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黔驴技穷之际,他忽然接到了冯晓刚的呼叫——自从那次认识之后,冯晓刚隔一段时间就会打电话聊上几句。
拨回去后,冯晓刚就笑道:“老弟,听说你们那电视剧已经杀青了?这速度够快的呀,什么时候能领我去开开眼?”
“冯哥,你这一上来就打探军情可不行。”张延调侃道:“咱得迂回着来,比如先请我吃个饭,然后再去泡个澡按个摩,等晕晕乎乎飘飘然的时候,再暴露出你的狼子野心。”
“哈哈~”
冯晓刚笑道:“那也成啊,你看是我去津门,还是你来京城?”
“我现在就在京城呢。”
“真的?!”
冯晓刚一听这话,立刻便道:“那晚上出来聚聚呗,上回吃饭那么多人,我都没能正经跟你说上几句话,这回咱们可得好好唠唠!”
张延想了想,冯晓刚貌似也是京城土著,说不定能从他那里打听到一些消息,于是便爽快的答应了。
等挂断电话,张延就发现陈虹正用‘bulingbuling’的大眼睛盯着自己,便随口解释道:“《编辑部的故事》的编剧冯晓刚,他听说我来了京城,晚上打算请客吃饭。”
“那……”
陈虹欲言又止,明显透着跃跃欲试。
她其实对冯晓刚兴趣不大,在她看来《编辑部的故事》既然是王硕主导,其它人应该只是打下手而已。
不过在经历陶荭事件之后,她就希望能在张延的朋友圈里,更多的宣示一下自己的主权。
张延犹豫了一下,想到自己前阵子刚做了对不起她的事儿,只好重新拿起话筒拨了过去。
“冯哥。”
电话接通后,他有些不好意思的道:“要不晚上喊上嫂子一起呗,正好我也带上我女朋友——这顿算我请客,你那顿咱留着下回打牙祭。”
“这……”
对面的冯晓刚沉默了好一会,才无奈道:“你嫂子那边有点不方便,孩子还不到一周大,而且……哎,实在是不方便。”
听这话的意思,似乎是家里有什么难言之隐,张延连忙道:“不方便就算了,这次就咱俩,下次有机会再带上嫂子。”
挂断电话后,他冲陈虹做了个爱莫能助的手势。
其实张延愿意打第二个电话,陈虹就已经很满足了,所以也没继续纠缠不放。
下午两人又在公寓里联通了一场,在激烈的移动之后,张延洗了澡换了身衣服,然后便独自去赴冯晓刚的约。
第64章 二会冯裤子
看到穿着背心裤衩,正拿着蒲扇站在树下的冯晓刚。
张延忙把车靠到路边,整理了一下副驾驶座上的地图,这才推门下车冲冯晓刚招呼了一声。
这年头在大城市开车真心不容易,光是记路就是个不小的挑战。
“呦~”
冯晓刚见张延是开车来的,略显夸张道:“还得是你们写小说的,这都开上桑塔纳了——那话怎么说来着,‘四个轱辘一转、给个县太爷都不换’,你这起码得是副厅级待遇了。”
“人那话说的,是日进斗金的大卡车。”
张延摆手道:“再说这车也不是我的,是借的一哥们的车——他是搞摇滚乐队的,一场演出就上千块,这就叫‘腿杆子干不过笔杆子,笔杆子干不过嘴皮子’。”
“那感情!”
冯晓刚点头道:“老辈子会唱莲花落的叫花子,就比托着碗干要的、跪在地上写身世的更吃香。”
说着话往里走,张延看看冯晓刚手上的蒲扇,好奇道:“冯哥,你出门怎么还带把破扇子,这是准备给《济公》写续集了?”
“嗐,这不是离家近吗,随手就给带出来了,咱这就叫‘一点寒宅气,千里快哉风’!”
