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之余,他不但游山玩水,结交僧友,还养起了家禽。据史书记载,白居易家中一度养过近100只家禽。
后来在扬州,他与刘禹锡相遇,两人同岁且经历相似,一见如故,相互唱和。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成为他们共勉的名句。
晚年的白居易经历了诸多生离死别。他最喜爱的小儿子夭折,挚友元稹、刘禹锡也相继离世。
这些沉重的打击让他感慨:“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表达了他对挚友的深切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叹。827年,白居易升职为秘书监,后又历任刑部侍郎等职。
829年,他定居洛阳,晚年以香山居士的身份投身诗歌创作、禅修、饮酒与山水之乐,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842年,他以刑部尚书之职结束政治生涯。846年,75岁的白居易在洛阳家中与世长辞,葬于洛阳香山。
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足见其影响力。
【历史上真正的渣男,不是陈世美,而是写下名诗的他#历史#小知识#唐朝】
有人说他是唐朝的“陈世美”,有人说他是诗人中的段正淳,他写最深情的诗,做最滥情的事,也被誉为“千古第一渣男”。
唐朝四大才女中有两个和他纠缠不清,他一生结了三次婚,与6个女人有过情感纠葛,但唯独和白居易的友谊持续了30年。他就是唐朝最会撩妹的诗人——风流才子元稹。
元稹,字微之,公元779年出生于洛阳。虽祖上曾有过荣光,但到他这一代已经家道中落,更惨的是他8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只能和母亲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不过元稹天资聪颖,再加上母亲出身书香世家,从小对他教导有方,因此15岁时,元稹就凭借自身努力考中明经科,可家里没背景、没人脉,求职之路布满荆棘,一度陷入困境,直到20岁他才在蒲州谋得一个小官职位。
在蒲州,元稹迎来了自己的初恋。有一回在亲戚家借住,他一眼就相中了表妹崔双文,喜欢得不行。元稹肚子里有墨水,一首《明月三五夜》“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就这么几句诗,一下就把崔双文的心给打动了。两人迅速坠入爱河,沉浸在甜蜜的爱恋之中。不过为了实现光复门楣的理想,元稹决定进京赶考,并向崔双文许下高中之后便来迎娶的诺言。
可没想到的是元稹抵达京城后,当朝重臣韦夏卿看中了他的才华,有意将女儿韦丛许配给他。元稹心里明白自己出身低微,要是能跟韦家攀上亲戚,无疑是试图逆袭的绝佳机会。
于是在现实的诱惑面前,他把和崔双文的誓言抛到脑后,答应了这门亲事。
多年后或许是心中愧疚,元稹就把这段经历写成了小说《莺莺传》,这里面的崔莺莺就是后来王实甫写《西厢记》女主角的原型,不过在《莺莺传》里,元稹为男主角张生的始乱终弃找了借口,称崔莺莺是“天下之尤物”,自己“德不足以胜妖孽”,这种说法尽显情场高手推卸责任的一面。
元稹结婚后,妻子韦丛对他关怀备至,毫不嫌弃他出身低微,还为他生儿育女,跟随他四处奔波。
然而在元稹刚升任监察御史时,年仅27岁的韦丛不幸离世,当时元稹正好出差在外,连妻子最后一面都没见着。这一份遗憾令他悲痛欲绝,为了悼念亡妻,元稹写下了《离思五首》。
其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后来他又写了《遣悲怀三首》,还把诗稿在妻子坟前烧了,里面那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本意是说一起经历过苦日子的夫妻要是分开了心里会更难受,可现在好多人都误会成夫妻因贫穷而诸事不顺。
妻子去世后不久,元稹在剑南东川任职时邂逅了比他大11岁的才女薛涛。薛涛是唐朝四大才女之一,虽说以前在风月场待过,却才情横溢。
两人相遇后迅速被对方的才华吸引,展开了一段热烈的姐弟恋。可这段感情就像一阵风,来得快去得也快,三个月后随着元稹出差任务结束,两人的恋情也逐渐淡去。
元稹离开后,薛涛对他念念不忘,写下许多情诗书信,而元稹起初还会回复,后来却渐渐没了音信。薛涛一直等到元稹去世,也没等到他,最后心灰意冷出家当了尼姑。
此后,元稹的感情生活依旧波折不断。他在被贬江陵时,经朋友介绍与表妹安仙嫔成婚,可安仙嫔没几年就去世了。后来元稹又与裴淑结为连理。
