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斌眼看战事不利,只能率领部队回撤。
契丹部队于是立即追击,曹斌的10万大军在这种局面之下,军心大乱,被契丹军队接连重挫之后损失过半。此次北伐也因曹斌的失败而宣告结束。
曹斌在回朝之后被以违令之罪贬职。直到997年才被宋真宗找回朝廷,然而他在此时已经67岁。最终于69岁患病去世。
【绝对称得上名将的一位人物,却在历史中很少被人提及,存在感极低#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这是一位很少被后人提及的隋朝名将,一生骁勇善战,数败叛军,绝境之下又能绝处逢生。他爱民如子,为救济灾民,不惜冒死开仓放粮,成为隋炀帝少有的善待的朝廷大臣之一。
他更是一位爱惜部将的好领导,为了营救手下,多次身处险境,甚至为此结束了自己的传奇一生。我们本期视频就来了解隋朝末年的第一名将张须陀。
张须陀出生于公元565年,洪龙军文襄县人,即今天的HEN省灵宝市。他的先祖早在三国时期便是吴国官员,他的前三辈也分别在南北朝时期担任过朝廷官员。
等到张须陀所在的隋朝时期,他更是成了历史上的著名将领,为隋朝平定了数次农民起义。
根据《隋书》记载,张须陀有勇有谋,性格刚烈,给人的直观感觉就是一位打仗能力非常强悍的武将。
公元597年,正值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在位时期。当时的昆州刺史举兵反隋,张须陀于是随军征讨叛军,并因出色的表现升任官职,从此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隋炀帝杨广继位之后,汉王杨谅认为杨广得位不正,于是在今天的山西太原南部起兵造反。
张须陀则跟随隋朝的开国大臣杨素平定叛乱,在镇压杨谅期间又立战功。6年之后,45岁的张须陀已经升任为齐郡通守。
当时的隋炀帝因为征伐高句丽而大举征兵,青壮男丁被大量征用,从而导致百姓无法耕作,粮食价格飞速上涨,因此多地引发了严重的饥荒。
张须陀于是开仓放粮,赈济百姓。有人也许会说,作为地方官员开仓赈灾无可厚非,并没什么值得称赞的地方。
但隋炀帝曾经严令不得开仓放粮。当时的隋炀帝正在征伐高句丽的战场,张须陀若要派人请命,往来时间最少需要一年之久,可是灾情紧急,刻不容缓,张须陀于是决定先斩后奏,冒死放粮。
通过这一点可以看出张须陀绝对是位爱民如子的好官,他当时也做好了临死的准备。但是隋炀帝不但没有责罚,反而予以重赏,这也说明此时的张须陀在隋炀帝的心里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
当时的隋朝义军四起,许多地方官吏因为镇压失利而弃城逃跑,甚至有人直接开门迎敌。张须陀则是誓死效忠国家,竭尽全力地维护隋朝的利益。
公元611年,长白山地区的百姓为了躲避征役,纷纷投靠了长白山的反隋义军。
义军头领王薄很快拥有了数万之众,并且多次击败了朝廷派出的围剿部队。张须陀于是亲自带兵征讨,王薄听闻之后非常惧怕,率众南下转战其他地区。
可他就在掉以轻心之际,张须陀居然再次出现,斩首其数千兵士。
王薄面对张须陀的攻势毫无招架之力,只能带领剩余士兵北渡黄河。而张须陀也没就此罢手,又在临沂斩首5000敌军才停止追击。
公元613年,隋炀帝第二次东征高句丽,杨素之子杨玄感趁机起兵造反。
最后造反失败,杨玄感自杀而亡,隋炀帝随后下令追究了3万多人,其中2万多人遭遇冤死,所有接受过杨玄感救济的百姓全被坑杀。
可是隋炀帝的大杀特杀使得各地起义越发严重,王薄又连同其他叛军再次起兵。之后张须陀奉命镇压,首先以水军阻断其物资输送,然后亲自率领2万步兵攻击叛军。
王薄联军又遭重创,兵败溃逃。张须陀所获的战利品不计其数,隋炀帝因此专门命人为他画像。
张须陀不仅有着出色的用兵能力,他的自身武力其实也非常厉害。
王薄联军退兵之后,与其联盟的2万叛军又在同年突袭了历城。张须陀因为事出突然没有准备,仅以5名骑兵与叛军作战。虽然最后深陷重围,但他却在深受重伤的情况下一直拖着援兵入城。
史书记载他身中数创,勇气弥厉。虽然没有明确他的击杀记录,但他既然能以区区几人拖延至援军到来,就足以说明他的武力绝伦。
我们熟悉的唐朝开国名将秦琼和罗士信其实曾经也是张须陀的手下。当时北海郡的叛军迅速崛起,张须陀认为只有派出骑兵方能获胜。
但是这股叛军兵威强盛,张须陀手下没人愿意请命出战。就在众人不敢接口之时,并不出名的秦琼和罗士信自告奋勇,挑选部分精兵向叛军发起突袭。叛军果然如张须陀所料,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遭遇大败。
