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大明王朝的忠臣良将,也是拯救大明的最后希望。他生擒高迎祥,大败李自成,一度使得大明转危为安。然而,因为皇帝的瞎折腾,最终他兵败身死,大明也随之灭亡。他就是大明最后一位猛人——孙传庭。
孙传庭,字白谷,山西代州人。史书中的孙传庭堪称颜值与才华并存。
他不仅仪表堂堂,高大威武,而且从小就是学霸,各种考试常常名列前茅,还精通骑射,属于文武双全的类型。公元1619年,26岁的孙传庭第一次进京赶考,就顺利考中进士,名列三甲第41名。
值得一提的是,他名字前一名的是个来自广东的小伙子,名叫袁崇焕。就这样,两位猛人在考场不期而遇,又从这里开始了各自不平凡的人生。
没多久,孙传庭被先后派到河南的永城和商丘当知县。在任上,他扫黑除恶,安抚百姓,干得风生水起。
短短两年内,他就凭借突出的政绩从地方升到中央,一路升任吏部稽勋司郎中,官居正五品。这一年,孙传庭才30出头。在这个年龄就做到五品的吏部官员,他的前途可谓一片光明。
然而,吏部的新工作没干多久,孙传庭就选择了提前退休。
当时,魏忠贤把持朝政,阉党势力如日中天,这也导致想要在当时的大明官场混,不给魏公公舔脚,官就没法做下去。于是,大明官场一度刮起了认阉为父为业的风气。曾任礼部尚书的顾秉谦,算是最无耻不孝的。
他当时比魏忠贤大18岁,在他70岁高龄的时候,竟然让自己的儿子认魏忠贤为爷爷,也就是变相地认魏忠贤为爸爸。为了高升,认太监为爹也是没谁了。
而孙传庭为人刚毅正直,自然不愿意去舔魏公公的脚。于是,他果断选择回山西老家养老,这一闲就是10年。
假如是太平盛世,那么回家之后大可舒服地过自己的富家翁生活,但当时大明的局势已经是江河日下。
内有农民起义,外有后金入侵,山西更是成为农民军、后金军与明军三方祸害的战场。面对如此混乱的时局,孙传庭也渴望做出一番事业。
公元1634年和1635年,后金两次入侵山西。孙传庭自掏腰包组织军队抵抗后金兵,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战果。也正是靠着这两次出色的表现,让焦头烂额的崇祯皇帝看到了孙传庭的能力。
于是,公元1636年,崇祯皇帝破格任命孙传庭为陕西巡抚,官居二品。对于崇祯皇帝的这个任命,大明朝廷里几乎全票通过,无人反对,因为这个职位堪比如今的“韩国总统”,谁干谁倒霉。
孙传庭前面的6个巡抚,有5个被罢官,另外一个更是直接被流放监理,这也使得谁也不愿再去当这个陕西巡抚。
但对于当时的孙传庭而言,他急需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于是毅然决定前往。然而,崇祯这个人又贼又抠,又想马儿跑,又不想马儿吃草。
面对孙传庭提供军饷的请求,作为皇帝的崇祯却一个劲地哭穷。拉扯一番后,崇祯毕竟还是要点脸面,也不能真让下属上任当个光杆司令,于是抠抠索索地给了6万两银子,表示作为启动资金,剩下的钱和兵让孙传庭自己想办法。
虽然有点空头支票的意思,但也算给了他一个特权,允许他自行招兵买马,筹集军饷。
孙传庭一到陕西,就发现这活还真不好干。
当时整个陕西已经彻底失控,贼寇遍地。除了西安等少数大城市还掌握在朝廷手里外,其他地区俨然成了造反人才培训基地。面对乱军,孙传庭深知“无粮不养兵”的道理。
谁有吃不完的粮食,谁有白花花的银子,谁就有了人心。有了人心,军队才能有一战之力。道理简单,可做起来却很难。大明朝缺的就是人心。
孙传庭上任之初就开始练兵。一方面,他招募了3000精锐士卒,整军备战,使得明军的战斗力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他大力清理被豪强地主侵吞的屯田。
由于孙传庭在陕西的一番整顿,明军很快就焕然一新。
