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宗不情愿地被遥尊为太上皇,事实证明于朝恩站对了队伍。通过对李亨的鞍前马后,他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护驾功臣,并且被收为神策军的统领。
神策军原本是唐朝西北的戍边军队,但在于朝恩的统领之下,这支军队逐渐成为了宦官横行的重要支柱。此时安史之乱的发动者安禄山已被自己的儿子安庆绪谋害,独卫成为了大燕皇帝。
郭子仪等9位唐朝节度使于758年奉命出兵讨伐安庆绪,被60万大军围困于邺城。
虽然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唐朝名将,但只能管理自己所属的军队,真正统管全军的则是宦官于朝恩。
被围困的安庆绪向安史之乱的另一位发起者史思明求援,史思明虽打算出兵,但面对唐朝大军也无能为力。
可于朝恩竟然依仗手中的权力自作主张,决定以重兵强攻邺城,结果久攻不下,粮草被严重消耗,这便给了史思明可乘之机。他开始频繁派出小队骚扰唐军的粮道,使其无法及时进攻,继而导致唐军军心大乱。
更为不利的是,唐军又连日遇到狂风天气,整个天空飞沙走石,原本已经动摇的军心瞬间溃散,唐军只能仓皇逃窜,途中还发生了踩踏事件,损失极为惨重。史思明则在没有任何损失的情况下进入邺城,并且直接解决了安庆绪,夺取了大燕皇位。
唐军这次失利的首要责任人明显是宦官于朝恩,但他却依仗肃宗的信任极力辩解,还把所犯之祸安到了郭子仪的身上,甚至还诬陷他是弃军逃家,结果这位凌烟阁功臣直接被剥夺了兵权。
762年,肃宗李亨和他老爹唐玄宗一并驾崩,失去了李亨撑腰的于朝恩开始老实起来,并在暗中观察虚实。此时宦官李辅国和程元振拥立了李豫为帝。
但随着李辅国手中的权力越发壮大,代宗李豫开始畏惧,并在程元振的帮助下削除了李辅国的全部权力。
可是朝纲依旧很乱,因为大权又转移到了程元振的手中。吐蕃等国在后来不断袭扰大唐,手握重权的程元振却迟迟不肯发兵,从而导致长安沦陷,代宗等人被迫逃至华阴。
而窥视已久的于朝恩却又在此时抓住了机会,随即率领神策军前来救驾,并且奇迹般地收复了长安。
他的这一波操作让代宗大为感动,不仅得到了无数的钱财赏赐,还被授予了各种官职,神策军也被扩充至十万之众。
正是如此,权倾朝野的于朝恩更加专横跋扈,祸害无辜之举数不胜数。他还因为痛恨郭子仪刨了他的祖坟,而郭大将却无可奈何。
代宗对于他的这些行为并未制止,便使得于朝恩更加放纵,甚至已经到了忘乎自我的程度。
直到他开始干预朝政,才引来了代宗的不满。史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当时的宰相大臣为与其商议并决定了一些正事,结果他在代宗面前大声呵斥:“如此重要的天下大事为何不获得我的同意?”就是这句话让代宗忘记了于朝恩的救驾之恩,反感之心顿然而生。
于朝恩有个儿子叫于令辉,虽然也在朝中任职,但官位不高。有一次他不小心被朝中大臣碰了一下手臂,便向于朝恩告状,说有朝中大臣故意欺压于他。于朝恩听后大怒,当即找到代宗,要求把儿子升为三品以上的官员。
结果还没等皇帝开口,他便让负责此事的官员送来了三品官服,这让代宗十分尴尬和不爽。
自己一个皇帝,却要听从一个宦官之言,可他忌惮于朝恩手中的兵权,也只能强装笑颜。老谋深算的宰相元载窥探到了代宗的心思,便伺机进言,表示愿意帮助皇帝铲除于朝恩。
最后经过一场谋划,代宗准备宴请百官,并将于朝恩与其同党分开宴请。结果于朝恩刚到地方就被埋伏的武士杀死于殿中。
代宗为了避免其党羽带领神策军反叛,便封锁了于朝恩的死讯,同时以升任其党羽的官位来稳定军心。于朝恩历经两朝恩宠,其势力至此土崩瓦解。
不过,作为唐朝宦官弄权的代表性人物,他的破坏力却远不止于此,为唐朝之后的宦官专权埋下了伏笔。立军、削军等行为如同儿戏,最终成为了唐朝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太监还能有儿子?”
——“义子吧,或者是入宫之前有儿子,然后才切的。”
【多次车裂却依旧未死,号称可以与项羽比肩的猛将,在历史中到底有多猛#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被后人称为五代时期的第一猛将,不过,他是否真的可与项羽齐名呢?本期视频我们就来了解唐末名将李存孝。在真正的历史中,他到底如何?他是否真的像传说中那样勇猛无敌,战绩傲人?