除此之外,他还和唐朝四大才女里的刘采春有过一段长达7年的恋情,结果被召回京城的时候,他把刘采春给甩了。就因为这些事,好多人都骂他是渣男。
元稹感情生活复杂,在官场混得也不咋样。他和好朋友白居易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写诗要革新,让诗能反映老百姓的生活。
因这场运动,元稹与白居易并称“元白”,二人结下了30多年的深厚情谊。然而元稹性格直爽,在朝中直言进谏,得罪了不少权贵。
永贞革新失败后,他不顾风险为刘禹锡、柳宗元等人鸣冤,结果受到阻挠,多次被贬,他先后被派到江陵、通州这些地方。
不过无论元稹身处何地,他都心系百姓,又是修水利,又是带着大家种地,赢得了百姓的一致好评。
虽说元稹也当过宰相,但大部分时间都在被贬的路上,一辈子在官场起起落落,遭了不少罪。唐文宗时期,50岁的元稹又被贬到湖北武昌。上任不久,他便病倒在床,于公元831年在武昌与世长辞。
【史上最会生养的母亲,生下了四位皇帝,两位皇后,还有两个儿子当上了王爷#历史#小知识#娄昭君】
她是历史上当之无愧的最强母亲,8个孩子中有4个成了皇帝,两个做了皇后,被誉为史上最牛的母亲。
她身为富家千金却甘心下嫁穷小子,因为对方长得帅,自己倒贴彩礼,为了丈夫事业,甘愿给小三让位,她就是南北朝最传奇的女人——娄昭君。
娄昭君出生于公元501年,老家在代郡平城,即现在的山西大同。
她的祖父是北魏的真定侯娄提,而当时的娄家超级有钱有势,可以说富可敌国,整个府中佣人多达上千,牛马牲畜更是数不胜数。
娄昭君从小就是个大美女,在家族的悉心培养下,她不仅聪慧过人,还精通棋艺,才艺双全,是当时北魏贵族圈中备受瞩目的白富美。
所以每一天都有附近的贵族公子抢着来提亲,可娄昭君眼光高得很,这些富家子弟她一个都瞧不上。
有一天,娄昭君出门路过城门,一眼就看到了城墙上站岗的士兵,这个士兵名叫高欢,虽出身贫寒,只是个普通的守城小兵,但长得那叫一个帅。
娄昭君一下就被迷倒了,她毫不犹豫地让丫鬟给高欢送了一封情书,表达自己的心意。
娄昭君的父母知道后差点气晕过去,在他们眼里,高欢这个大头兵出身低微,一穷二白,根本配不上自己的女儿。
为了让高欢知难而退,娄家提出了高额的彩礼,但娄昭君心意已决,她偷偷变卖了自己的首饰,将钱送给高欢,帮他凑齐彩礼,成功提亲。
最终娄昭君的父母拗不过女儿,只好同意了这门婚事。
第314章 大唐第一才女
结婚以后,娄昭君不仅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还把自己的嫁妆拿出来支持高欢的事业。那时候在军队里有马的人才能有机会升职,娄家陪嫁的马就成了高欢事业起步的关键。
娄昭君还经常给高欢出谋划策,高欢也很争气,凭借自己的才能智慧一步高升,最后成了大丞相、大将军、太师,还被封了渤海王。娄昭君也顺理成章地成了渤海王妃。
虽说日子越过越好了,可娄昭君依然保持着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家里的仆人从来没超过10个,家里大大小小的事儿她都亲自操持,不让高欢操心。
有一回高欢带兵出去打仗,娄昭君正好要生孩子,还是双胞胎,情况特别危险。
下人都劝她把高欢叫回来,可娄昭君说高欢在外面打仗不能因为自己生孩子这点事儿就耽误了大事,生死有命,自己能挺过去。就这么着,她一个人熬过了难关,高欢打完仗回来知道了这事,被她又敬佩又感动。
后来北魏分成了东魏和西魏,高欢掌管东魏,宇文泰掌管西魏。两边实力差不多,一直分不出胜负,这时候强大的柔然成了两边都想拉拢的对象,都想和柔然联姻。
高欢本来想让儿子去娶柔然公主,结果柔然可汗非要把女儿嫁给高欢。这一刻把高欢难住了,要是娶了柔然公主,公主肯定得是正妻,和自己一起吃苦过来的娄昭君就得变成侧妃,可要是不答应柔然就会和西魏联合,自己这边就危险了。
娄昭君知道后主动找到高欢,表示自己不在乎名分,只要能帮助高欢成就大业,让百姓免受战火之苦,她甘愿让出正妻之位。
高欢听了感动得不行,柔然公主嫁过来后,娄昭君说到做到,主动搬走,到偏房去住。虽说地位变了,但高欢对她还是和以前一样好。
娄昭君和高欢一共生了8个孩子,其中4个儿子先后成为皇帝,两个儿子被封为王爷,两个女儿分别成为北魏孝武帝和东魏孝静帝的皇后。
高欢去世后,长子高澄继承了他的基业,这个高澄就是兰陵王高长恭的父亲。高澄在准备篡位称帝时不幸被自家厨子杀害。
随后娄昭君的次子高洋逼迫东魏皇帝禅让,建立了北齐王朝,追封父亲高欢和哥哥高澄为皇帝,尊娄昭君为皇太后。
高洋刚开始把国家治理得还不错,后来却变得爱喝酒,沉迷玩乐。高洋去世后,他的儿子高殷即位,但娄昭君的三子高演和四子高湛与诸位辅政大臣爆发激烈矛盾。
为了维护北齐政权稳定,娄昭君与两个儿子发动政变,诛杀辅政大臣,废除了高殷的帝位,立第三子高演为皇帝。
