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第252节

  此后,刘禹锡又辗转贵州、河州等地任职。在夔州,他像在朗州一样收集整理民歌,创作出了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作品。

  在和州,他遭遇知县刁难,半年内三度搬家,住所一换再换,从宽敞的房子到狭小的陋室。但他没有抱怨,而是写下了千古名篇《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在他心中,房子虽破,却因自己的品德高尚而熠熠生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更体现出他对高雅志趣的坚守和对世俗的不屑。

  公元826年,刘禹锡终于结束了漫长的贬谪生涯,回到洛阳。23年的漂泊,让他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变成了鬓发如霜的老人。但他的豪情依旧。

  面对好友白居易为他鸣不平,他豁达回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回到长安的刘禹锡,再次游览玄都观。此时的玄都观已一片荒芜,桃花不再。他感慨万千,写下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他用这首诗宣告自己的归来,也表达对命运的不屈。当年打压他的人有的已不在人世,而他却顽强地挺了过来。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刘禹锡与白居易等好友相互唱和,享受着闲适的时光。即便此时,他依然不服老:“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展现出老当益壮的精神风貌。

  公元842年,71岁的刘禹锡在洛阳辞世。他的一生,政治上屡遭挫折,却从未放弃。

  被贬途中,他依然积极生活,为百姓谋福祉,诗文中尽显豪迈豁达与乐观向上。刘禹锡用他的一生,给我们树立了一个逆风生长的绝佳榜样,给无数失意之人东山再起的勇气。

  ——“为什么这些诗人的名字都这么好听,李白,孟浩然,白居易,陈子昂,贺知章等等。”

  ——“最喜欢的就是他这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真的豪迈。”

第310章 诗人那些事

  【唐朝最倒霉短命的诗人,因为父亲的名字,终生不能考取进士#历史#小知识#唐朝】

  他是唐朝最丑的诗人,虽然只活了27年,却与李白齐名。他的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更是家喻户晓。他7岁就能写诗,15岁名震京城,18岁写出了“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可惜他自幼体弱多病,年少还遭人算计,终身不得考取进士。他就是中唐三李之一——诗鬼李贺。人们总说“天妒英才”,却不知道天妒的背后往往是赤裸裸的人妒。

  小杜眼红,言语尖酸刻薄;大杜则陷害暗算,致人死地。李贺无疑就是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

  公元790年,李贺出生在如今的HEN省宜阳县。他的祖上是唐高祖李渊的叔叔郑王李亮,曾经风光无限。但到他父亲李敬素这一代,家族早已从往日的辉煌变得很穷。

  即便父亲曾担任县令,李贺出生时家中依旧穷困潦倒。在贫寒中成长的李贺自幼身形瘦弱,长得也和别人不太一样,眉毛连在一起,手指长长的。

  但生活的苦没能拦住李贺的才华。他天赋异禀,7岁便能写诗。年少的李贺常常骑着一头瘦驴穿梭在山川田野之间,随身带着一个锦囊。

  灵感乍现时,他迅速将心中的诗句记录下来,投入囊中。回到家中,他便沉浸在诗的世界里,精心雕琢每一个字,每一句诗。他的专注与执着,也让母亲心疼不已。

  “母训”这个词说的就是李贺写诗有多拼命。凭借着这份热爱与努力,李贺在十几岁时就以诗名远扬。公元807年,18岁的李贺拿着自己写的《雁门太守行》去拜见当时的文坛领袖韩愈。

  韩愈打开一看,“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一下子就被这大气磅礴的诗句吸引住了。他马上觉得李贺是个难得的人才,决定帮他出头。

  可谁能想到?命运突然给李贺来了个大转弯。就在他准备去参加科举考试,实现自己抱负的时候,他父亲李敬素去世了。按照唐朝的规矩,他得守孝三年。

  三年后,在韩愈的鼓励下,李贺重振旗鼓,踏上了科考之路。凭借扎实的学识,他一路过关斩将,顺利通过府试、乡试。

  可就在他即将踏上梦想的舞台时,一场荒唐的闹剧将他的希望彻底击碎。有人以李贺父亲名字中的“晋”字与“进士”谐音为由恶意举报他应避讳,不能参加进士考试。

  韩愈一怒之下写了一篇《讳辨》,为李贺鸣不平:“父名‘晋’,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但这依旧无法抵挡舆论的压力,李贺最终还是无奈地放弃了考试,黯然返乡。

