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第106节

  北影厂、盛影传媒、紫禁城影业的厂标依次出现,最后定格在【《30天》】的片名上,字体设计温馨俏皮。

  影片开始。

  剧情主线围绕着京城普通工人陈实(周星星饰)和他的妻子林薇薇(李晓冉饰)展开。

  结婚数年后,激情被柴米油盐磨平,两人因琐事积累矛盾,冲动之下决定去民政局离婚。

  就在他们前往民政局的路上,一场意外的车祸降临,两人双双受伤入院。

  醒来后,他们陷入了一种奇特的“选择性失忆”——恰好忘记了与对方相识、相恋、结婚的所有记忆,只保留了其他生活技能和常识。

  面对突然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的伴侣,又在家人朋友的“善意隐瞒”和引导下,两人被迫在同一屋檐下开始了为期“30天”的重新“同居”生活。

  于是,一系列阴差阳错、令人捧腹的误会和碰撞接连上演:

  陈实试图展现“男友力”做早餐,却把厨房搞得乌烟瘴气,最后端出一盘黑乎乎的“爱心煎蛋”;

  林薇薇试图维持“淑女形象”,却在看到老鼠时,暴力踩死老鼠,两人尴尬对视;

  他们被朋友拉着去初次约会的公园,看着周围情侣甜蜜,自己却浑身不自在,闹出不少笑话;

  在回忆过去的蛛丝马迹中,他们时而互相嫌弃,时而又被对方不经意流露的熟悉感与关怀所触动……

  影片的笑料并非依赖周星星以往电影中那种极度夸张的无厘头表演,而是更多来自于情境的错位和人物性格的真实反应。

  周星星收敛了标志性的狂笑和大幅度的肢体语言,更多地用细微的表情、眼神和台词(由他的国语御用配音演员配音),来塑造陈实这个有点大男子主义、本质却善良憨厚的普通爷们形象。

  听着周星星的台词,这让王盛不禁想起了前世网络上的一些争论。

  一个连普通话都说不利索,主要依靠配音演员才能被广大内地观众完整理解其表演精髓的演员,究竟配不配得上“华语喜剧之王”这个称号?

  有人认为,真正的“王”应该具备全面的能力,原声台词是表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依赖配音终究是缺憾。

  也有人认为,喜剧的核心在于表演节奏、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周星星在这些方面的造诣登峰造极,配音只是传播的桥梁,无损其艺术成就。

  他的电影内核,他对小人物的刻画,他的“无厘头”背后对现实的解构与反思,才是其经久不衰的真正原因。

  不过,这种“接地气”的表演,反而让角色更加真实可信,笑点更加生活化。

  李晓冉的表现也可圈可点,将林薇薇从最初的冷漠、疏离,到逐渐被“陌生”丈夫的笨拙关怀所打动,内心重新泛起涟漪的过程,演绎得细腻自然。

  随着“30天”的期限临近,在周围人的帮助下,两人共同经历了一些事情,遗失的情感记忆碎片渐渐被拾回。

  最终,在曾经决定离婚的那个街口,两人再次相遇,看着对方眼中熟悉的迷茫与逐渐清晰的爱意,百感交集,相视一笑……

  影片在温馨感人的氛围中结束,字幕升起,灯光亮起。

  礼堂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观众们脸上大多带着轻松愉悦的笑容。

  这部片子没有沉重的主题,没有复杂的叙事,就是一部节奏明快、笑点密集、情感真挚的温情喜剧。

  “好!真好!”

  张和平率先站起身,再次握住王盛的手:“王总,不愧是青年才俊!这部片子,故事好,拍得也好,节奏把控到位,笑点自然,情感铺垫也足。是一部标准的合家欢电影,有笑有泪,非常适合贺岁档!”

  陆遥也连连点头:“确实不错。这种破镜重圆的设定本身就很有戏剧性,失忆的桥段用好了不但不狗血,反而制造了大量新鲜有趣的笑料。最后的情感回归也处理得水到渠成,不刻意煽情。我看市场反应一定会很好。”

  韩三坪脸上带着满意的笑容,对王盛和霍健起道:“辛苦了,成果斐然。这部片子证明了我们不仅能拍电视电影,也能驾驭院线长片,而且是高商业价值的喜剧片。”

  其他观影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也纷纷围上来表示祝贺,气氛热烈。

  不过,在赞誉声中,也有人流露出些许惋惜。

  王珠叹道:“片子是真不错,可惜啊,现在的发行网络……要想快速铺向全国,难度不小。为了保护票房,防止盗版,恐怕初期只能先在京城及周边几个主要城市的主流院线上映,慢慢扩散。”

  韩三坪闻言,沉吟道:“京城市场是我们的基本盘,先确保这里万无一失。至于更广的范围……”

  “这部电影有周星星,这就是最大的卖点之一。他的喜剧电影影响力不容小觑。或许……我们可以考虑同步,或者稍晚一些,发行到港岛市场?那边对星星的喜剧接受度更高,也能反哺内地热度。”

  这个提议让众人眼睛一亮,纷纷讨论起港岛发行的可能性。

第149章:去砸场子!

