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第268节

  唐高宗李治在位时期,朝廷曾多次出兵打击益州贼寇,但每次行动皆遭不利。后来,李敬业被任命为该州刺史。贼寇听说有新官上任,严阵以待。

  然而多日下来,他们却没等到半个官兵。之后,他们终于听说官府有所行动,结果发现只有李敬业和两名官吏。

  李敬业到达营宅门前推门而入,丝毫没把贼寇放在眼里。贼寇被他的气势所震慑,不敢轻举妄动,最后居然在李敬业的一番言语之下就地解散。

  李勣听说自己孙子的能耐后,认为自己从军多年都不敢如此冒险,他觉得家族在将来一定会毁在李敬业手里。

  683年,武则天废黜李旦,立李旦为皇帝,自己掌握了朝廷的所有大权。李敬业在这一年与骆宾王和魏思温等人因犯事被降职,众人因不满而汇聚在扬州,以恢复李唐正统的名义,阴谋叛乱。

  684年,李敬业自称匡复上将,打着讨伐武则天、匡扶大唐的旗号在扬州发展势力。仅半月时间,便聚集了10余万人。李敬业还找了一位酷似李贤(唐高宗李治的儿子,曾被以谋逆罪名废为庶人)的人物,号令天下。

  与此同时,骆宾王写的《为李敬业讨武曌檄》已经传遍了各州各县。这篇檄文气势磅礴,词风犀利,与《滕王阁序》并列为唐文双壁。武则天虽然被骆宾王骂得体无完肤,但她读完檄文后却非常欣赏作者的文采,长叹骆宾王是宰相之才。

  当时的扬州是唐朝之后的财税重镇,再加上李敬业谋反是唐朝初期规模最大的叛乱,所以武则天当然不会对此掉以轻心。

  由于李敬业是打着匡扶大唐的旗号造反,武则天便故意安排有李唐宗室亲王身份的李孝逸带兵平叛,让天下人皆知李唐对他掌权的认可,从而让李敬业的叛乱丧失合法性。于是在684年十月初六,武则天任命大将军李孝逸率领30万大军平定叛乱。

  与此同时,武则天还把足智多谋的魏元忠安排为监军,一方面是给李孝逸在战略战术方面提供帮助,另一方面则是担心李孝逸是否忠心,以此来防止他临阵倒戈。

  不过仅有魏元忠这层保险依然不够,武则天又在李孝逸开拔之后,让威震当时的左玉钤卫大将军苏孝祥率领第二梯队潜伏战场,以确保这次平叛能够万无一失。

  李敬业虽说是将门之后,可他本人的军事能力与苏孝祥相比完全不在一个级别,所以可以认为李孝逸是武则天所打出的一张政治牌,苏孝祥才是真正的军事王牌。即使李孝逸最后战败,还有苏孝祥依然可以摆平叛乱。

  就在朝廷大军开拔之时,李敬业面临着两个选择。军师魏思温认为既然打着秦王的旗号,就该直奔洛阳,让天下人知道他们是真心实意地维护大唐正统,进而得到四面八方的拥护和支持。

  而他身边的徐崇嗣却说金陵有帝王气象,应该不将南下攻占金陵,然后在金陵巩固实力,有了霸业之基础,再北图中原,此乃进退之良策。

  李敬业面对具有帝王气息的金陵怦然心动,面对魏思温的再三劝阻充耳不闻,旋即采纳了徐崇嗣的南下之策,命人带领一队兵马留守扬州,自己则亲率大军挥师润州。这一决策为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李敬业攻占润州后,生擒了润州刺史。就在此战之后的第5天,武则天剥夺了他的世袭爵位和李氏皇亲身份,恢复其本姓徐氏,并且抛开了他的祖父李勣的坟墓。