传说在山西大同和朔州一带的一个村庄里,曾矗立着一尊将军石像,村中人都称其为星宿下凡。
一天,一位姓何的采花姑娘经过此地,将手中的花篮顺手一抛,花篮不偏不倚地套在了石像身上。结果这位姑娘在未婚的情况下有了身孕。
她虽然对村民们一再解释自己是清白的,但却无人相信。村民们指责她伤风败俗,她只能挺着肚子孤苦伶仃地生活着。
这个孩子天生神力,姑娘曾带着4岁的他来到那尊石像面前认爹。这孩子一听自己的亲爹竟然是块石头,怒气之下一拳击碎了石像。何姑娘立即逼他起敬鬼神,思过反省,并给他起名为安静思,以此为戒。
安静思10岁那年,在山中放羊时,迫于恶虎的威胁,他虽然年少,但并不惧怕,仅用一拳便将恶虎放倒在地。这时正有一人路过此地,见此情景,便将他收为义子。
此人便是唐末时期的晋王李克用。安静思至此改名为李存孝,并跟随李克用四处征战,屡立奇功,民间称其为“十三太保”。当然,这只是一则传说故事,在正史中并未对李存孝的身世有过记载。
只知其出生于858年,汾州静乐(今山西灵丘县)人。其幼年时在兵乱之中被李克用俘获,后因不错的表现成为了李克用的义子,并改名为李存孝。
李存孝成年以后,善于骑射,武艺绝伦。889年,李克用向昭义镇节度使孟方立出兵,准备夺取邢、洺、磁三州。李存孝作为先锋,一举建功,全部击破敌军,并且活捉了敌方主将马盖。
孟方立窘迫自杀。890年,朱温兵变,恢复朝廷。朱温派出骁将葛从周和朱崇节进攻潞州,并新任命京兆尹孙揆为昭义节度使,赶赴泽州上任。
不过泽州是晋王李克用的地盘,孙揆出任节度使也只是朱温夺取泽州的一个借口。于是朱温派出3000骑兵护送孙揆,同时还让其骁将邓继筠带兵攻打泽州。
李存孝得到情报后,立即率领300精兵埋伏于险要地势,轻松擒获了孙揆,随后又统领5000骑兵驰援泽州,生擒邓继筠。他紧接着转战潞州,正在聚首的葛从周和朱崇节一听是李存孝,直接弃战逃跑。
禁军不战而胜,占据潞州。李存孝虽然在此战中的功劳最大,但李克用却让其他将领成为了昭义节度使,李存孝仅获得了一个汾州刺史。因此,他开始对李克用产生不满。
尽管如此,他在之后的战事中依然尽心尽力,只是他与义兄弟李存信相互猜疑、记恨,导致了李存孝和李克用之间的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892年,李克用向成德节度使王镕和卢龙节度使李匡威的10万联军发动攻击,任命其义子李存质协助李存孝一同作战。
结果二人因为之间的关系而逗留不前。李克用只好愤怒地改派他人。李存信之后又对李克用进谗言,说李存孝已有疑心。
李存孝心里不安,便暗中联系朱温,愿意献出泽州和邢州作为条件归顺朝廷,并且请求担任节度使攻打李克用。
唐昭宗同意了。李克用知道之后大怒,于893年7月出兵讨伐李存孝,让李存信在邢州龙冈县的琉璃陂驻扎。李存孝随即夜袭李存信军营,使其军大乱。
李克用于是带兵围困李存孝所镇守的城池,挖掘深沟断绝其对外联系,但被李存孝出兵冲击,无法成功。
曾经投靠于李存孝的袁奉滔在此时给出了一个建议。他认为李克用即使挖了深沟,也不会驻守于此,而是让部下留守,自己退却。而这些人就不足以畏惧其深沟,根本无路。
李存孝于是不再阻止进军八界。结果在后来不能出城半步,导致军粮断绝,只能投降。
李存孝曾向李克用表明自己之所以叛变,完全是遭受李存信的诬陷。
李克用清楚后也想网开一面。只要有大臣向李克用求情,他便可以顺着台阶放了李存孝。可是李存孝的功绩早已被众人嫉妒,无人为其求情。最终,他以叛党之罪被实施车裂之刑。
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铁枪王彦章作为朱温手下的第一猛将,与李存孝对战时却不能熬过两个回合。
当他每一次冲锋陷阵时,其勇猛势不可挡,敌军听闻名声就闻风丧胆,这便有了“犟不过你”的说法。
关于他被处以车裂之刑时,还有这样一个故事。由于他天生神力,当五匹马狂奔时却没能将李存孝撕裂。
李存信以为马力不够,便换马重来。就这样来回五六次,李存孝依然没死,但强力的拉扯却让他痛苦不堪。
最后,他乞求李存信断其四肢筋骨,方才成功。后人根据民间故事将其形象剪成窗花贴在门窗之上,用以镇宅驱邪。
根据正史来看,李存孝被称为五代时期的第一猛将,是有被演义小说夸大的成分。他固然勇猛,但还不能与项羽并列。
而论战绩,我们前两期视频讲过李克用的亲儿子李存勖和其义子李嗣源,他们的作战记录均在李存孝之上。
如果说他是唐末名将,肯定实至名归。但是称其为五代第一猛将,显然不能名列其中。
