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才悔恨当初没有听从那些忠臣的谏言。最后,后羿被韩卓杀死于寝宫。韩卓宣布其罪状后登上王位,改国号为韩,纯狐被立为正妃。
而后羿的噩梦却至死也没结束。他不仅被韩卓下令剁成了肉泥,还被缠上了剧毒。韩卓逼迫其族人吃下这些肉泥,违抗者全被乱刀砍死。最终,中原地区再无有穷族人。
我们知道,夏朝的统治共有471年,并未终止于此。而事情的转折就在于当年被后羿赶走的第五位君主。那么,这位君主在当年到底去了哪里?又对韩卓的篡位有着哪些影响?
【长矛和铠甲的发明者,凭借这两样,实现了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部落王朝#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是很多人都不曾听过的历史人物,却凭借两项发明成就了首个大一统王朝。他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最早的铠甲和长矛,对我国的战争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期视频,我们就来了解夏朝的第七任君主——少康。
少康的生年不详,他是地丘人,也就是现在的HEN省濮阳人。这个名字可能比较陌生,但你一定听说过“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句词。
其中的杜康就是我们之前视频中讲过的少康。而少康的儿子就是本期视频的主角——少康之子,即四柱。
当年,韩卓杀死了后羿,并建立了韩朝。他原本以为已经除尽了夏朝的余孽,却没想到少康还有这么一个儿子。少康长大后发誓要恢复夏朝,并开启了与韩朝的一系列战争。他的儿子四柱一直跟随他,并且立下了汗马功劳。
关于四柱参加的一些战争并没有太多详细的记载,但通过推断,他在当时应该是一位足智多谋的人物。比如在韩卓59年,四柱奉命领兵攻打义寒的次子韩信,韩信前去迎击,最后战败被杀。史书中对韩信的记载是:他身长体壮,力大如牛,还继承了韩卓的狡猾与机智。
从十几岁就开始领兵厮杀,这样一位武力值超高且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人物,一般人很难战胜。
但从史书中的一些零星记载来看,韩信是被四柱用计诱杀的。这反映出四柱是一位颇有谋略的人物。
少康在位21年后去世,四柱继承了王位,并且发誓要开疆扩土,将夏王朝推向鼎盛。当时的东夷是东方各部落的统称,还不属于夏朝。为了避开威胁,四柱决定迁都到老丘,发展国力,为将来的开疆扩土打造基础。
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四柱终于决定出兵东夷。然而,夏军在征战期间并不顺利,遭遇了一些部落的远距离武器攻击,还未靠近便被对方击退,损失非常惨重。
四柱最后只能撤兵。回城之后,四柱每天都在思考应对敌方的办法,几乎是废寝忘食。
当他无意中看到后厨给野猪剥皮的场景时,突然来了灵感。当时的刀具并非由金属制成,非常落后,想要切开野猪的厚皮是非常困难的。
四柱便由此想到可以使用兽皮来抵挡对方的武器。于是,他赶忙让大厨将野猪的厚皮完整剥下,清理干净后再进行晒干处理。经过实验,果然箭矢不能射穿野猪皮。于是,四柱开始大量制作。
当时中国是存在犀牛的,四柱发现犀牛皮比野猪皮更加坚韧,便又做了一批犀牛皮铠甲。当士兵们穿上这些兽皮战甲以后,物理防御大幅提升,东夷部落的远距离武器不再占据优势,最终惨败。
尝到甜头的四柱好像发现了新大陆,又开始钻研新型武器。
古代战争中的长矛是很常见的兵器,主要以长度作为优势,不仅有着很广的攻击范围,而且还是短兵器的一大克星。而长矛的最早发明者就是四柱。
之后,他在与东夷各部落的战争中,依靠着兽皮铠甲和长矛战舰的优势,使东夷和海边的各个部落融入到了夏朝的统治之中。
夏朝至此进入了鼎盛时期,成为了历史上已知的首个大一统王朝。四柱也因此在朝中有着崇高的声望。
【奇谋百出,精妙布局,战国小人物,大摆火牛阵,一连收回72城池#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这是历史上绝对精彩的逆风战局,一个小人物居然凭借精妙的布局,拯救了濒临灭亡的齐国。最终,他以人们从未见过的火牛阵法大破燕军,一举收复了已失的70余城。
