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上任的路上,他认识了好友辛渐,还写了那首特别有名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在这首诗中,他以“一片冰心在玉壶”,表明自己虽遭贬谪,但仍清清白白,没被世俗污染。
在江宁任职的8年里,王昌龄的诗名愈发响亮。扬州龙兴寺名僧法慎、诗人李白、岑参、高适等人曾多次来访,他们一起聚会写诗,王昌龄都快成江宁文坛老大了。
可命运好像就不想放过他。公元748年,51岁的王昌龄因生活的一些小事得罪了权贵,又被贬到龙标。
好友李白听闻后愤然写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表达对他的同情和牵挂。
王昌龄在龙标虽身处困境,却依然保持乐观。他在《龙标野宴》中写道:“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能看出他很豁达。他在龙标努力做事,把地方治理得不错,同时也留下了大量精彩诗篇。如《送柴侍御》里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用独特的角度说和朋友虽然离得远,但感情一点没变。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天下大乱。快60岁的王昌龄决定辞官回家,想找个安稳的地方。然而他途经亳州时,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无缘无故给杀了。
一代诗坛巨星就此陨落,终年五十九岁。好在善恶终有报,一年后,闾丘晓因延误军机被处死。临死前他求饶说家里有老母亲要养,行刑的人反问他:“王昌龄当年就没有亲人要养吗?”也算是给王昌龄讨回一点公道。
王昌龄一生创作将近200首诗作,留下来的有181首。在他为数不多的诗作中,送别诗有52首,占了1/4左右;七绝74首,占盛唐绝句的1/6。
在王昌龄之后100多年的晚唐,流行一本笔记杂著《琉璃堂诗话》。书中更是称王昌龄为“诗家天子”,这一称号也流传后世。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他的一生有多悲惨#历史#小知识#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他凭借一首《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被誉为“大清第一情种”,在文学上更是被王国维称赞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他家世显赫,出身尊贵,奈何出于忌惮,皇帝只敢让他做个贴身侍卫。虽文武双全,却事业、爱情双双不得志,年仅30岁就病逝家中。他就是满清第一才子——纳兰容若。
纳兰性德,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原名纳兰成德。由于要避讳太子胤礽(保成),就改名纳兰性德。1655年,他出生在顶级豪门,父亲纳兰明珠是权倾朝野的大学士,是康熙跟前的大红人;
母亲更是厉害,作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孙女,论辈分,她算是康熙皇帝的姑姑。如此显赫的身世,让纳兰容若一出生便站在了众人仰望的云端,尽享荣华富贵。
小时候的纳兰容若,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别的小孩还在玩泥巴,他已经开始读书识字,骑马、射箭。17岁进入国子监,18岁中举人,22岁考中进士,一路开挂,如此顺畅的科举之路,前途可谓一片光明。可康熙偏偏让他当贴身侍卫。
尽管侍卫在当时是满洲贵族子弟的荣耀,且能时常伴君左右,但对于渴望在政治舞台上大展宏图的纳兰容若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束缚。他空有一身才学,却只能在宫廷的侍卫生涯中消磨时光:每天护驾出巡,陪着皇帝狩猎、避暑、祭祀;
皇帝在殿内议事,他在殿外守候;皇帝起居,他随侍左右。这样的生活让他感到无比压抑和无奈。但奈何家族权势太大,皇帝不敢重用,父母也舍不得他冒险,他只能把一腔抱负憋在心里。
第317章 风流贺季真
感情上,纳兰容若更是个“大冤种”。年少时,他和表妹青梅竹马,两人诗词唱和,你侬我侬,私定了终身。可现实很残酷,表妹被送入宫中,称为秀女,从此身居宫廷,两人再难相见。
这段感情给纳兰容若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也成了他心里永远的痛。他在诗词中写道:“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字里行间满是对这段感情的怀念与无奈。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这样的词句,更是让他被称为“秦始王子”。
后来,家里给他安排了一场政治婚姻,娶了两广总督的女儿卢氏。本来他对包办婚姻不抱期待,没想到掀开盖头一看,媳妇不仅长得漂亮,还温柔贤惠,懂诗词,善解人意。
两人婚后感情甜蜜,纳兰终于尝到了爱情的滋味,他的诗词创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妻子的深情。
然而,好景不长,结婚才三年,卢氏便因难产不幸去世。纳兰直接崩溃,把妻子的棺材放在禅院一年,不舍得下葬。
为了悼念亡妻,他还写下了大量感人至深的悼亡词:“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这样的词句,不知道让多少人为之落泪。
卢氏走后,纳兰又娶了官氏,但两人性格不合,日子过得很糟心。30岁那年,他遇到了江南才女沈宛,两人一见钟情。