——“没啥好说的,他就是五代十国时期最猛的,王彦章在他手上走不了几个回合的。”
——“冉闵武力值也很猛的,他两感觉有一拼。”
——“不是,冉闵和他也不是一个时期的。”
第324章 被黑化惨了
【篡位都篡的这么佛系,东晋的桓温,从大英雄到权臣都做了什么#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苦练武艺,只为替父报仇。
15岁时,他单挑仇家三人,让对方无一活口,就此成为当朝驸马。他用 1万兵马平定蜀地,险些命丧沙场,却因一个错误的指令取得了关键胜利,从而掌握了冬季的重兵之地。
一句“人若不能流芳百世,那还不如遗臭万年”,让他成为了英雄与枭雄之间的争议人物。本期视频,就让我们来了解东晋时期的桓温在历史上究竟是怎样的存在。
东晋是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后建立的王朝,其政治体系主要由门阀氏族构成,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又称东晋十六国。
东晋曾多次试图北伐,收复中原,结果都无功而返。当然,造成这样的结果并非是东晋无人可用,而是在于其内部的不团结,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桓温的事迹。
桓温是谯国龙亢县人,即今天的安徽省怀远县龙亢镇,出生于 312年。他的父亲是跻身于江左八达之列的桓彝。327年,东晋爆发了一场大规模叛乱,也就是苏峻之乱。桓彝在乱中被叛军将领杀害。
15岁的桓温自此发誓要报仇,开始苦练武艺。曾经参与谋害桓彝的还有泾县的县令江播。桓温正要于三年后上门寻仇时,江播却突然去世。
桓温便准备在其葬礼上杀了他的家人。正在为江播守丧的三个儿子听到桓温要来的消息,非常害怕,便准备好了兵器,以防不测。结果还是被武艺高强的桓温全部撂倒,无一活口。
在那个极为看重孝道的时代,复仇被视为天经地义,桓温不仅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还被众人称许。
根据记载,桓温为人豪爽,姿貌伟岸,风度不凡。再加上他不惜生命为父报仇的事迹传入宫中,从而得到了金明帝司马绍的嫡长女,也就是南康长公主的垂青,继而成为了当朝驸马。
荆州刺史庾亮曾经评价桓温具备英雄才略,将来必能建立匡扶晋室的功勋。朝廷便在 343年 7月时让桓温协助庾亮北伐。
二人在此期间交为好友,相约共同平定天下。可是庾亮没过多久便因病去世,桓温被推荐接管荆州刺史,并在名义上掌握了长江的中上游兵权。丹阳尹刘惔认为桓温确有奇才,但亦有野心,曾提议不能让其掌握荆州重地,但被总理朝政的会稽王司马昱驳回。
桓温有句名言:“一个人若不能流芳百世,那就遗臭万年。”“遗臭万年”一词便由此而来。这足以看出他确实颇有野心。
他为了真正掌控长江中上游,刚刚接手荆州便做起了占据巴蜀的准备,直指已经日渐衰落的成汉政权。
于是上书朝廷请求 1万精兵平定蜀地,未等回复便率军西进。当时满朝大臣都认为他此去必败,却没想到这将是一场充满戏剧性的战役,连桓温他自己都没想到能在即将战败的情况下反败为胜。
起初,晋军刚一上场就三战皆捷。可是成汉皇帝李势虽然荒淫无度,但也不是好惹之辈。随即集结了所有兵力与晋军拼死一决。
晋军损失惨重,刘史还射中了桓温的坐骑。他被吓得连忙下令撤兵,可是敲击战鼓的鼓吏却把退鼓敲成了进军鼓。士兵们以为这是拼战到底的命令,干脆全力冲杀,最终意想不到地灭了成汉政权,使得桓温一战成名。
这次彻底掌握了长江的中上游兵权。此时的桓温已有巴州之地,经常自行招募军族调配资源,间接地露出了不臣之心。司马昱开始觉得刘惔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于是想了一个让扬州刺史殷浩参与朝政的方法,从而抑制桓温。
349年,后赵的皇帝石虎病逝,北方形势一片大乱。
桓温便以此为机再次起兵北伐。而司马昱认为,现在的桓温仅有八州,如若再次获胜,掌控其他地区,他将会成为东晋皇位的最大威胁,便驳回了他的奏请,同时让殷浩带兵北伐。
结果殷浩的战绩惨不忍睹,大量的物资被掠夺殆尽。桓温则趁机列举了多项罪状对其弹劾,殷浩最终沦为平民。
桓温之子桓熙掌握了内外大权。他之后三次北伐,先是攻打了前秦,但因粮草不足而撤兵;第二次是攻打姚襄,此战虽然获胜并收复了洛阳,但是桓温刚回荆州,收复不久的部分地区就再次失守;第三次则是攻打前燕,这一战晋军惨败,损失了 3万多人。其实桓温早有篡位称帝的想法。
