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进入了工作日,但凭借前期积累的口碑和持续不断的媒体热度,上映《30天》的九大城市影院,上座率依然维持在一个相当可观的水平。
各大影院经理们眼见观众热情未减,加之来自市级公司乃至北影厂联盟方面的隐隐压力,也不敢在票房统计上做得过于明目张胆,每日上报的票房收入都维持在一百万出头,数据平稳得让人挑不出太大毛病。
十二月十二日,星期五。
一个注定要载入中国电影市场化改革史册的日子。
经过严谨(至少表面上是)的统计核算,《30天》首周(12月5日至11日,共七天)票房数据正式对外公布:
1001万元!
“破千”这个门槛,在九十年代末的中国电影市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尤其是对于一部完全依靠市场分账模式、仅在九个城市上映的国产喜剧片而言,这几乎是一个不敢想象的数字。
“全国首部分账制商业片首周票房破千万!”
“《30天》开创国产电影市场新纪元!”
“王盛模式初显威力,九城票房引爆全国期待!”
类似的标题瞬间占据了全国各大媒体,尤其是《30天》上映城市报纸文化娱乐版的头条。
就连《人民x报》也在文化版块发表了一篇短评,肯定了《30天》在探索电影市场化道路上的积极意义,强调“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理应获得市场的丰厚回报”。
这股颂扬的声浪,如同战鼓,敲打在每一个关注此事的人心上。
北影厂联盟内部欢欣鼓舞,韩三坪看着报告,对着办公室里的王盛和张和平等人难得地开怀大笑:“好啊!一千零一万!这是个吉兆!开门红!我看谁还敢说我们这条路走不通!”
然而,盛赞之下,必然伴随着质疑与反扑。
就在首周票房破千万消息传出后的第二天,十二月十三日,以魔都几家具有影响力的报纸、都市报、晚报为首的南方媒体阵营,迅速组织起了一场舆论反击。
《沪上文化报》刊登了题为《‘奇迹’票房下的冷思考:地方保护与舆论造势能撑起真正市场吗?》的评论文章。
文章承认《30天》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商业片,但笔锋一转,尖锐地指出其票房成绩的“水分”:“纵观其上映九城,无不是与北影厂联盟关系密切或存在特殊利益诉求的地区。
这种依靠非市场因素构筑的‘票房堡垒’,其成绩含金量究竟几何?这种人为制造的‘热点’,对于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电影市场,是促进还是阻碍?”
《南方都市评论》则更加不客气,直接质疑数据的真实性:《千万票房从何而来?——剖析〈30天〉票房统计的模糊地带》。
文章引述“业内匿名人士”的分析,详细列举了地方影院和市级公司在票房统计中可能存在的“操作空间”,从“锁场”、“关系票”到“统计口径不一”,暗示这千万票房很可能是“宣传需要”的产物,并质问:“如果真有如此高的市场需求,为何不敢全面铺开,接受全国市场的真正检验?反而要搞‘九城限定’,制造稀缺假象?”
还有一些评论员文章,则将矛头指向了“分账制”本身,认为这种“模仿西方”的发行模式过于激进,挤压了放映方的利润空间,不利于电影产业链的健康发展,甚至扣上了“扰乱市场秩序”、“破坏行业团结”的大帽子。
这些来自南方的批评声音,逻辑清晰,引经据典,并且抓住了“地方保护”(暗指苏省七市绕过省公司)和“数据存疑”这两个痛点,试图从根子上解构《30天》票房成功的正当性。
然而,这些报纸的发行范围和影响力,在《30天》正在热映的九个城市,受到了天然的限制。
当地的媒体正享受着影片带来的话题红利和广告收益,自然不会大量转载这些“唱反调”的文章。
因此,这股南方的舆论反击,虽然来势汹汹,但在上映地区并未能形成有效的舆论攻势,更像是隔空喊话,影院门口的观众长龙和持续的热度,就是对质疑最直接的反驳。
……
时间很快来到十二月十六日,星期二。
经过第二个周末的发酵,《30天》上映第二周(12月12日至18日)的票房数据也新鲜出炉:600万元!
较之首周末三天的550万,这个数据在增加了四天工作日的情况下,依然实现了稳中有升!
这表明影片的口碑效应和观众基础正在巩固,后劲十足。
至此,《30天》上映两周,总票房累计达到约1600万元,观影人次突破80万!
