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第251节

  杨俊松痛心疾首,仰天长叹,此乃天意。早知今日,悔不该当初逆天行事。

  杨俊松赶忙寻得一处宝地,择好日子,准备迁坟。当时杨家祖坟是请人用绳子抬着鼓钢牵一带,杨俊松带着族人翻山越岭,历经艰辛。

  当他们翻过几个山峰之后,突然绳子毫无征兆地断裂,祖坟顺势掉到一个不知名的土坡上。

  杨俊松见状,起初大惊失色,心中暗叫不好。然而待他冷静下来,仔细观察周边环境,凭借着自己多年的风水经验,惊奇地发现此地的风水气场竟然比之前所寻之地更为上乘。

  不禁转忧为喜,心中暗自庆幸,便当即决定将祖宗就地下葬。后来,杨家果然再次兴旺发达起来。

  经此一番波折,杨俊松一直居住在老家,悉心照料老母,直到老母病逝,侄子成家立业。他才放心地回到江西,继续投身于寻龙点穴、授徒传艺的事业之中。

  而杨家族江西那处风水宝地到底位于何处?再也无人知晓。杨俊松的影响力可不止在赣南。他的风水学说通过徒弟一代一代往下传,就像水波一样越传越远。

  到了明代,廖君清、曾从政等风水国师都继承了杨公的本事,把堪舆学发扬光大,让赣南成为中国堪舆学的发源地。他的故事在民间到处传颂,激励着后人去探索传统文化的奥秘。

  【华夏历史上第一神算子,甚至算到了自己去世的时间#历史#小知识#郭璞】

  他是清朝第一神算,一生算命 60多次,次次精准。他不仅预言了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甚至还准确算到了自己的死期。

  他是最早提出风水概念的占卜师,其一部著作被后世盗墓界奉为经典,前人爱书买,后人爱书挖。他的学说影响了中国风水文化 1000多年,他就是千古第一神算郭璞。

  虽然很多人都说刘伯温、李淳风很厉害,但他们的很多神乎其神的事迹其实大多是野史杜撰的。而郭璞却是正史中真实记载的人物。

  公元 276年,郭璞出生于山西闻喜的一个官宦世家。他的父亲郭瑗是西晋建平太守。

  郭璞自幼对经文学术展现出浓厚兴趣,勤奋好学,才华横溢。据《晋书·郭璞传》记载,他一生的诗文著作多达百卷以上。其中以《游仙诗》为主要代表,现存 14首,是中国游仙诗体的鼻祖。

  然而,相比他的文学成就,他在占星、卜卦、风水、堪舆方面的造诣更是让世人惊叹。

  郭璞早年有幸结识了精通算卦的郭公,并得到了《青囊中书》九卷。自此他日夜钻研,学会了阴阳、天文、五行、算卦等本事。西晋末年,天下大乱。

  金辉帝时期,河东之地骚乱掀起。郭璞忧心忡忡,占了一卦后长叹国运颓唐,预言老百姓将被异族统治,故乡会遭受匈奴蹂躏。这一预言正是后来的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

  为了躲避战乱,郭璞毅然决然地带领亲朋好友南迁。这次精准预言让郭璞从此声名远扬。

  郭璞来到庐江,当地太守胡孟康请他占卜局势。郭璞看出局势危机,劝胡太守离开,然而胡太守因局势看似安稳而不愿听从。

  郭璞看中了胡太守手下的婢女,因难以启齿索要,便施展法术,在他家四周撒下小豆和石斛,制造出家中有妖怪的幻觉。

  郭璞趁机建议胡太守卖掉婢女,自己则安排人低价购得。后来离开庐江没几天,庐江就沦陷了,再次印证了郭璞的判断。

  后来,司马睿和王导带领晋人南渡,建立东晋。

  郭璞受到王导赏识,被任命为参军。王导让郭璞给自己算卦,郭璞算出王导会被雷劈,还告诉他解决办法:往西走几十里,找一棵柏树,取一段和自己身子一样长的放在睡觉的地方。

  王导照做后,几天后柏树果然被雷劈得粉碎,代替了他。王导特别惊讶,便将郭璞推荐给了元帝。

  郭璞还预言会出土古代礼器,并说这是好兆头,说明元帝当皇帝是上天认可的。元帝听了后特别看重他。

  郭璞在风水选址上的本事更是神了。

  他母亲去世后,他亲自为母亲挑选墓穴。所选之地距离河岸不足百米,众人皆认为是水穴,一旦发洪水,其母不得安宁,是风水大忌。甚至有人指责他不孝。但郭璞坚信自己的选择,说水会退,周围还会变成良田。

