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第261节

  潘美在 979年攻取了北汉的都城太原,平定了北汉,北汉皇帝刘继元归顺了宋朝。也正是此战,杨家将的开山人物杨业在刘继元的劝说下,终于向北宋归顺,与潘美展开了完美的合作。

  980年,北方辽国以 10万大军向雁门关扑面而来。潘美奉命抵御,并让杨业率领一小队骑兵绕到辽军后方,因此对敌军形成了夹击之势,最终大败辽军,斩杀了对方大将。

  潘美被封为代国公。如此看来,潘美的确是战功赫赫,并且与杨业之间不仅素无恩怨,而且还有着非常不错的配合。可他为什么会被黑成无恶不作的奸臣呢?

  这就要说到与辽国的另一场战役了。

  986年,宋太宗决定北伐辽国,兵分三路,收复燕云十六州。潘美和杨业以及曹彬等人分别领军。作为监军的王侁虽然没有潘美的官位高,但却代表着皇权,监管各军。

  结果曹彬被辽军大败,潘美和杨业虽然已经收复了四州,但也不能孤军深入,只好撤军于朔州。

  可是杨业和王侁在探讨如何将四州百姓撤走时,杨业的方案被王侁否定,并被污蔑成了懦弱之辈,另有他心。

  杨业为了表示对大宋的忠心,决定亲自带兵袭击辽军,并让王侁和潘美在陈家谷口设下埋伏,待其将敌人引至这里便开始伏击。结果王侁等待多时都未见杨业,错判战情,撤军离开了陈家谷口。

  杨业到达时不见兵卒,只能拼死奋战,最终被俘虏,绝食而亡。

  当时潘美是反对王侁撤兵的,也曾进行过劝阻,只是碍于王侁代表着皇权,纵然官职高于王侁,但也得听其命令,只能随之撤退。

  杨业作为宋太宗的爱将,得知其死讯后,宋太宗即悲痛又气愤。随即把王侁罢官流放,潘美降职三级。

  在他被降级之后的一年时间里,虽然有过三次升迁,但没过多久便与世长辞,终年 67岁。这里便能看出潘美在此次事件中并不负有重要责任。

  到了明代,民间却把杨家将的故事编写成了《杨家府演义》。

  在这部小说中,杨家将喋血沙场,舍身报国,可谓是宋朝的顶梁柱。而故事中为了衬托出杨家将的忠义形象,便塑造了一位名叫潘仁美的奸臣。

  此人用尽阴险的手段迫害杨家,简直可恨到了极点。作者可能是为了蹭流量,把奸臣潘仁美的名字设计得与潘美相似。

  所以潘美就被民间定义成了潘仁美那样的形象。再加上小说演绎以及影视作品的传播比真实的历史更为广泛,所以大多数人会把潘美当成奸贼之中的标杆人物。

  通过正史与小说对比,两潘之间的形象是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除了名字之外没有任何关联,完全是《杨家府演义》的作者通过杨业事件激发灵感而想象出来的剧情。以至于潘美被黑化了如此之久。

  ——“潘美还好,潘仁美才是最惨的,被人黑了多少年了,实际上根本没有这个人。”

  ——“没有吗,我还以为有呢,故事信誓旦旦的。”

  ——“古代故事不都那样么,不写的真实点,也没人看啊。”

第325章 六贼”之一

  【古代最特殊的太监,创造了五个历史之最,从小人物到权倾朝野#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是史上卧冰时间最长的太监,掌握军权最大的太监,获得爵位最高的太监,他也是第一位代表国家出使外国、唯一一位被册封为王的宦官。

  此人便是北宋时期被人称为“六贼”之一的童贯。那么他究竟有何本事,居然能从一个小太监做到万人之上的宰相之位,并创造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五项罪状呢?

  童贯出生于1054年。他虽然是个太监,但却不像影视剧里的那样娘里娘气,反而身材魁梧、肌肉结实,更像是个颇有阳刚之气的纯爷们。

  宋神宗时期的宦官李宪曾在大宋的西北边境担任过监军多年。童贯刚刚晋升的时候就是拜在他的门下,还跟随李宪出入前线10余次,身处西北。所以他在军事用兵上打下了一些基础,成为了一个很不寻常的宦官。