另一个令制片方振奋的消息是,在上映各方的严格监控和“身家性命”担保下,截至目前,市场上并未出现《30天》的盗版录像带或盗版VCD拷贝。
这在此时盗版猖獗的环境下,几乎是一个小小的奇迹,也证明了市级公司为了自身利益,在执行防盗版措施上的不遗余力。
面对这样一份无可指摘的成绩单,魔都为首的批评声音似乎短暂地哑火了一下,但随即又找到了新的攻击角度。
一些报纸开始酸溜溜地评论:“依靠行政手段和高压管控维持的‘无盗版’环境,能持续多久?这究竟是市场行为的胜利,还是非常规手段的侥幸?”
……
北影厂,盛影传媒办公室。
王盛坐在办公桌后,听着电话那头姑苏市电影公司分管宣发的副总略带兴奋又夹杂着几分不满的汇报。
“王总,您看看!魔都那边还在没完没了地吠!说什么我们数据造假,说我们地方保护!他娘的,他们自己抱残守缺,不肯放开市场,还见不得别人好!真是岂有此理!”副总的苏普透过听筒传来,情绪激动。
“钱总,消消气。”
王盛语气平静:“他们爱怎么说随他们去。不过,既然他们这么关心我们的票房,这么‘忧国忧民’……我们是不是该回应一下,表示表示?”
副总在电话那头愣了一下,随即敏锐地嗅到了什么:“王总,您的意思是?”
“有没有兴趣,赚魔都人的钱?”王盛直接抛出了诱饵。
副总几乎是瞬间回应,声音都提高了八度:“有!大大大的有!王总,您有什么妙计?尽管吩咐!我们姑苏这边全力配合!”
王盛笑了笑,将自己的想法缓缓道来:“……”
副总在电话那头听得眼睛越来越亮,呼吸都急促起来:“妙啊!王总!这招太妙了!”
第161章:爆沪爷金币!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的第三周,凛冬已至,但姑苏城内外,却因一场精心策划的“跨界观影”暗战,涌动着一股异样的热流。
姑苏市电影公司分管宣发的副总向前进,是个地道的姑苏人,身材微胖,脸上常挂着生意人特有的和气笑容,但眉眼间透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
接到王盛那通“爆沪爷金币”的电话后,他非但没觉得这是难题,反而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
魔都电影公司那高高在上的姿态,他早就受够了!
同为经济重镇,凭啥我们就要看你们的脸色?
这次有北影厂联盟和王盛在背后撑腰,又有《30天》这张王牌,他决心要好好出一口恶气,也为姑苏电影市场争一口气!
王盛的点子其实很简单,却极为刁钻:既然魔都那边捂着市场不放,堵着门不让我们进去,那我们就把门打开,邀请,不,是“勾引”魔都的观众自己跑过来!
利用姑苏与魔都地理上近乎“同城化”的便利,两地相距不过80公里左右,在公路和铁路都有的情况下,车程不过一个多小时,基于此,制造一场针对魔都的“观影虹吸效应”。
向前进深谙海派文化精髓——魔都人骨子里有着追求时髦、不甘人后的天性。
他们对于新鲜事物,尤其是被媒体炒得火热、身边却看不到的东西,有着超乎寻常的好奇心和占有欲。
《30天》如今舆论沸扬,周星星的招牌响亮,魔都的报纸骂得越凶,反而越是在给这部电影做反向宣传,勾得许多年轻影迷心痒难耐。
这种“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的心理,正是可以利用的关键。
说干就干。
向前进立刻调动起全部人脉和资源,开始了跨部门、跨行业的疯狂运作。
首先,他找到了姑苏铁路分局和长途汽车客运公司。
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组织专门的“观影列车”或“观影巴士”,涉及车辆调度、票务整合、安全保障、甚至地方接待等一系列问题,需要交通、公安、文化等多个部门协调。
向前进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以及姑苏市电影公司乃至背后市里支持此次“文化出击”的尚方宝剑,一家一家地跑,一层一层地批。
他对铁路分局的领导说:“这是促进姑苏文旅消费的好机会啊!一趟列车拉来几百个魔都的消费力,看完电影不得在观前街吃个饭、买点特产?这对我们姑苏经济是拉动!”
他对客运公司的老总讲:“咱们的长途班车,平时上座率也有波动,开辟几条固定的‘观影专线’,稳定客流,还能提升我们服务品牌形象,名利双收!”