俩人都是爱说俏皮话的主儿,这也是他们能迅速熟悉起来的原因之一。
冯晓刚明显跟饭馆老板比较熟悉,进门要了个带吊扇的小包间,然后轻车熟路的从柜台顺走了菜单。
彼此推让着,点了些‘京酱肉丝’、‘水煮肉片’之类的常见菜,冯晓刚又体贴的建议道:“你开车来的,要不咱今儿就别喝酒了,整两瓶北冰洋得了。”
张延巴不得如此,自然是举双手赞成。
等寒暄完,张延就随口说起了想在京城买房的事,询问冯晓刚有没有这方面的资源,或者说推荐的地段儿。
“这你还真问对人了!”
冯晓刚叹了口气道:“其实前年因为你嫂子怀上了孩子,我也惦记着要买套房来着,东游西逛找了好一阵子,可惜后来……哎,现在想买也买不起了,老四合院翻了一倍还多。”
听他连声叹气,张延越发觉得他家里是有什么麻烦。
但俩人关系还没到那份上,所以张延也没有刨根问底儿,而是继续请教买房的事情。
“要让我推荐,肯定是在国贸中心附近买。”
冯晓刚果然是做过功课的:“去年国贸中心一期竣工,那路修的四通八达,虽然配套设施还没跟上,但我估计到明年也就差不多了。
现在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主,国贸中心肯定是重中之重,趁着那边房价还没涨的特别厉害,在附近买个院子以后绝对亏不了。”
见冯晓刚说的头头是道,张延也动了心,这‘向钱看、向厚赚’的思想一直延续到三十年后,以后商贸中心附近肯定差不了。
他又追问了一些细节,便决定明天就带陈虹去走访一下,看看有没有合适的。
冯晓刚又提醒道:“最好是找那些准备出国的人买,这些崇洋媚外的反正是要走了,崽卖爷田不心疼,更不怕得罪人。
只要哄的他们冲锋在前,产权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
再就是这种人一般日子过的还行,房子通常维护的也比较好,有些还改造了水电管道。”
张延最近正琢磨吃爱国饭,没想到这么快又有机会占到香蕉人的便宜。
等这个话题聊的差不多了,冯晓刚忽然话锋一转,笑问:“《天津卫》既然都已经杀青了,你最近有没有琢磨别的本子?”
“有是有,但不是剧本。”
张延随口把冯龚找自己约稿的事儿说了,然后摊手道:“杂志社那边我还应付不过来呢,冯龚老师这约稿我连一个字都没写呢。”
冯晓刚听了这话,低头沉吟了片刻,忽然问:“我听说光明方便面的肉酱包,就是你给出的点子?”
这事儿虽然不是什么机密,但冯晓刚远在京城能知道这事儿,肯定是下功夫打听过的。
“算是吧。”
张延谦虚道:“我也是赶鸭子上架,谁知道还真就成了。”
“那你干脆写个出点子的本子!”
冯晓刚有些激动的比划道:“咱就当是《小偷公司》的续集,起名叫《点子公司》,就说牛群开了家给人出主意的公司,让牛群冯龚俩人争着给人出歪点子——当然,也得有那么一两个真管用的。”
【PS:94年春晚的《点子公司》,就是冯晓刚给写的。】
冯晓刚还给举了个例子,比如冯龚让牛群给出个主意,让大家的钱包迅速鼓起来,而牛群故弄玄虚一番,最后给出四个字:‘换成零钱’。
张延听了眼前一亮,当即也来了主意:“可以在现场安排个女清洁员,控诉单位的卫生太难搞,尤其是男厕所,总有人尿到小便池外面,搞的又脏又臭还不好清理。
然后要求两人给出个主意,提高一下男同胞们的素质——然后牛群冯龚出个点子,在地上装一排插座,谁尿出来就电谁。”
冯晓刚一看这对上了脑电波,马上又想出个主意:“卖假药的现在特猖狂,让他们给出个点子‘逮着就毙’,老百姓肯定喜欢这主意!”