  科举之路的断绝让李贺遭受沉重打击,但他并未就此沉沦。

  为了实现振兴家族的梦想,他到处寻找当官的机会。最后靠着皇室宗亲的身份,他得到了一个九品小官——奉礼郎,这个官主要就是负责祭祀等琐事,与他的志向相差太远。

  每天干着这些琐碎的活,李贺心里又憋屈又不甘心,只能把这些情绪都写成诗,在诗里找安慰。

  李贺的诗歌风格独树一帜,既不像李白的豪放洒脱,也不同于杜甫的沉郁顿挫。他凭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将神话传说融入诗中,借古讽今,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他用“此心如诗”里的意境,既神秘又深邃。

  在《李凭箜篌引》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把李凭弹奏箜篌后的美妙声音描绘得奇幻无比,仿佛能看到昆山美玉碎裂,凤凰高声啼叫,芙蓉花在哭泣落泪,湘南也绽放出欢笑,让人如临其境。

  而《梦天》中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从天上俯瞰人间,将九州大地比作九点烟尘,大海仿若从杯中倾泻而出的水,展现出宏大又奇幻的宇宙观,让人惊叹不已。

  还有“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短短十个字就勾勒出塞外大漠的雄浑景象,煞白如霜,弯月似钩,简洁而有力地描绘出边疆的独特风光。

  那句“鬼灯如漆点松花”,一下子就营造出阴森恐怖的感觉,不愧是“诗鬼”。

  他的诗在当时就很受欢迎,可因为风格太独特,后世虽有许多人尝试模仿,却始终难以企及。

  在奉礼郎的岗位上煎熬了三年后,李贺终于不堪忍受,选择了辞官。此后他的生活愈发艰难,身体也越来越差。但即便身处困境,李贺心中的报国之志从未熄灭。

  公元815年,淮西叛乱,唐宪宗下令讨伐叛军。重病中的李贺听闻这个消息,强撑着写下“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的豪迈诗句,渴望能奔赴战场,为国立功。只可惜他的身体已无法支撑他实现这个愿望。

  公元816年,李贺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年仅27岁的他在贫病交加中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纵观李贺的一生,虽充满坎坷与磨难,但他的才华与光芒却无法被掩盖。他用一首首奇瑰的诗歌展现了自己对世界独特的认知,虽命运多舛却笔耕不辍。

  在历史的长河中,他留下了属于自己的深刻印记,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永恒闪耀的星辰。

  【史上最风流的词人,一辈子有一半的时间是在青楼#历史#小知识#北宋#柳永】

  他是北宋最风流的文人,一生干得最多的事就是逛青楼。他原本是天纵之才,却四次科举不中。因为一首词,他成了北宋灭亡的幕后推手之一。他一生沦落,去世时一贫如洗,靠众人合资才得以安葬。他就是大宋第一词人、白衣卿相柳永。

  说到柳永,就不得不提起苏轼。苏轼是中国最有名的文人之一,人人都仰慕他。但你肯定不知道,大名鼎鼎的苏轼也曾仰慕柳永。不过,有人喜欢他,就会有人讨厌他。李清照就曾批评柳永的词庸俗不堪,格调低下。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阴历亲人悲,不做柳永传”。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家族乃是河东柳氏望族,与柳宗元同宗同源。他的父亲柳宜曾经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宠臣,母亲刘氏生于书香世家,擅长诗词歌赋。这样的家庭背景,让柳永自幼便立下读书入仕的志向。他原名柳三变,此名取自《论语》“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饱含着家人对他的期望。