  这印证了李勣当年对李敬业的看法。不久,李孝逸大军逼近润州。徐敬业兵分三部迎战,首战失利,而他也因为这次失利变得胆怯,始终停滞不前。

  魏元忠于是发挥作用,暗示李孝逸如果一直畏缩不前,必然有人怀疑他与徐敬业暗中勾结。李孝逸被吓得直冒冷汗,立即出击,并在数日之内先后击败了徐敬业的多队人马。

  11月中旬,徐敬业率领的主力军队与官军在高邮东南的石梁河展开决战。朝廷军队频频受挫,伤亡众多。李孝逸虽然性情怯懦,但非常善于接受别人的正确建议。

  于是在魏元忠的建议之下,采取火攻之策。数艘点燃的战船顺着大风扑向对岸的叛军,叛军大营瞬间被大火吞噬,徐敬业的造反之梦在这一刻被一举烧尽。

  兵败之后的徐敬业与骆宾王等少数残部仓皇败逃,准备带着家眷逃往高句丽。然而他们准备渡河之时,又一次遭遇了大风天气,无奈只能暂作停留,改日再行。

  结果徐敬业和骆宾王在夜间熟睡之时被部将杀死,魏思温也在不久之后被捕斩首。叛乱彻底平定。

  其实徐敬业造反最大的本钱既不是他将门之后的招牌,也不是他仓促集结的10万乌合之众,而是他那“匡扶李唐”的政治口号。

  如果他能充分利用人们对武则天擅权专政的不满,必然能够招揽人心,号令天下,那时可能将是另一个结局。

  可惜徐敬业拒绝北上,执意南下,这种行为暴露了他假情真造的嘴脸,因此他的叛乱无法得到天下人的支持,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的结局。

第336章 丝绸之路上的传奇

  【仅凭一己之力,收复四千里山河的民族英雄,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故事#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这是丝绸之路上的一段热血传奇。一位鲜为人知的民族英雄,凭借一己之力造就了旷世奇功,收复了沦陷百年的4000余里山河。

  这一事迹至今仍然记录在敦煌的莫高窟内,此人便是生于吐蕃、终于大唐的归义军统领张义潮。

  唐朝时期,河西走廊谷物云集,非常富庶,是中原王朝对外贸易的重要地区。然而,在公元755年,繁荣强大的大唐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大劫难——安史之乱。

  当时的关中地区已经无兵可守,朝廷为了平定叛乱,把镇守在河西和陇右地区的士兵调往前线。

  然而,这也给了吐蕃趁虚而入的机会。河西、陇右的10余州郡以及百万人口在数年之内全被吞没。

  公元781年,沙洲最后沦陷。中原王朝再也没有收到河西走廊的官方消息,被吐蕃统治的唐朝百姓也开始了悲惨的奴隶生活。《资治通鉴》记载,但凡有劳动能力的唐人都要在面部刺上奴隶的记号。

  青壮之人被拉去种田放牧,年老的则被残忍地挖眼断肢,然后丢弃于荒野,活活等死。

  安史之乱平定以后,唐朝的藩镇割据此起彼伏,中央政权迟迟不能得到稳固,朝廷依然无力收复河西和陇右地区。

  那些无数次盼望着回归故土的百姓,一次次落空的希望。公元799年,张义潮出生于沙洲的首富家庭。

  正是由于这个强大的家族背景,张家并未遭受吐蕃人的侵害。张义潮在成长的岁月里亲身经历了吐蕃的残暴统治,看到了太多的生死离别。

  虽然他出生在吐蕃的统治之下,但他却无比向往那个传说中的大唐王朝,而且尤其崇敬唐朝的名将郭子仪。

  因此,他一方面研习兵法,提高自身的作战能力,一方面积蓄实力,决心让河西走廊回归大唐。

  后来,吐蕃的朗达玛王对佛教采取了禁绝措施,不仅勒令僧侣还俗结婚,还强迫他们成为猎户和屠夫。凡不从命者均遭屠杀。

  朗达玛王于842年被僧人刺杀,他这一死直接引起了两个儿子对王位的争夺,从而导致将领之间发生了持久的混战。

  公元846年,拥有着一腔热血的李忱登基称帝,是为唐宣宗。他趁吐蕃内部动乱之际,于847年让河东节度使直接出兵,并在兖州大败敌军,又在848年让凤翔节度使再次出兵。这一战更是大获全胜,相继收复了三州七关。

  已经四十九岁的张义潮终于看到机会,与身边的好友在沙洲一同起兵,并且非常顺利地占领了沙洲地区。

  张义潮准备把捷报传至长安,然而两地之间相隔千里,并且还要经过吐蕃控制的10余州郡,想把消息准确地传回大唐,非常困难。

  于是选了10批信使,从10个不同的方向共同出发。张义潮的骑兵虽然得到了众多百姓的响应,也迅速形成了强大的势力,但是要想使整个河西走廊回归大唐,他必须要从敦煌一直打到甘州和凉州。

  而且当时的吐蕃在失败之后就立即组织大军反击,所以张义潮想凭一己之力拿下十几个州郡,在当时看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然而张义潮经过多年的兵法研习,对于各种场景的作战已经早有准备。

  于是设下伏兵,采取诱敌深入之计,假装败走,将吐蕃的先行大军引入包围圈内,然后自己身先士卒,直接突袭了吐蕃的后续部队,吐蕃又一次遭遇大败。张义潮的威名因此传遍了河西地区。8

