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第248节

  她只不过是有自己的底线,按照自己的性格过完了这一生。即使在今天,她也值得成为众多女性的榜样。

  【大明最“有种”的男人#历史#南明#小知识】

  他是东林党魁,清流领袖,却勾结阉党投降满清,成为了令人唾骂的贰臣。他是风流才子,一代文宗,为了爱情迎娶妓女为妻,却成就一段千古佳话。他就是贪生怕死的“爱国者”钱谦益。

  说到钱谦益,或许大家对这个名字有些陌生,但作为大明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他的“水太凉”典故却早已家喻户晓。

  平日里把爱国主义挂在嘴边,声称国家有难将全力以赴,不惜以身殉国,事到临头,却在小老婆柳如是投湖自尽时,说出了“水太凉,不能下”的名言。这不是笑话,这只是明末众多表里不一的伪君子的代表。

  翻开钱谦益的个人履历,你会发现他堪称大明的“高材生”:15岁拜师东林党大佬顾宪成,28岁考中探花,不久便成为东林党的魁首。

  因为文采出众,他名列江左三大家,被评为大明文坛领袖。彼时的钱谦益,可谓是政坛、文坛“两开花”。

  然而,开局顺风顺水的他,为官生涯却十分波折。在天启和崇祯两朝,东林党与阉党等派系的斗争中失败,导致他几经沉浮,最终被下令削去官职,罢官回乡。

  这也让钱谦益在大明王朝任职的历史画上了句号。

  然而,职场的失意却换来了情场的得意。

  公元 1641年,59岁的钱谦益迎娶了吴江名妓、秦淮八艳之首的柳如是。这一年,钱谦益 59岁,而柳如是才 23岁。二人的“忘年恋”以农果农,也让在政治上陷入低谷的老钱先生焕发了“第二春”。

  大名文坛偶像钱谦益,老牛吃嫩草,娶妓女为妻——这么一条炸裂的新闻即使放到现在也是轰动全国。

第304章 安刘者,必勃也

  年龄的巨大差距加上社会身份上的悬殊,一时间二人的婚姻直接上了大明娱乐热搜榜。

  然而,这位老先生倒还有些风流才子的气度,为了爱情不顾多方压力,依然突破礼教的束缚。

  婚后夫妻恩爱,二人每天读书,相谈甚欢。倘若老钱先生真能在温柔乡中沉醉而死,倒也算得上一代风流才子。

  后世必有人称他为“东坡先生第二”。然而,世事难料,他晚年先是勾结阉党,之后又反清复明的“骚操作”,让他直接身败名裂。

  公元 1644年,大明灭亡。紧接着,掌握兵权的马世英在南京成立了弘光朝廷。而在这个关键时刻,钱谦益恰巧站错了队。

  因为他曾支持潞王为帝,这也导致弘光朝廷建立后,他将面临政治清算。怕死的钱谦益急忙上书马世英,满口奉承,还积极巴结马世英的心腹阉党人物阮大铖。

  这位曾经的东林魁首,此刻却像有着滔天罪行的奸臣一样,向马世英献媚求生。当其他东林党人在政治清洗中被屠戮殆尽时,他却靠着献媚,在南京的小朝廷中换得了一个礼部尚书的位置。

  相比之下,与阉党斗争而死的东林六君子,从这件事情上便可见钱谦益的为人与骨气。

  公元 1645年,满清兵临南京城下。纵观历史上遇到朝代更替之际的士大夫文人们的做法,大致有殉国、隐居、皈依佛门等几种。而钱谦益则选择了另外一种——投降。

  我们常说“商女不知亡国恨”,然而作为妻子的柳如是,出身风尘,却毅然决定与丈夫一起投湖自尽,以身殉国。

  可作为文人领袖的钱谦益来到湖边,却沉默良久,最终吐出了那句震古烁今、流传千古的名言:“水太凉,不能下。”

  柳如是见丈夫没有自己的决心和勇气,于是独自跳湖,幸好后来被人救起。之后,钱谦益带领众臣在城门口跪迎清军,并承诺以招抚江南为己任来表忠心。

  不久,满清发布剃发令,昭告“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以此打压汉人的反抗之心。

  而这位文人领袖则是第一个剃发。当时整个过程颇为荒诞:就在剃发令发布之初,大家心情紧张时,老先生突然说:“我头皮有点痒,出去一下。”

