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第255节

  对从小在书香家庭长大的薛涛来说,诗词歌赋就是她的拿手好戏。她人长得漂亮又有才,很快就在乐坊里出了名,成了成都乐坊的大明星。

  王公贵族、文人墨客们纷纷慕名而来,不惜千金,只为能与美人共饮一杯,吟诗一首。像白居易、刘禹锡、杜牧这些大诗人都曾是她的座上宾。

第315章 大唐最风流的诗人

  可薛涛心里明白,这些人只是来寻开心的,都是逢场作戏,她从来没动过真感情。

  17岁那年,薛涛迎来了人生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新上任的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举办晚宴,薛涛应邀出席。韦皋可是个厉害人物,打过20多年仗,还是个喜欢诗词的人。

  喝了几杯酒后,韦皋就让薛涛作诗。薛涛深知眼前之人的权势,此次机会或许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她精心构思,写下《谒巫山庙》一诗。

  诗中她借巫山神女的典故,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心中的苦闷和无奈。韦皋一听,可太喜欢了。不久后,薛涛便被韦皋接入节度使幕府,成为其处理公文的私人秘书。

  薛涛才华横溢,工作认真负责,从未出过差错,让韦皋特别满意。韦皋还想给朝廷上书,让薛涛当教书郎。教书郎虽然品级不高,但要求却不低,若没有进士身份,绝无资格担任。

  加上唐朝历史上从未有女性进入男性官僚体制,这个匪夷所思的请求没能获得批准,但“女教书”的外号却从此流传开来。

  后来,薛涛名声大噪,也进入了创作的高峰期,并且获得了“女校书”等多个雅号。慢慢地,大家都知道她是韦皋跟前的红人。

  于是就有人给她送礼,求她办事。薛涛也没多想,来者不拒,家里礼物都堆成小山了。韦皋发现后勃然大怒,当即命令将薛涛贬到松州(今四川松潘)。

  松州地处西南边陲,又偏远又苦寒。这时候薛涛才明白自己高估了自己在韦皋心中的地位。

  为了重回成都,她放下骄傲,写了10首特别谦卑的《十离诗》,把自己比作小狗、小鸟,写得特别可怜。或许是被薛涛的诚意所打动,一年后,韦皋又将她接了回来。

  经历此番波折,薛涛心情大变,她深知人这一生依靠任何人都不如依靠自己。于是她请求韦皋帮自己脱离乐籍,从此独自居住在浣花溪边。

  在浣花溪畔的日子,薛涛每天赏赏花,写写诗,过得十分自在。当时写诗的纸张不够漂亮且太大,薛涛就用木芙蓉花的花瓣汁染成桃红色,制成小纸片,取名“薛涛笺”。

  没想到这种“薛涛笺”一经推出便受到众人的热烈追捧,一纸难求。薛涛也因此摇身一变成为富婆,实现了财务自由。

  据传,薛涛42岁时与元稹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姐弟恋。元稹就是那个写“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大诗人。当时31岁的元稹到蜀中出差,和42岁的薛涛好上了。

  两人爱得死去活来,可好日子没几天,元稹任务一结束就把薛涛甩了,只留下薛涛独自伤心。

  这段感情在历史上颇具争议,有人说元稹无情抛弃了薛涛,也有人认为他们是灵魂伴侣,只是缘分太浅。但无论真相如何,这段感情给薛涛带来的伤痛却是实实在在的。

  晚年的薛涛历经了家道中落、父母双亡、沦为歌伎、被贬松州、被爱人抛弃等诸多磨难,内心早已波澜不惊。

  她移居到碧鸡坊,建立了一座吟诗楼,换上一身女道士装束,远离城市的喧嚣。公元831年,64岁的薛涛走完了她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她一生创作500多首诗,流传至今的有92首,成为《全唐诗》收录的100多位女诗人中存世数量最多的女诗人。有人甚至说她的诗歌足以与李清照相提并论。