  50年,当初的10批信使有9批失去了音信,是一位法号悟真的高僧在艰难地绕过沙漠之后,完成了这一使命。

  唐宣宗看到文书之后非常激动,大加褒奖张义潮等人的忠勇和功勋,并且擢升他为沙州防御使。

  就在文书到达长安的同时,张义潮已经又先后收复了其他州郡。

  他每战一地都要恢复唐朝的制度和语言文化,使得越来越多的百姓加入义军队伍。

  张义潮的力量因此不断增强,最终攻占了除去凉州以外的所有地区。他在851年第二次派出使团,将11州的全部资料送至长安,至此,与吐蕃沦陷近百年的河西走廊几乎全部归唐。

  张义潮为了表示忠心,让自己的兄长张义潭留在了长安作为人质,朝廷也因此对张义潮等人正式册封。这支反对吐蕃的义军从此有了归义军的称号。

  凉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吐蕃战败之后将剩余的兵力全部集中于此,张义潮为了完全达到收复的目的,于858年亲自率领7000骑兵向凉州进发。而吐蕃又在凉州深耕多年,断然不会轻易放弃。

  所以这场战争对张义潮来说是一场生死决战。经过长达三年的战争,凉州城下已是累累白骨,吐蕃的兵马最终全部耗尽。

  至此,河西、陇右4000余里河山全部回归。河西人民赞颂张义潮的英雄事迹:“河西沦陷百余年,陆沉萧关雁信绝。赖得将军开归路,一振雄风天下悦。”

  张义潮还继续统兵向吐蕃的腹地发动进攻,一直打到了青海湖一带,彻底减轻了吐蕃对中原王朝的危害。

  之后吐蕃多次纠结其他民族大肆越界,不过均被张义潮沉重打击。他曾在吐谷浑来犯之前主动出击,将吐谷浑打得狼狈逃窜。

  张义潮于是率军追击了1000多里,甚至还在吐谷浑境内活捉其三名宰相,然后当场斩首示众,收夺了3000牲畜之后凯旋而归。

  河西地区经过张义潮的经营日渐稳定,经济和生产也在当时开始迅速发展。

  不过此时突然传来了兄长在长安去世的消息,69岁的张义潮因此再次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他要用自己的忠诚向大唐证明,他无论出生在哪里,都是中华文化的皈依者。

  张义潮于是带着家眷亲自去往长安,被朝廷收为神武统军,最终在5年之后长辞于世,享年74岁。

  一幅长达855cm的张义潮统军出行图,至今仍然保留在敦煌莫高窟的156窟。

  【北宋第一良将,一个失误,失去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机会#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是五代十国的一股清流,虽然亲手灭掉了敌对政权,却以正义之举深得对手的敬佩,并让百姓避免了残酷的屠城行为。

  可他英明一世,糊涂一时,使得北宋失去了收复河山的重要机会,成为了一生之中的最大遗憾。我们本期视频就来了解。

  北宋的第一良将曹斌,出生于931年,是真定(今HEB省灵寿县)人。他在五代十国的后汉政权任职,担任承宣使。之后,曹斌的姨母嫁给了后汉枢密使郭威,郭威又在951年建立了后周称帝。20岁的曹斌因此成为了后周外戚,被郭威召回京城,隶属在杨业的军中。

  正是由于曹斌的外戚身份,曾有大臣对他特别礼遇,而曹斌不仅没有摆出外戚的架子,反而对这些大臣更加恭敬。

  954年,柴荣继承了后周皇位,是为周世宗。当时的赵匡胤是禁军大将,很多官员巴不得与他攀上关系。曹斌在此期间做过柴荣的亲信,主要掌管茶酒等用品。

  赵匡胤曾向曹斌要酒,但曹斌并未以此讨好,而是直接拒绝了赵匡胤的要求,认为公家物品不能随意送出。

  赵匡胤因此非常敬佩曹斌的秉公无私,曾经多次对他宴请。不过曹斌若非公事,从不登门。

  后来他被改授为潼关千军,然后又升任为西上阁门使。958年,他奉命出使吴越国,吴越君主对他人品特别敬佩。

  在他即将回朝之时,赠予他大量财物。曹斌经过再三推辞,只能接受。

  不过回朝之后,他全部登记送给官府。柴荣曾把这些财物赐还给他,曹斌于是全部分给亲朋好友。

  他在出任晋州兵马都监的一天,正与其他将领在野外谈事,护佑使者送来书信。结果曹斌的穿着非常朴素,根本看不出皇亲国戚的气质,信使经过多次确认才敢递交信件。

  在五代十国那个混乱年代,皇帝的更迭极为频繁,人们不敢想象自己明天的命运将会如何。

  所以大多君臣只顾着怎样捞钱,而曹斌在当时绝对是难得的一股清流。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掌握了后周政权,并将国号改为大宋。曹斌于次年归赵,赵匡胤问他当年为何有意疏远他。