  等他回来之后,却已成了光头,后面留下了一根金钱鼠尾般的辫子。

  不得不说,钱谦益算是把贪生怕死的伪君子面孔展现得淋漓尽致。

  客观一点讲,虽然“水太凉”和“剃发”这两个千古流传的典故出自野史杂记,在细节上可能存在某些争议,但他投降满清、成为当时为人不齿的贰臣,却是不争的事实。

  原本钱谦益就是一个功名富贵心很重的人,他自己就曾在诗文中表示:“我本官人,是狼不是病。”

  最初,他认为投降满清并招降江南之功,没准可以在清廷实现自己位列台阁的夙愿。但很快,他就让人大失所望。

  事实上,他丢掉礼义廉耻,投降满清,却未能得到清廷的信任,仅仅被授予了一个礼部侍郎的闲职。

  当时有人写诗嘲讽钱谦益:“乾宫处处好胸襟,山斗才名天下闻。

  国破从新朝北去,官高依旧老东陵。”用“事二朝领袖”来讽刺他卑躬屈膝、甘做贰臣的丑态。

  或许出于对清廷待遇的不满,也或许出于良心方面的谴责,钱谦益在清廷只做了 5个月的官,就称病回乡了。

  回到老家后,他又摇身一变成为了“爱国者”,不断卷入各种所谓的反清复明运动。总的来说,在江南文人的笔记和评价中,他似乎一直在暗中策划反清复明的活动。

  由于前期已有反清嫌疑,清朝政府曾多次对他进行调查,甚至一度将他入狱,然而直到钱谦益去世,清朝竟然始终未能拿到他反清的确凿证据。不知道是他太过高明,还是清朝实在太过愚笨。

  直到康熙三年(公元 1664年),钱谦益以 83岁的高龄去世。

  而在他 70大寿时,他这样评价自己的一生:“我于明亡之时,该死不死,降清之后,却偷生得生,是一个被历史遗弃的不祥之人,只能与禽兽为伍。”

  因此,个人觉得称其为“贪生怕死的爱国者”再贴切不过,只不过“爱国者”要加上引号。

  纵观钱谦益这个人,历来都有很大的争议。他如同金庸笔下的岳不群一样,号称“君子剑”,却做着无耻的勾当。

  他既不能像黄宗羲一样释然归隐,也不能像吕留良一般坚持反清,他代表的是在时代浪潮下标榜忠义却虚伪至极的伪君子。这类人最可悲也最可恨。

  明史大师吴晗也评价钱谦益:“人品实在差得很,年轻时是个浪子,中年是个热衷的政客,晚年是个投降的汉奸,是个土豪劣绅。在朝时,是个贪官污吏。

  一生反反复复,没有立场,没有民族气节,除了想做官以外,从没想过别的。”而在钱谦益死后 100多年后,满清皇帝乾隆特意将钱谦益列入《贰臣传》,以此表达对钱谦益首鼠两端的厌恶。

  其实,以他当时的地位和才学,足以名留青史,那些道德上的小毛病不会对他造成什么太大的负面影响。

  可惜的是,他备受恩宠,身为天下文人领袖,在国家危难、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却最终选择了投降。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能够在磨难中不断前进,靠的则是如于谦、文天祥般的英雄挺身而出,撑起了民族的脊梁。

  【一口气看完安刘氏天下的布衣将相周勃#历史#小知识#汉朝】

  刘邦曾说:“安刘者,必勃也。”周勃作为汉初风云中的第一柱石、名臣,他的前半生横扫天下,以一介布衣建功立业,成为大汉功勋。

  然而,他的后半生却因吕后专权而陷入困境,尽管他并非功勋最高的将领,却依然难逃兔死狗烹的魔咒。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聊聊布衣将相周勃。

  根据史书记载,在最早跟随刘邦起事的丰沛老兄弟中,周勃的出身算是比较悲惨的。

  萧何、曹参是有头有脸的豪吏,樊哙是事业有成的个体屠宰户,而鲁皖作为刘邦的发小,虽然其职业不详,但至少也是个有房有地的小康家庭。

  但周勃就不一样了。种种迹象表明,他是一位真真切切的无产阶级。《史记》记载,周勃以编织薄须为生,常为人吹箫办丧事。

  所谓的“薄须”是一种专门用于养蚕的类似于簸箕的东西。周勃的主要工作就是编织薄须以博取生计,这六个字更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问题:周勃家里似乎连最基本的土地都没有。

