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第12节

  这是好事啊!

  我给儿子花这么多钱办婚礼,不就是为了炫耀的吗?

  人生能有几个结算时刻,见证好大儿成家,对于母亲而言,就是最重要的结算时刻之一。

  必须要风光,必须要排场拉满!

  陈女士心中一动,面上却平静的微笑道:“一定一定。”

  王盛轻轻一笑:“如果您需要和家人沟通,还请不要提北影厂的名号,只说是有电影制片厂专业背景就好,重点是,提我们盛影传媒的名号,如果有您的亲朋好友来找我们咨询业务,我们会酌情给您增加一些服务……”

  他就不信陈女士花了这么多钱,能忍得住不炫耀。

  “明白明白。”

  ……

  双方在合同上签字盖章。

  送走心满意足的陈女士,看着手里厚厚一沓钞票,办公室里的三人相视一笑,真正的喜悦这才毫无保留地绽放开来。

  “开门红!兄弟们!”

  陈良兴奋地挥舞着拳头。

  “……”

  ……

  下午。

  盛影传媒小小的办公室再次挤满了人,核心成员一个不落,此外还多了十张年轻而充满渴望的面孔。

  这些都是陈良按照王盛的要求,叫来的北影厂子弟。

  他们都是从去年那一批北电各学系春季培训班结业的学员。

  不过,这些人,都是从摄影系、美术系、录音系培训班结业的学员,手上有技术。

  结业后跟王盛他们一样,工作没有着落,一直在厂里闲逛或者打点零工。

  去文学系、表演系培训班学习的北影厂子弟也有一些,但眼下对于王盛来说,暂时没啥用。

  从导演系培训班结业的那批人,全是管理岗职工的子女,更是一点用没有。

  听陈良讲王盛这里接到了大单,需要人手帮忙,而且以后可能长期有活儿,一个个便都激动地跑了过来。

  王盛站在人群前,目光扫过这些熟悉或不太熟悉,但都带着同样期盼的年轻面孔,朗声道:“兄弟们,姐妹们,咱们的第一单生意来了!”

  下面立刻响起一阵兴奋的低呼和掌声。

  “但是!”

  王盛抬高声音:“这单活儿,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它不仅关系到我们盛影传媒的招牌,也关系到咱们北影厂子弟的脸面!更关系到在座的各位,以后能不能经常有活儿干,有钱赚!”

  他顿了顿,看着一双双骤然变得严肃和认真的眼睛,继续道:“婚庆录像,看着简单,但要想拍出广告里那种电影感,需要极高的配合度和专业素养。

  你们都是在培训班学过理论的,实操过的,但实战是另一回事。

  从此时此刻开始,到5月5号婚礼前,所有人,包括我,全部进入培训期!”

  “培训内容主要包括,Betacam摄像机的操作巩固、婚礼流程熟悉、双机位配合演练、灯光基础、现场收音注意事项、以及如何与新人、婚庆公司沟通!”

  “我会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和分工手册。每个人都要学,都要考核!到时候谁能上,谁技术好又靠谱,就谁上!工分和奖金也按这个来!咱们丑话说前面,要是谁吊儿郎当学不好,坏了事,以后就别怪我王盛不带你发财!”

  王盛的话掷地有声,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下面站着的北影厂子弟们,非但没有被吓住,反而一个个眼神更加炽热。

  有机会!有奔头!最重要的是,还有钱赚!

  “盛哥!你说怎么干我们就怎么干!”

  “保证好好学!”

  “绝不给咱们北影厂丢人!”

第13章:名震京城

  陈女士怀揣着那份印制或许不算精美但条款清晰的合同,以及一种“为儿子办成了件极有面子的大事”的满足感,回到了位于海定区的家中。

  她越想越觉得这九千九百九十九块花得值当,越想越按捺不住那份想要与人分享的冲动。

  当天晚上,家里的电话就成了热线。

  “喂,她张姨啊,跟你说个事儿,我们家强子下个月结婚,录像这块儿我可找着最好的了!”