本期视频,我们就来了解战国时期的田单是如何从一名基层小吏成为仅剩两城的齐国救世主的。
田单是临淄人,即今天的SD省淄博市临淄区。他的故事要从燕国和齐国的一场恩怨说起。
燕国燕王哙在位时期,曾试图效仿唐尧、虞舜的禅让传说,建立一种“让贤”的王位制度。于是,他把全部权力交给了专断国政的国相子之,并把300石以上俸禄的官职全部交由子之管理。子之因此掌握了燕国的军政大权。
然而,此举却引来了太子平的不满。公元前314年,太子平发动内乱,攻打子之。这场内乱直接激起了民愤,燕国因此发生了数月的内乱,几万人因此身亡,太子平也在战乱中丧命。
齐国齐宣王听说后,认为有机可乘,便借机攻打燕国,一举攻占了燕都蓟城,杀了子之和燕王哙。从此,两国结下仇怨。
燕王哙的太子迟随后继位,是为燕昭王。他上位后一心想着强大燕国,报仇雪耻,于是广招天下贤士。乐毅因出色的带兵能力成为燕国将军。
公元前286年,齐国因攻灭宋国而遭到五国的围攻,并在济西大败。战后,四国相继退去,只有燕国为了报仇继续用兵。
名将乐毅在半年时间里就攻占了包括齐都临淄在内的70余城。齐国仅剩下莒县和即墨两城可守,齐湣王在出逃时被杀。
就在齐国即将灭国之际,一位基层小吏的出现改变了齐国的命运。此人便是齐国宗室的远亲田单。他在当时担任着“市掾”一职,主要负责城北的市场秩序,相当于现在的城管。乐毅在攻打齐国的安平时,田单就预感此城不能幸免。百姓在城破时为了逃命必然大乱,而当时的马车两侧都伸出一截很长的车轴。
如果所有人都驾车出逃,那么这些马车在相互碰撞时一定会发生意外。于是,田单提前让族人们锯掉了自家马车两侧的车轴。
安平城被攻破后,果然全城大乱,很多车辆都因为两侧的车轴别在一起,只有田单和他的族人凭借得力的交通工具逃出了安平。
安平沦陷后,乐毅的军队又包围了即墨城。守将主动迎击,结果战死。作为齐国宗室远亲的田单被推举为守将。
即墨城在当时有着相当数量的人口,而且还储存着非常充足的物资,具有一定防御条件。
田单根据当时的情况分析,唯有坚守等待,才有希望获得扭转战局的时机。于是,他扩充军队,下令死守。这让乐毅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都未能攻下即墨。
第330章 刘邦的偶像
与此同时,燕国内部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燕国上下都认为,乐毅在短时间内就能攻下齐国72城,如今对即墨却是久攻不下,很有可能是故意而为。
他们猜测乐毅的目的可能是想在齐国称王。他现在不打即墨,是顾及燕国的妻儿。如果乐毅把他们全部接走,那他很可能立即坐上齐国的王位。
燕昭王是一位很有智慧的英主。他不但没有对乐毅及其家人发难,还送去了君王所穿的服饰,表示支持。
他认为,如果乐毅没有称王的想法,那更好;齐国的土地可以尽归燕国所有。若是乐毅真有此意,那么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没人能够阻止。
而此举将会在乐毅称王之后与燕国交好。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意料。乐毅看到燕昭王送来的服饰后,一再推辞,甚至写下辞书,以表忠诚。燕昭王之子下令不允许任何人诋毁乐毅。
此事对田单看似没有帮助,但实际上却成为了齐国逆风翻盘的关键所在。
因为不久之后,燕昭王突然离世,一向与乐毅有过节的燕太子继承了王位,是为燕惠王。田单利用燕惠王对乐毅的猜忌以及乐毅和太子间的矛盾,实施了离间计。
他派人到燕国散布乐毅蓄谋称王的消息。
燕惠王本就有所怀疑,听到这些消息后果然中计,便把攻打齐国的主将换成了亲信骑劫。身处齐国的燕军部分士兵因为乐毅之事心中不平,继而内部失和,军心不稳。
至此,田单等来了盼望已久的机会。当时即墨的守城士兵因为长时间的围困而身心疲惫,田单决定虚造声势,诱敌犯错。
他首先让城中的百姓每日在院中祭祖,这样就能利用食物引来栖息的小鸟,并让人放出即墨城有神人相助的消息。
结果,人们每日都能见到群鸟翔集,便相信了这则谣言。如此一来,不但振奋了即墨的军民,还打击了燕军的军心。