高演在位时勤于国政,关注民生,但年仅27岁就去世,将皇位传给了娄昭君的第四子高湛。高湛本是一位仪表堂堂、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但后期也变得暴虐无道,年仅32岁去世。
不过,由于娄昭君这几个皇帝儿子早期英明决断,后期却大多残暴变态,整个北齐王朝更是被称为“禽兽王朝”,而且无一人活过40岁。
所以人们也笑称娄昭君自带“神经病基因”,才导致儿子们一个一个发病。不过真相咱们已不得而知。
【隐匿诗人的老祖,用一生诠释什么才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历史#小知识#陶渊明】
他已五次当官,又五次辞官,一句“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道尽了他的无奈与挣扎。
他随手写了一封辞职信,竟成为千古名篇,圈粉无数,真正诠释了什么叫“不为五斗米折腰”。他就是“裸辞种地第一人”——陶渊明。
提到陶渊明,我们就能想到田园生活。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给人的感觉是那么潇洒和淡然。
你以为他是隐居世外的高人,而实际上,他又何尝不是在经历着你我这般“生活鸡飞狗跳,人生一地鸡毛”的日子?只不过他做了你我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成了活在另一个世界的我们。
公元365年,陶渊明出生在寻阳。他的曾祖父陶侃出身寒门,却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成为东晋的开国元勋。受此影响,陶渊明从小就想着以后要像曾祖父一样为国家出力,光宗耀祖。
那时候的他天天捧着儒家经典苦读,心里装满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志向。
然而,8岁那年父亲的骤然离世,让原本平静的家庭陷入困境。没办法,他只能跟着母亲去投靠外祖父孟家。孟家身为魏晋名士,才学横溢,却对名利看得很淡,整天和大自然打交道。
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陶渊明的性格中逐渐融入了“性本爱丘山”的因子。虽说他挺羡慕外祖父洒脱自在的生活状态,但内心深处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依然强烈。
20岁时,陶渊明初次踏入官场,担任江州祭酒一职。这职位事务繁杂,要处理田租、户口、农村水利等诸多事宜,犹如领导的得力助手。
然而没过多久,他便选择了辞职。据《宋书》记载,他的离职原因是“不堪吏职”,但实际上真正令他难以忍受的是上司王凝之的昏庸无能。
时光匆匆,6年转瞬即逝。此时的陶渊明已为人父,家中5个孩子嗷嗷待哺,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再次将目光投向官场。
恰逢此时,江州刺史桓玄向他伸出了橄榄枝。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发现桓玄野心勃勃,正谋划着推翻东晋王朝。这一事实让忠君爱国的陶渊明内心充满了苦闷与挣扎。
公元401年,母亲不幸去世,陶渊明以回家守孝为由辞去官职,离开了桓玄。此年桓玄攻入建康,图谋篡位。
而在家守孝的陶渊明心中默默期待着能有机会讨伐他。于是公元404年,陶渊明投奔了准备讨伐桓玄的北府军将领刘裕。
同年6月,桓玄兵败被杀,刘裕因平叛有功而大权在握。但很快陶渊明便察觉到刘裕与桓玄没啥两样,同样觊觎着皇位。这下陶渊明又失望了,没待多久,又从刘裕那儿辞职了。
后来,他又在刘敬宣手下当参军。结果这刘敬宣性格软弱,在乱世里自己都顾不上,陶渊明最后也辞职了。无奈之下,陶渊明只能再次回归家乡,“裸辞一时爽,没钱泪两行”。
回归田园的陶渊明生活陷入了极度贫困之中。为了生存,在叔叔陶夔的引荐下,他最后一次踏入官场,出任彭泽县令。
这工作待遇还行,县里有100亩公田,收成全都归他。可谁能想到?刚上任没多久,上面派督邮来检查工作。这督邮仗着自己有点权力,要求陶渊明身着官服,备好礼品,毕恭毕敬地前去迎接。
这一要求彻底激怒了陶渊明。他一怒之下喊出了那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毅然决然地写下著名的《归去来兮辞》,从此彻底告别官场,踏上隐居之路。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这篇《归去来兮辞》不仅是他对官场生活的深刻反思,更是他回归田园、回归自我的宣言。
从此,那个在官场中挣扎纠结的陶渊明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田园诗人。