不久,孙传庭就给崇祯献上一个大礼包。在黑水峪之战中,面对闯王高迎祥,孙传庭最终活捉高迎祥,一战成名。随着高迎祥被押解京师处死,农民军最强的一支力量就此瓦解。
之后,孙传庭更是大举扫平陕西境内的十几股反贼,上任仅一年多就基本确保了关中地区的安全。他又联手洪承畴,一度大败李自成,使得这位新闯王狼狈地带着仅剩的18骑逃入山中。
自此,孙传庭逐渐在明末的乱世舞台上崭露头角,声名鹊起。而崇祯的这笔6万两投资,在孙传庭手里已然翻了几十倍。
然而,就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没多久,孙传庭却被崇祯下了大狱。公元1638年,清军入关劫掠。
崇祯命令孙传庭、洪承畴等剿贼军队全部进京,与清军作战。当时,兵部尚书杨嗣昌非常反对,力争“贼未绝种,成仇川亭,遗留一人”。
崇祯却不听劝谏,果断拒绝。最终,这波瞎折腾直接让已经面临崩溃的李自成等农民军死灰复燃。
之后,孙传庭因为与杨嗣昌不和而遭受排挤,他多次请求面见崇祯帝商讨军国大事都没得到重视,这也使得孙传庭多少有些心灰意冷。
刚好,他因为感冒导致耳朵失聪,请求辞职。在杨嗣昌的影响下,原本就多疑的崇祯认为他是在撂挑子,于是将其逮捕下狱。之后,孙传庭在牢中待了整整三年。
在他被捕入狱的三年期间,李自成、张献忠等人东山再起,农民军逐渐做大,已成燎原之势。关外的形势也急转直下,明清之间的松锦之战也已经开始。
此时的大明朝称得上是内忧外患,岌岌可危。面对每况愈下的局面,崇祯又想到了那个曾经在陕西战场打得风生水起的孙传庭。
一日,崇祯召见孙传庭,询问他剿灭农民军需要多少兵马。而孙传庭由于坐牢多年,并不了解外面的情况,于是说:“我只要5000精兵即可。”然而,殊不知此一时彼一时
曾经被孙传庭打得落花流水的李自成,如今已经今非昔比。等到孙传庭上任后才发现,自己接手的是一个烂到不能再烂的摊子。
由于崇祯给的5000名官兵腐败无能,而原有的秦军官兵在松锦大战等战役中损耗大半,此时的孙传庭几乎无人可用。反观曾被打得只剩18骑的李自成,如今拥兵数十万,实力雄厚。
在了解敌我形势后,孙传庭认为当务之急是兵员和粮饷。于是,他向崇祯帝提出练兵2万、给饷百万的请求。
面对这一请求,抠门的崇祯很不高兴,心想:“你不是说5000人就够了吗?现在怎么又涨价?”
然而,虽然崇祯心生不满,但迫于国内形势的恶化,还是批准了他的请求。不过,条件是要求孙传庭在拿到军饷一个月后,就率兵出潼关围剿李自成。
当时,大明还有点实力的军队只剩三支:一是辽东吴三桂的部队,相对比较精锐,但应付满清都很困难,调到内地根本不可能;
二是武昌的左良玉大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却根本不听从号令;三是孙传庭的陕西军。经过他的整顿,陕西军尚有一战之力。
第303章 一代名妓
原本,如果孙传庭在陕西不动,起义军攻打京北或者京南都会有后顾之忧。如果起义军主动攻打孙传庭,那么孙传庭可以依托潼关之险,以逸待劳,胜算更大。
当时,兵部侍郎张凤翼说:“孙传庭手握天下精兵、良将,皇上只此一副家当,不可轻动。”因此,当时的孙传庭驻守西陕,积攒实力,然后待机而动才是最有机会的策略。
然而,崇祯这个人太急于求成,他的瞎指挥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当时,孙传庭在陕西练兵期间治军严厉,又屡屡催促地主捐献,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西陕士绅都希望孙传庭能尽快出征,并谣传孙传庭“拥寇自重”,这也使得生性多疑的崇祯不断催促孙传庭赶紧出战。
昔日袁崇焕之子被杀的教训还历历在目,孙传庭也知道自己这个领导是杀人不眨眼的。在这种情况下,他被迫主动上书请战。