但沈宛是歌女出身,由于身份和门第的差距,两人最终也未能走到一起。沈宛的离去,让纳兰再次陷入了孤独和痛苦之中。
除了爱情的挫折,纳兰在理想抱负的实现上也屡屡受挫。他虽身处朝堂,却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华。
康熙对他的才华十分欣赏,但或许出于对其家族势力的忌惮,始终没有给予他重要的官职和机会。在宫廷侍卫的岗位上,他小心翼翼地侍奉着皇帝,内心却充满了对自由和理想的向往。
他渴望能够驰骋沙场,保家卫国,或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实现自己“达则兼济天下”的抱负,但这些愿望最终都化为了泡影。
长期的抑郁和不得志,让纳兰的身体每况愈下。1685年暮春,他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义愤填膺地畅谈,而后病情加重。7日后,这位年仅30岁的天才词人带着无尽的遗憾和惆怅离开了这个世界。
纳兰的词作现存共362首,内容广泛,涵盖了爱情、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诸多方面。他的词以真取胜,描写逼真传神,笔触细腻婉约,风格哀怨凄婉,格调高远,独具特色。
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将其与李后主相提并论,王国维更是称赞他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他的《纳兰词》不仅在清代词坛享有盛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纵观纳兰容若的一生,他拥有令人艳羡的家世、才华和外貌,却也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与无奈。“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这或许就是他对自己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人人都骂她,却每个女人都想成为她,堪称皇族第一美女#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被称为皇族第一美人,却因为放荡闻名于世。他逼迫丈夫,辜负情谊,不检点,日夜淫乐。
结果不到20岁就丧命。宋明帝刘彧(yu)的荒淫乱伦,放纵无度,与禽兽无异。南朝史学家沈约说他“放荡情怀,纵欲淫乱”,他就是皇族中的变态美人——山阴公主刘楚玉。
刘楚玉出生于南朝时期的帝王之家,籍贯彭城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徐州。作为宋孝武帝刘骏与文穆皇后王宪元的长女,刘楚玉从小过着天之骄女的生活。
加上她聪慧过人,才思敏捷,自幼就被封为山阴公主。山阴公主最拿得出手的就是她的容貌,她被誉为皇族第一美人。据说,由于她的跋扈,比她好看的都被她杀了,所以她天生丽质,倾国倾城。
刘楚玉选驸马只有一个原则:必须是玉树临风的人。在千挑万选中,她选择了当时大臣司空何偃之子何戢。何戢长相俊美,人品才华都很出色,是南朝第一美男子,与山阴公主相当般配。
然而,没多久刘楚玉就觉得腻了。
她心想,天下美男子不止何戢一人,而她这一生所要享受的男女之情,当然不可能止于何戢。于是,刘楚玉开始网罗天下美男。而身为丈夫的何戢,只能忍气吞声。
公元464年,刘楚玉的人生迎来了重大转折点。
这一年,她的父母相继离世,而弟弟刘子业登上了皇位。
刘子业荒淫无道,残暴凶狠,臭名昭著,与刘楚玉在性格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自此,刘楚玉彻底沉浸在声色犬马的世界里,她与们日夜笙歌,纵情声色,将皇家的威严与女性应有的矜持与端庄抛诸脑后。
而身为正牌驸马的何戢,看着家里满是男宠,只能一忍再忍,最终被逼屈死。在何戢36岁那年,他病逝。
丈夫死了以后,刘楚玉非但没有丝毫难过,甚至又看上了一个男人。这个男人不同,他是一个有了家室的男人。
刘楚玉立即找到刘子业,向他要人。刘子业也没有迟疑,全方位满足姐姐的需求。然而,面对山阴公主的无耻,楚瑗根本不为所动,无论刘楚玉使出什么手段,楚瑗就是不从。
就这样,刘楚玉软硬兼施了十几天,但终究没能改变楚瑗的想法。后来,逼得楚瑗竟然要自尽。刘楚玉舍不得,只好放走了楚瑗。
后来,由于山阴公主刘楚玉和刘子业荒谬的放纵行为,宗室大臣实在无法忍受。很快,湘东王刘彧发动政变,杀死了刘子业。
景和元年十二月,刘彧以皇太后的名义下诏,指责刘楚玉“淫乱放纵,与禽兽无异”,将刘楚玉赐死。刘楚玉命丧黄泉,这一年她也不过才20岁左右。
然而,真正不幸的还是那30名被迫成为男宠的少年。山阴公主被诛杀后,他们作为公主的“床伴”,被皇族灭口,为山阴公主殉葬。
【大唐最幸福的诗人,一生为官五十年,从未被贬谪,货到了八十六岁#历史#小知识#贺知章】
他是浙江首位状元郎,也是史上寿命最长的诗人之一,86岁安然离世。为官50年,从未被贬,堪称奇迹。请辞归乡时,唐玄宗亲自送行,命百官相送。
他也是王朝头号酒仙,喝醉了掉井里都醒不过来。他还是最早称李白为“谪仙”的人。他就是大唐最幸福的诗人——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每当读到这句诗,眼前总会浮现出一位白发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在故乡的小路上,眼中满是对往昔的追忆与感慨。
这深情而质朴的诗句,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之手。他一生经历了怎样的传奇?又为何能在暮年写下如此触动人心的千古绝唱?
