她在一起,这个你留着问你爸爸!”

  “喔”

  陈文杰似懂非懂,他今年也已经五岁,知道一些家庭是有姨娘的,所以倒也接触了点。

  另外一边,陈光良带着蒋梅英回到她的洋房,关切道:“委屈你了”

  蒋梅英连忙说道:“哪里有委屈,我是觉得仁美姐姐委屈才对。不过,不管是她也好,还是我也好,我们愿意委身于你,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只希望,你莫要再辜负我们两人!”

  好家伙,看来这是串通过,给陈光良施展压力,以后要老老实实的,不要再娶三房了。

  就这战乱的样子,陈光良哪里有私心再娶三房,等抗战结束,孩子们也大了,更就要考虑多一些,所以也不会娶三房。

  “嗯,我和感谢老天爷让我同时拥有你们,这已经是我最大的福分了!”

  “你说话就是好听,难怪仁美姐姐会妥协!”

  俨然,蒋梅英也知道让严人美妥协的根本原因——还是陈光良的魅力和花言巧语。

  随后在入洞房的时候,蒋梅英询问道:“如今,我也算你的正式妻子,那以后我和孩子是怎么安排?”

  陈光良搂着她,认真的说道:“还是要去美国,不过预计还有三年时间,也就是1940年初,你和两个孩子正式去美国。很简单,我和仁美要去重庆,你必须和我们分开,我不想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蒋梅英舍不得的说道:“不能在一起么?”

  陈光良抚摸她的秀发,温和的说道:“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放心,战争很快结束,届时我来美国就会很方便。而且将来的科技,飞机一定会越来越安全,香港到美国最多也就两三天。当然,战争结束,你愿意来香港也没有问题,只不过以后孩子们留学在美国而已。”

  “嗯,我觉得听你的没错。”

  蒋梅英还是知道,她和孩子之所以不能去重庆,是因为丈夫也不太信任国民政府,如果两房都去重庆,不符合丈夫的座右铭——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翌日,陈光良在书房里,和蒋振华进行了聊天。

  “岳父,在沪市的工厂怎么样?”

  此时的蒋振华,早已经态度巨变,当初在平安银行的支持下,他旗下的纺织厂获得一笔贷款,不仅度过难关,而且还搬迁至租界,甚至扩大了规模。

  仅在抗战前,他就基本偿还清楚了贷款。

  蒋振华说道:“非常的好,现在整个沪市的工厂只有租界的工厂才能开工,我们的产品供不应求,而且价格非常的高。说起来,要不是你,我是真的破产了!”

  陈光良回道:“岳父现在如此赚钱,难道眼光只盯着租界,不想来香港购置一些物业,将来给自己一条后路?”

  蒋振华也是留学,而且还是理学硕士,他疑问的说道:“倘若日本连租界都能占领,那香港又怎么可能独善其身?”

  陈光良说道:“不管怎么说,多一个退路是好的,或许哪天形势变了。更何况,法币根本稳不住汇率,我劝岳父赚到钱,还是要兑换成外汇和黄金,或购入物业。”

  蒋振华明白了,这女婿再三劝自己,一定是有什么预测。

  他当即说道:“好,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陈光良没有再劝,只要蒋振华手中有外汇、黄金,甚至是沪市的物业,抗战结束后,他都会再劝其来香港发展,届时蒋振华也有足够的资本,问题不大。

  陈光良来到九龙油尖旺地区视察,只见这边有不少新建的唐楼,很多都是长江地产投资的。

  “老板,淞沪战争结束后,不少江浙沪的富豪选择南下香港,我们的造好的楼房,一下子就全部租出去九成。”

  长江地产在香港,前后共计投资260多幢3~5层的唐楼,也就是意味着有一千层左右。

  这能在这么快租出去九成,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业绩。

  陈光良直接说道:“接下来,长江地产就是管理好这些物业,我相信很快能全部租满的。”

  毕竟,今年秋天,粤省也会沦陷。

  届时的香港,又会迎来一波人口,香港的人口也从去年的100万,涨到今年底的180万。

  严宽随后说道:“老板,现在有职员希望回到租界,毕竟这边的工程基本已经结束,想回去陪家人。”

  目前,长江地产大概有30来个正式的职员,这不包括物业管理公司的人。

  而来香港开发地产的,很多都是沪市调过来的,本地人也有,但依旧是少数。

  这个年代,香港没有强烈的粤帮、沪帮,大家都还是很团结的,而且在鄙视链中,也是沪人优越得多,粤人低了点。

  就连杜月笙来香港,本地帮派也会拜访一下,瞻仰一下真正的‘H帮’,能混到南鲸政府中将级别的人士。

  陈光良随即说道:“这个没问题,你看着安排,人手不足就从本地招募。告诉大家,如果以后租界沦陷,可以去重庆;香港沦陷,可以去奥门。总之,公司会照顾大家的,在这个战乱的时代。”

  严宽一愣,这是老板直接讲明租界和香港也可能沦陷,他不敢置信的说道:“日本人居然敢和英美作对?”

  陈光良笑道:“只是一个比方。对了,香港这边的租金有存款后,就去奥门购置一点物业,说不定哪天真要过去避一避。不需要多,大家有个容身的地方就行。”

  严宽已经将家人带到香港,当即说道:“好,我记下了。”

  长江地产有不少是老员工,跟了陈光良很久,而陈光良一直在公司给大家存‘养老金’,意味着为他工作20年后,基本就是足够养老,甚至养活家人都不是问题。

  但以后难免有人不愿意离开大陆,劝都劝不来的话,也就只能将‘养老金’一次性给予。

  总之在这方面,陈光良是不会苛刻的。

  严宽当即说道:“老板,鉴于现在战争的情况,我不打算深造。”

  毕竟一旦自己去了美国深造,老婆和孩子虽然有公司照顾;但假如租界和香港都沦陷了,他在美国也不放心。

  陈光良说道:“行,那就好好工作吧,乱世当中,能和家人聚在一起,再如果平平安安,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嗯,我愿意一直跟着老板您做事,直到退休。”

  很明显,这个老板有着非常的远见,跟着他不仅可以一直生活富裕,还能关键时刻躲避战争。

  陈光良看出严宽的想法,笑着拍拍他的肩膀,说道:“聪明人。我们是一个团体,只要有我吃肉,也不会让你们只喝汤。”

  “谢谢老板”

  死心塌地的‘家臣’,以后是越多越好,哪怕是几百人,背后又是几百个家庭,陈光良都养得起。而他们的能力和忠心,也能让陈氏家族更加的发达。

  下旬,平安银行便将500万法币兑换的150万美金,通过美国‘大通银行’转移至香港。

首节 上一节 294/30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