接着,田单开始诱敌犯错。他自称害怕燕军割掉齐国俘虏的鼻子,燕军听说后果然以此行事。即墨城的守兵看到被捕者全被割掉了鼻子,纷纷表示宁可战死也不做俘虏。
田单又散布害怕城外坟墓被挖的消息,燕军紧接着挖开了即墨城外的所有坟墓,并把里面的尸骨到处散布。
城内的百姓得知先祖被肆意凌辱,恨得咬牙切齿,决心与燕军拼命。田单就此成功地激发起了齐军的斗志,打造了一支如同铁板一块的愤怒之师。
田单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布局:他把城墙上的青壮士兵全部换成了老弱病残,又派人与燕军交涉投降事宜,还让城中的个别富商以重金贿赂燕将,希望城破后能饶他们性命。
这样一来,燕军错误地以为即墨守军已失去了战斗能力,投降已是必然,从而彻底放松了戒备,坐等回国领赏。
完成所有布局之后,田单决定向燕军营地发动奇袭。
他收集了1000多头耕牛,将尖刀稳固在牛角之上,又在牛背捆绑点燃的芦苇,用画满彩色花纹的布裹住牛身。趁夜间赶至城门处,然后点燃牛尾,大开城门。
耕牛因为疼痛而向外狂奔,1000多头顶着尖刀的耕牛直奔燕营。后面紧跟着士气高昂的齐国士兵,这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火牛阵”。
毫无防备的燕军惊慌失措。在黑暗的夜色下,他们无法看清来者何物,以为是满身花纹的怪物,随即被火牛顶杀。大批人马在混乱中根本不是愤怒的齐军的对手。燕军主将骑劫当场阵亡,即墨之围终于解除。
田单乘胜追击,齐国各地的居民陆续响应,直接杀退了燕国军队。70余城被田单收复,齐国至此得以复国。田单上位,是为齐襄王。田单被封为安平君。
【战绩看着比白起还要吓人,一场战役打完,攻克了一百多座城池,却被后人忽视#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刘邦视他为偶像,为救赵国窃取兵符,一举击退秦国的虎狼之势。他的军事才能甚至远超名将白起。他手握 3000余名门客,情报遍及大江南北,让六国在 10余年内不敢触及魏国的封号土地。
那么,一生中仅有两次战争的魏无忌,究竟能否撑得起“战神”的名号?在他身上又发生过怎样的精彩故事?
魏无忌,战国时期的魏国大梁人,出生于今天的HEN省KF市。他的父亲是魏昭王,昭王去世后,其兄长继承了魏王之位,是为魏安釐王。
安釐王上位后的第二年,将信陵封给魏无忌,人们因此又称他为信陵君。据记载,因为他的存在,各诸侯国在 10余年的时间里不敢对魏国用兵。原因在于魏无忌的门下有着众多的门客。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吃上一顿饱饭已经是一种奢求。但对于那些有财有势的人来说,这反而成了一个拉拢人心的方式。
他们专门为那些有本事的人提供平日的温饱,然后在有需要的时候,这些人要凭借自己的本领为其提供有价值的帮助。
于是,“门客”这一职业应运而生。而魏无忌在当时已经手握 3000多名门客。
那么,诸侯国为何因为这些门客而在 10年内不敢向魏国动兵呢?有一次,魏无忌正与魏安釐王下棋,突然有人传报赵国要兵犯边境。
魏安釐王当即放下棋子,准备召集大臣们商议退敌之策。而魏无忌却依然淡定自若地摆着棋子,还告诉魏安釐王不必惊慌。
赵军只是在边境打猎而已。没过多久,又有边报传回,边境的赵军果然是正在打猎。魏安釐王这才知道,是魏无忌的门客潜伏在赵军之中,并且通过他们得到了很多情报。
这便是诸国忌惮魏无忌的原因,甚至连魏安釐王都对他产生了防备之心,很多国事都不再让他参与处理。
公元前 260年,秦、赵两国展开了持续三年的长平之战。赵国最后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大败,40多万赵国士兵惨遭坑杀。
赵国为了免遭灭国,割地求和,结果又突然反悔。秦昭襄王愤怒之下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平原君的妻子是魏无忌的姐姐,她便依靠着这一层关系向魏安釐王和魏无忌求援。
魏无忌的门客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初,有一位名叫侯嬴的 70岁老人,此人颇有智谋,但因为家境贫困,只能做守门的小吏。魏无忌听闻后多次拜访,还为其准备了一份丰厚的礼物,但被侯嬴拒绝。