公元1643年,孙传庭被迫率兵出潼关,前往河南剿灭李自成。由于河南境内赤地千里,缺少粮草,李自成决定诱敌深入。明军长途跋涉,远离关中,后勤补给十分困难。
随着双方在汝州进行决战,明军的后勤补给线被切断,大军不战而退,孙传庭大败而归。随后,李自成挥军攻打潼关,孙传庭最终战死沙场,终年五十一岁。
他的妻子张夫人带着二女三儿投井自尽,何其悲壮!某种程度上说,他是被崇祯逼死的。然而,令人感到心寒的是,因为战场太乱,孙传庭的遗体无法分辨,也找不到。
当孙传庭战死的消息传来后,崇祯皇帝不仅没有嘉奖勉励,反而把锅都甩给了孙传庭,认为他战败逃走,剥夺了孙传庭的所有官职。
也难怪后来李自成会说:“继而明朝气数已尽矣。”碰上这么个皇帝,大明的气数是真的尽了。孙传庭的战死也意味着明朝已经失去了他最后的救命稻草。
孙传庭死后5个月,李自成攻陷BJ,崇祯上吊自杀身亡。为此,《明史》沉痛地写道:“传庭死而明亡矣。”
【风尘才女柳如是,从一代名妓到巾帼红颜的逆袭之旅#历史#小知识#明末清初】
他是出身青楼的一代名妓,也是才华过人的巾帼红颜。他沦落风尘却一身傲骨,面对国破家亡,他能慷慨赴死,让无数男人汗颜。
他一生凄苦,却敢爱敢恨,在封建社会的暗夜中展现了独立女性的光彩。他便是明末秦淮八艳之首柳如是。
柳如是本名杨爱,又称河东君。她因喜欢宋代辛弃疾《贺新郎》中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
作为那个时代著名的歌妓才女,她的命运从一出生就被悲苦缠绕。因家境贫寒,她 5岁时就被卖到青楼,成了名妓徐佛的养女。
在徐佛的调教下,柳如是琴棋书画皆信手拈来,再加上她本身聪颖过人,诗词歌赋也不在话下,可谓秀外慧中。
崇祯四年,14岁的柳如是被吴江退隐大学士周道登从青楼强买回府。
这位曾入阁拜相的苏州名士对她喜爱有加,经常将她抱在自己的大腿上,叫她读诗念文。这也培养了她的学习爱好,更加激发了她的天赋之才。
可惜不到一年,周老爷就撒手人寰。他的妻妾本来就对这位备受宠爱的小妾恨之入骨,于是将她赶出了周家。
此后,柳如是被迫流落到松江,自己改名为影怜。顾名思义,她是在为自己的命运悲惨而哀叹。
不得已,她又回到了青楼,再次重操旧业,沦落风尘,不禁让人感叹封建社会女人的命运实在是身不由己。历经坎坷,尝尽世态炎凉,柳如是却从未自怨自艾。
她渴望寻找一个懂她的人相伴终身。纵然出身风尘,柳如是却眉目清淡,才情过人,毫无脂粉之气。
她常常扮男装与诸人诗词唱和,纵论国事,这就是她的魅力。
她从来不缺爱慕者,风流雅士、达官贵族各色人等络绎不绝。不过,上天从不会对谁更优待,即使才情如柳如是,也逃不过遇见人渣的命运。
不久,在一次诗文会上,柳如是遇到了第一个让她心动的男人。
当时的明史宋征舆与柳如是年龄相仿,他对柳如是的爱慕之情溢于言表,甜言蜜语说起来毫不嘴软,恋爱的日子里对柳如是也是百依百顺。有一次,宋征舆与柳如是到白龙潭约会。
到了约定的那天,柳如是起床迟了,没有准时赴约。打去心思,她托人给宋征舆传话,宋郎如果有情,可以跳进水里等我。当时正是寒冬腊月,宋征舆知道柳如是的话后,当即跳入了水中。
这行径虽蠢,却也不失可爱。若是在一般的言情小说里,两人当成就一段郎才女貌的风流韵事。
然而在那个封建礼教的时代,宋家是书香门第世家,一家人把名声看得比生命还重。宋征舆的母亲言辞激烈,不允许儿子和这种不清白的女子走到一起。妈宝男的宋征舆便依照母亲的要求向柳如是提出了分手。
柳如是痛哭流涕,当即挥刀砍断岸上的古琴,告诉宋征舆两人从此像断开的琴弦一般再无纠葛。由此也能看出她敢爱敢恨的洒脱性格,非一般男子可比。
崇祯五年,失恋后的柳如是在苏州游玩,此时她遇到了云间才子陈子龙。两人一见倾心
。作为明末清初江南文坛的风云人物,陈子龙这样一个才调卓然又性情高尚的人,怎能不令人心向往之呢?