  礼堂的掌声与喧嚣渐渐平息,众人移步至北影厂行政楼的会议室。

  会议室窗明几净,长方形的会议桌旁很快坐满了人。

  韩三坪自然坐在主位,左手边是紫禁城影业的张和坪、王珠、陆遥等人,右手边则是王盛、霍健起以及北影厂宣发处处长等人。

  气氛比起刚才在礼堂时,多了几分正式和严肃。

  服务人员为各位与会人员沏上热茶后,韩三坪轻咳一声,主持会议开始。

  “首先,再次感谢张董、王总、陆总各位领导莅临指导。《30天》这部片子,是我们北影厂,也是紫禁城影业成立后的一个重要项目,更是王盛同志首次执导的大银幕作品,意义非凡。

  刚才各位也看了成片,感觉整体还不错,但我们自己不能骄傲,还是要精益求精。

  今天这个会,就是想听听各位专家的意见,看看在最终上映前,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打磨得更好。”

  韩三坪的开场白直接切入主题。

  首先发言的是紫禁城影业的艺术总监:“片子整体完成度很高,喜剧节奏把控得当,温情部分也不显突兀。不过,我个人觉得,中间部分,就是陈实和林薇薇‘同居’中期,有几场戏的衔接稍微有点跳,情绪过渡可以再细腻一点。

  比如从一场闹剧式的误会,直接切到两人默默吃饭的场景,中间如果能加个几秒钟的空镜,或者人物一个细微的表情特写,可能情感的流转会更自然。”

  执行导演霍健起认真记录着,点头表示认同:“这个意见很中肯,我们后期调整的时候会注意镜头的组接和节奏。”

  接着,代表电视艺术中心在紫禁城影业任职的陆遥谈道:“片子的声音混录我觉得还可以再饱满一些,尤其是部分环境音,可以更突出京城的生活气息,增加代入感。还有就是字幕,得抓紧时间做最终的校对,不能有任何错别字。”

  电影公司代表则从观众接受度的角度补充了一点:“结尾处两人在街口相视一笑,镜头给到特写,时间是不是略长了三四秒?我担心部分年轻观众会觉得有点‘拖’。当然,这是一种感觉,仅供参考。”

  讨论主要集中在这些细微的调整上,并未对影片的主体结构、核心情节提出颠覆性意见。

  大家你来我往,提出的都是建设性的微调建议。

  王盛大多时间安静地听着,偶尔在笔记本上记下关键点。

  关于修改的讨论持续了约半小时,韩三坪见差不多了,便引导进入下一个议题。

  “好,关于修改意见,摄制组都记下了,抓紧时间完善。接下来我们谈谈上映时间。

  贺岁档这个概念,我们通过《家和万事兴》算是初步炒热了,但院线电影贺岁档,我们需要一个精准的档期。”

  电影公司代表翻开日程,提出建议道:“12月5日怎么样,这天是周五,连着周六周天。”

  “12月5日。”张和坪沉吟道:“开画时间不错。涵盖重要的跨年。这方面需要更详细的数据分析。”

  王珠接口:“宣传周期也要考虑进去。满打满算还有不到四个月,时间其实挺紧的。”

  经过一番商讨,结合排片分析、节假日安排和宣传需要,会议初步将《30天》的上映日期定在了1997年12月5日,并预留了根据实际情况微调几天的弹性空间。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宣发策略。

  当话题转到这方面时,众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始终沉稳旁听的王盛。

  张和坪笑着点了名:“上映时间和修改细节,我们这些老家伙还能说道说道。但这宣传推广嘛……王总,我可是听说,‘电视电影’这个概念能被市场这么快接受,你搞的那套宣传组合拳功不可没。

  这次《30天》,是咱们真金白银要进电影院的,你有什么奇思妙想,别藏着掖着了,给大家聊聊?”