但是他想通过北伐来建立无人能及的功勋,从而在扩大威望后再被人拥立上位。可是前两次还算有所收获,但第三次却直接让他威名顿挫。
已过 60岁的他最终选择废立皇帝来树立威望,其方法也是侮辱性极强。他诬陷当朝皇帝司马昱有生理功能障碍,无法生育,其三个儿子均是宠臣与后宫美人私通而来,并以此威逼褚太后废除司马昱为东海王,迎立司马奕为帝。
司马奕即位后曾两次让桓温在京辅政,但均被推辞。他想要的并非是辅政大臣,而是在等着司马昱主动禅位。司马昱在之后突发重病,在一天之内连续 4次召见桓温,但是桓温依然不肯入朝。司马昱见桓温迟迟不来,就在遗诏中让他摄政,可是“摄政”二字却被王家始祖王彪之改成了“辅政”。
桓温因此错过了成为皇帝的最佳机会。太子司马曜即位。373年,桓温病重,他多次催促朝廷加九锡之礼,也就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一种最高赏赐。而王、谢两家见他大限将至,便以各种理由拖延。
桓温最终没能等到九锡,于同年 7月病逝,终年六十二岁。
桓温虽然有称帝的野心,但是他在历史上却有诸多好评,多以英豪称之。
原因是他坚持正统的原则,以战功服人,从未使用任何暴力手段强制夺位。包括他北伐的失利也不能归他一人之过,这跟东晋朝廷也有很大的关系。
君臣志在自保,无意恢复失地,加上朝廷对桓温深怀戒心,让他根本没有得到真正的支持。
对于朝廷来说,桓温不服调令自作主张,其做法确实有谋反之嫌。但是对偏安一隅的东晋来说,他也为国家带来了一丝收复中原的希望。
当然也有人说他是忘恩负义之徒,因为当年的庾亮对他有过提携之恩,但死后桓温为了排除异己,竟然灭了庾家,体现了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一面。
【明明是战功赫赫的开国功臣,却被后人当成残害忠良的乱臣贼子!#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是被黑化的最惨的历史人物。他平定南唐,干掉北汉,大破契丹,等等功勋均可让他成为流芳千古的开国名将,可他却因为“猪队友”的一个举动被民间构建成了一位万年的奸臣。
本期视频,我们就来了解开国元勋潘美为何会被人看作是陷害忠良的阴臣贼子。
潘美出生于 925年,是河北大名人。
因为他的父亲在朝为官,所以他在年轻时就已有官职在身。950年,五代十国的第 4个政权,也就是刘知远建立的后汉,因郭威的反叛而宣告灭亡,后周建立。郭威死后,其义子柴荣继位。
柴荣手下的猛将赵匡胤对潘美非常赏识。我们在之前讲过赵匡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主页观看。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之后,带周建宋,唯独对峡州的悍将袁彦有所忌惮。此人杀人贪财,并正在修整兵器。
赵匡胤怕他叛乱,便让潘美假意会见,实则监视他的军队动向。这个工作非常危险,如果袁彦在此时发动叛变,那第一个死的便是潘美。
可结果却让赵匡胤非常意外,潘美竟然成功地安抚了袁彦,为刚刚建立的宋朝消除了眼前最大的危险。
可是宋朝并未因此安定。960年之后的三年时间里,郭威的外甥女钟业与湖南南唐将领汪端先后叛变,人心不安。于是潘美奉命征讨,并逐一平定。
之后,五代十国之一的南汉政权开始侵犯宋朝的部分地域。潘美再次带兵出击,把对方全部击败。
可以说,大宋政权之所以能够逐步稳定,潘美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成为了宋王朝的开国元勋。
自 970年开始,赵匡胤展开了统一全国的计划,先是进攻南汉。潘美以火攻攻破了对方军营,南汉大败,数万人遭到斩首,南汉灭亡。
然后赵匡胤开始向南唐发兵平定江南。在这场战役中,潘美不仅率领军队躲过了敌人的夜袭,还袭击了对方的 10万大军。
南唐后主李煜求和遭拒,最终被潘美和大将军曹彬平定。赵匡胤去世后,赵光义成为了宋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命潘美辅佐大将党进攻打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