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大臣得宠于太后在历史上非常常见,并不能直接说明太后与大臣之间有着不正当的关系。也就是说,皇帝完全没有必要为此发怒
。但是孝惠帝的表现却是如此敏感。其次,刘邦在起兵反秦之后就把吕雉和父亲托付给了兄弟刘忠和陈平。
又在彭城之战期间,陈平也和吕雉被项羽一同作为人质,所以两人一起整整相处了7年之久。
其间是否存在其他关系无法定论,但至少也是患难之交。还有在刘邦刚刚去世时,吕后就与陈平一起商议,准备秘不发丧,诛杀各大开国将领。此等大事至于陈平商议,可见吕后对陈平的信任。
所以就凭这份交情,陈平身处险境之时,吕雉为其说上几句好话也是人之常情。
可实际情况却是惨不可言,人们就此认为太后的反常表现恰恰说明两人之间存在着暧昧关系。
而在群臣的心里,谁也无法容忍高祖的头上有片“草原”,便纷纷禁言,诛杀陈平。
唐朝的兵部侍郎高适写过一首名叫《碧阳城》的诗词,其中嘲笑刘邦作为雄霸天下的英雄,却被儿女情长所欺骗。身为一国之母的吕后没有母仪天下的样子,作为朝廷重臣的陈平没有臣节。
所以这一宫廷绯闻并非无中生有,至少在唐朝时期就已沸沸扬扬。因此陈平成为了十大男宠之一。
陈平没有了吕后的帮助该如何脱险呢?幸亏陆贾向他推荐一人,此人名叫朱建,曾是淮南王英布的手下,而朱建又与孝惠帝的男宠闳孺关系很好。
所以陈平就以重金结交朱建。朱建原本不愿取悦于人,只是由于家中太穷,甚至没钱置办母亲的丧事,这才接受陈平的大礼,同意为其开脱。不过,朱建的几句话便让孝惠帝的怒气全无。
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吕氏一族被诛杀殆尽。陈平在陆贾和诸吕的帮助之下免于一死。不过汉文帝即位不久便将陈平罢免相位,原因也跟那段宫廷绯闻有着很大的关系。
陈平原本以为可以安心养老,自己却全然不知有个仇家准备趁其失去大权之机痛下黑手。此人便是当时的淮南王刘长。
至于两人的仇怨要从白登之围说起。刘邦当时由于轻敌冒进,导致几十万汉军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幸亏陈平献策方才解围。
刘邦随后退至汉朝的藩属国赵国。赵王张敖迎驾,刘邦必须用心表现,还献上了美女赵姬。
而刘邦虽然吃了不少苦头,但是身体依然很棒。其中一位名叫赵姬的美人便怀上了刘邦的龙种。只是刘邦不敢将其带回京都,赵姬因此留在了赵国。
可是刚过几月,张敖就被牵扯到了刺杀刘邦的案件当中,但凡与其有关之人全被关押,其中就包括即将生产的赵姬。因为督办官员并不知晓这段风流往事,就连气头上的刘邦也是忘得一干二净。
赵姬的弟弟赵午与陈平关系很好,就以重金拜见陈平,希望通过吕后说情救出赵姬。陈平自然拿钱办事,却不曾想到吕后不救,甚至心生嫉恨。
陈平看到吕后的态度不敢再言,毕竟跟自己的关系不大,等于是拿人钱财没办完事就不了了之。
之后刘邦突然想起赵姬,但是此时已晚。因为赵姬在生下孩子之后心灰意冷,早已自杀身亡,而此子便是后来的淮南王刘长。刘长长大后对于母亲之死一直心怀怨恨。
只是抛弃母亲的是大汉皇帝,见死不救的又是当今的皇后,刘长只能将所有的仇恨放在陈平身上,因为在他看来陈平拿人钱财却不与人消灾,母亲之死与他有着很大的关系。
陈平被汉文帝罢相之后的某天,刘长突然上门求见。陈平并不知晓刘长的来意,更不知道刘长早已将他视为仇人,所以并未做出任何防备。
刘长则趁机在腰间抽出铁锤,将其锤倒在地,随即命令手下将其砍杀。之后刘长向汉文帝请罪。
由于汉文帝非常疼爱这个同父异母的兄弟,对于刘长的所作所为一向放纵包庇,所以并未治罪。
而陈平也许在汉文帝看来早已是该死之人,只是迫于开国元勋的原因不便动手,刘长则恰恰成为了最合适的“打手”。