  顿时,所有目光都聚焦在王盛身上,连韩三坪也带着鼓励的眼神看向他。

  王盛合上笔记本,身体微微前倾,双手交叠放在桌上,目光扫过在场众人,从容开口:“张董过奖了。各位领导,关于《30天》的宣传,我确实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抛砖引玉,请大家指正。”

  他顿了顿,整理了一下思路,继续说道:“首先,我们要明确这部电影的核心卖点。我认为有三个,第一,是周星星!这是他首次与内地深度合作、主演的院线电影,这是最大的噱头,必须用好。第二,是‘失忆重启爱情’的新鲜设定,这是故事抓手。第三,是‘温情喜剧、适合贺岁’的合家欢定位。”

  “围绕这三点,我的宣传思路可以分几步走……”

  把详细方案内容讲完后,王盛又提出一个实验性意见:“各位领导,我还有一个不太成熟的意见,想和大家伙说说……”

  张和坪:“但说无妨。”

  王盛:“咱们这部电影,虽说只在京城上映,但是,没说首映礼只能在京城办一场吧?

  我的意思是,我们可以多办几场首映礼,除了京城之外,还有沪城、羊城、鹏城、金陵、杭城……乃至港岛这些城市。

  搞这么多场首映礼的目的,除了将周星星的影响力发挥到极致外,也有助于用全国观众期待这样的真噱头来反哺京城市场,以及为后续可能和各省电影公司的合作,铺垫一下。”

  默默听完。

  韩三坪从王盛的这番话里,听出了另一层意思——去砸场子!

  这么好看的贺岁电影,就不在这上映,气死你!

  韩三坪唇角忍不住上扬了下,他轻咳了两声道:“我觉得王盛同志的这个思路非常好啊,可以说是整套宣传方案的点睛之笔,各位领导怎么看待?”

  张和坪琢磨了下:“需要协调好资源,另外,安保也要做好,明星和观众眼下见面有风险。”

  韩三坪:“安保力量我们北影厂能够提供,各地首映礼的举办场地,也好解决,另外,有一点,王盛说的很有道理,多地举办首映礼,有助于扩大影片影响力,为我们后续发行到全国上映有好处。”

  张和坪看向其他人:“大家的想法呢?”

  “可以。”

  “不错。”

  “很大胆,很有创造性。”

  “王总实力依旧……”

  众人帮忙分担了一下责任。

  张和坪拍板:“那就这样搞吧,跑首映礼,办首映礼这个担子,就交给王盛同志负责,各单位协助……”

第150章:成人礼

  一九九七年九月二十九日,周一上午。

  秋日的阳光透过光线传媒会议室明亮的玻璃窗,照亮了整个空间。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人气鼎沸。

  这里正在举行的是光线传媒《快乐女声》项目全国协调推进会。

  与会者除了以王盛为首的光线传媒核心团队——除王长钿等人外,更重要的是来自初步确定的六大分赛区合作电视台的代表们:

  华北赛区(京城/津城)、东北赛区(沈城)、华东赛区(金陵)、中南赛区(羊城)、西南赛区(蓉城)、西北赛区(长安)。

  这些来自各省会级电视台的节目部负责人或频道主任,个个都是在地方上呼风唤雨的人物,此刻齐聚北影厂这间不算特别宽敞的会议室,目光都聚焦在主位那个年轻得过分的身影上。

  王长钿作为项目具体负责人,站在投影幕布前,精神亢奋,声音洪亮地汇报着筹备进展: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经过我们前期紧锣密鼓的筹备,《快乐女声》项目目前已基本完成与各赛区合作电视台的协议磋商!赛区划分、场地意向、地方海选的基本流程框架都已确定!”

  他熟练地切换着PPT页面,展示着初步设计的海报风格、“想唱就唱”的Logo、报名表格样式以及规划中的海选宣传片脚本。

  “宣传方面,我们已经准备了统一的新闻通稿、广播广告带、报纸软文模板和十五秒、三十秒两个版本的电视宣传片,随时可以下发各赛区,启动第一轮宣传轰炸!初步计划,十月中旬,各赛区同步启动报名,利用两周时间进行第一轮宣传造势和报名征集,十一月初开始地面海选……”

  王长钿口若悬河,将庞大的项目规划分解得条理清晰,显示出极强的项目把控能力和执行力。

  各电视台代表们听得频频点头,不时低头记录,或与身旁的同事低声交换意见,眼中大多闪烁着兴奋与期待的光芒。

  这个名为《快乐女声》的节目模式,打破了他们对传统歌唱比赛的认知。

  “零门槛”、“草根”、“寄信投票”、“真人秀元素”……每一个概念都透着新鲜感,也蕴含着巨大的成功潜力。

  再加上北影厂联盟和盛影传媒这块金字招牌,以及王盛这个屡创奇迹的年轻掌舵人,没有人怀疑这个项目可能带来的收视狂潮和广告收益。

  王长钿汇报完毕,目光投向王盛。

首节 上一节 106/1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