  为了维持生计,他被迫学会了吹箫技能,兼职干些杂活,混口饭吃。由此可见,作为民间艺术家的周勃,面对生活也压力山大。

  太史公司马迁对周勃的早年经历也做了评价,说周勃还是老百姓的时候是个粗鄙不堪、才能平庸的大老粗。原本按照正常剧本,周勃估计也就像普通人一样默默无闻地度过一生。

  直到他遇到了刘邦,就这样一个乡巴佬跟着一个流氓开启了出疆入乡的传奇人生,日后更是成为太史公笔下比肩姜太公的千古名臣。

  所以能力和机会对于一个人的成功同等重要。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或许屏幕前的各位也都只是差一个机会。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打响了反对暴秦的第一枪。因为触犯秦法,在芒砀山中“吃土”许久的龙之子刘邦终于等到了时来运转的机遇。

  在萧何、曹参等人的帮助下,他拿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沛县,并被推举为沛公。而周勃也是在这一时期加入到刘邦的起义队伍的。

  《史记》记载:“高祖之为沛公初起,周勃以中涓从。”“中涓”的字面意思是打扫卫生的清洁工,引申为近侍。

  从这个任职也能看出,刘邦与周勃二人关系匪浅,否则刘老大不会无缘无故地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给一个陌生人。

  周勃作为民间艺术家,虽然一直干的是手艺活,但却生得浓眉大眼、雄壮异常。在刘邦最开始抢地盘的岁月里,这个大眼的周勃总是毫无怨言地冲在战斗的第一线。

  《史记》记载:“周勃先登夏邑、砀山、下邑。”“先登”在古代攻城战中,是指第一个登上敌方城墙之人。

  完成这一壮举,不仅需要过人的武力,更需要不怕牺牲的精神,因为第一个登上敌军墙头的人势必会被疯狂狙杀,可谓九死一生。而周勃竟然完成了三次先登,可见其为人勇猛。

  周勃一次又一次的先登举动,也给刘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刘邦眼里,这个每次都身先士卒、听从指挥的周勃,绝对是个信得过的好兄弟。

  后来在西汉建立之后,周勃加上平叛燕王臧荼有功,被刘邦正式册封为绛侯,食邑一万八百户。然而,封侯却只不过是其牛逼人生的开始。

  司马迁说:“周勃这人性格质朴,老实敦厚,说白了就是头脑简单。”也正因为周勃性格简单,刘邦才认为此人可托付大事。

  公元前195年,临终之际的刘邦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件是命周勃、陈平诛杀樊哙。

  作为刘邦好兄弟兼连襟的樊哙,因继承人问题的风波让刘邦起了杀心,而周勃作为替代樊哙的将领,由此也能看出他在刘邦心中的信任度。

  第二件是交接帝国人事工作。刘邦最后时刻神秘地向自己的老婆吕雉说了这么一句话:“周勃重厚少文,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

  吕雉也深以为然,竟然让周勃做了15年的大汉帝国最高统帅太尉。

  公元前195年,刘邦去世,吕雉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成为幕后权力的操控者。在吕后执政的这十几年中,刘姓诸王备受打压,而吕氏族人则权倾天下。吕后大封诸吕为王,其意图不言而喻。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面对吕后雨后的强势,周勃选择了暂时隐忍。作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吕后也并没有直接与刘氏利益绑定的沛县功臣集团撕破脸。

  吕后当政15年,大汉帝国的丞相虽然换了3次,但一直都在丰沛集团的圈子里打转。而周勃也一直稳坐大汉帝国最高军事长官的位置。

  以陈平、周勃为首的朝堂和军队中的势力,表面顺从,实则是在等待一个出师有名的机会。因此,在彼时的大汉朝堂上勉强保持了一种脆弱的平衡。

  这种平衡一直持续到公元前180年,随着吕后的突然病危才被打破。这位克制了一辈子的女政治家,在临终之际却犯了糊涂。

  她知道自己的几个侄子都不成器,但为了吕家的前途,她铤而走险,试图让吕氏掌控天下。史书记载,当时陈平为相,却无内政实权;周勃为太尉,却不得进入军营。

  在短短一个月内,病入膏肓的吕后从沛县功臣集团手里同时抢走了相权与军权。然而,乳臭未干的吕家二代又岂是这些老油条的对手?