【装傻三十六年,巧夺皇位,悄无声息的那会权利#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皇帝之一,也是一位深藏不露的智者。
他依靠装傻充愣成功躲过了数次杀身之祸,最终在汹涌黑暗的权力斗争中取得皇位。此人便是有着“小太宗”之称的晚唐皇帝唐宣宗李忱。
说到历史上最会装傻的皇帝,唐宣宗李忱不仅吸取了汉文帝刘恒的表演精髓,其演技更是堪称一绝。
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宦官因立有平乱之功而地位显赫,掌控着禁军兵权,势力膨胀到不可抑制的地步。立军、废军简直形同儿戏。
李忱的原名叫做李怡,出生于唐宪宗在位的元和五年。史书记载,他年幼之时持重寡言,但在其他人眼中却显得有些呆头呆脑,似乎很不聪明。
因此,唐宪宗对于这样的儿子并不在意。何况他的出身也很卑微,他的母亲郑氏本是一位贵妃的侍女,唐宪宗一时兴起与她有了私情,从此郑氏便怀上了李忱。
李忱是唐宪宗的第13个儿子,也正是因为卑微的身份,使得李忱母子一直战战兢兢。
这就不得不提到唐宪宗的嫡妻郭氏,也就是手段极为狠毒的郭贵妃。大唐政权之所以能够延续下去,名将郭子仪可谓功不可没。
而郭贵妃不仅是郭子仪的孙女,而且还是唐代宗的外孙女、唐德宗的外甥女以及唐宪宗的表妹。
所以,郭氏凭借显赫的家世成为了太子李淳的太子妃。李淳继位后成为唐穆宗,把儿子李恒立为太子。
然而,宪宗皇帝却以各种理由多次拒绝了郭贵妃立后的请求,主要是怕耽误自己宠幸后宫的其他美女。
从郭贵妃的角度来看,她之所以想当皇后,完全是为了稳固李恒的太子之位。
因为李恒在众位皇子中排行老三,其身份并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这是李恒身边的第一隐患。
其次,二皇子李恽在朝中有着诸多势力的支持,而且为人非常精干,同样也是太子之位的一大威胁。所以,郭贵妃急切地想上位。
就在郭贵妃的多次请求被拒之后,宫内连续发生了两起惊天大案:先是唐宪宗的长子离奇身亡,然后又是唐宪宗的突然暴毙。
至于这两桩大案的真实原因在当时并不知晓,但是有人怀疑是郭贵妃下的黑手。李恒登基后成为唐穆宗,郭氏则由贵妃升为皇太后。
此后,她便把唐宪宗的次子李恽以及支持他的全部势力清除殆尽。由此可见,郭氏的手段完全不亚于影视剧中的毒辣。
然而,这与身份卑微且不入眼的李忱母子又有何关系呢?其实,李忱的母亲郑氏在德宗时期所侍奉的贵妃正是这位手段极其狠毒的郭氏。
郑氏一方面担心被郭氏记恨,一方面又担心儿子李忱成为下一个铲除目标。所以,母子二人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几乎已经低调至极。
有一天,年少的李忱梦见自己成龙上天,感觉非常拉风,便把这场快乐的美梦告诉了母亲。结果,郑氏听后大惊,害怕引起他人注意,进而惹来杀身之祸,于是嘱咐李忱不许向任何人提及。
就在此后,皇宫中出现了关于李忱的一段传言,史书记载为“与重疾,沈会有光辉,出身血然而心正身拱,一如对陈如皋以为心机”。
意思是说李忱得了一场大病,有光照在身上就会一跃而起,然后端正身体,做出向大臣拱手作揖的姿势。
这其实是郑氏为了掩盖儿子的真实情况,故意说他得了疯病。当时有很多人都信以为真,但是唐穆宗却并不相信,甚至还亲自探望确认。然后说道:“这是我家的英明人物,怎会疯呢?”随即便把李忱封为光王。
只是这个封号总是感觉有些讽刺的意味。
没过多久,唐穆宗突然中风驾崩。他年仅16岁的长子李湛继位,是为唐敬宗。但是仅仅过了两年,唐敬宗便被宦官杀死。
随后,次子唐文宗开始执政,李忱的身份则由皇兄变成了皇叔。唐文宗经常拿李忱作为娱乐项目。
一次,唐文宗大摆酒宴,李忱也在宴席之中。在众人把酒言欢之时,他却呆头呆脑的,一言不发。