  少年柳永才华横溢,聪明好学,堪称别人家的孩子。10岁便能写出精妙的劝学篇章。18岁就通过乡试,准备进京赶考。不过,途经苏杭时,他被苏杭的纸醉金迷和歌舞升平吸引,把科考知识抛诸脑后。柳永这一留便是六年。在此期间,他写下了《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这首词生动描绘了杭州的富庶与秀丽,不仅让他声名大噪,还留下了此词引发金国完颜亮南侵的传说。

  公元1008年,柳永终于抵达京师汴京。当时的汴京经济繁荣,柳永又一头扎进了这纸醉金迷的生活,成为当时各大青楼的超级VIP。别人为了备考都在挑灯夜读,他却躺在歌女怀里,好不快哉。1009年春,科举成绩公布,柳永名落孙山。心高气傲的他不但没有反思自身,反而写下《鹤冲天》发牢骚:“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此词虽尽显洒脱,却也因此触怒宋仁宗,为他的仕途埋下隐患。

  之后,柳永又三次科考落第。1024年,第四次科考,柳永再次落榜。仁宗亲自批注:“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彻底断了他的科举之路。甚至有官员举荐柳永时,皇上也只是说了“且填词去”。心灰意冷的柳永自此以“奉旨填词柳三变”自称,流连青楼,与歌女们惺惺相惜。也正是这段时间,柳永写下了千古名篇《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首词将离别之苦、不舍之情描绘得入木三分,成为千古传诵的离别佳作。

  柳永的词在民间广为流传,有“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他不仅创作丰富,还大胆创新词牌。宋人所用800多个词牌中,100多个由他首创或首次使用。他的词通俗易懂,情感真挚,既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般对爱情的执着,也有“一生心负你千行泪”的深情告白。不过,尽管他的词在民间广受欢迎,但在文人圈却常遭诟病,被贴上“低俗”的标签,难以登上大雅之堂。然而,柳永心中对功名的渴望却从未熄灭。

  1034年,仁宗亲政,降低科举门槛,以此照顾多年未中的考生。柳永抓住机会,把“柳三变”这个名字改为“柳永”,参加考试,终于得偿所愿,考中进士,出任余杭县令等职。此时的柳永已年过半百,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整天沉迷于烟花柳巷,而是勤勤恳恳,关心百姓疾苦,兴修水利,治理灾荒,调整赋税,深受百姓爱戴,在当地吏治中被列入“明官”行列。后来,朝廷本欲破格提拔柳永,他却因献给仁宗的《醉蓬莱》中个别词句触怒皇帝,升迁之事就此泡汤。此后,柳永虽兢兢业业,却始终未能得到重用,一生最大的官职不过是六品的屯田员外郎,因此世人也称他为“柳屯田”。

  1053年,68岁的柳永在润州(今江苏镇江)病逝。相传柳永离世后一贫如洗,当地的歌姬们纷纷自发为其吊唁,凑钱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出殡仪式。每年清明节,她们又相约到柳永的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为“吊柳七”或“上柳七坟”。这种风俗一直持续到宋室南渡。不过,还有一种说法是柳永死后是王安石的弟弟帮忙安葬的,真相已不得而知。

  柳永一生,前半生流连于青楼之间,以此闻名;后半生沉浮于宦海之中,坎坷难行。但如果可以与柳永对话,我相信他依然会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历史上最深情的诗人,情诗王子却蹉跎一声,后世评价更是褒贬不一#历史#小知识#唐朝】

  他是中华第一情圣,是整个唐朝最会写情诗的诗人。就连比他大41岁的白居易都想投胎给他当儿子。可惜他却一生坎坷,儿时丧父,中年丧妻,因为一桩婚事前途尽毁,史书上更是评价他忘恩负义,人品低劣。他就是唐朝最深情的诗人,情诗之王李商隐。

  作为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李商隐与李白、李贺齐名,后人称为“三李”,他还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公元813年,李商隐出生于河南郑州的一个小官吏家族。祖上都当过类似县令的九品芝麻小官,而且李商隐还自称与唐高祖李渊同宗。但历经数代,血缘关系早已淡薄。由于爷爷李嗣喜欢商山四皓中有名望的隐士,就给他取名李商隐,字义山。李商隐小时候日子就不好过,不到10岁父亲就去世,家里一下没了顶梁柱,生活陷入困境。