隐居后的陶渊明虽生活清苦,却乐在其中。他写了好多诗描绘自己在农村的日子,像“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远离了官场的喧嚣与纷扰,他尽情享受着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不过,农村生活也不是一帆风顺。
陶渊明得自己下地干活,可他不太会种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地里草长得比豆苗还旺,但他也不在乎,觉得只要能按自己的想法过日子就行。
后来一场大火把他家房子烧没了,日子变得更艰难,有时候甚至得去别人家讨饭吃。可即便这样,他还是乐呵呵地在诗里找乐子。
陶渊明的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质朴平实。他在《饮酒》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尽显他超凡脱俗的心境。
他开创了田园诗派,很多诗人都喜欢他的诗。李白曾作诗“梦见吴道子,堪挂马鞭。
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表达了对他的敬仰之情。白居易被贬江州时,对陶渊明的诗爱不释手,曾说“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苏轼更是坦言:“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并认为李白、杜甫等人与陶渊明相比都略逊一筹。
才女李清照以“陶渊明以南窗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为灵感,为自己取号“易安居士”。由此可见,陶渊明在文学圈的地位举足轻重。
公元427年,陶渊明在寻阳与世长辞。据说他离世时贫病交加,但我猜他心里肯定没啥遗憾,因为从辞官后他就过上了自己一直想过的生活。
他这一生五次为官,又五次辞官,在官场的泥潭中挣扎,在田园的怀抱中找寻自我。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们都应坚守内心的本真,勇敢地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当我们在现实中感到疲惫不堪时,不妨读一读陶渊明的诗,感受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与从容,或许能从中找到慰藉与力量。
【她是大唐第一顶流,也是大唐第一才女,却孤苦终老#历史#小知识#唐朝】
她是日常第一才女,唐朝存诗数量最多的女诗人,发明了我国第一张彩笺,风靡长安。
年纪轻轻便日进斗金,白居易、刘禹锡争先做她的“榜一大哥”,可惜她却被渣男抛弃,孤独终老,晚年更是选择了出家。她就是大唐第一明星女诗人,诗坛“孔雀”——薛涛。
公元768年,薛涛出生于长安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薛郧虽然官职不高,却清正廉洁。虽说家里不算大富大贵,但薛郧特别疼爱这个宝贝女儿。
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薛郧却对女儿的教育极为重视,亲自教导她读书识字,研习诗词歌赋。在父亲的悉心栽培下,薛涛8岁便能出口成章。
有一天,父女俩在院子里乘凉。薛郧看着院中高大挺拔的梧桐树,诗兴大发,就念了一句:“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
年幼的薛涛不假思索,当即接道:“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薛郧听闻,先是惊叹于女儿的才华,但细细品味后,心中却涌起一丝不祥之感。
这两句诗似乎隐隐暗示了薛涛为爱漂泊不定、迎来送往的命运。谁能想到,后来竟真的应验了。
薛涛14岁的时候,父亲因为太耿直,得罪了朝廷里的大官,被贬到蜀地的成都。后来,薛郧又在出使南诏的途中染病去世。
这一下家里的顶梁柱倒了,薛涛和母亲一下子没了依靠。摆在薛涛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嫁人,可就她家当时的情况,想当正妻根本不可能,只能给人做妾;要么自力更生,打工养活自己和母亲。
经过一番痛苦的思想斗争,16岁的薛涛咬着牙走进了成都乐坊,成为一名歌伎。那时候的歌伎主要就是唱歌跳舞,陪那些当官的、有才的文人吟诗作对,是卖艺不卖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