唐文宗便拿他开涮,说谁若能让光叔开口说话就重重有赏。可是,重臣们几乎用尽了各种招数,却没有一人能让李忱开口。
人们愚弄之后也就作罢。不过,此时还有一人存有疑心,此人便是唐文宗的弟弟李炎。
因为在他看来,李忱的反应根本不像傻子,似乎更像是在隐忍着百般屈辱。
在李炎继位成为唐武宗后,开始抓住一切时机让人试探李忱,甚至有意将其置于死地。可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李忱居然每次都能化险为夷。
第344章 窦婴为何久久不得志
【窦婴为何久久不得志,就连窦太后说话都不好使#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是西汉时期一位相当任性的人物,多次因为心情不爽而辞官罢职。他平定七国之乱,身负战功,背后的后台更是权势滔天。
然而,本有机会成为当朝丞相的他,却因任性的性格久不得志。此人便是历经文、景、武帝三朝的魏其侯窦婴。
窦婴是窦太后的堂兄之子,外戚身份使他在汉景帝刘启继位初期,官职仅仅只是侍中,主要负责皇帝的家中事务。
之后,因为汉朝爆发了非常棘手的七国叛乱,窦婴被景帝任命为大将军,跟随主帅周亚夫平定叛乱。最终,因为平叛有功,窦婴受封。
自刘邦建立汉朝以后,汉朝始终没有太多的精力培养人才,这就导致可以担任丞相的人才日益匮乏。
而通过平定七国之乱,不难看出窦婴应该具备一定的才华,不然不可能在如此危机时刻担任将军。
所以,窦太后曾在丞相之位空缺时多次举荐窦婴为下任,但景帝却始终没有任用他,而是任用了当时的建陵侯魏其。
那么景帝为何不顾窦太后的意见,坚决不用立有战功的窦婴呢?
汉景帝有个弟弟,也就是梁王刘武,窦太后对刘武向来疼爱。有一次刘武入朝参加家宴,窦婴等大臣也在其中。景帝在酒意正浓时随口说了一句,死后要把皇位传给刘武。
要知道景帝一直是个嘴上一套、心里一套的皇帝,此话无非是句戏言,只是想哄得窦太后开心而已。
可是窦婴却把景帝的戏言当真。正当窦太后开心地准备举杯共饮时,窦婴突然起身,严肃地说:“皇位父子相传是高祖立下的规矩,陛下平和擅自传位于兄弟,情何以堪?”
景帝听后没再说话,但此言却引来了窦太后的不满,并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对窦婴不理不睬。
窦婴看到太后的态度,再加上自己此时的官位只是侍中,最后干脆以生病为由辞官归家。
由此可见,窦婴的为人非常耿直,但也同时伴随着任性的性格。
此时刚过几月,汉朝便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当时的境地其实非常惊恐,于是在刘氏家族和窦氏家族当中挑选平凡之人。
最后发现只有窦婴是担任将军的最佳人选。可是闲居在家的窦婴坚决推辞,依然假借生病为由,称不能胜任。
窦婴因为私人恩怨不顾国家大事,显然不妥。后来还是景帝好说歹说,他才同意受任将军平定叛乱。
平叛之后,窦婴被封赏的同时也被任命为太子刘荣的老师,景帝还特意赏赐了许多黄金。
不过窦婴并未独自享有,而是将黄金全部分赏给了军中将士。所以,窦婴此人非常廉洁,但任性是他性格的最大弊端。
汉景帝七年,太子刘荣因为母亲的过错遭遇牵连,被废黜并改立刘彻为新任太子。作为刘荣的老师,窦婴坚决反对,多次出面辩驳,但结果全都无效。
一气之下,他再一次称病罢职。后来有位门客告诉窦婴,能够重用和毁掉你的是皇上和太后,如今你反驳不成就辞官,恐怕将来不仅是你自己会惹上麻烦,甚至会连累到你的家人。
窦婴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于是主动认错,恢复官职。可是窦婴的多次任性怎能不让景帝心怀芥蒂?尤其是在废立太子一事上,景帝表现得非常坚决,而且非常厌恶大臣的反对。所
