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第117节

  当片尾曲《想唱就唱》响起时,许多意犹未尽的观众才恍然发觉,时间已经快十一点了。

  “这就完了?还没看够呢!”韩佳女嘟囔道。

  “……”

第165章:大势所趋

  一九九八年一月五日,星期一。

  新年的气息尚未完全散去,京城广播电影电视部某间庄重肃穆的会议室里,却已弥漫开一股无形的硝烟。

  暖气的热量驱不散与会者眉宇间的凝重,椭圆形的会议桌旁,泾渭分明地坐着决定中国电影市场下一步走向的关键人物。

  一端是以北影厂厂长韩三坪为核心的“进攻方”,身旁坐着年轻却气场沉稳的盛影传媒总经理王盛,以及紫禁城影业董事长张和坪。

  他们代表着凭借《30天》的成功以及电影厂联盟新模式锐意进取的力量。

  另一端,则是以魔都电影电视公司总经理朱泳德为首的“防守方”,周围簇拥着来自各省、直辖市电影公司的老总们。

  他们面色各异,有的愤懑,有的忧虑,有的则眼神闪烁,盘算着自身利益。

  他们代表着传统发行放映体系的既得利益阶层。

  会议桌的主位,端坐着广播电影电视部的一位副部长,他面色平和,目光深邃,主持着这场关乎电影发行体制未来走向的协调会。

  部里相关司局负责人及宣传口的代表分坐两侧,默默观察。

  会议室内烟雾缭绕,茶香与烟味混合,气氛压抑得仿佛能拧出水来。

  副部长轻轻咳嗽一声,打破了沉寂,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今天把大家请来,目的很明确,就是协调《30天》这部片子后续在全国发行的问题。

  片子呢,在京城、津城和苏省七市上映,到今天也满一个月了。成绩,有目共睹。”

  他顿了顿,目光扫向韩三坪一方,“三坪同志,你们报上来的最终票房是?”

  韩三坪早有准备,沉声应道:“部长,各位领导,《30天》在九地上映整一个月,最终总票房为五千零九十六万元。”

  他强调了一下:“这是在仅九个城市,并且严格执行分账制下取得的票房。”

  “五千零九十六万……”

  这个数字在会议室里引起一阵细微的骚动,尽管不少人提前知晓,但再次听到,依然感到震撼。

  在1997年末、1998初,一部国产电影,仅在部分城市上映,能取得如此成绩,堪称奇迹。

  它无疑狠狠佐证了市场化改革和分账制的巨大潜力。

  副部长点了点头,看不出喜怒:“嗯,这个成绩,确实说明了影片的质量和市场的认可度。一部优秀的国产商业电影,不应该只局限于部分地区的观众。

  三坪同志,张和坪同志,还有王盛同志,片子也放了一个月了,是不是该松松嘴,让更多地区的观众也能看到了?”

  韩三坪闻言,身体微微前倾,态度恭敬但语气坚定:“部长,我们完全支持部里的工作,愿意尽快推动《30天》在全国上映,满足广大观众的需求。但是,”

  他话锋一转:“上映的前提,还是我们之前坚持的那个条件——各省市电影公司必须执行分账模式。《30天》用一个月时间,在九个城市创造了超过五千万的票房,这已经充分证明了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观众基础。

  我们相信,在全国范围内,采用分账制,能让这部影片的价值得到更充分的体现,也能更好地回笼资金,支持电影厂的再生产和新项目的开发。

  这关系到我们北影厂,乃至联盟内几十家电影厂后续的资金运转和生存发展。”

  他将“生存发展”四个字咬得很重,目光坦然地对上副部长,也扫过对面朱泳德等人。

  副部长未置可否,目光转向对面:“泳德同志,还有各省公司的老总们,你们是什么意见?韩厂长他们的要求,你们觉得可行吗?”

  朱泳德清了清嗓子,脸上挤出一丝为难的笑容,他先是看了一眼韩三坪,然后才对副部长说道:“部长,北影厂和《30天》取得的成绩,我们表示祝贺。分账制嘛,作为电影市场化改革的一种探索,我们也不是完全排斥。”

  他话锋随即一转:“但是,韩厂长提出的条件,特别是要求影片上映一个月后,就必须在一个月内结算清分账票房,这个……实在是有难度,不太符合实际情况啊。”

  他摊了摊手,做出无奈状:“咱们国家幅员辽阔,各省市的经济水平、管理水平、影院设施、结算流程都不一样,有的地方交通不便,信息传递慢,账目核对需要时间。

  像他们在九地那样,靠着特殊关系和高压手段维持的快速结算,很难在全国范围内复制。依我看,比较现实的是,影片全面下映之后,再过半年,逐步结清分账款项,这样比较稳妥,也给了各地缓冲的时间。”

  “朱总说得对!”

  “半年都算快的了,有些偏远地区,一年能结清就不错!”