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踏上探寻贺知章人生轨迹的旅程,去揭开这位诗人神秘而又精彩的面纱。
公元659年,贺知章出生于现今的浙江杭州萧山。虽然家道中落,但凭借族人的知识和母亲的辛勤付出,贺知章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年少时,他的诗文就在当地小有名气,不过其早年诗作大多散佚。仅存的《望人家桃李花》已足见其深厚功底与不凡才情。
36岁时,贺知章在武则天长安二年的科举考试中一举考中状元,成为浙江历史上首位有记载的状元郎。这份荣耀让他自此踏上仕途,开启了长达50年的官场生涯。
初入官场,贺知章任职国子四门博士,后经陆象先、张说等众臣举荐,一路升迁,历任太常博士、礼部侍郎、太子宾客、秘书监等职。
在复杂多变的朝堂局势中,历经高宗、武后、开元三大时期,见证了唐朝的辉煌,却巧妙避开了安史之乱的动荡,始终稳坐官位,从未被贬,堪称奇迹。
贺知章的官场顺遂离不开他豁达超脱的处世智慧。面对朝廷中激烈的权力斗争和派别纷争,他头脑清醒,不盲目站队。
例如在武周时期,众人纷纷在武则天与李唐宗室的博弈中选边,贺知章却选择独善其身,远离权力核心,安心担任大学讲师,专注于教学与学术研究。
这种看似消极的态度,实则是一种明哲保身的睿智之举。
在风云变幻的朝政中,力挺李唐宗室的骆宾王、讨好武则天的宋之问、得罪武则天的陈子昂、见风使舵的上官婉儿等皆未能善终,唯有贺知章稳如泰山,笑看风云。
然而,命运还是给贺知章的人生添了一抹小波折。60岁时,他担任礼部侍郎,负责选拔进士。在重视科举的古代,这是一份重要且体面的工作,更是年轻官宦子弟进入体制的重要途径。
因名额有限,竞争激烈,贺知章被举报徇私舞弊。愤怒的家长和考生围堵贺知章,面对混乱场面,他不慌不忙,甚至翻墙与众人真诚沟通,尽显率真性情。
但此事最终还是传到皇帝耳中,皇帝认为他不善处理此类复杂事务,将他调任为太子老师。这一事件看似是仕途挫折,却也让贺知章得以远离朝堂纷争的漩涡中心,专心教导太子。
此后,他的官职不断升迁,且多为闲职,有名誉而无太多繁杂事务,十分契合他的养老心愿。或许这背后是贺知章深谙朝政复杂,故意为之以达到明哲保身的目的。
贺知章的人生不仅有顺遂的仕途,更有一段段令人传诵的文坛佳话。天宝初年,42岁的李白初入长安,在紫极宫拜访贺知章。
当时李白还是无名小卒,而贺知章已名满天下,但李白毫不怯场,主动自荐。贺知章读了李白的《乌栖曲》后,惊叹其用词大胆、意境狂放。李白又献上《蜀道难》,其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等名句,让贺知章拍案叫绝,直呼李白为“谪仙人”。
李白受宠若惊,在《对酒忆贺监二首》中写道:“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从此,李白“谪仙人”的名号不胫而走。
两人也因之结缘,相谈甚欢,且都酷爱饮酒,常在一起畅饮。一次,两人相约饮酒,贺知章兴致勃勃拉着李白直奔酒肆,入座后才发现未带酒钱。
他毫不犹豫地解下象征三品以上官员身份的金龟,让人拿去换酒,与李白畅饮。这番豪爽洒脱,让李白深受感染。
后来李白在《将进酒》中写下“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其中便有贺知章金龟换酒的影子。
贺知章不仅是李白的知己,更是他的伯乐,正是他的大力推荐,李白才得以走进朝廷,在文坛大放异彩。
第318章 法正不死
除了李白,贺知章还与众多文人墨客交往甚密。他和李白、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人并称“饮中八仙”。
杜甫曾作《饮中八仙歌》,开篇写道:“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生动描绘出贺知章醉酒后的憨态可掬:他骑马如乘船般摇摇晃晃,甚至不慎落入井中,竟能在井底酣然入睡。