以,窦婴虽然主动回朝,但景帝已经对他有了很大的意见。以至于窦太后将他推荐为丞相时,景帝认为窦婴骄傲自满,草率轻浮,很难胜任丞相要职。
因此,窦婴在文、景两朝始终不得志,直到汉武帝刘彻继位之后,他才迎来了人生当中唯一的一次机会。
汉武帝继位之初年纪还小,所以由窦太后垂帘听政。而窦太后非常重用自己的外孙田蚡,田蚡在所有镇压和安抚行动中大多采纳窦太后的意见。
田蚡因此被封为武安侯。一年后,丞相魏其因病免职,历经三朝的窦婴终于坐上了丞相之位。
而窦婴之所以能够担任丞相,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田蚡的作用。
在窦婴参加平定七国之乱时,田蚡还是一个不起眼的郎官,经常来往于窦婴的家中陪侍宴饮,所有做派犹如孙子一样。
但是随着刘彻被立为太子,田蚡的地位也开始逐渐显赫。在窦太后垂帘听政之后,田蚡更是得宠。
其实田蚡在当时已是丞相人选之一,但田蚡身边的门客向他建议:作为历经三朝的大臣,窦婴的资历比田蚡年长,而且身边还有许多名士的归附,一直有着很高的声望。
建议田蚡担任太尉一职,将丞相之位让给窦婴,以避免舆论压力。
而太尉在西汉时期与丞相的地位相当,因此田蚡接纳了门客的建议,主动让位。
这样既能身居高位,又能获得贤者的名声。所以,窦婴能够成为丞相,完全是田蚡运作的结果。
窦婴和田蚡有何相同之处?就是都非常喜欢儒家学说,这一点也恰好迎合了汉武帝,但同时也与崇尚黄老学说的窦太后相悖。
经常有人向武帝谴责窦氏家族的人品,这一时的窦婴非常倒霉。一面遭到了言语诽谤,一面得罪了窦太后,而窦太后虽然已至暮年,手中却依然掌握着相当巨大的权势。
最后,窦太后干脆一并处置,将窦婴和田蚡等人全部罢免,同时在自己的势力范围选出两人,去担任丞相和太尉之职。
不过汉武帝并未与窦太后针锋相对,而是利用自己的年龄优势坐等窦太后去世。
只是丢掉了丞相之位的窦婴自此彻底以猎豹的身份闲居在家,而田蚡虽然也被罢免,却因窦太后的缘故依然能够受到武帝的宠幸,甚至还能参与朝政。
四年后,窦太后去世,汉武帝终于等到了这个绝佳的机会。
随即将窦太后所任命的丞相和太尉罢免,丞相之位由田蚡担任,窦婴则是因为外戚的原因被汉武帝更加疏远。曾经投奔窦婴的门客也全部转投到了田蚡的门下。
就在窦婴闷闷不乐时,一个名叫灌夫的人物前来拜见。此人曾经也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但因触犯法律遭遇罢免。
两人可以说是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窦婴想要依靠灌夫报复那些离开的门客,灌夫则是准备依靠窦婴的身份结交皇族。
然而,自从灌夫出现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窦婴的悲惨结局。
可以说,窦婴之死完全是因灌夫的拖累。那么窦婴和灌夫以及丞相田蚡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下期视频讲述窦婴之死。
【西汉冤案,窦婴和灌夫为何一定要死#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这是一场毫无争议的政治冤案。心狠手辣的田蚡,耿直廉洁的窦婴,酒风不正的灌夫,三位原本互不相干的人物,却因一场酒席而水火不容。原本只是巴结权贵的行为,逐渐演变为血腥的铲除行动。
汉武帝建元六年,推崇黄老之学且执掌巨大权势的窦太后去世。17岁的汉武帝终于可以推行儒家学说。他随即寻找理由,将窦太后安置的丞相罢免,同时任用自己的舅父田蚡为相。
在上期视频中讲过,田蚡是王太后的弟弟。窦婴是窦太后的亲戚,田蚡和窦婴两人均是外戚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