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
“剧组换了导演,拍摄任务排得特别满,时间都打乱了。”姜在勋解释,“新导演要求补拍前面几集的不少片段,收工时间完全没准。”
李圣经咬了口煎蛋,点点头:
“知道了。你忙你的,不用管我。”
话音刚落。
姜在勋搁在餐桌上的手机就嗡嗡震动起来。
屏幕上跳动着“金大元”的名字。
他接起:
“喂?……知道了,马上下来。”
挂了电话。
他几口扒完剩下的早餐,起身抓起背包。
“我走了。”
姜在勋走到玄关换鞋。
李圣经头也没抬,含糊地“嗯”了一声。
姜在勋站在门口,手搭在门把上,故意提高音量,字正腔圆地重复了一遍:
“我——走——了——!”
“吵死了。”
李圣经没好气地翻了个巨大的白眼。
放下筷子。
起身。
踢踏着拖鞋走到门口。
仰起脸。
没有多余的话,也没有扭捏。
带着咖啡香气和清晨温度的柔软唇瓣印在了姜在勋的嘴唇上。
不是脸颊。
也不是飞快掠过。
是结结实实、温热绵长的一个吻。
“快走!”
吻毕。
李圣经后退半步,伸手推开挡路的他——或者说,推开了那扇虚掩的公寓门。
目的得逞。
姜在勋嘴角的弧度压都压不住,眼神灼亮:
“嗯。”
防盗门在身前轻轻合拢。
客厅安静下来。
李圣经转身走回餐桌端起那杯咖啡。
低头。
就着那颗即将消失的心形拉花抿了一口。
苦涩微酸的回味之后。
是奇异的醇香和暖意。
————
姜在勋踏进 KBS电视剧中心片场时。
即使他刻意收敛心神,空气中弥漫的无形压力也如同实质。关于《制作人》第二集收视率的风声已经尘埃落定。
——10.5%(AGB全国)。
比首播的 10.2%微涨了 0.3个百分点。
涨幅微弱,但至少没跌。
零碎的信息从四面八方钻进耳朵:
“稳住了……?”
“看来观众不吃这套?”
“剧情还是太温吞了……”
“朴编剧压力山大啊…”
作为一部定位独特、采用伪记录片风格(在韩剧中尚属大胆尝试)的职场+综艺剧,又是在深夜11点档播出,能稳住基本盘并有微涨,本身已属不易。
放眼望去。
韩剧黄金十年。
纯粹的职场题材从未诞生过真正意义上的“国民爆款”。
即便去年口碑炸裂的《未生》,在有线台tvN的最高收视也不过8%,换算到无线台KBS,大约也就是16%-20%的水平。
(注:后来申源浩导演的《机智的医生生活》系列才真正打破了职场剧的收视魔咒,创造了神话。)
因此,《制作人》目前的成绩,在类型片范畴内其实算得上稳健开局。
道理呢,其实都懂。
作为核心主创的朴智恩编剧,想必此刻看得更清楚,剖析得也更深刻——
题材限制、手法实验性、时段竞争力……
这些客观因素都摆在那里。
可看透归看透。
正所谓劝别人的时候条理分明、头头是道,可道理落到自己头上,就成了压在胸口沉甸甸的巨石。
——尤其是头顶着《来自星星的你》那足以载入史册的辉煌光环,任何一点“平庸”的评价,都显得格外刺耳和难以承受。
姜在勋本想找个间隙,对朴智恩编剧说几句诸如“作家 nim,我相信您”、“慢热有慢热的好”之类的宽慰话。
然而。
拍摄任务在表珉洙导演的严苛要求下被无限挤压。
每个间隙都塞满了镜头调整、台词微调、调度磨合。
时间被切割挤压到极致。
那句到了嘴边的宽慰,终究是没找到机会说出口。
转瞬一周过去。
就在剧组上下被新导演的“回炉再造”折腾得人仰马翻之际,本周最值得关注的消息如同强心针般注入剧组——
KBS上层综合评估后,对《制作人》的播出时段做出了调整决定。
将从原先竞争力偏弱的深夜 11点金土档,提前至更黄金晚9点档。
别小看这提前的两个小时。
带来的变化是立竿见影的。
最新公布的收视数据显示:
第三集:11.0%(AGB全国)
第四集:11.3%(AGB全国)
涨幅虽然不算惊人。
但稳扎稳打呈现出一条清晰而健康的上升曲线。
深夜档的观众群体相对固定且有限。
而提前到21点。
意味着能触达更广泛、更主流的家庭观众。
这个稳健的攀升,证明了剧集本身的质量和吸引力正在被更多观众发现和接受,正进入一个良性的口碑发酵与观众积累期。
值得一提的是。
《制作人》在湾湾 Line TV和香江 TVB韩剧台的播出反响意外地不错。
或许是大众对韩国综艺制作后台的运作模式天然带有好奇滤镜。
又或许是其独特的伪纪录片风格和轻松氛围更契合海外观众的胃口。
评价相对本土温和许多。
并未出现如韩国国内那般严苛的挑剔声浪。
这对剧组来说,算是个小小的慰藉。
————
随着拍摄强度回归常规。
裴秀智身上那股被高强度工作暂时压制住的小心思再度活跃起来。
对戏时。
她会故意靠得极近。
小腿会“不经意”地晃荡着蹭到他的裤管。
对此。
姜在勋只能绷着脸,努力将注意力集中在台词和表演上,身体却下意识地保持着礼貌的安全距离。
毕竟。
此刻姜在勋正沉浸在和李圣经之间那迟来却无比踏实的甜蜜里。
因此。
裴秀智每一次看似随意的靠近,都会为姜在勋带来一种混杂着愧疚和心慌意乱的沉重感。
然而。
裴秀智显然误解了他这份回避。
她只当是前阵子高强度的拍摄把他累狠了,还没完全缓过劲来。毕竟姜在勋饰演的白承灿戏份比她重得多,又是剧组磨合期的重点“关照”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