  她的诗题材广泛,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境遇的感慨,还有对爱情的渴望与失望。

  而她8岁时所对的“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与晚年所作的“二月杨花轻复微,春风摇荡惹人衣。他家本是无情物,一向南飞又北飞”遥相呼应,感觉就像命运在开玩笑,让人唏嘘不已。

  【她是三国时期第一美女,甄妮原型#历史#小知识#三国】

  她被誉为三国第一美女,也是“乱三曹”的女主角。她以二婚的身份嫁入曹家,曹丕对她一见钟情,曹操甚至为她攻城略地,而小叔子曹植更是为她写下千古名篇《洛神赋》。

  坊间流传着“江南有二乔,河北有甄宓”的说法,可惜她年纪轻轻便因太过出众而被刺杀。下葬时,嘴里被塞满污秽之物。她就是魏文帝曹丕之妻——文昭甄皇后。

  甄宓,字甄宓,出生于河北中山无极的一个名门望族,是西汉大司马甄邯的后代。甄家世代为官,门第显赫。甄宓的父亲甄逸曾任上蔡令。

  据说甄宓小时候就很特别。她母亲夜里常感觉有白衣天神为她盖衣服。刘良见到甄宓后说:“这孩子以后贵不可言。”可惜甄宓3岁时父亲便去世了,小小的她因思念父亲而肝肠寸断。

  小小年纪的甄宓就让周围人觉得她与众不同。她从小就爱读书,记性特别好,看一遍就能记住。八九岁时,别的小孩都在玩耍,她却喜欢读书写字,还常用哥哥的笔墨。

  当时大家都觉得女孩子不用读书,她哥哥还打趣她:“女子当习女工,你这般痴迷读书,莫非要做女博士不成?”

  甄宓却一本正经地说:“女子当以史为鉴,从前人成败中汲取经验,方能贤德。”她的聪慧与主见远超同龄女子。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战乱不断。老百姓没吃没喝,只能卖东西换粮食。甄家趁机收购了大量金银宝物,但甄宓却忧心忡忡。

  她深知“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道理,对母亲说:“乱世藏这么多宝贝可不好,有钱容易招来灾祸。

  现在大家都挨饿,咱应该把粮食拿出来救济邻居。”家里人听了她的话,开仓放粮。甄家不但没在乱世中遭殃,还赢得了极好的口碑。

  甄宓长大后,容貌秀丽,聪明贤惠,名声远扬。当时势力最大的袁绍,将她许配给二儿子袁熙。甄宓在袁家对公婆特别孝顺,是个标准的好媳妇。

  然而,建安九年,曹操攻破冀州邺城,曹丕第一个冲进袁府,看到甄宓后,一下子就被她的美貌迷住了,马上就想娶她。还有说法称,曹操攻打邺城也是看上了甄宓,但被曹丕抢先一步。

  甄宓嫁给曹丕后,深得众人喜爱。她先后为曹丕生下儿子曹睿和女儿东乡公主,对待婆婆卞夫人更是孝顺有加,关怀备至。

  卞夫人以前日子苦,落下不少病根,甄宓在她生病时,又是喂药,又是照顾,还诵经祈福。卞夫人对她的评价极高,称赞她是“真孝妇”。

  在后宫之中,甄宓不仅与其他妻妾相处融洽,还劝曹丕多娶几个好女人,多生孩子。她如此懂事,曹丕自然更加宠爱她。

  然而,最是无情帝王家。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任魏王,继而称帝。后宫一下子新来了许多美女,如郭女王、李贵人、殷贵人等。