魏无忌看出他不是贪财之人,更加欣赏,于是大摆宴席宴请他。侯嬴依然故意冷落,而魏无忌则更加礼贤下士。
他的诚意最终打动了对方,侯嬴还把好友朱亥介绍给了魏无忌。此人力大无比,武艺高强。
秦军包围邯郸之后,魏安釐王原本同意了平原君的请求,派将军晋鄙领兵 10万前去救赵。
可是就在行军的途中,秦昭襄王派出使者警告魏国:若敢出兵救赵,魏国就是秦国的下一个攻打目标。魏安釐王赶紧派人阻止晋鄙的行动。
平原君迟迟没有见到魏国的援军,就派人找到魏无忌,指责他不顾两国的联姻之亲,徒有高尚的虚名。
魏无忌一向以道义收揽人心,听后非常焦虑,多次请求魏安釐王出兵,却屡遭拒绝。
魏无忌最终决定召集手下的门客与秦军决一死战。侯嬴认为,此举犹如羊入虎口,除了送死以外没有任何作用,于是提出了窃符救赵之策。魏安釐王有个宠妃名叫如姬,因为魏无忌曾经帮她报过杀父之仇,所以一直寻找机会报答。
侯嬴让魏无忌对她开口,让她趁着服侍魏安釐王之际窃取兵符。如姬果然答应了他们,魏无忌果然在如姬的帮助下拿到了兵符。
侯嬴又让朱亥跟随魏无忌前往晋鄙的军营,以兵符交接兵权。
魏无忌到达邺地后,假借魏安釐王之命接管军队。晋鄙虽然验证了兵符,但还是心有猜疑,正要拒绝时,却被身旁的朱亥一锤砸死。
魏无忌随即挑选了 8万精兵开赴前线,与赵军前后夹击秦军。秦军只能撤围邯郸,赵国得以解围。
魏无忌虽然救了赵国,保住了自己的声誉,但他知道魏安釐王一定十分恼怒,便将兵马遣回魏国,自己则留在了赵国。
十几年后,已经恢复元气的秦国日夜攻打魏国,魏安釐王无策抵抗。魏无忌在门客的劝说下返回了魏国,并于公元前 247年向其他诸侯国求援。
诸侯国随即连成合纵之势,在魏无忌的带领下,与秦军在黄河以南大败秦军,又乘胜追至函谷关。秦军紧闭关门,坚守不出。
根据记载,魏无忌的一生虽然仅有这两次战争,看似无法与白起等名将一并而论,但这两场战役全部打胜。
从攻城数量而言,白起一生攻克 70余座城池。然而,魏无忌的窃符救赵之战就攻克了 100余座城池,其中包括上党 17城、太原 37城、河东郡 30余城,还一度占领了秦国的 20余县。
而我们称为“战神”的项羽和韩信,他们打的是已经衰落的秦朝,与其分庭抗礼的更是非正规的农民起义军。而魏无忌所打败的正是强盛时期的秦国,绝对可以撑起“战神”的称号。
之后,秦国为了破坏诸侯国的合作联盟,离间各国。魏安釐王也因此怀疑魏无忌有夺位之心。
被拿去兵权的魏无忌从此心灰意冷,每日沉迷于酒色,最终于公元前 243年去世。魏国失去了最后的支撑。
【西汉时期,牵连四十万人的巫蛊之祸,幕后主使到底是谁?#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巫蛊之祸是西汉时期一场骇人听闻的事件,近 40万人因一个木偶而遭受牵连,所关联者几乎全被满门抄斩,当朝太子和皇后也在此期间被迫身亡。
那么,这场充斥着阴谋的无妄之灾究竟因何而起?此次事件的幕后主使到底是谁?
汉武帝的后宫与巫蛊之术汉武帝刘彻一生宠幸过许多女子,但这些妃子大多未能长久得宠。
为了重新获得皇帝的恩宠,她们几乎无所不用其极。汉武帝晚年痴迷于长生不老,连年求仙问道,这种风气也感染了后宫的妃子们。
然而,妃子们并非真的追求长生之术,而是将巫蛊之术作为争取宠幸的一种手段。巫蛊之术在当时极为盛行,所谓巫蛊,就是通过毒蛊或木偶诅咒他人,以达到加害他人的目的。后宫因此陷入混乱。
公元前 92年,汉武帝无意中发现有人违反规定进入宫禁。他下令捉拿此人,但对方竟持剑逃跑,很快消失得无影无踪。
汉武帝大怒,处死了失职的守卫,并下令彻底搜查。然而,经过 11天的搜捕,依然未能将其捕获。可见此人要么身手不凡,要么有人暗中相助。
史书中并未明确记载这位闯宫者的真实身份,但汉武帝后来曾下令通缉一位名叫朱安世的侠客。
朱安世在当时并非行侠仗义之人,而是一个屡次犯法的亡命之徒。于是,后世便将这位闯宫者认定为朱安世。
恰在此时,皇后卫子夫的妹夫、丞相公孙贺的儿子因贪污被判入狱。公孙贺主动向汉武帝请命,要抓捕朱安世,条件是立功后释放其子。汉武帝同意了他的请求。
然而,奇怪的是,之前那么多人都未能找到的朱安世,却被公孙贺毫不费力地抓捕归案。更奇怪的是,朱安世在被捕时不仅毫无慌张,还冷笑说公孙贺即将祸及全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