  结果郭母下葬后真的没再发过洪水,河道都改了,周围的荒地也变成了肥沃的农田。此事过后,郭璞的名气更大了。

  关于郭璞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郭璞这个人很不注意养生,沉迷酒色。

  他的好友劝他不要酒色过度,免得折寿。没想到郭璞竟然说:“我的寿命,连阎王爷都管不了,这点酒色还怕什么?”但可惜的是,阎王管不了,王敦却能管得了。

  王敦是王导的堂兄,也是东晋开国的大功臣,但野心太大,想谋反篡位,就让郭璞给他算算。

  郭璞深知此举大逆不道,直言起兵不会成功。王敦不死心,又让郭璞为自己算寿命。郭璞坦诚相告,若起兵不久便有大祸,若安守武昌,寿命不可限量。

  王敦一听就火了,问郭璞:“那你知道自己能活多久吗?”郭璞很平静地说:“我今天中午就会死。”王敦气得要命,真就在当天中午把郭璞杀了。

  郭璞时年四十九岁。后来王敦起兵造反,没多久就得了怪病,怎么治都治不好,很快就病死了。这更加证明了郭璞算得准。

  郭璞死后,他的后人离开了青州,无人知晓他的埋骨之地。数年后,晋明帝在南京玄武湖畔修建了郭璞的衣冠冢,民国时期仍得以保留至今。

  明朝画家沈周在其《永丰水》一诗中写道:“气散风充大可掬,先生白骨里何如?日中尚未逃兵解,世人皆由信藏书。”说的便是此事。

  郭璞不仅占卜算卦出神入化,在学术著述方面也成果丰硕。

  他为《易经》《山海经》等古籍作注,其注解详细深刻,为后人研究这些经典提供了重要参考。他所著的《葬经》更是影响中国风水文化 1000多年,被后世盗墓界奉为经典。

  《葬经》中的一句“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成为风水概念的经典阐释,奠定了他在风水学界的鼻祖地位。

  民间还流传着郭璞与“江郎才尽”这一成语的渊源。南朝文学家江淹早年被贬途中梦到有人送彩笔,醒来后文思泉涌,佳作频出,受到皇帝赏识加官进爵。

  然而晚年江淹又梦到郭璞索要彩笔,醒来后文思枯竭,再难写出好诗文,“江郎才尽”的典故由此而来。

  ——“哈哈哈哈,前人按书埋,后人按书挖,这太有画面感了。”

  ——“果然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啊。”

  ——“郭璞,我们称为郭公,我作为温人,我现在还依旧记得,小时候就听说过白鹿衔花,国公建造城池的历史典故,现在望江路还有个郭公山,还有雕像几年呢。”

  ——“青囊经书是什么么,我怎么没听说过,是不是失传了啊。”

  ——“和袁天罡比谁更牛一点?”

第309章 大唐传奇诗人

  【他是天才中的天才,身为初唐四杰之首,可惜天妒英才,英年早逝#历史#小知识#唐朝】

  他是天才中的天才。6岁便出口成章,10岁已通读六经,16岁成为大唐最年轻的公务员。他即兴写了一篇文章,震惊后世1300多年。

  全文不到800字,却用了37个典故、40个成语,至今无人能及。可惜自古红颜多薄命,从来才子命多舛。年仅27岁,他便溺水而亡。

  他就是初唐四杰之首——王勃。如果没有王勃,看到这样的场景,你只会说“太阳好大”,而不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如果没有王勃,与好友离别时,你只会说“兄弟,慢走”,而不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果说别人是老天爷赏饭吃,那么王勃就属于老天爷给他开了个御膳房。

  公元650年,王勃出生于山西河津的一个名门望族。这个家族堪称天才的摇篮:爷爷王通是隋朝著名的教育家,桃李满天下;叔祖父王绩是唐传奇的开创者,还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