他甚至拉上了旅游局和商业局的人,描绘着一车车魔都观众带来的“过夜经济”潜力——看完晚场电影,住一晚再走,这住宿费、餐饮费、购物费不就都留下了?
在“发展地方经济”、“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探索跨区域文化合作新模式”等冠冕堂皇的理由,以及一些不便明说的“关系润滑”下,向前进硬是在短短几天内,奇迹般地跑通了所有环节。
“姑苏-魔都《30天》观影直通车”项目迅速启动!
铁路方面,增开列车肯定是争取不到的。但是争取到了在车厢内贴上了《30天》炫目海报,每趟列车上,还有专门的讲解员,会在车上介绍影片和姑苏的观影影院信息。
长途客运则更为灵活,在魔都几个主要交通枢纽设置了“《30天》姑苏观影巴士”上车点,每天上下午各发数班,车程约一个半小时,直达姑苏开明大戏院、人民影剧院等核心放映点附近。
车票与电影票捆绑销售,形成“往返交通+电影票”的优惠套餐,价格算下来,比魔都黄牛炒起来的价格可能还便宜,而且保证是真票、好位置。
宣传攻势随即在魔都悄然展开。
不敢大张旗鼓地在魔都主流媒体打广告,向前进便采取了“地下”和“精准”的策略。
他雇佣了一些人手,在魔都年轻人聚集的商圈、高校校区、以及高档写字楼附近,秘密散发设计精美的传单。
传单上,周星星和李晓冉的笑脸格外醒目,大字标题极具诱惑力:
【魔都看不到?姑苏请你看!】
【《30天》官方授权观影直通车,拒绝盗版,直击热映现场!】
【周末出发,轻松往返,体验原汁原味贺岁大片!】
下面详细列出了“观影专列”和“观影巴士”的出发时间、地点、套餐价格和报名热线。
传单末尾还特意加了一句:“数量有限,先到先得,体验魔都未曾有的观影热潮!”
……
这套组合拳打出去,效果立竿见影。
首先响应的就是魔都那些追求时尚、信息灵通的年轻白领、大学生和铁杆“星迷”。
他们早就对《30天》望眼欲穿,本地的骂战更激起了他们的逆反心理和好奇心。
如今看到有如此“贴心”的服务,几乎不用自己操心交通和买票的难题,顿时趋之若鹜。
报名电话很快被打爆。
第一个周末(12月20日-21日),数趟“观影专列”和几十班“观影巴士”几乎全部满员!
场景颇为壮观:周六清晨,魔都火车站,一趟绿皮车车厢里,坐满了兴致勃勃的年轻人,他们拿着统一的观影凭证,互相交流着对电影的期待,气氛如同春游。
列车驶出魔都,穿过江南水乡,一小时后抵达姑苏站,早有姑苏电影公司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举着牌子接站,引导他们乘坐安排好的短驳车或公交,前往市区各大影院。
同样,从魔都各出发点驶出的“观影巴士”,也满载着一车车渴望已久的观众,奔驰在沪宁高速上。
姑苏城内的几家核心影院,如开明大戏院、人民影剧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魔都观众潮”。
这些操着吴侬软语或时髦普通话的年轻人,涌入影院,瞬间提升了影院的消费档次和热闹程度。
他们买起零食、饮料毫不手软,观影过程中笑声和反应也格外热烈——这是一种憋了很久终于得到释放的畅快。
电影结束后,这些魔都观众意犹未尽,很多人并不急着立刻返回。
他们或在观前街品尝苏帮菜,或在观前街、石路等商业区逛街购物,相当一部分人真的选择了在姑苏住一晚,体验“双城记”的乐趣。
姑苏的餐饮、酒店业意外地迎来了一波小阳春。
更重要的是,正如王盛所预料,这些“看过”的人,回去之后,立刻成了《30天》最有效的“自来水”。
在办公室里,他们向同事眉飞色舞地描述周星星这次如何“不一样”,电影如何“好笑又感人”;在朋友聚会中,他们炫耀着自己“远征”姑苏的观影经历,讲述着影院里爆满的景象;话语行间里行间充满了“你们没看过吧?”的优越感。
“真的很好看!星星演技有突破!”
“故事很接地气,李晓冉好美!”
“姑苏影院效果不错,关键是能看上啊!”
“没想到姑苏这么近,过去看场电影也挺方便。”
这种“有人看过,有人没看过”的信息差,以及亲眼所见、亲身所感带来的真实评价,形成了强大的口碑传播力和心理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