第311章 天下谁人不识君

  没办法,小小年纪的李商隐就帮人抄书、舂米,挣点钱贴补家用。可即便生活这么苦,他还特别爱学习,5岁就能诵读诗文,7岁就会舞文弄墨。

  16岁时李商隐一家搬到洛阳,在这里他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令狐楚。令狐楚出身进士,官至兵部尚书,不仅在官场颇具地位,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尤其擅长骈文。

  当他读到李商隐的诗文时,不禁为其才华所倾倒,立刻将李商隐接入府中,让他成为儿子们的伴读,并亲自教导他。

  在令狐楚的悉心栽培下,李商隐的学术能力突飞猛进,还学会了起草章奏。为表感激,李商隐写下《谢书》:“自蒙半夜传衣后,不羡王祥得佩刀”,表达自己对令狐楚的感恩之情。

  然而科考之路对李商隐而言却充满波折。在令狐府的几年里,他参加了4次科考,每次都落榜。当时科考并非只靠才华,其中门道复杂,王维中状元便与玉真公主的推荐有关,所以李商隐虽有才华却一直考不上。

  直到李商隐二十五岁第五次参加科考时,因考官中有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的好友,他才终于考上进士。可刚考上进士,令狐楚就病危去世了。

  令狐楚临死前还让李商隐给自己写奏表和墓志铭,可见对他多看重。令狐楚的离世让李商隐失去了重要的依靠。

  唐朝规矩,中了进士还得参加吏部关试才能当官,李商隐光顾着回家报喜,错过了考试,令狐楚又没来得及给他安排官职,他这仕途一下子就断了。

  后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看上李商隐的才华,邀请他当幕僚,还把女儿嫁给了他。这本是喜事,却让李商隐陷入了唐朝最激烈的政治漩涡——牛李党争。

  令狐楚属牛党核心,王茂元为李党重要人物,李商隐夹在两党之间腹背受敌。他的这一选择被牛党视为忘恩负义,从此遭受双方排挤。师徒从此一蹶不振,生活困苦不堪。

  李商隐一生仕途失意,却在诗文创作上登峰造极。他的诗用典精巧,意境朦胧,情感细腻。

  爱情始终是他倾诉着缠绵悱恻的深情,“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将与爱人的离别之苦与坚贞不渝的爱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对历史兴衰有着深刻洞察,借古讽今,又满是对自身境遇的无奈感慨。他的七言律诗独步晚唐,自成一格,被后代称为西昆体。

  在爱情方面,李商隐与妻子王氏伉俪情深,尽管因仕途奔波两人常常聚少离多,但感情却愈发深厚。

  李商隐在巴蜀任职时曾写下《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以真挚情感穿越千年时光,触动着无数读者的心弦。然而命运的折磨并未停止,公元851年,妻子王氏病逝的噩耗传来,让李商隐的世界瞬间崩塌。

  从此他的心也随妻子离去,无心追求仕途,仕途失意,爱情破灭,让李商隐的人生充满痛苦与无奈。

  但也正是这些人生经历成就了他诗歌的独特魅力,他的诗作如《锦瑟》等最晦涩难懂,却蕴含深刻人生哲理与丰富情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宛如他一生的写照,充满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与感慨。还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借景抒情,道尽他对人生、对晚唐局势的无奈与叹息。