如此率真随性,无愧“狂客”之名。贺知章晚年更加放荡不羁,自号“四明狂客”。他诗兴大发时,挥毫泼墨,所作诗文不加雕琢,自然天成,被世人视为珍宝。
公元744年,86岁高龄的贺知章向唐玄宗请辞归乡,请求成为道士。唐玄宗对这位老臣极为敬重,不仅欣然应允,还亲自送行,命太子率百官相送。
这份殊荣在唐朝历史上极为罕见。贺知章在朝为官50载,从未回过故乡,此番归乡感慨万千,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故乡的山水依旧,人是已非,村口的垂柳愈发粗壮,当年的孩童已长大成人,而眼前的他在孩子们眼中竟成了陌生的来客。
这首诗饱含着他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却又不失幽默与豁达,没有丝毫悲戚之感,尽显其乐观洒脱的人生态度。
回乡后不久,贺知章安然离世,结束了他潇洒而传奇的一生。
贺知章的诗文风格清新潇洒,自成一派。《咏柳》中“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以生动形象的笔触将柳树的婀娜多姿描绘得淋漓尽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感悟的抒发,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读来朗朗上口,让人回味无穷。
他的书法也有极高造诣,尤其擅长草书。其草书作品笔法秀美流畅,结体平稳大气,笔法变化丰富。虽然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但件件皆是精品。
如日本皇室收藏的草书《孝经》,从中可领略其书法的独特魅力。
【他若不死,便无三国,计谋远超诸葛亮,刘备的第一谋士#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在《三国演义》中,那位料事如神、足智多谋的诸葛孔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多数人都把他当成了刘备身边的第一谋士。
其实,在影视剧中很多发生在诸葛亮身上的事情都是虚构的。比如“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以及“空城计”等,而在正式的记载中,他更擅长的是国家治理方面的谋略,至于打仗方面,他并没有太突出的表现。
我们所了解的诸葛亮身上,其实还有另一个人的影子,那就是法正。法正出生于名门家庭,是孝侄法真的孙子。
建安初年,天下饥荒,法正与孟达一起入蜀,投奔刘璋。但因为他的性格原因,始终没有融入刘璋的团队。再加上刘璋资质平庸,看不到法正的才华,所以法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得到重用。
刘璋手下还有一位谋臣名叫张松,此人很有才干,他认为刘璋成不了大事,自己的能力也完全得不到发挥。
一次偶然的机会,法正与张松结识,张松非常欣赏法正的才华,二人成为好友,经常一起喝酒,发泄对刘璋的不满情绪。
当时,荆州地广人多,物产丰富,是兵家必争之地。公元208年,曹操将其攻下。本就胆小的刘璋更加害怕,因为曹操可以直接从荆州对他发起进攻。
为了讨好曹操,刘璋便派张松作为使者去拜见曹操。张松身材矮小,相貌不端,曹操见到他后没多瞧一眼,便将他打发走了。张松回去后就建议刘璋去寻求刘备的合作,毕竟二人都是亲戚。同时,张松还向刘璋推荐了法正。
法正一见到刘备,就被其个人魅力所征服,觉得刘璋根本无法与之相比。回去与张松商量后,法正便准备寻找跳槽的机会。
公元211年,曹操向汉中的张鲁发动进攻,刘璋坐不住了,再一次让法正出使刘备,寻求帮助。
法正借此机会投靠了刘备,准备帮其占领益州,取代刘璋。刘备考虑之后,开始发兵,驻扎到了益州府城。刘璋见到刘备的兵马后,终于松了口气,又是提供兵马,又是提供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