公元614年11月,张须陀统兵围剿占据在蹲狗山的左才相叛军。左才相在隋军的紧逼之下率众投降。张须陀因此威震东夏,被任命为河南道十二郡的处置讨捕大使。
这里的河南道并非HEN省,而是包括隋朝时期的河南和山东全省,还有河北、山西、江苏以及安徽四省的部分地区,所以张须陀的掌管地区相当广阔,并且有着升降官员的权利。秦琼也在张须陀的手下开始了传奇的人生。
卢明月也是一位农民起义英雄,其队伍经过一年多的辗转,各地已经发展到了10万多人。其中还包括很多隋朝的归附军队,所以卢明月的这支队伍有着相当丰富的作战经验,积累的物资也是非常的充足。
公元614年12月,卢明月的10万大军屯驻东阿。张须陀率领1万兵马进行征讨,但是此战打得非常艰难,双方于是陷入了十几天的相持状态。
这样的局面对于张须陀军非常不利,因为他的军队已经出现了粮草用尽的问题。更糟糕的是张须陀的军队多数为步兵,而卢明月的军队有半数骑兵。张须陀在机动方面完全处于劣势,所以他面临着进无可进、退不能退的危险局面。
没办法,此时的张须陀只能使出险招,他派秦琼带领千名精兵隐蔽在树林之内,然后自带兵马,假装溃逃,诱敌追击。卢明月军果然上当,带领大量兵马进行追击。
秦琼立刻攻入叛军营寨放火,卢明月发现中计之后立即回救。结果又被张须陀折返夹击,卢明月仅以数百骑兵突围。
公元616年,曾经跟随杨玄感造反的李密加入了瓦岗寨。瓦岗寨的首领翟让,在李密的建议下夺取了隋朝粮仓,从而迅速壮大了实力。隋炀帝于是任命张须陀为荥阳通守,率领万余精锐讨伐瓦岗寨。
其实翟让本人非常惧怕张须陀,以他的能力完全不是张须陀的对手。但是此时的瓦岗寨已经有了李密。
张须陀因为翟让的接连后退而紧追不舍,却没想到李密已经布置了千余伏兵,结果突然遭遇了瓦岗军的前后夹击,损失惨重。
他本人经过一番拼杀之后得以突围,但是他的部下依然处在围攻之内。张须陀为了营救部下先后4次冲入险境,结果在最后一次被李密和翟让等人斩杀。
张须陀一死,让隋炀帝失去了最后一层护甲,他的手下再无可以镇压叛军的将领。所以隋炀帝在两年之后被政变处死。
【历史上真实的西天取经,全程长达五万里,孙悟空也确实有原型#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在《西游记》中软弱慈悲,无比磨叽,其文学形象深深地刻在了人们的印象之中。然而,历史中的玄奘却是一位意志坚定的硬汉。
19年间历经110国,全部行程长达5万里,其成就更是响彻西域各国。我们本期视频就来了解玄奘法师在取经之路上都经历了哪些故事,以及孙悟空在历史中是否存在原型。
玄奘本名陈袆,是洛阳缑氏人,即今天的河南偃师缑氏镇。很多人通过《西游记》以为他是唐朝人,其实他于公元602年出生在隋朝,并且在隋朝的统治期间生活了17年。
之后他经历了隋末大乱的改朝换代,所以陈袆的一生跨越了两大王朝,经历过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隋恭帝杨侑,还有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以及唐高宗李治这6位皇帝的统治。
颍川陈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但陈袆出生之后已经家道中落,并且在很小的时候经历了两次人生悲剧:他在5岁时失去了母亲,又在10岁失去了父亲。
由于当时的隋朝盛行佛教,13岁的陈袆为了生存便与哥哥到洛阳的净土寺出家为僧,法名玄奘。
其间,玄奘就像神童一样展现出了极高的悟性,并在隋朝灭亡之后将近10年的国内游学中,25岁时已经通晓汉传佛教的多派学说。
而且他在精研佛法的同时还学习了梵语,这对他将来的成就至关重要。
不同学派对佛法的不同理解开始让他感到困惑,他对真相的渴望越发强烈,于是决定去往佛教的发源地求得真经,也就是古印度的天竺国。
然而,当时的大唐刚刚建立,国政不稳,再加上李世民正在准备与突厥的军事行动,所以严令百姓不得出国。玄奘因此没有拿到出国所需的过所,滞留长安三年。
一心求法的玄奘决定采取偷渡的方式前往天竺。他走到河西走廊的凉州时,进行了一个多月的传经活动,颇受当地僧众的欢迎,但也有人举报他意图出国。因此,他被当地都督责令返回。
幸亏得到了一位僧人的帮助,才得以出城。
玉门关位于疏勒河畔,被称为西晋之金猴,是西出的必经之路。玄奘经过与官兵的一番周旋,来到了疏勒河东南50里的瓜州。他在此地又停留了一个多月,进行传经。
但是由凉州发出的逮捕令也紧跟到达。好在有位官吏是虔诚的佛教徒,玄奘通过此人的帮助再次顺利出城。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护送唐僧取经。那么真正的历史中是否存在孙悟空这个人物呢?