纵然柳如是早已看淡红尘富贵,但在遇见陈子龙后,她仍是心动了,还为他写下了一篇《难我神父》。
陈子龙看后为柳如是的才情倾倒,二人过了一段羡煞旁人的恩爱时光。
但世俗的成见无法忍受妓女和文人传为佳话,陈子龙的原配妻子带人来妓院闹事。
柳如是不堪受辱,用多年攒下的积蓄为自己赎身,希望自己能与陈子龙光明正大地相伴终生。可陈子龙顾及自己的名声,不肯娶青楼女子回家,即使是做妾也心有芥蒂。
柳如是无奈,虽心有不舍,仍是当机立断地离开了陈子龙。如此看来,一旦落入红尘,就难有美好的结局,可柳如是偏偏不服气。
她希望和寻常女子一样,能够风风光光嫁给自己倾慕的男人。
崇祯十四年,文坛领袖钱谦益在家中的船上迎娶了相识不久的柳如是。钱谦益对柳如是十分宠爱,愿意冒天下之大不韪,顶着世人的咒骂和讥讽,以妻子的礼仪将柳如是娶回了家。
这一年,钱谦益 62岁,柳如是 23岁。
其实相较于前两者,钱谦益在感情里对柳如是并不差,甚至算得上是绝世好男人。这对老夫少妻婚后的日子里,钱谦益对柳如是的爱意只增不减。
他为柳如是建别院、造藏书楼,与她吟诗作对,好不自在。
可惜他们生在了改朝换代的时代。甜蜜的二人生活不到 5年,大明灭亡了。公元 1645年,满清大军兵临南京,南明弘光政权岌岌可危。
有人打开城门投降,也有人逃出城外继续抵抗,更多的是选择自尽殉国。
我们常说“商女不知亡国恨”,而出身青楼的柳如是却劝丈夫投湖自尽,以身殉国,为天下做一个有节气的文人表率。
然而,62岁的钱先生沉默良久,最终吐出了那句震古烁今、千古流传的名言:“水太凉,不能下。”
柳如是见丈夫没有自己的决心和勇气,坚持要独自跳湖,却被钱先生死死拉住。之后,钱先生不仅率先带领众臣在城门口跪迎清军,还在清军发布剃发令后第一个剃了头发。
而整个过程颇为荒诞:就在大家心情紧张、气氛惶恐时,老先生突然说道:“头皮有点痒。”说完便急匆匆地跑了出去。
等他回来一看,已经变成了光头,像金钱鼠尾一样。这一幕把全家老小吓得目瞪口呆,惊愕万分。
最终,钱谦益投降了满清,做了为人不齿的贰臣。然而,放弃气节、带领南明官员跪迎清军的钱谦益,在投降后仕途也不顺利。
顺治四年,钱谦益因事入狱,全靠柳如是奔走营救,方才获释。
出狱后,钱谦益看着柳如是,老泪纵横,感慨道:“痛哭临江无孝子,徒刑父难有贤妻。”
柳如是义薄云天的救赎故事,也让江南士林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位传奇女子。
在大是大非面前,出身风尘的柳如是却视死如归,宁可玉碎,不可瓦全。而饱读圣贤之道的钱谦益却贪生怕死,卑躬屈膝,这无疑是莫大的讽刺。
后来,在柳如是的影响下,钱谦益辞官归隐,二人暗地里赞助反清人士,为他本已声名狼藉的名誉挽回了一些颜面,直到康熙三年钱谦益病逝。
虽然钱谦益在历史上备受争议,但对于柳如是而言,他却是呵护疼爱她的丈夫。
钱谦益去世后,柳如是因为家产问题受到钱氏家族的排斥,失去了依靠,也失去了生活的希望。不愿忍受乡里族人的欺辱,她最终以三尺白绫自尽,终年46岁。
她用这种方式向自己一直鄙视的封建礼法发起了最后的抗争,她是为正义献出生命的奇女子。就这样,一代秦淮才女结束了她曲折的一生,香消玉殒。
纵观柳如是的一生,堪称传奇女性的代表。
国学大师陈寅恪为柳如是撰写了《柳如是别传》,在双目失明、右腿摔断的恶劣生存条件下,他用学术生命的最后十年心血,完成了这部80余万字的巨著。
在陈寅恪先生看来,柳如是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称得上是女侠、明书、文宗、国士。
她短暂的一生,读来让人觉得世间种种爱恨聚散,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现如今,常常有人问:一个女人究竟该如何过好这一生?什么样的女人才算独立?柳如是在爱情面前,勇于争取,也勇于舍弃;在家庭面前,勇于承担;在民族面前,勇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