  “一个月?根本不可能完成嘛!”

  朱泳德的话立刻引来了身后一众省级公司老总的附和,七嘴八舌,纷纷表示一个月内结清是“强人所难”、“不切实际”。

  会议室里顿时嘈杂起来。

  副部长微微蹙眉,抬手虚按了一下,待声音稍息,才看向韩三坪:“三坪同志,你看?朱总他们反映的,也是客观存在的困难。”

  韩三坪面色不变,心中却冷笑,他知道这是对方在利用行政体系的惯性拖延,试图维持旧有的利益分配节奏。

  他看了一眼身旁的王盛,王盛微不可察地点了下头。

  “部长,”韩三坪声音提高了一些,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我们理解各地存在差异,也愿意给予一定的弹性空间。

  但是,资金回笼的速度直接关系到电影厂的生死存亡!我们投入巨资拍摄电影,不是为了让资金沉淀在漫长的结算周期里的。三个月!”

  他伸出三根手指,斩钉截铁地说道:“这是我们能接受的底线!影片上映后,每个月的分账票房,必须在该月结束后的三个月内结清!这是保证电影生产良性循环的最低要求。

  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我们宁愿暂时不扩大上映范围,也不能让宝贵的资金被无限期占用,影响后续一系列项目的推进。

  北影厂上下近万职工,联盟内几十家电影厂数万同仁,都指着这些资金吃饭、搞创作!”

  一招鲜吃遍天。

  会场再次陷入沉默。

  北影厂联盟如今财大气粗,确实有底气说这个话。

  《30天》的成功更是让他们掌握了极大的话语权。

  副部长沉吟着,目光在双方代表脸上逡巡。

  就在这时,出乎一些人意料的是,朱泳德并没有继续在结算周期上强硬反对,反而将话题引向了另一个方向。

  他叹了口气,仿佛做出了巨大让步般说道:“韩厂长的难处,我们也能理解。电影生产确实需要资金快速回笼。

  如果……如果部里觉得三个月内结清是可行的方向,我们魔都方面,可以带头尝试,尽力去推动,做好表率。”

  他这话一出,不仅韩三坪和王盛微微一愣,连他身边的一些省级公司老总也露出了错愕的神情。

  朱总这是……要松口?

  但朱泳德紧接着说道:“不过,既然要推行分账制,那么这个分账的比例,就必须明确下来,形成一个相对固定、大家都能接受的标准。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一部片子一个谈法,混乱不堪。我看,《30天》提出的制片方分百分之四十,放映方留百分之六十,这个比例,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还是值得商榷的。

  放映方承担了影院运营、宣传、人员等大量成本,百分之六十是否足以覆盖并产生合理利润?我认为,需要更审慎的评估。”

  他巧妙地将皮球又踢了回来,试图在分账比例上为放映方争取更多利益。

  王盛听到这里,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

  他看穿了朱泳德的真实意图。

  魔都电影电视集团整合了制、发、放链条,他们同样渴望更规范、更高效的分账模式来提升自身利润和运营效率。

  朱泳德并非真心要阻挡分账制,他不过是借北影厂联盟制造的“大势”,反过来逼迫那些更为保守、运营效率低下的省级公司接受变革,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为自家争取更有利的条款,并将分账模式标准化,方便他未来管理麾下庞大的院线体系。

  他是在“借刀杀人”,顺便“立规矩”。

  果然,朱泳德的话引发了一些省级公司老总的低声议论,有些人面露不满,觉得朱泳德似乎在“背叛”阵营。

  副部长显然也看出了其中的奥妙,他环视全场,缓缓开口:“《30天》的成功,证明了观众对优秀国产电影的热情,也证明了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分账制是国际通行的惯例,也是我们改革的大势所趋。细节可以商讨,但原则必须坚持。”

  他定了调子,然后具体说道:“关于结算周期,韩厂长提出的上映后三个月内结清,虽然有挑战,但并非不可克服。各地要提升管理效率,适应市场化的要求。这一点,原则上我支持。”

  他看了一眼朱泳德:“关于分账比例,百分之四十制片方,百分之六十放映方,可以作为现阶段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和谈判基础。具体到不同影片、不同地区,可以有一定浮动,但要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努力。魔都方面愿意带头尝试,这是好事,希望你们能摸索出经验。”

  副部长的总结,基本采纳了北影厂联盟的核心诉求,同时也给了朱泳德等人台阶和下,更重要的是,明确了改革的方向。

  朱泳德脸色变幻了几下,最终点了点头:“既然部长这么说了,我们魔都方面一定克服困难,认真落实。”