  当时,宋哲宗看童贯是个非常有野心的人,害怕他在将来踩到自己的头上,于是对童贯处处提防,从未有过提拔和特殊的照顾。

  不过随着宋徽宗赵佶的上位,童贯的人生也从此有了转机。童贯在拓展人际关系方面很有一套。只要是他认为将来能用上的人,他都会仗义相交,而且出手相当大方。

  无论是朝堂之上的大臣,还是后宫之中的嫔妃、婢女,很多人都曾在他那里得到过不少好处。

  他也因此维系下一张非常广泛的人脉网,以至于皇帝的耳边总有为其美言的身影。

  宋徽宗对朝政完全没有兴趣,唯独对书法字画和奇巧之物情有独钟。尤其是在当了皇帝以后,更是可以毫无顾忌地沉浸在自己的兴趣之中。

  当时他想设立一个内廷供奉官,专门到访民间收罗各种棋、玩字画。

  这个头衔的职位虽然不高,但却是一个油水很大的肥差。此时的童贯已经48岁,他苦心经营的人脉终于在这一刻发挥了作用。

  他在众人的推荐下坐上了这个位置,专门前往杭州。也正是这个头衔让童贯打开了升官的大门。

  童贯到达杭州之后,收购了大量的精美物品运回朝廷,把宋徽宗哄得非常开心。他还结识了被贬至当地任职的蔡京。

  蔡京是北宋的一个奸臣,同时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书法家,曾先后几次从朝廷高官被贬到地方任职。两人臭味相投,相见恨晚。

  蔡京为了早日重返朝堂,不惜以巨额财物巴结童贯,并且制作了很多字画让童贯交给宋徽宗。

  而童贯对此次机会的利用称得上是老谋深算。他认为在整个朝堂之上,唯独宰相对他看不过眼,如果能借此机会扶起一个宰相,这将对他的升官之路非常有利。于是他开始贿赂那些能在皇帝面前说上话的人,让他们说尽蔡京的优点。他自己又为蔡京的字画附上了五星好评。

  事实证明,童贯的办事功力绝对一流。仅在一年的时间里,便凭借自己的力量帮助蔡京坐上了宰相的位置。

  之后,童贯想带兵收复青海、甘肃一带的土地,通过军事功绩来扬名立万。蔡京二话没说答应了他的请求。

  然而就在即将开战的时候,皇宫却突然失火,宋徽宗倍感不安,认为这是不祥之兆,于是向童贯下了一道撤兵的手谕。

  不得不说童贯确实是个狠人,他竟然若无其事地收起了手谕,并告诉众人这是宋徽宗的鼓励之语。

  要知道违抗圣旨可是死罪,如果再打输了,那他有10条命也不够砍的。但是为了扬名立万,他干脆拼死一搏,正所谓富贵险中求。童贯居然配合带兵的将领打赢了这场战争,并且收复了四周土地。

  更绝的是他在庆功大会上拿出了宋徽宗下达撤兵的手谕,众将领看后大为震惊,问他此举何意。

  他说:“如果宋军撤兵,那么大宋必定会遭天下耻笑;如果坚决出战,那么士兵们就不能看到此手谕,否则定会士气大破,必败无疑。所以我只能冒死抗命,即使此战失败,我也会一人担下所有罪责。”众将士一看童贯有如此气节,无不感激、佩服。

  正当所有人的情绪已经到位的时候,童贯又趁机宣布了一件事——将一位阵亡将领的儿子收为义子,并承诺将其抚养成人。

  这一套操作下来,所有人都觉得他是一个值得卖命的上司。童贯在军中有了很高的威望。这场胜利对宋朝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大宋已经很久没有过如此像样的军事行动。童贯无疑成为了大宋王朝最靓的仔。

  官至检校司空之后,童贯更加骄横跋扈。做任何事都是直接向皇帝领命,要么就是自作主张,直接跳过了宰相蔡京。这明显违背了蔡京的意愿,蔡京便开始寻找机会教训童贯,二人的关系也因此破裂。

  后来宋徽宗准备任命童贯为开府仪同三司。蔡京则以他是宦官为由极力阻拦,此事最后不了了之。但是童贯却没有就此罢手。

  他又开始动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在宋徽宗面前说尽了蔡京的坏话,把他做过的所有坏事全部抖了出来。

  甚至还让平时与皇帝一起修道的道士编造了一堆“奸臣作怪,天有异象”的鬼话。这一招的杀伤力确实很大。

  蔡京虽然苦苦哀求宋徽宗,但依然被贬至杭州。童贯大获全胜后晋升为检校太尉。

  这个职位是武将的最高官职,童贯成为了历史上唯一一个坐上此位的宦官,掌握着宋朝最大的军权。

  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国家基本没有战事,而童贯并不安于现状,于是他又做了一件前无古人的大事——代表国家出使辽国查看对方的国情。