  曹丕眼里便没了甄宓。甄宓心里委屈,难免说了一些抱怨的话。郭女王抓住这个机会,在曹丕面前说甄宓的坏话,还诬陷她用巫蛊之术诅咒曹丕。

  曹丕一听,火冒三丈,直接下令赐死甄宓。更为残忍的是,甄宓死后被披发覆面,以糠塞口。据说这样是为了不让她的冤魂在黄泉路上诉说冤屈。

  这么一个大美人,就这么没了,年仅38岁。她这一辈子简直太惨了:小时候没了父亲,年轻时被迫改嫁,中年失宠,最后还含冤而死。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当属她与曹植之间的一段传闻。传说曹植对甄宓一见钟情。甄宓死后,曹丕将其生前所用的玉带金笔枕送给曹植。

  曹植睹物思人,悲痛欲绝。回风地途中路过洛水,恍惚间甄宓踏波而来,于是写下千古名篇《洛神赋》。其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等绝美词句,将对洛神的倾慕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正因如此,许多人认为曹植笔下的洛神正是以甄宓为原型,这篇赋实则是曹植对甄宓倾慕已久的情感抒发,是他对嫂子隐秘而深沉的爱慕之情的寄托。

  然而,深入探究曹植的生平经历,便会发现这种说法存在诸多疑点。曹植作为曹操的第三个儿子,自幼便展现出了超凡的聪慧与才华,被誉为“才高八斗”。

  曹丕继位后,对曹植心怀猜忌与忌惮,不断对其进行打压与迫害。著名的“七步成诗”典故便发生在这一时期。

  曹植在极度危险与窘迫的处境下,凭借着非凡的才华与智慧,以一首诗暂时保全了自己的性命。此后,曹植的生活陷入了无尽的惶恐与不安之中,时刻都在担忧自己的安危。

  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下,他显然不太可能冒着生命危险明目张胆地写情书,向嫂子表达爱慕之情。而且曹丕迎娶甄宓时,曹植年仅13岁,年龄差距与当时的文笔风格都使得这种爱恋不太可能发生。

  因此,更多人认为曹植写《洛神赋》,是以洛神来抒发自己想干大事却没机会的郁闷。洛神代表着他的理想,人神不能在一起,就像他的理想无法实现一样,是他一生不得志的写照。

  【没到清明,就会想起他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场雨一下就是一千多年#历史#小知识#唐朝】

  他是大唐最好色的诗人,一生在世 50年,留恋青楼 30载。留存至今的唯一真迹竟然是写给歌姬的一封情书。

  他也是唐朝诗人中为数不多的军事天才,因为深谙《孙子兵法》,仅凭一条计策就帮唐玄宗平定叛乱。他就是晚唐第一“老司机”,樊川居士杜牧。

  每逢清明,无论是祭祖还是踏青,我们都会想起杜牧的那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里的这场雨,在我们的世界里下了 1000多年。但提到杜牧,耳熟能详的诗句实在太多了。比如《过华清宫绝句》中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江南春》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还有《泊秦淮》中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的诗歌题材广泛,众体兼备。

  公元 803年,杜牧出生在陕西西安的名门望族。

  他的祖父杜佑官至宰相,历经德宗、顺宗、宪宗三朝,位极人臣长达 10年,还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史学家,著有《通典》200卷,在中唐时期极具影响力。

  杜牧的父亲杜从郁也在朝为官。幼时的杜牧家境优渥,杜家的大宅子位于长安城南 30里的樊川,还有奢华的园林别墅,因此杜牧自号“樊川居士”。

  然而,杜牧 9岁时祖父去世,15岁时父亲也因病去世,家道迅速衰败,家中房屋因还债被变卖,全家多次迁移,居无定所,连奴婢也纷纷逃走。

  不过,好在杜牧从小聪明好学,在家族丰富藏书的滋养下,不仅精通四书五经,还对历史上的政治和军事事件产生了浓厚兴趣。

  杜牧 23岁时,唐敬宗大兴土木修建宫室。杜牧满怀忧虑,挥笔写下《阿房宫赋》。开篇“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气势磅礴;结尾“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振聋发聩。