张延也不甘示弱:“咱们刚才不是说到了大卡车吗,弄个卡车司机说天天在外面跑长途,连洗衣服的时间都没有。
然后让两人出主意,给车轱辘上绑个水桶,开车的时候就是滚筒洗衣机——路上越颠越好使!”
“还有……”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越说越是投契,很快就把《点子公司》的核心段子给凑了出来。
于是此后几天里,张延除了带着陈虹去考察了一下商贸中心附近的环境,就是跟冯晓刚一起完善相声剧本。
这期间冯晓刚还特意找到《小偷公司》的作者梁佐,请教了一些创作诀窍——他和梁佐的弟弟梁忝是老战友,所以找上门一点都不唐突。
到7月2号,《点子公司》的剧本就新鲜出炉了。
两人自我感觉都不错,但具体效果怎么样,还得找冯龚牛群去验证一下才知道。
于是张延就给冯龚打了个电话,正好冯龚和牛群都在京城,两下当即就约好了见面细聊。
张延找冯晓刚一起去,冯晓刚还矫情上了:“这合适吗?我就是跟着帮忙,主要还是你自己……”
“冯哥,你别整这一套。”
张延直接打断他的话道:“你跟冯龚老师五百年前是一家,去了正好多亲近亲近——这说好了是咱们共同署名,我一个人去了,也不好谈价码啊。”
“哎,什么钱不钱的,这本子也要是能上春晚,咱一分钱不要也值了!”
这话倒是不假,目前春晚影响力正值巅峰期,但凡能在春晚上露个脸,那钱途就是大大的有,这一点稿酬还真不算什么。
…………
到了约定见面的时候,冯晓刚表现的比张延还积极,那头发梳的跟狗舔过一样,身上更是收拾的紧趁利落。
只可惜他那‘底子’实在太差,跟在张延身边依旧像是个拎包的。
冯龚浓和牛群这次其实也是广撒网,找张延约稿就是捎带脚的事儿,却没想到张延会完成的这么快,而且质量还相当不错。
俩人看完稿子特别高兴。
《小偷公司》的笑料虽然高级,可因为‘题材’的原因上不了春晚;《点子公司》虽然要差一些,但却没有这方面的顾虑。
【PS:《小偷公司》只上了元旦晚会。】
于是当天晚上,牛群冯龚设宴款待张延和冯晓刚,席间冯晓刚喝的酩酊大醉,拉着冯龚一口一个冯哥,非要跟人家拜把子。
宴后,张延费了好一番周折,才把冯晓刚给送回了家里。
也是这次去了冯家他知道,原来冯晓刚的女儿天生唇裂——就是俗称的兔唇——而他母亲已经瘫痪了好几年。
果然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啊。
“嫂子。”
感叹一番之后,张延对冯晓刚的媳妇道:“你回头告诉冯哥,我们写的那个相声本子,后续要是有什么需要修改的地方,他自己看着鼓捣就成。”
这一是给冯晓刚更多露脸的机会,二来也是因为张芳差不多快高考了,他实在是放心不下。
第65章 竞聘上岗
7月5号中午。
“我再强调一次,准考证一定要准备好!”
恒中高三七班的教室里,班主任在讲台上声嘶力竭,中间靠后的位置,张芳也在跟自己的小团体窃窃私语。
“瞧,冯龚牛群的签名照。”
她缩着脖子昂着头,摆出一个既怂又傲的造型,嘚瑟道:“我哥刚给他们写了段相声,等春晚的时候你们都等着瞧吧!”
那签名照在附近传了一圈,看着后面写给张芳的高考祝福,小伙伴们都是艳羡不已。
以前张芳在班里除了比较漂亮之外,也没什么特殊之处,甚至还属于老师眼中的落后分子。
但自从去年夏天,她哥哥突然摇身一变,从印刷厂工人变成了大作家,张芳的生活条件也跟着水涨船高起来。
等到今年3月她从京城回来,整个人更是焕然一新,凭借着专业训练出来的仪表仪态,成了恒中高三响当当的一枝花,几乎每天都能收到一两封情书。
叮铃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