  童贯的一些政敌对此事坚决反对。如此大事怎能让一个宦官出面,恐怕会被嘲笑大宋无人。但宋徽宗还是非常支持童贯的。于是他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出使外国的宦官。

  童贯返回后不到三年就被升为了宰相,人称“邦相”。

  宋徽宗对他的各种支持直接为王朝的灭顶之灾埋下了伏笔。此时的蔡京已经意识到了童贯的强大,于是主动找到他承认错误。两人至此冰释前嫌,并展开了十几年的合作。

  童贯虽然掌握着军权,但他从不注重练兵,士兵的战斗力也是惨不忍睹。他虽然平定了方腊起义被封为楚国公,但也打得非常困难,还与蔡京谎报军费大肆贪污。据说他的家财富可敌国,就连家中所使用的餐具都是玉石所制。

  曾有一个给他装修府邸的包工头就被他赏了一套碗碟。此人从那以后便富甲一方。

  1125年,宋朝联合金国攻打辽国。宋朝20万大军在燕京与辽军开战,结果战斗力十分拉垮,大败而回。这让金军彻底摸清了宋军的实力。

  于是在同年金军南侵大宋。童贯率领的守军无力抵抗,而宋徽宗觉得这个皇帝当得太累,就退位给了宋钦宗。童贯就此失去了靠山,被多位政敌弹劾后发配至英州,最终被人杀死在了流放的途中。

  【名将种师道三出救国之策都被驳回,北宋皇帝到底有多无能,只是看历史,就能被气死#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原本是北宋王朝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74岁仍在出谋救火,曾三度提出退敌之策来挽回濒临毁灭的国家。

  结果却被昏庸的皇帝和懦弱的大臣毁于一旦,从而导致北宋倒在了金军的铁蹄之下。本期视频我们就来了解北宋名将重师道的红色传奇。

  北宋时期的杨家将在历史上可谓是无人不知,但杨家的忠烈之名之所以能被称颂至今,完全在于明代小说的流传。

  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宋史及其他史书中,重家军的影响力以及家族不知道的是,在宋史及其他史书中,重家军的影响力以及家族只是因为没有太多的笔墨去渲染他们的故事,以至于重家军的威名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鲜为人知。

  重家军的第三代名叫重师道。因为祖上重世行的功勋,他得以补入三班,奉旨参加考试后改为文官。之后,由于出色的表现,他逐步升迁。

  然而,他的仕途之路并不平坦,因为得罪了大奸臣蔡京,他被闲置了10年之久。当他被重新启用时,已经年过半百。

  重师道非常善于军事谋略。当时的西夏侵犯大宋边境,重师道奉命率军修建古北城防御工事。

  然而,工事尚未竣工,敌人就已经打了过来。重师道于是派人带领一队人马绕出城外,再从另一方折回,让西夏以为是宋军的援兵赶到。

  果然,西夏军队非常震惊,于是将注意力全部放到了这队人马身上。他们万万没想到,重师道又派出的金甲部队已经绕到了他们的后方,随即发起猛攻。西夏军队猝不及防,瞬间溃败。

  重师道的名声从此传遍了整个大宋,成为了一位名将。

  然而,随着童贯这个大宦官深受宋徽宗的信任,逐渐掌控了最大的兵权,他变得骄横跋扈。他面对重师道的谏言从来都是不屑一顾,甚至还在暗中对其弹劾。

  结果,在出征辽国的战役中,重师道突然被责令退休,其职位由武将刘延庆接管。最终,宋军惨败。

  惊天变局并没有发生在西北地区,而是出现在了大宋的心脏。金军突然南下直逼大宋开封,宋徽宗被吓得连忙起用了74岁的重师道。

  正在终南山隐居的重师道随即率领重家军勤王,从此开启了他人生中最苦涩的一站。

  重师道还未到达的时候,宋徽宗觉得这个皇帝当得太累,就禅位于宋钦宗。结果宋钦宗又接受了主和派宰相李邦彦的求和建议,于是派使者前往金营。

  看到宋军如此懦弱,金军便狮子大开口,要求宋朝向金国献上黄金500万两,白银5000万两,百万匹绸缎以及万头牛马,并且还要割让中山、太原以及河间三镇。他们声称,只要能答应这些条件,金军就会迅速退兵。

  出使金营的宋使回朝后,冯仁就说金军的兵马犹如虎狼,如果真打起来恐怕会有亡国之患,唯有应许他们的条件方可保全。于是,大宋的主和派开始劝说宋钦宗,让他赶紧答应这些无理的要求。