  曹斌回答:“作为后周的近亲,更要端正做官,所以不敢妄自结交,以免招来非议。”

  赵匡胤对于他的回答非常满意,于是委以军事重任,并在963年受任为左神武将军。

  赵匡胤虽然建立了大宋,但在当时依然存在着后蜀、北汉以及南唐等政权。赵匡胤于是在964年下诏伐蜀。身为都监的曹斌曾经下令诸将收敛部下,坚决禁止屠害百姓的行为。

  赵匡胤为此特地下诏褒奖。但是后蜀灭亡之后,一些将领开始不停地掠夺百姓,对于曹斌的劝说一概不听,结果导致后蜀的旧将迅速聚集了十几万人对抗宋军。

  虽然曹斌平定了此次战乱,但也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众将在回朝之后均被治罪,只有曹斌受到了赵匡胤的嘉奖。

  974年,赵匡胤决定向南唐发动进攻,不过这次进攻的主要目的是争取一个完整的南唐,不仅要得到南唐的土地,还要获得南唐的民心。

  曹斌于是在公元974年10月担任主帅,采取围而不攻的策略包围南京,压迫南唐国主李煜尽快投降。

  经过一年的包围,南唐的外围主力和内部物资的消耗已经非常严重。曹斌于是决定在975年11月对南京发动总攻。

  不过曹斌非常清楚,众将经过一年的军事行动已经非常愤怒,破城之日必然大肆屠城,而赵匡胤想要的并非一座死城。

  曹斌便在部署之日故意称病。随后各位将领入帐探访,但是见到曹斌之后非常疑惑,因为眼前的主帅丝毫没有生病的样子。

  曹斌于是告诉众人说自己得的是心病,他担心士兵在城破之日烧杀淫掠,这样一来便无法完成皇命,更是愧对于那些无辜百姓。

  大家对于曹斌的言语非常感动,于是纷纷表示遵照,并在曹斌的要求下约法三章:除了禁止残害城内的百姓之外,对于南唐的君主也不得无礼。

  次日,南京果然被宋军攻陷,南唐的李煜要被送到开封府。曹斌在南唐的宫廷之外,做了一件感动全场的事情。

  他非常清楚李煜到了开封之后将会过上寄人篱下的生活,国家给予的俸禄并不高。于是让李煜在启程之前尽可能带走金银财宝,并且为他专门组织了运输队伍。

  否则南唐一旦被宋军接管,那么这些财物将不能再动分文。不过已经亡国的李煜并未如此,唯独带走了一些生活用品。

  当年燕云十六州被五代后晋的石敬瑭割让给了契丹,这对中原王朝不仅是个莫大的耻辱,而且使得契丹可以毫无阻碍地长驱南下,同时还联合北汉政权对付中原。

  曹斌曾在968年跟随赵匡胤攻打北汉,并且获得过几场胜利,只是碍于契丹的援助,无果而终。

  公元976年,赵光义继位,他在继位之后依然准备消灭北汉,并与任职在枢密院的曹斌商讨。

  曹斌对此做出了非常详细的分析,认为大宋以现在的军力完全可以战胜北汉。

  赵光义于是决定御驾亲征,率领曹斌和潘美等主力部队围攻北汉的太原。同时根据太祖当年的失败经验,派军在石岭关防御着契丹的援军。

  此战契丹派出的援军遭遇大败,军中的北汉使者被宋军俘虏,然后押送至太原城下斩首。

  北汉得知援军无望,内部大乱,君主刘继元只能开城投降,北汉至此灭亡。

  而对于这场战役的胜利,曹斌的分析和建议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第337章 真正的唐三藏

  公元983年,12岁的耶律隆绪登上了契丹王位,其母萧太后临朝称制。赵光义以为此时的契丹内部不稳,于是准备以此时期收复燕云十六州,并在986年以三路大军起兵北伐,曹斌担任东路军主帅。

  当时曹斌的东路军距离幽州的距离相对较近,所以主要负责牵制契丹的主力,然后等待其他两路绕行至幽州的背后形成包围。然而一向精明的曹斌却在此时出了差错。

  他因为手下贪功犯下轻敌之错,对契丹军队发起总攻,结果中了敌方的诱敌深入之计,身后的补给线被契丹切断。

首节 上一节 268/2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