  哥哥王勣12岁便名动京城,20岁就考中进士。当同龄孩子还在牙牙学语时,6岁的王勃就已能出口成章、撰写文章。

  9岁那年,他阅读儒学大家颜师古注释的《汉书》,发现了其中诸多错误,便撰写了10卷本的《指瑕》来指出注解中的疏漏之处。

  这一举动直接震惊了整个文学界,一众老学者都对他刮目相看,直呼“神童”。

  然而,王勃的才华远不止于此。10岁时,他已通读六经,学识渊博得令人咋舌。12岁时,只因父亲一句“人子不知医,古人以为不孝”,他便跑去跟随名医曹元学医。

  短短15个月,他不仅精通《周易》《张仲景》《黄帝内经》,还撰写了一部关于医学的著作,开创了新的学术领域。他的学习能力和领悟能力简直超乎常人想象。

  14岁时,王勃毛遂自荐,给当朝宰相刘祥道呈上了《上刘右相书》。文中他引经据典,畅谈治国理政之策,洋洋洒洒千余字,尽显非凡才华。

  宰相刘祥道读完后大为赞赏,直呼王勃为“神童”,并向朝廷举荐了他。15岁时,王勃因一篇《乾元殿颂》震动朝野。

  这篇文章辞藻华丽,气势恢宏,唐高宗看后都惊叹“此乃我大唐奇才”。从此,王勃声名远扬。

  公元666年,16岁的王勃参加优贡科考试,一举高中,被授予朝散郎之职,成为大唐最年轻的朝廷命官。此时的他春风得意,意气风发,前途一片光明。

  在长安任职期间,他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首诗一改以往送别时的悲伤基调,以豪迈的情怀、开阔的意境,表达了对友情的坚定信念,成为了送别诗中的千古绝唱。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天才。17岁时,王勃进入沛王府,成为了沛王李贤的侍读。他与沛王年龄相仿,兴趣相投,很快便成为了好朋友。

  当时长安城中盛行斗鸡之风,沛王和英王也热衷于这项游戏。有一次,为了给沛王助兴,王勃写下了一篇《檄英王鸡》的文章。

  原本是出于好玩,却没想到这篇文章竟给他带来了灭顶之灾。文章中犀利的言辞被唐高宗认为有挑拨皇子关系之嫌。唐高宗大怒,当即下令将王勃逐出沛王府,并禁止他再入朝为官。

  就这样,王勃的仕途瞬间跌入了谷底,从人生巅峰一下子摔落到了万丈深渊。

  遭受如此沉重的打击,王勃的心情可想而知,但他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而是选择离开长安,游历巴蜀,在山水之间寻找慰藉和灵感。

  在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文,作品风格也逐渐从年少时的豪迈奔放转变为深沉内敛,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从“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愁苦和思乡之情。

  几年后,王勃应朋友之邀前往虢州担任参军。然而,他的命运似乎并未好转。在虢州期间,他因藏匿并杀害官奴曹达一事被判死刑。

  虽然后来恰逢唐高宗改元大赦天下,他得以死里逃生,但却被革除了官职,父亲也受到牵连,被贬到了偏远的交趾做县令。

  这场变故让王勃的人生陷入了更深的黑暗之中。他深感自己的人生已经彻底失败,内心充满了自责和悔恨。

  回到家乡后,他闭门谢客,潜心研究学问,完成了祖父王通的著作,还撰写了许多关于哲学、文学和历史的作品。在这段时间里,他的思想变得更加成熟,文学造诣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公元675年,王勃决定南下探望远在交趾的父亲。

  在途经南昌时,他恰好赶上了都督阎伯屿在滕王阁举办的宴会。宴会上,阎伯屿邀请宾客们为滕王阁作序,以纪念滕王阁的重建。

  众人都明白阎伯屿的用意,他是想借此机会让自己的女婿在众人面前一展才华,所以纷纷推辞。

  然而,王勃却毫不客气地接过了纸笔,当场挥毫泼墨,写下了那篇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王勃文思泉涌,一气呵成。