  此时,重师道已经赶回朝廷。宰相李邦彦知道他定会反对议和,便直接下了一道敕令,意思是议和之势已成定局,胆敢阻挠者诛灭九族。

  然而,重师道连宠臣童贯都敢反驳,更不会把区区一道对国家不利的敕令放在眼里。

  于是,他还告诉宋钦宗,连兵法都不懂的女真族只有蛮力,如今入侵大宋境内就不可能让他们顺利撤兵。最后,在他和主战派李纲的劝阻下,议和协议才得以终止。

  重师道认为,现在城内的粮食足够维持数年,再加上城墙坚固,只要固守防线,抵抗金军数月,金军就会出现军粮不济等问题。

  数日之后,重师道派人抓回了三名金兵,破其粮袋发现只有黑豆而已,这果然印证了他的判断。

  于是,他向众人宣布,待金军撤兵时便出城追击,到时便可一举将其歼灭。

  然而,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宋钦宗居然从主和走向了急战的一端。出自将门的姚平仲,害怕重师道立下战功,便联合道士向皇帝说了一堆应该速战速决的鬼话。

  宋钦宗果然不听重师道的劝阻,提前向金军发起了攻击。而此时的金军尚有粮草可用,最后宋军惨败。

  就在金军准备撤兵的时候,重师道再次向宋钦宗提出了打击金军的策略,应该趁其北部黄河过半之时发起猛攻。

  如若纵虎归山,将来必是北宋大祸。可是宋钦宗已经不敢再招惹金军,不但没听重师道的建议,还给他改了一个闲职。

  更可恨的是,他为了向金国求和,不仅放弃了祖宗留下来的部分土地,还把当地子民全部送给了金国。

  当时的宋钦宗认为重师道已经年老不再中用,直到有人上书力荐,才将他再次起用,但不再让他指挥军队。

第326章 继岳飞之后的又一狠人

  然而,重师道还在以现有的最大能力为国献策。他主张调拨大量兵力屯于黄河沿岸,以防止金军重返。

  结果,宋钦宗害怕浪费钱财,又一次拒绝了他的提议。重师道因此感叹金军定为国患。果不其然,金人撤军后不到一年就再次兵临开封城下。

  这一次比之前围城更为严峻,精锐之师大都溃败,直接把大宋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此时已经病重体弱的重师道成了抗金主帅的唯一人选。于是,他强忍病痛坚决领命,并向宋钦宗提了最后一条建议:迁都至陕西,以避开金军的锋芒,同时把守卫开封城的兵权全部授予将帅。

  然而,争取兵权之事被宋钦宗看成了不臣之举,便以其胆怯为由第三次否定了重师道的建议。重师道最终死于悲愤之中。

  最后,宋钦宗禁用主和派的意见,派使者出城求和,又不用主战派的意见坚守京城。结果金军并不接受讲和,还毫不费力地攻破了开封城门。

  他这才后悔没有听从重师道的谏言,最终与宋徽宗一同被接入金营。

  【继岳飞之后的又一狠人,灭大金,挫蒙古,只可惜当朝皇帝太完犊子了#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是南宋后期不可多得的骁勇战将,继岳飞之后扛起了灭金战旗。他三次预判了金国大军的入侵策略,最终消灭了压制南宋上百年的大金帝国。

  同时,他还数次挫败了勇猛善战的蒙古军队。本期视频,我们就来了解南宋名将孟珙的传奇事迹。

  自岳飞死后,南宋对北方金国俯首称臣,直到南宋后期孟珙的出现,金宋之间的恩怨才终于有了了断。孟珙出生于1195年,是湖北枣阳人。

  他的曾祖父和祖父曾经都是岳飞的部将,作战十分骁勇。他的父亲孟宗正也在南宋宁宗时期北伐战争中大显身手。孟宗正曾让4个儿子随他出征磨练,作为老三的孟珙在军中不仅练就了一身出色的武艺,同时也让他对战场局势有了敏锐的观察能力。

  宋宁宗赵扩在位时,漠北草原又新兴了一个非常彪悍的国家,就是由铁木真建立的大蒙古国。蒙古势力为了对外扩张,开始向军力逐渐衰弱的金国发起攻势。

  金国被打得接连败退,皇帝金宣宗被迫迁都至河南开封。此时早已不愿向金国纳贡的南宋终于抓住机会,开始以各种理由拒绝进攻。被蒙古军追着到处跑的金宣宗原本就很气愤,便决定再一次拿捏南宋这颗软柿子,把蒙古军对金国所造成的损失全在南宋身上找补回来。

首节 上一节 261/2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