  这篇文章一经问世,便震惊文坛。杜牧也凭借此文声名鹊起。当时有个太学博士吴武陵特别欣赏杜牧,亲自跑去跟主考官、礼部侍郎崔郾推荐他。

  杜牧也因此被内定为第五名进士。第二年,杜牧又通过了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考试,当上了弘文馆校书郎,兼左武卫兵曹参军,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

  步入仕途的杜牧,起初在江西观察使沈传师手下当江西团练副使。沈家与杜家是世交,杜牧便经常去沈传师的弟弟沈述师家里听歌、看舞,还蹭吃蹭喝。

第316章 诗家天子

  在这里,他遇到了歌姬张好好。张好好年仅 13岁,长得漂亮,唱歌跳舞更是一绝,把杜牧迷得不行。从那以后,只要有宴会,杜牧就跟张好好腻在一起。

  可没想到沈传师也看上了张好好,抢先一步把她娶回家做了小妾。杜牧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心里别提多难受了。

  多年后,杜牧在洛阳又碰到了张好好。这时候张好好已经变成卖酒的了。杜牧感慨万千,便写下了《张好好诗》。

  诗中既可怜张好好的遭遇,又想到自己空有一身本事却无处施展,“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

  那种岁月催人老、人生不如意的感觉全写出来了。这首诗不仅文学价值极高,书法也飘逸洒脱,是杜牧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后来,淮南节度使牛僧孺邀请杜牧去扬州,让他当淮南节度推官,没多久又让他做了掌书记。谁曾想到,杜牧在扬州的青楼酒馆流连忘返,天天晚上出去找乐子,风流韵事一件接一件。

  牛僧孺挺欣赏杜牧的才华,怕他在外面出事,就派人跟着偷偷保护他,还把他的行踪都记下来。直到杜牧要离开扬州的时候,牛僧孺才把记录行踪的本子拿出来劝他以后生活检点些。

  杜牧这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上司都清楚,又是惊讶又是不好意思。不过在扬州的这段日子,杜牧创作了许多描写扬州风情的诗歌。比如《遣怀》中的“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这是他自己在调侃这段荒唐日子;《赠别》中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把扬州姑娘的美夸到了极致;《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满满的都是对扬州的留恋。这些诗都成了千古名句,杜牧“风流才子”的名声也就传开了。

  大和九年,杜牧官升监察御史,赴京就任。此时的唐朝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朝堂之上党争激烈。杜牧因与牛僧孺私交甚好,又与李德裕理念不合,在党争中左右为难,仕途屡屡受挫。他先后担任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尽管身处困境,杜牧依然心系百姓,在任上积极作为,为当地百姓谋福祉。

  除了写诗,杜牧对军事也特别有研究。他熟读《孙子兵法》,并为其做了 13篇注解,其军事见解被后世列为《孙子兵法》的权威注解之一。唐宪宗讨伐藩镇时,杜牧献上平定叛乱的计策,宰相李德裕采用后大获成功。但可惜在中唐混乱的政治斗争中,他的军事才能未能得到充分施展。

  晚年的杜牧历经人生起伏,早已看淡一切。他借口要照顾弟弟,请求到湖州当刺史。在湖州,他把祖上的樊川别墅重新修整了一下,常在此以文会友。

  大中六年冬天,杜牧病重,自知大限将至,便给自己写了墓志铭,还整理并焚烧了生前大部分文章,仅保留了十分之二三。不久后,这位大才子就在长安安仁里的家中去世了,享年 50岁。

  杜牧的一生,既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风流不羁,又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壮志难酬。他的诗虽历经千年,却依然特别吸引人,让我们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去读。他在《阿房宫赋》里的那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就像永不生锈的指南针,始终标定着中国文人的精神方向。

  从屈原在江边吟唱《离骚》,到范仲淹登高时喊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杜牧在秦淮河畔的叹息,到龚自珍为《病梅馆记》写下的呐喊,这些清醒而痛苦的文化守望者,总在盛世狂欢中默默守护着文明的火种。