  这篇文章辞藻华丽,用典精妙,描绘了滕王阁周围壮丽的景色,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两句诗更是将滕王阁的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成为了千古传颂的名句。滕王阁也因此跻身于江南三大名楼之列。

  当王勃写完这篇序文时,全场宾客都被他的才华所折服,阎伯屿也对他赞叹不已。

  然而,这篇文章仿佛耗尽了他一生的精力。一年后,王勃在探望完父亲返回的途中不幸遭遇风暴,溺水身亡,年仅27岁。与此同时,《滕王阁序》已经传遍了整个大唐。

  唐高宗读完此文拍案连呼“奇才,奇才”,急切地询问王勃的下落,直言要重用此人,却不曾想到那个当初被逐出长安的少年如今已经淹死了。

  【原来心态好,真的可以长寿,唐朝反emo第一人,嘴硬到天塌下来都能用嘴接住#历史#小知识#唐朝】

  他是大唐最“头铁”的诗人。因为嘴太“欠”,一生遭贬27次,流放在外23年,历经风霜。然而,归来仍是少年。

  他的好心态让他活到了70多岁,熬死了一位又一位讨厌他的人,也把自己熬成了“八成”。

  他成为了大唐最通透、最乐观、最豁达的诗人。他就是大唐诗坛的国手——诗豪刘禹锡。有人喜欢过李白,有人喜欢过杜甫,当然也有人喜欢过苏轼,但最后还是喜欢刘禹锡。

  都说诗人不贬不成诗,难得的是刘禹锡那豁达乐观的心态。而他也用一生诠释了那句“没心没肺,活着不累;遇事不愁,人间顶流”。

  公元772年,刘禹锡降临人世。关于他的出生地,有人说是嘉兴,有人说是河南。他还自称是汉代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不过如今真假已很难考证。

  刘禹锡自幼聪明过人,饱读诗书。年纪轻轻便在文学领域崭露头角,声名远扬。公元793年,22岁的刘禹锡踏上科举之路,一举进士及第。

  要知道在“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唐朝,这是何等的荣耀!随后,他又连登博学鸿词科、吏部取士科,一路开挂,连登三科。年纪轻轻就成为监察御史,在官场崭露头角,引得众人瞩目。

  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突如其来。彼时的大唐,安史之乱虽已平息,但余波未散。地方军阀割据,朝堂大臣结党营私,宦官更是趁机专权,皇权摇摇欲坠。

  年轻气盛的刘禹锡怀揣着满腔报国热血,联合柳宗元等志同道合的伙伴,加入了永贞革新的队伍。他们试图从宦官手中夺回兵权,重振大唐雄风。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一击。这群空有笔杆子却无兵权傍身的人,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永贞革新仅仅持续了短短数月便宣告失败。

  唐顺宗被迫退位,革新派的首要人物被处死,刘禹锡和柳宗元等8人被贬至偏远之地担任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这一贬便是漫长的10年。

  刘禹锡被贬至偏远且落后的朗州,但他没有被困境打倒,反而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拥抱生活。

  他积极采集民歌,将其编写成浪漫的诗篇,其中《竹枝词》尤为著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在这近10年里,唐玄宗对他们刻意打压,下令即使遇到朝廷的大赦,他们也不在赦免和迁移的范围内。

  然而,刘禹锡依然豪情不减,高呼:“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他眼中的秋天,充满希望与活力,展现出与众不同的乐观豁达。

  公元815年,刘禹锡终于迎来了奉诏回京的消息。可回到京城的他依旧不改张扬个性。

  在游览玄都观时,看到盛开的桃花,他诗兴大发:“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首诗表面写桃花,实则暗讽新贵,字里行间满是对那些在他被贬后得势之人的不屑。可想而知,这首诗很快就为他招来灾祸。刘禹锡再次被贬,这次被贬到了更为偏远的连州。

  在连州,刘禹锡没有因仕途的坎坷而消沉。

  他积极投身基层建设,修整亭台水榭,改善当地环境。公元817年,连州遭遇罕见疫病,他展现出医学天赋,在柳宗元的帮助下研制出救治方子,还写成《传信方》。

  后来,该书被收录进日本的《医心方》和朝鲜的《工艺宝鉴》,造福了无数人。

首节 上一节 251/2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