  吕后一死,周勃与陈平谋划,迅速诛灭吕氏,拥立代王刘恒即位,是为汉文帝。在这场诛吕安刘的政变中,周勃居功第一,成为力挽狂澜、拯救大汉王朝的功臣。

  汉文帝即位后,周勃被拜为丞相。此时位极人臣的周勃也深感功高震主,于是主动退休告老还乡。

  然而,想当初诛杀吕氏时,周勃在军中一呼百应,其威信之高,也成为了他的催命符。权力更迭下的猜忌,使得“卸磨杀驴”的老桥段再次上演。

  不久,周勃就被人诬陷谋反,被捕入狱。此时的周勃宛如虎落平阳,被狱卒欺凌侮辱,甚至需要贿赂狱吏才能保全自己。

  最终,周勃的落魄加上其性格的质朴,使得汉文帝放了他一马,他得以寿终正寝。

第305章 骑将军灌英

  纵观周勃的一生,他的历史地位算是被严重低估。正如史书评价:“周勃之勋不如霍光,而周勃之功大于霍光。”意思是他的成就虽未得到应有的功勋,但他的贡献却远超霍光。

  从刘邦灭秦、破楚,到诛吕安刘,他以一介布衣身份,凭战功跻身汉初功臣之列,堪称历史传奇。刘邦称赞周勃“安刘者,必勃也”,可谓对其最高的评价。

  然而,作为老实人的他,虽匡正社稷,却难逃“重厚少文”的局限。

  晚年受限于文辞猜忌,下狱被狱卒羞辱,从昔日的功臣到末路的荒诞,他的一生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功高震主、高处不胜寒的历史教训,最终沦为权力的牺牲品。

  他的兴衰并非只是个人荣辱,更是集权体制下“狡兔死,走狗烹”的残酷写照。

  【一口气看完大汉第一骑将灌英#历史#小知识#武将】

  他是大汉军中的骑兵将领,凭借一手组建的特种兵“王中骑”,终结了项羽,用战马踏出了汉朝的版图。

  他还是大汉朝堂的常青树,历经四朝政治风波却能屹立不倒,成为汉初功臣中笑到最后的一个人。

  他的传奇从一个小贩开始,最终华丽蜕变,封侯拜相,上演了一部现实版的逆袭爽文。他就是汉初第一奇将——灌婴。

  历史上的灌婴是睢阳人,早年是个做丝绸生意的小贩,靠着贩卖丝织品维持生计。在秦末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到处都弥漫着起义反抗秦朝暴政的气息。

  公元前208年,刘邦率领的起义军路过睢阳,灌婴瞅准了这个改变命运的时机,果断放下手中的生意,成为了刘邦的警卫员。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中提到:“灌婴者,睢阳贩缯者也。”高祖为沛公略地至雍丘,章邯败杀项梁,沛公还军于砀。灌婴以中涓从击破东郡尉于成武,斩获数十级。

  因这场战斗表现出色,他被赐爵七大夫。这对于出身平凡的灌婴来说,迈出了人生关键的一步。第二年,在博望之战中,灌婴更是拼了命地厮杀,《汉书·灌婴传》记载:“战功卓著,勇冠三军。”

  他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奋勇杀敌,因作战时的那股狠劲,又被赐爵宣陵君。之后,灌婴屡立战功,不断积累着自己的军事威望。

  到刘邦入咸阳之前,灌婴已经凭借赫赫战功累迁至郎中,被封为昌文君。短短几年时间,灌婴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商贩变成了刘邦麾下崭露头角的将领,不由让人感叹: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公元前205年,彭城之战爆发。这一战对于刘邦来说是一场惨败,项羽率领3万骑兵把刘邦的几十万大军打得落花流水。

  彭城之战的惨败让刘邦深刻认识到骑兵的重要性。痛定思痛之下,刘邦决定组建一支属于自己的精锐骑兵部队,而这个重任就落到了灌婴的肩上。

  《史记》记载:“灌婴虽少,然力战,乃拜灌婴为中大夫,令李必、卢绾为左右校尉。”灌婴被任命为中大夫,作为汉军骑兵司令,负责统领这支新组建的堪称特种兵的郎中骑。

  他和李必、卢绾这两位有着丰富骑兵作战经验的秦朝降将一起精心训练这支骑兵部队。很快,这支骑兵就在战场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荥阳以东,灌婴率领的骑兵与楚军骑兵正面交锋。这一战堪称强强对决,最终灌婴大破楚军骑兵。

首节 上一节 248/2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