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饭馆通北宋 第91节

  吴铭自是笑着应承。

  王安石等人复登牛车在前引路,吴铭三人推着吱呀作响的独轮车紧随其后,苏轼六人则悠悠哉哉跟在队尾,再度朝吴记川饭行去。

第130章 花式炒面

  谢清欢快走两步追上师父,低声问:“师父,今日没有备料,鲜肉菜蔬一概无存,咱们做什么菜?”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纵是灶王爷下凡,没有新鲜的食材,如何变得出堪比卤鹌鹑蛋的美味?

  李二郎也说:“掌柜的需要什么肉,某这便去买。只是咱们和两位姐姐约好一个时辰后碰头,若去迟了,怕是连站脚的地方都寻不着,更别提座位了。”

  吴铭神色自若道:“无需多虑,为师自有计较,铁牛的台子,定误不了。”

  谢、李二人面面相觑,不明所以,但见师父(掌柜的)从容淡定,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样,心下稍定的同时,不免有些好奇,不晓得师父又要施展何种神仙手段。

  吴铭其实压根没有想好,这得视现有的食材而定,但无论做什么菜,必须满足两点:一是简单,从备料到出锅最好在半个小时内搞定;二是美味,要让客人空腹而来尽兴而归。

  一行人抵达吴记川饭,李二郎招呼客人落座。

  吴铭立于堂中,叉手团团一揖,歉然道:“诸位贵客,小店今日外出摆摊,灶房所备鲜肉菜蔬有限,眼下只能用现有的食材烹制几味小菜,且需多耽搁些时辰,还望海涵!”

  王安石素来不重口腹之欲,当即表态:“但凭吴掌柜安排。”

  众人纷纷应和。

  苏辙深知吴掌柜手艺卓绝,即便是最简单的食材也能教他做出花来,比起这个,他更在意另一件事:“我要一杯冰镇凉茶!”

  吴铭哑然失笑。

  小苏对王老吉到底是有多深的执念!

  细算来,自打上回宴饮罢,他便没再喝过工业小甜水,至今已近半月,无怪他在兹念兹。

  “七娘也要一杯!”

  王蘅忙不迭举手。

  正值盛夏时节,单是一个“冰”字,便足够诱人了。

  吴铭趁机向王安石四人推销:“小店不仅有寻常的消暑饮子,还有正经香浓的茶水。前些日子新到一批好茶,诸位官人何不来一壶尝尝鲜?”

  四人稍一合计,韩绛总结道:“不劳吴掌柜费心,我等也要那冰镇凉茶。”

  心中均想:东京城里多的是大茶坊,要品茶谁来你这小饭店?

  吴铭很想说不费心,茶叶卖不出去才费心!

  话到嘴边终究噎了回去。

  不过……

  听他们互相称呼,吴铭已经知晓三人的身份。

  这两天正在看老王的传记,书中提到的“嘉祐四友”,即王安石、司马光、吕公著和韩维,说这四人“仁宗朝同在从班,特相友善,暇日多会于僧坊,往往谈燕终日。”

  司马光此时正随恩师庞籍在河东路任职,嘉祐四友只到了三个。

  韩绛虽未名列其中,但他和王安石的私交其实更为深厚,后来也是熙宁变法的主要支持者之一。

  至于苏轼等人,不消问,自然也是要冰镇凉茶的。

  三人旋即转入后厨。

  李二郎倾倒凉茶,分杯盛装,师徒俩则快速清点食材。

  吴铭立刻有了主意,吩咐徒弟道:“你先给客人各做一份肉鲊和蒜泥黄瓜,为师去去便回!”

  说罢,转身回到21世纪,前往菜市场进货。

  川味饭馆距离菜市场不过一两百米,以前管得不严,门口就有摆摊的菜贩子,现买现做都不是问题。

  吴记川饭的店堂里,见多识广的林希也已从四人相互的称谓中辨明了各自的身份。

  他压低声音告知同伴。

  六人立时正襟危坐,各自收敛,不敢高声语,恐惊邻桌人。

  二苏僻处蜀地,并不识得韩绛、韩维和吕公著,然临川先生诗文双绝,天下文人梦寐以求的馆阁清贵之衔,他偏能屡拒不受,其才学和不随流俗的清高气节,早已蜚声士林,他二人焉能不知?

  只是……

  二苏悄悄打量临川先生:但见他一身青色常服已洗得微微泛白,袍襟处犹带墨痕,束发之巾亦不甚紧致,鬓角几缕碎发随意垂落……与二人想象中孤高清峻的君子形象大相径庭。

  这时,李二郎托着木盘掀帘而出,为客人一一呈上冰镇凉茶。

  “?!!”

  王安石四人瞪着面前晶莹剔透的琉璃杯瞠目愕然!

  苏轼等人将四人的反应看在眼里,均掩嘴窃笑,仿佛看到了当初的自己。

  唯有两人对此浑不在意,苏辙和王蘅立刻端起琉璃杯送至唇边,仰头便是一大口——

  “啊!”

  这冷冽清甜带着些许草木香气的凉茶,对味!

