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气里全是无法理解的不屑。
“你懂啥!”王大妈立刻反驳:“现在年轻人就兴这个!多有面儿啊!你看人家这拍得多水灵?跟仙女儿似的!咱家小军将来结婚,要是也能……”
王大妈目光移向小孙子。
“打住!”儿子赶紧打断老妈的危险念头:“妈,您可饶了我吧,我可经不起这么折腾。有那钱不如把咱这房翻修翻修。”
儿媳没说话,只是看着屏幕上那如梦似幻的画面,眼神里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向往。
……
国贸附近,外企白领公寓:
丽莎和她的闺蜜辛迪盘腿坐在柔软的地毯上,面前放着红酒。
“就是它!Cindy!你看!是不是绝了!”Lisa激动地指着屏幕,广告正好播到头纱吻的特写。
“Oh My God……”Cindy捂住嘴,眼睛瞪得老大:“这真的是婚庆广告?这质感……这调色……I thought it was a preview for some new indie romance film!(我还以为是哪部新的独立爱情电影的预告片呢!)”
“Right?”Lisa得意洋洋,仿佛这广告是她拍的一般:“我就说这不是普通的东西!‘Engrave your unique love story’!这概念太棒了!完全击中了我的点!这才叫婚礼,这才叫记忆!”
“So… David finally proposed?(所以…大卫终于求婚了?)”Cindy挑眉问道。
Lisa的笑容瞬间收敛了一点,拿起酒杯喝了一口:“Not yet… But he will. And when he does, I know exactly what I want.(还没有…但他会的。等他求了,我就知道我想要什么了。)”
她的目光再次投向已经播放完广告的电视屏幕。
……
北影厂生活区,某单元楼。
“哼,装神弄鬼。”宣传科科长家里,赵小军看着电视里的广告,撇撇嘴,语气酸溜溜的:“不就是会拍个马屁,忽悠住了韩厂长,借了厂里的设备抖威风么?还真当自己是个人物了。”
他母亲,也就是科长夫人,一边织着毛衣一边头也不抬地说:“你少说两句。人家好歹是把事儿做成了,听说真有人花九千块订了。你呀,有这酸功夫,不如想想自己以后怎么办。”
赵小军被噎了一下,脸色更加难看,愤愤地拿起遥控器换了个台。
而与此同时,在北影厂诸多筒子楼和技术岗职工的家里,许多和王盛父母差不多年纪的职工,也守着电视看到了这则广告。
“保国家那小子是真行啊!”灯光车间的一位老师傅咂咂嘴,“这广告拍得,是那味儿!老王家祖坟冒青烟了,这小子将来一定有出息!”
“听说他们那儿接了大单,正需要人手呢!明天我得让咱家那小子去找找王盛,都是一个厂长大的,怎么也得拉一把吧?”
“对的对的,一起去!孩子们要真能跟着干出点名堂,不比在厂里干耗着强?”
……
很快,京城电视台的值班人员惊讶地发现,今晚接到观众询问头纱吻广告和“婚庆电影”的电话数量远超平时,甚至有不少是打听具体价格的!
这种异常热烈的反馈,让经验丰富的老值班员都忍不住嘀咕:“邪门了,这破广告今天怎么这么招人?”
站短已收到,合同已寄出。电子签死活过不去,无奈只能纸签,但寄合同需要时间,由于初来起点,不懂新书期规则,把十几天的字数,几天就写到了,真是裂开。大家多多投资,求一波推荐票(作者君寄合同花了五十块,肯定会写上架,把钱挣回来的)
第14章:苦一苦母校
隔天。
4月27日,星期天。
清晨的阳光透过薄雾,洒在北影厂生活区略显杂乱的建筑群上。
王盛和陈良并肩走在去往办公室的路上。
“盛子,你说,昨晚上,全京城得有多少人盯着文艺频道等咱们那广告?”陈良搓着手,脸上是压抑不住的兴奋和好奇:“我跟你讲,我昨晚可没闲着!”
王盛瞥了他一眼,预感这家伙没干啥好事:“你干嘛去了?”
“我?我做市场调查啊!”陈良一脸“快夸我”的表情,压低声音神秘兮兮地说:“我估摸着快到点的时候,就偷偷摸摸在咱们厂生活区那几栋楼底下转悠。
好家伙,你猜怎么着?我扒了好几家人窗户角听动静——当然,没让人看见啊!”