  公元858年,历经一生坎坷磨难,身心俱疲的李商隐在郑州病故,年仅45岁。他这一辈子就像一场悲剧,但他留下的诗却成了瑰宝,让后人一直品味他的才华和他无奈的人生。

  【从乞丐到封侯拜相,草根逆袭天花板,唐朝首位因为军工而封侯的诗人#历史#小知识#唐朝】

  他是唐朝的守卫将领,也是一位因军功而获得丰厚回报的诗人。

  他前半生穷困潦倒,却在晚年因安史之乱平步青云,成为一位功勋卓著的将领。他与李白曾是至交好友,但后来却反目成仇,恩断义绝。

  然而,他的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却成为了无数人的座右铭。

  他就是草根逆袭的天花板——高适。在唐朝无数诗人中,只有高适给我们展示了一种不一样的成功方式:厚积薄发,大器晚成。

  公元704年,高适出生于渤海的名门之后。他的爷爷高侃是唐高宗时期的大将,战功赫赫,官至正三品,彼时高家荣耀之极。

  然而,从高适父亲这一代起,家道开始衰落,到了高适这一辈,他已沦为生活落魄的普通人。

  年少的高适心怀壮志,20岁时就满怀憧憬奔赴长安,试图通过拜谒权贵、奉上文章来获得仕途的入场券。

  那时的他学识渊博,枪法精妙,尽显少年意气。但在那个人才辈出、竞争激烈的时代,高适四处碰壁,“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便是他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

  无奈之下,穷困的高适回到老家宋城,拿起锄头过上了躬耕于野的隐居生活。“种瓜漆园里,凿井部门边”,看似平静的日子却藏不住他内心的不甘。

  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一边劳作一边写诗,期盼命运垂青。十几年过去,即便他的诗文在长安小有名气,但他仍未获取官职。然而,高适没有被命运打倒。

  开元十九年,他毅然北上燕赵,投身军旅,希望在边疆沙场上建功立业。他先后投奔信安王李祎和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但三年过去依旧一事无成。

  不过,燕赵大地的雄浑风光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为他日后成为边塞诗人奠定了基础。

  开元二十三年,高适再次奔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却再次落榜。多年来的连番受挫并没有让高适一蹶不振,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

  开元二十六年,听闻边关战事,他目睹戍边将士生活凄惨,于是写下千古传诵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首诗震撼人心,深刻揭露军中腐败,表达了对战士的深切同情。

  天宝三载,高适的人生迎来了一段温暖的时光。他与李白、杜甫在洛阳相遇。

  三位同样怀才不遇的诗人一见如故,他们一同游历梁宋,饮酒作乐,畅谈人生,结下深厚友谊,“三剑客”也成为诗坛佳话。

  后来,高适在睢阳遇到好友董庭兰。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乐师,却因房琯案受牵连而落魄。

  高适心中满是心酸,提笔写下《别董大二首》:“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既是对好友的宽慰鼓励,也是对自己的期许。

  或许是命运的眷顾,也可能是多年坚持积累的回报,天宝八年,在睢阳太守张九皋的举荐下,高适被任命为封丘尉。

  然而,上任之后他却发现官场的黑暗与复杂远超他的想象。为了保住这个低微的官职,他既要卑躬屈膝,又要欺压百姓,这让心怀正义的高适无法忍受。

  于是,他毅然离开。此时,50岁的他人生已过大半,未来却依旧迷茫。

  但命运的转折悄然来临。在田良丘的引荐下,高适进入哥舒翰幕府,深受赏识,人生开启新篇章。

  安史之乱爆发,他先任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镇守潼关。潼关失守后,他追随玄宗到成都,面圣时直言潼关失守的原因,为哥舒翰辩护,获得玄宗认可,被擢升为谏议大夫。

  同年,永王李璘谋反,高适挺身而出,向唐肃宗分析局势,并主动请缨评判,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他深知任务艰巨,先写信劝永王归顺。

  不曾想,这一封信竟让永王军营军心大乱,高适也成功平定叛乱,走上了人生的巅峰。

  然而,在高适青云直上的重要关头,命运却给他出了一道难题。好友李白因受永王案牵连被捕入狱,李白的夫人向高适请求帮忙,但高适却选择了袖手旁观。

  这一行为成为了后人抨击他的一个污点,也让他与李白从此形同陌路。但我们不妨换位思考,当时李白犯的是谋反罪,唐肃宗连亲弟弟永王都能杀掉。

  高适若贸然相救,很可能会搭上自己的前程,甚至性命。他一生坎坷,好不容易才迎来建功立业的机会,实在输不起。

首节 上一节 252/2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