在敦煌的一个洞窟中曾经存留了一幅玄奘取经图,图中有个类似于猴子的人物,而在他旁边则是一位正在行礼的和尚。
而玄奘走出瓜州之后,曾在敦煌附近借宿于一家寺庙,其中有位名叫石盘陀的胡人对他非常敬重。石盘陀因此把玄奘拜为师父。
经过学者考证,石盘陀就是取经途中的人猴,所以他被认为是孙悟空的历史原型。
玄奘在石盘陀的护送之下绕过了玉门关。当时的沙漠中有5座烽火台,玄奘需要每过一座就要进行补给。但石盘陀却在此时突然变卦,并试图加害于他。玄奘最终只能孤身上路。
当他准备通过第5座烽火台时,有人告诉他可以绕过此地到达伊吾国,并且途中还有野马泉进行补给。
玄奘于是进入了长达800里的莫贺延碛沙漠。根据《三藏法师传》记载,莫贺延碛长800余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这段记载中的沙河也许就是《西游记》中的流沙河。
在这遥无边际的沙漠中,只有一人一马在艰难地行走着。水是他们维持生命的重要用品,然而玄奘最后的水囊却不慎跌落,导致他在5天4夜之内滴水未进,最终虚弱地倒在沙漠之中。
第338章 第三百四十张 庞太师的原型
也许是上天的保佑,一股冷风吹醒了昏睡过去的玄奘,他爬到马上继续行走。刚走几里,就隐约发现远处有波光闪动,于是架马疾驰。出现在他眼前的正是野马泉。玄奘这才保住性命,到达伊吾国。
当时的高昌国,高昌国的国王麴文泰是位虔诚的佛教徒,他曾强行挽留玄奘留在高昌国讲法传经。但是玄奘面对一人之下的国师并未妥协,并以绝食的方式表示求法的决心。
后来麴文泰被玄奘的坚定意志所打动,还与玄奘拜为结义兄弟。
然后派出25人陪同玄奘继续西行,并且给沿途各国写信,希望他们能在玄奘路过时提供帮助。《西游记》则把这段历史改编成了唐太宗所为。
此时的玄奘虽然有了团队,但是接下来的道路依然凶险。
他与众人来到了有着“世界屋脊”之称的帕米尔高原。这里悬崖峭壁和深不见底的暗洞随处可见,而他要做的就是翻越这座被大雪覆盖的高山。当他历时7天跨过之后,他的团队已经牺牲过半。
后来玄奘通过了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以及阿富汗等国,最终经过几年的艰苦旅程,终于到达了古印度。
史书中还记载过一个故事:当时那烂陀寺的住持已100多岁,几乎因一场重病到了圆寂之时。可就在玄奘法师到达之前,这位住持梦到了三位骑着白象的圣人。
圣人告诉他,即将有位大唐僧人前来求法,只要将毕生所学传授于这位僧人,他的一身重病就会随之化解。住持果然等来了玄奘法师,于是为他亲自讲法。
而玄奘也很快消化了这些内容,并且经过精心钻研,成为了当时印度的一流学者。当时有其他寺院的法师准备与那烂陀寺论辩,玄奘于是写下了1600颂的《破恶见论》应对此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印度霸主戒日王于是专门举办了一场盛大辩论,结果参辩的3000多人中没有一人能够驳倒《破恶见论》中的一句。
玄奘的声明自此遍布了整个印度,就连脚上的麻鞋都被当地信徒尊为圣物。大唐的声誉也以玄奘法师而远播万里。
但是满身荣耀的玄奘法师并未忘记自己的使命。他在公元643年带着657部佛经毅然决然地启程回国。而他再次路过的高昌国已经成为了大唐疆域。
645年正月,玄奘终于结束了19年的取经之路,他的事迹也早已传回了大唐。唐太宗李世民派出宰相房玄龄亲自出城迎接,朝廷也为玄奘举办了隆重的迎接仪式。玄奘在之后用一年的时间写下了《大唐西域记》。
在唐高宗李治在位时期的664年,玄奘自知大限将至,绝笔翻译,随后于664年2月5日圆寂。
【宋朝的武将地位到底有多低微,明明是北宋第一名将,却被小小的歌姬羞辱#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宋朝的武将地位到底有多低微?他们不仅面对文官的贬低不敢回击,甚至连歌姬都敢对他们言语羞辱。而这一切,都是北宋第一名将狄青的亲身经历。
只因文官的短短6字,狄青就被安上了和岳飞同款的“莫须有”罪名,最终被活活逼死。