王盛一听,差点被自己的口水呛到,哭笑不得:“你他妈……陈良,你真是个人才!扒窗户?万一瞅见点不该看的,你不怕长针眼?再让人当流氓抓起来!”
“嗨!我心里有数,就听个声儿!”陈良浑不在意地摆摆手,随即又兴奋起来:“真的,盛子,不开玩笑!就咱们厂里,我听着声儿估摸着,十家里头,起码有七八家电视里放的都是文艺频道那个动静!要么是电影的台词,要么就是广告完了之后的雪花音!这收视率,杠杠的啊!你说,全京城得有多少万户?这得多少人看见了?”
王盛心里其实也盘算过,《京城晚报》的辐射力加上人们口口相传的好奇心,昨晚的广告收看人数绝对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但他比陈良想得更深一层,看到的人多,不代表都是目标客户。
震撼、讨论、甚至骂一句“神经病”都是正常的,关键是有多少人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订单。
“看到的人肯定不少。”王盛点点头,语气保持冷静:“但这只是第一步。让大家都知道有这么个东西,而且这东西很贵、很高端。接下来,还是得看有多少人真愿意为这个‘高端’掏钱了。走吧,今天事儿还多着呢。”
两人来到办公室,其他人已经到了。
王盛简单开了个晨会。
“报纸的效果出来了,昨晚的广告收看人数估计很可观。但这只是开始,电话咨询量可能会暴增,陈玉,你辛苦点,接电话严格按照话术来,重点记录下有意向、能接受价格的潜在客户信息,其他的不用多纠缠。”
“第一单5月5号就要上马了,必须确保,万无一失。良子,你带着大家继续练流程、配合、应急方案,都得滚瓜烂熟。”
“我一会儿出去一趟,去跟客户找的婚庆公司对接一下拍摄流程。”
……
安排妥当,王盛便独自出发了,前往与陈女士约好的见面地点——京城老字号的婚庆公司“紫房子”。
紫房子创立于1934年,是国营背景的婚庆公司。
公司名之所以叫紫房子,是创始人郁炽昌先生借用诗句“万紫千红总是春”得来的。
寓意事业希望和生机,寄托新婚欢乐喜庆的气氛。
曾为孔子第77代嫡举办婚礼,并承办了北平市第一、二、三届集团婚礼。
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因为公私合营的缘故,被并入王府井京城照相馆,紫房子品牌淡出公众视野。
1990年,在民政部和京城纺织工业总公司的支持下,“紫房子”重新开业,成为建国后“全国婚庆第一家”,恢复了老字号品牌,经营范围几乎涵盖整条婚庆服务链,各个档次的婚庆业务都能承办。作为京城婚庆行业的老大哥,深受本地人信任。
……
紫房子位于东城区,用紫色装潢的门面别致醒目,内部装修在这个年代算得上气派。
陈女士已经到了,正和一位穿着西装、看起来像是经理的中年男子交谈。
见到王盛,陈女士热情地迎上来道:“王总,你们来了。这位是紫房子的业务经理,赵经理。”
“赵经理,您好。”
王盛上前握手,不卑不亢。
赵经理打量着王盛,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似乎没想到搞出“天价婚庆电影”的负责人如此年轻。
但他很快掩饰过去,笑容满面:“王总,久仰久仰!你们盛影传媒可是在咱们圈里一夜成名啊,广告我们都看了,真是厉害。”
寒暄几句后,双方进入正题,开始对接5月5日的婚礼流程。
赵经理对流程很熟悉,各个环节的时间点、注意事项都讲得清清楚楚。
王盛认真听着,并做着笔记,偶尔会提出一些基于拍摄需要的细节问题,比如某个环节的光线如何、空间是否够双机位展开、是否有电源接口位置等,显得极为专业。
对接完毕。
陈女士说要去看一下给儿子、儿媳准备的婚服,赵经理叫来同事,让其带陈女士过去,他则是借口说还要和王盛聊一下别的方面,陈女士不置可否。
……
“王总。”
赵经理递过一根烟,王盛摆手谢绝。
见王盛不抽烟,他便把烟收了起来,语气变得推心置腹道:“王总,不瞒您说,你们这广告一出来,可真让我们开了眼。婚庆录像这块儿,我们紫房子一直也有做,但基本都是包给外面几个固定的录像师傅,用的都是家用VHS或者好一点的Hi8机器,拍出来就是个记录,一套下来收个几百块顶天了,利润薄,也就是捎带手的事儿。”
他继续道:“主要利润还得看酒席预订、车队、礼服租赁、司仪等等这些。但我们一直也想把录像这块提提档次,就是找不到合适的合作方。
设备、技术、人手都跟不上。你们不一样,北影厂背景,专业设备,一看就是‘正规军’。”
赵经理身体前倾,压低声音:“王总,有没有兴趣深度合作?以后我们紫房子接的单子,婚庆录像这一块,全都包给你们来做!当然,不是你们那八九千的高端套餐……”
他赶紧补充道:“那个毕竟不是大众消费。我们琢磨的是,能不能搞点平民化的套餐?”