  “嗨,什么普通录像啊!是电影!正经电影厂拍出来的婚庆电影!北影厂里头的人干的,专业着呢!”

  “多少钱?哎哟,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九千九百九十九!对,你没听错!这还只是基础档!人家还有一万九千九百九十九的呢!”

  “为啥这么贵?人家那机器,听说拍电视剧都用那个!拍出来的人呐,跟画儿里走出来的似的,光打得那叫一个讲究!后期还在北影厂机房剪呢,能一样吗?”

  “值!太值了!我就强子这么一个儿子,结婚这辈子就一次,必须得留下点不一样的念想!以后拿出来看,跟看电影似的,多有面子!”

  “广告?哦对对对,文艺频道半夜放的那个,亲头纱那个,就是他们拍的!哎呦拍得那个美啊……就是看了广告我才找去的!”

  陈女士的电话从东城打到西城,从亲戚打到老同事。

  话语间,“婚庆电影”这个词被她反复强调,与普通“婚庆录像”彻底划清界限,极力凸显其高端、专业和独一无二。价格数字更是她重点渲染的对象,仿佛这数字本身就成了衡量母爱与家庭实力的标尺。

  一传十,十传百。

  “北影厂搞出天价婚庆电影”的消息,伴随着惊叹、质疑、羡慕,在陈女士的社交圈里迅速扩散开来。

  这其中,就有一位陈女士远房表侄女的邻居,名叫周小斌,是《京城晚报》文艺部的一名小编,跑文化娱乐口,鼻子灵得很。他听自家老妈念叨起这“稀罕事”,职业敏感度立刻让他意识到这里面有料。

  1996年,花费近万元拍个结婚留念?

  这不是脑子有包……

  这是我进步的阶梯!

  周小斌立刻辗转要到了陈女士的电话,表明身份想要采访。

  听说有记者要来采访,陈女士先是一愣,随即想起王盛那句“或许会吸引记者采访”的提醒,心里非但没有抵触,反而涌上一股“果然如此”的得意。

  看看!

  我就说这钱花得值!

  连报纸都要登了!

  九十年代,纸媒对于人民群众来讲,是很有权威性的。

  周小斌第二天就提着个小录音机上门了。

  他原本的思路是想做个“消费观察”类的稿子,探讨一下“天价婚庆服务是否值得”、“新兴消费观念”之类,甚至带点微妙的质疑。

  但一坐下,还没等他完全说明来意,陈女士就抢先开始了“纠正”:

  “周记者,首先你得搞清楚,我们家定的这个,它不是普通的婚庆录像,那种三四百块钱、跟在后头傻拍的那种。”

  陈女士推了推金丝眼镜,语气严肃而认真:“它是‘婚庆电影’!Movie!懂吗?用的是拍电影的专业设备、专业的电影厂技术,由背景雄厚的盛影传媒亲自打造,拍的是个故事,是个感觉!人家广告里都说了,‘铭刻独一无二的爱情电影’!”

  她滔滔不绝地复述着从王盛那里听来的专业术语:“双机位、广播级摄像机、电影灯光、后期调色……这些词儿我以前也不懂,但人家讲得明白,这钱就花在刀刃上!效果就是不一样!你看过他们广告没?就文艺频道半夜那个,那感觉,是一般录像带能有的吗?”

  周小斌原本准备的问题被这连珠炮似的“科普”和纠正打得有点懵,他赶紧调整思路,顺着问道:“那……陈阿姨,您是怎么下定决心选择这样一项……嗯,‘婚庆电影’服务的呢?毕竟这个价格,对普通家庭来说确实不是小数目。”

  “决心?这需要什么决心?”陈女士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我就这么一个儿子,结婚是大事,一辈子就一次。我们做家长的,有能力的情况下,当然想给他最好的、最特别的。摆酒席吃吃喝喝,过去就忘了。但这个‘电影’,是能留下来的!以后给孙子孙女看,你看看,你爷爷奶奶当年结婚,是正经拍过电影的!这多有意义?多显档次?这钱花得值!”