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由于陈桥兵变的前车之鉴,担心重蹈五代十国的覆辙,所以一直倡导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从而造成了重文轻武的局面。
到了宋仁宗赵祯在位时期,这种局面更是愈发明显。说到宋朝的武将,所有人都会想到抗金名将岳飞,他一生保家卫国,忠心耿耿,可惜却死于一个莫须有的罪名。
而在宋朝,还有一个人物几乎与岳飞有着同样的遭遇,他就是被誉为北宋第一名将的狄青。
1038年,正值宋仁宗执政的北宋时期,西夏政权准备脱离大宋。两国因此发动战争。可是北宋自从1005年签订澶渊之盟之后,已经长达33年没有战事,整个军队的战斗力可以说是惨不忍睹,结果与西夏的战争一输再输。
几场战斗下来,已经让北宋的将士不敢再战,整个军队的士气非常低迷。而就在这时,还是大头兵的狄青站了出来。
人们不会想到,4年后,经过大小25场战斗,8次中箭的狄青不但没死,反而成功攻陷了西夏的金汤城和宥州。
在与西夏战争期间,有人把狄青推荐给了韩琦和范仲淹,他们认为狄青是当时少有的军事奇才,所以常以厚礼相待。
范仲淹甚至教导他:“将帅不知古今历史,就只有匹夫之勇。”狄青于是用心读书,熟读兵法,并且能够合理地运用在与西夏的战斗之中。他的表现很快传入了京城。
宋仁宗于是下令召见狄青,想要一睹这位大宋骁将的风采。只是途中的狄青,再次收到了西夏侵犯的消息,必须要迅速赶回前线。宋仁宗于是专门派人给狄青画像并送回京城。宋仁宗对着画像兴奋地说道:“狄青乃我大宋救星也。”
而此事也迅速传入了民间,他的名声传遍了大江南北,前线的士兵更是把他当作楷模效仿,所以军队的士气非常高昂。
韩琦向来看不起武官,但他有一次宴请官员,狄青却是唯一一位受邀的武将,这对狄青来说绝对是莫大的荣幸。
可是酒宴上的一名歌姬向众位文官敬酒之后,到了狄青这里却说了一句:“也近巴尔一战。”宋朝的军队有个特点,从军之人的脸上必须刺字,狄青也不例外,但与其他士兵不同的是,他是因为年轻的时候与乡人发生冲突,被捕入狱,然后才在脸上刺字并发配充军,所以这样的军人也叫“黥配军”。而这也是歌姬所指。
可是狄青好歹也是朝廷的重要官员,再不济也轮不到一个歌姬指指点点,所以这句话对于狄青来说是个极大的侮辱。
于是几天之后,狄青把她狠狠地收拾了一顿。可是狄青却没想到,他的这一做法居然惹恼了韩琦。
结果没过几天,狄青的一名部下焦用就被韩琦以克扣军饷之罪逮捕。
狄青于是特意跑到韩琦府上求情,说焦用是个屡立战功的英雄,希望韩琦能够重新发布结果。韩琦冷冷说道:“东华门外状元之名唱出者方为英雄。”
狄青面对韩琦的贬低却不敢反驳半句,最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手下被削掉脑袋。
而此事也让武将的地位更加低落,只要是个文官,无论品级高低,都敢随意羞辱狄青。
公元1052年,狄青被升任为枢密副使。而他刚刚升职不久,一位名叫侬智高的少数民族首领又突然反叛,结果宋朝的守军节节败退,平叛将领也因轻敌而战败阵亡。
狄青于是再次出马,将擅自行动以及木屋法纪者就地正法,成功遏制了军队的散漫之气,并且制定出了针对性的战斗计划。最终狄青成功平定了叛乱。
宋仁宗听说之后大喜过望,直接把狄青提升为枢密使,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狄青至此彻底逆袭为最高军事官员。可是坐上如此高位的狄青并不舒坦。
他在上任之前因为突然有事,并未按照原定的时间到达,结果按照规矩,列队欢迎的文官下属当街大骂他是“赤佬”。
“赤佬”也是宋代人们对军人的一个称呼,好比现在对一个不喜欢的人的称呼。而这些官员居然当街辱骂自己的上司,可见当时的武将在那个重文轻武的年代,其身份已经低微到了什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