他掰着手指头说:“比如,一个低端档,就用普通的VHS或者Hi8机,单机位,跟拍记录,简单剪辑,收个588元、666元?主要走量,满足基本需求。
再搞一个中端档,可以用好一点的Digital8或者你们淘汰下来的专业机?单机位或者简易双机位,加点简单灯光,后期用心点调个色,包装一下,卖个988元、1288、1999元?这价格不少讲究点的小年轻应该能接受。”
王盛默默听着,心里飞快盘算。
赵经理说的确实是现状,高端市场有潜力但客户基数小,中低端市场才是海量。
盛影传媒现在人手设备都有限,集中火力攻高端是正确的。
但长远看,要扩张,要养活更多兄弟,要摊薄设备和管理成本,中低端市场必须涉足。
而且,大量的中低端业务是练兵的好机会,能让团队快速积累实战经验,磨合流程。
“赵经理,您这个提议很有建设性。”
王盛沉吟片刻,开口道:“我们盛影传媒定位是高端品牌,只做‘金禧典藏’及以上档次的业务。您说的中低端市场,我们确实有兴趣合作,但不能用‘盛影传媒’的名头,品牌不能混淆。”
赵经理愣了一下:“那……”
王盛微微一笑:“我们可以另起一个牌子,或者干脆就不特意强调牌子。对外,可以说是你们紫房子升级了自有录像服务,由‘拥有北电专业背景的团队’倾力打造。
北电的名头,在普通人眼里跟北影厂一样唬人,足够支撑起低端甚至部分高端市场的信任度。
设备、人员、后期,都由我们盛影来负责标准和培训,保证出活儿质量,但对外宣传和接洽,以你们紫房子为主。利润分成我们可以细谈。”
王盛寻思,自己虽然只在北电读了一年书,还是个不正统的结业生,但话说回来,北电也是他的母校啊。
一天北电生,一生北电情。
苦一苦母校,骂名我来担。
今天母校以我为耻,择日我一定让母校以我为荣!
赵经理眼睛一亮,猛地一拍大腿:“高啊!王总,您这思路太清楚了!北电专业背景?好!这个好!既抬了档次,又不影响你们盛影的高端形象,就这么办!
具体套餐和价格,你让下面人尽快拉个单子,设备成本、人力成本都算清楚,咱们尽快敲定合作细节。”
第15章:好你个浓眉大眼的家伙(改)
回到北影厂。
王盛揣着一条报纸包裹好的“金桥”,直奔摄影车间,找到了管理器材室的猴子他舅舅,李卫国,探讨中端套餐和低端套餐的成本。
今天虽是周末,但北影厂许多在生产一线的职工并没有休息,市场效益不好,他们是有活的时候多干,没活的时候,就歇着。
像王父王母,这几天忙的中午基本不回来,晚上回来,都要歇一会,才做饭。
李卫国管着器材室,借设备什么的,都要找他,他也离开不了岗位,不过好在岗位清闲。
李卫国早年间也是位摄影师,不过在一次拍摄中出了意外,腰部受了伤,担不起高负荷的拍摄工作,那时候,国营厂还很善待工人,便将他安排到了器材室担任登记员,后来一步步熬成了器材室主任。
……
摄影车间。
李卫国语气带着点责怪道:“你说你这孩子,来就来,带什么东西,你和猴子都是我看着长大的,你还是猴子的好朋友,有忙我能不帮吗?”
李卫国腰部受伤后,虽结了婚,但一直没孩子,以后养老什么的,还得指望猴子,所以对猴子格外疼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