  他这话,等于是在省级公司联盟的防线上,亲手撕开了一个大口子。

  其他省级公司老总见势不妙,领头羊都已转向,再坚持己见恐怕会落得个“阻碍改革”的名声,只得纷纷或情愿或不情愿地表示附和。

  最终,在这场协调会上,尽管仍有杂音,但大局已定。

  广播电影电视部原则上同意了《30天》在全国范围内以分账模式上映,分账比例参考制片方40%、放映方60%,结算周期原则上定为上映后三个月内结清。

  一场看似艰难的博弈,在《30天》辉煌票房的现实压力和改革大势下,以北影厂联盟的实质性胜利而告终。

  而朱泳德及其代表的魔都势力,也借此机会,成功地将分账模式标准化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为他们自身未来的整合与发展铺平了道路。

  面对一些同行投来的复杂目光,朱泳德只是面无表情地整理了一下衣领。

  对他而言,今天的“退让”,或许是为了明天更好的“进取”。

  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无人能够置身事外。

第166章:谁是躺赢狗

  一九九八年一月五日的午后,京城广播电影电视部大院内的寒意并未因室内会议的结束而消散多少。

  铅灰色的天空低垂,预示着可能又一场冬雪的来临。

  协调会散场,与会人员陆续走出会议室大门,三三两两地聚在廊檐下,或是低声交谈,或是等待着各自的车辆。

  王盛、韩三坪与朱泳德,这三位方才在会议上或明或暗交锋的主角,也无可避免地在这狭窄的空间里再度碰面。

  空气似乎凝滞了一瞬,随即被朱泳德率先打破。

  他脸上挂着那种经年累月修炼出来的、混合着精明与客套的笑容,目光先在韩三坪脸上停留片刻,然后缓缓转向王盛,语气带着几分听不出真心的赞叹:

  “韩厂长,真是……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适时啊。”

  他拖长了调子,仿佛在品味着每个字:“北影厂这块老牌子,如今能重现光彩,焕发第二春,实在是……令人羡慕。尤其是出了王总这样的年轻俊杰,眼光独到,手段了得,一部《30天》,搅动了半壁江山,让我们这些老家伙是又开眼界,又倍感压力啊。”

  这话听着是夸赞北影厂和王盛,实则绵里藏针,暗指韩三坪这位厂长更多是倚仗了王盛的“横空出世”和“手段”,自身能耐反倒被隐去了。

  将北影厂的复兴归功于“时势”和某个“个人”,其意不言自明。

  韩三坪何等人物,岂会听不出这弦外之音。

  他脸上依旧是那副沉稳如山岳的表情,呵呵一笑,抬手拍了拍朱泳德的胳膊,动作看似亲昵,回应却毫不示弱:“朱总过谦了。要说能力和魄力,谁能比得上您?魔都地面上,上影厂底蕴深厚,发行网络盘根错节,电视台关系紧密,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把这些资源拧成一股绳,打造成如今这‘魔都电影电视集团’的铁桶阵,这才是真正的大手笔,大魄力!”

  他目光扫过朱泳德略显矜持的脸,继续道:“我们这点小打小闹,不过是穷则思变,被逼无奈,想着给厂里万把口人找条活路。比不得朱总您,坐拥东方明珠之利,整合资源,构筑壁垒……哦不,是构建体系,那才是稳坐钓鱼台,着眼大局啊。”

  韩三坪巧妙地将“地方保护”的帽子,用“构建体系”、“着眼大局”等褒义词包装了一下,反手就扣了回去,点出朱泳德整合魔都资源的本质,同样是某种形式的“画地为牢”,甚至因其体量更大、结合更紧密,而更具排他性。

  朱泳德眼角微不可察地抽搐了一下,正要再开口,一旁一直安静旁观的王盛却适时插话了。

  他脸上带着年轻人特有的、略显腼腆的笑容,语气诚恳,仿佛全然没听出两人话语中的机锋:

  “朱总,韩厂,您二位都太自谦了。无论是北影厂的探索,还是魔都集团的整合,说到底,都是希望咱们中国的电影市场能更活跃,路子能更宽。

  市场就像大江大河,单靠一两条支流滋养不了广阔流域,需要的是百川归海,各有各的奔头,最终才能汇聚成磅礴之势。

  《30天》能有点成绩,离不开韩厂的信任支持和联盟同仁的齐心协力,也离不开像魔都这样的大市场未来可能带来的机遇。

  我们盛影传媒,不过是赶上了好时候,做了一点小小的尝试,未来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尤其是要向朱总您麾下那样成熟规范的市场体系多多取经。”

  就在这时,韩三坪的座驾和朱泳德安排的车几乎同时驶到了台阶下。

  朱泳德深深看了王盛一眼,那目光中审视的意味多过欣赏,他最终对韩韩两人点了点头,扯出一个公式化的笑容:“韩厂,王总,部里既然有了原则,那就希望后续合作顺利。我先走一步。”

  说完,转身快步走向自己的轿车,身形挺拔,带着一丝海派特有的矜持与利落。

首节 上一节 117/1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