  今天我们漫步在杜牧笔下的二十四桥,要寻找的不仅是诗句里的明月光,更该找回那种在歌舞升平中也能听见危机声响的警觉。

  【唯一一个能在七绝诗上力压李白,还被成为诗家天子的人,到底有多可惜#历史#小知识#唐朝】

  他出身农户,却成为诗家天子。一生交友无数,光送礼的就有52人,却没想到因为一顿酒,把好友孟浩然给“喝没了”。

  他的七绝诗几乎占了盛唐绝句的1/6,整个大唐没有李白可以与之媲美。可惜他才华横溢,却因不明原因被人拳打脚踢致死。他就是唐朝七绝圣手、诗家天子王昌龄。

  公元698年,王昌龄出生在山西太原的一个农户家里。小时候的他,一边跟着父母在地里干活,一边拼命读书。23岁那年,他做了个挺特别的决定,跑去嵩山修道。

  在那安静的山林道观里,他每天读道家经典,感受大自然,这段经历也为他日后的诗歌创作增添了一份空灵与超脱。

  三年后,王昌龄从嵩山下来,一心渴望在这世间有所作为。正好唐玄宗改革军制,募兵制一推行,很多文人都想着从军去建功立业。26岁的王昌龄热血沸腾,投笔从戎,奔赴西北边塞,开始了一段完全不一样的生活。

  在边塞的日子里,王昌龄白天骑马巡逻,感受着大漠的雄浑与壮阔;晚上就在营帐里点着灯写诗,把心里的豪情都抒发出来。边塞环境艰苦,战争残酷,战士们又孤独又想家,这些都成了他写诗的灵感。

  像那首特别有名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他把秦汉时候的边塞战士和当时的现实联系起来,盼着能有好将领让边境太平,被后人誉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还有《从军行》里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把兵在恶劣环境和战士们拼死作战的决心写得特别生动,满满的英雄气概。

  然而虽说王昌龄在边塞写了好多好诗,可战功却没立多少。几年后复员回到长安的他,意识到要实现抱负,科举之路或许更为可行。

  公元727年,30岁的王昌龄凭借多年的积累与努力,一举考中进士,但他仅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这一卑微官职,相当于大唐国家图书馆的小管理员,主要负责校对文书,品级不过九品,职位低得很。

  但这份工作也让他结识了李白、王维、孟浩然、王之涣等一众文人雅士,他们时常相聚,谈诗论文,相互唱和,留下不少文坛佳话。

  可王昌龄不甘心就干这么个小官,公元734年,他又去考博学宏词科,虽成功登第,却只被任命为汜水尉,官职还是没怎么升,仕途的不顺,使他的写实风格都变了。

  他写了好多闺怨诗和宫词,比如《闺怨》里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细腻地刻画了闺中少妇从无忧无虑到因为春色后悔丈夫去追求功名的心理变化,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仕途坎坷的无奈与感慨。

  公元738年,王昌龄因为说话得罪人,被贬到岭南。当时的岭南环境恶劣,人烟稀少,瘴气弥漫,这对他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但他并未因此沉沦。

  在前往岭南的途中,他还坚持写诗。幸运的是第二年唐玄宗大赦天下,王昌龄得以北归。回来路上,他特意去襄阳看望隐居的孟浩然,老朋友见面,高兴坏了,一起喝酒。

  孟浩然还请他吃当地海鲜,可谁能想到这一聚成了悲剧。孟浩然之前背上长毒疮,本来快好了,结果和王昌龄相聚时开怀畅饮,食用海鲜导致旧疾复发,最终不幸病逝。

  王昌龄对此深感愧疚,这份愧疚如影随形,影响了他此后的人生。

  没多久,王昌龄接到通知,要去江宁当县丞。

首节 上一节 255/2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