  苏辙发出满足的叹息,心想吴掌柜对品质的把控当真严苛,每回饮此凉茶,滋味都一般无二,说不出的畅快!

  韩绛三人因店面简陋,原本没抱太大期望,只道王介甫不好饮食,他的评价难免有些夸大。

  此时见着琉璃杯,都收起了小觑之心。

  又见丝丝寒气自杯口逸出,杯壁之外凝着一层细密剔透的水珠,正悄然汇聚、滑落。

  市面上的冷饮大多是用井水湃的,像吴掌柜这般拿冰镇的良心店家委实少见。

  单这一杯凉茶,规格便已拉满,纵是皇宫大内里的冷饮,也不过如是!

  四人正觉暑热难耐,纷纷举杯畅饮,冰冽清甜的茶水滑入喉舌,喉间立时溢出一声轻叹,只觉四肢百骸如同久旱逢霖,猛地活络苏醒过来!

  “快哉!”

  四人停杯,俱发出惬意的喟叹。

  王安石只知吴掌柜的手艺好,不料规格竟也如此高,于惬意中更带着些许自得,倍觉面上有光。

  店里十一个客人,其中九个都是浅斟慢饮。

  唯有苏辙和王蘅扬起脖子,咕咚咕咚一口气将满杯的凉茶喝了个底朝天!

  两人放下空杯,异口同声道:“再来一杯!”

  ……

  “走菜!”

  谢清欢话音未落,忽听得吱呀一声,师父推门而入,手里拎着大包小包。

  说是大包小包,其实只是品种多,分量并不多。

  李二郎进来端取肉鲊和蒜泥黄瓜,师徒俩着手处理食材。

  胡萝卜、莲白、青菜、豆芽、猪里脊、碱水面……跟着师父学艺日久,仙人常吃的食材她已识得七七八八。

  但仍有一些不认识的。

  她指着那块色泽深红的肉问:“这个可是牛肉?”

  “正是。”

  谢清欢倒没有很惊讶。

  虽说本朝明文规定禁止宰牛贩肉,只有死牛才能在坊间公开贩卖,而且价钱不能超过20文每斤,可实际上,私下宰杀活牛高价出售的人多了去了,谢清欢这些年没少吃。

  又指着类似面条的条状物好奇询问:“这是什么?”

  “河粉。”

  宋代没有土豆、红薯等薯类作物,这个时期的粉条以豆类淀粉为主,比如绿豆粉,但并未流行开来,谢清欢自然闻所未闻。

  又指着一花花绿绿上面写有“红烧牛肉面”的包装袋问:“这是什么?”

  “唔……”

  吴铭撕开包装袋,取出面饼给她看。

  谢清欢恍然大悟:“师父可是要做烩面?”

  “准确地说,是炒面。”

  说到简单美味且管饱,吴铭首先想到的便是炒饭和炒面。

  饭得现蒸,过于耗时,于是决定做炒面。

  考虑到外面有十一个客人,只做一种炒面未免敷衍,所以打算整点花样。

  先做个普通的肉丝炒面,再做个鸡蛋火腿肠炒泡面,最后炒个河粉,齐活!

第131章 老干妈是何方神圣?

  王蘅捧着第二杯凉茶,凑到唇边正欲来个“一口闷”,王安石温厚的手掌抢先按住了杯缘。

  “慢些饮,若撑满了肚子,待会如何吃饭?”

  又夹起一块黄瓜放入女儿碗中:“尝尝这个。”

  邻桌的苏辙闻言,也默默放下了琉璃杯,打消了一口闷的念头。

  两道开胃小菜眨眼便被分食殆尽,肉鲊的咸酸与蒜泥黄瓜的脆爽相互映衬,彻底将胃口撩拨起来。

  寄应六子吃过这两道菜,滋味一如既往的好。

  苏轼问李二郎:“店里近日可添了新味?”

  李二郎如实作答:“多着哩!只是今日受制于食材,皆不得施展,诸位下回再来,保管尝个新鲜!”

  苏辙叹道:“下回再来当是秋闱之后了……”

  话一出口莫名觉得有点耳熟。

  上回来吴记川饭是不是也说过类似的话?

  仔细一想,上回只是有这个念头,并未说出口,作不得数。

  这回君子一言,八月秋闱之前,决计不再来了!

  杯盘既空,更觉饥肠辘辘。

  正望眼欲穿,灶房内忽然传来一声高呼:“走菜!”

  李二郎疾步而入,众人翘首以盼。

  少顷,李二郎将两大盘肉丝炒面分别呈上桌,笑道:“小店不似正店那般讲究,请诸位客官自取,莫要拘礼,能吃多少夹多少便是!”

  众人只见盘中堆尖,冒着热气,面条油润金黄,肉丝赤酱诱人,翠绿的青菜、白生生的豆芽菜、嫩红的??丝(胡萝卜)点缀其间,宛如一盘五彩锦绣!

  更有浓郁的镬气与油脂香气扑鼻而来,教人食指大动!

  美味当前,谁还讲究什么礼仪规矩?

首节 上一节 91/1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