  采访结束后,周小斌看着录音机,稿子的方向已经彻底变了。

  他从陈女士强烈的表达欲和那份溢于言表的“优越感”里,嗅到了更能吸引眼球的东西。

  几天后,4月26日,星期六,《京城晚报》的文化娱乐版右下角,出现了一篇标题颇为耸动的报道:

  主标题:《京城惊现“天价婚礼记录”?母爱价值千金,豪掷近万,只为一部“婚庆电影”!》

  副标题:《电影制片厂神秘团队操刀,广告午夜引热议!》

  文章以周小斌略带调侃又充满猎奇的口吻,详细描述了陈女士如何花费巨资为儿子订购“婚庆电影”服务,并引用了大量陈女士的原话,极力强调“电影”与“录像”的区别,突出其“天价”与“神秘感”。

  报道的最后,还特意提到了那支“只在深夜文艺频道《午夜影院》播出后短暂出现的、拍摄得极具电影质感的唯美广告”,并暗示其正是这股“高端婚庆风潮”的源头。

  1996年的《京城晚报》发行量巨大,深入京城千家万户,是许多市民每日必读的报纸。

  这篇报道一出,瞬间就像一块巨石砸进了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浪!

  “嚯!九千块钱拍个结婚录像?这家人疯了吧?”

  “婚庆电影?啥意思?结婚还能拍成电影?”

  “电影制片厂还接这活儿?真的假的?”

  “广告?啥广告啊?说得这么邪乎?”

  “我知道我知道!文艺频道半夜放完电影是有个广告,亲嘴儿那个,拍的是挺好看……”

  “哎哟喂~赶紧的,今儿晚上得看看这广告去!”

  “京城最贵婚礼”这个标题足够吸睛,而报道中语焉不详、刻意保持神秘的“电影制片厂专业团队”和那支“唯美广告”,更是吊足了所有人的胃口。

  ……

  《午夜电影》栏目的贴片广告,分节目播出前和节目播出后,盛影传媒买的广告位在节目播出后。

  虽然头纱吻广告已经有些名气,但盛影传媒没多掏钱,电视台也不可能免费提升广告位档次,这是规矩。

  还不到晚上九点半。

  无数或好奇、或质疑、或纯粹看热闹的家庭,已经把电视调到了京城电视台文艺频道。

  对于1996年的绝大多数家庭而言,晚间娱乐活动有限,这样一则引发《京城晚报》报道的“天价”广告,本身就成了一场值得围观的“奇葩事件”。

  ……

  海定区,某高校教师家庭。

  “老张,快过来看!就是这个广告!”戴着眼镜的文学系副教授李老师,指着电视屏幕对丈夫喊道。

  电视上,那则唯美的头纱吻广告正在播放。

  柔光、纱幔、深情的凝视和那句“我愿意”,在钢琴声中流淌。

  “啧,”张教授推了推眼镜,看得颇为认真:“镜头语言确实考究,光影运用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味道,又带了点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浪漫……这调度,确实不像是普通广告团队能拍出来的。”

  “是吧是吧!”李老师兴奋道,“晚报上说这是电影厂团队做的,看来不假。九千块是贵,但要是真能留下这种电影质感的回忆……唉,我们结婚那会儿,就一张黑白照。”

  “艺术是无价的,但也是昂贵的。”张教授评价道,转而若有所思:“不过这倒是个有趣的文化现象。消费升级、对仪式感的极致追求、电影艺术的降维应用……可以写篇评论文章。”

  ……

  东城区,一胡同大院内。

  “哎哟喂~来了来了!就这个!”王家大妈嗑着瓜子,盘腿坐在炕上,用力拍了一下身边的老伴:“瞅见没!亲上了嘿!拍得是挺唬人,跟那外国电影似的。”

  一大家子人,儿子、儿媳、小孙子,都挤在这间屋里,盯着那台21寸的牡丹彩电。

  “妈,您小点声。”儿子哭笑不得:“人这是广告。”

  “我知道是广告!”王大爷嘬了口烟袋锅子,眯着眼:“九千块?够买多少斤猪肉了?这结的是哪门子婚,烧钱玩呢?”

首节 上一节 12/1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