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窦太后的离世让窦婴失去了唯一的政治靠山,也意味着他的政治生命即将结束,几乎没有东山再起的可能。而田蚡却凭借姐姐的太后身份蒸蒸日上。
其实,窦婴和田蚡之间并无矛盾,但却因为名叫灌夫的闲居将军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两人的关系,甚至因为灌夫的拖累,窦婴被田蚡害死。
灌夫曾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战争中,仅带领十几名家奴就敢勇闯吴国大营,并且还斩杀了许多叛军。
在身负多处重伤的情况下,他杀出重围,此后便被朝廷重用。但他有个酒风不正的毛病,曾经两次醉酒伤人,其中还有一位窦太后的亲戚。从那以后,他便被免去官职,闲居在家。
西汉时期的很多贵族都有这样的习惯。窦婴闲居期间,门客众多,当然这些门客的目的非常明确,都想借助权势的力量有所作为。结果窦婴刚刚失势,这些门客就纷纷转投到了田蚡的门下。
这一落差使得窦婴很难接受。而就在窦婴闷闷不乐时,灌夫却非常频繁地前来探望,准备借助窦婴的外戚身份结交皇族。恰好窦婴也想依靠灌夫的力量报复那些离他而去的门客,所以两人的接触非常密切。
西汉有个规定,丧服在身不能饮酒。有一次,灌夫身穿丧服拜见田蚡,田蚡便随口说到:“本想和你去找窦婴饮酒,不巧你有丧服在身,只能作罢。”
其实他根本不想理会这两个失势之人。灌夫一看,这是结交丞相的机会,便立刻提出愿意奉陪,至于丧服在身并无妨碍。话已至此,田蚡也就没再推辞。
随后,灌夫把此事告诉了窦婴,窦婴立刻连夜收拾房间。由此可见,两人都有结交权贵的心理。结果一番张罗之后,田蚡却在宴席的当天迟迟未到。
灌夫于是带着火气登门邀请。原来田蚡根本没把此事记在心上,所以灌夫更加生气。酒宴期间,灌夫便借着酒劲言语冒犯,从此也就得罪了田蚡。
自古以来,若想攀附权贵,必要有所付出。田蚡便是看准窦婴和灌夫想要结交自己的心理,家宴之后不久,他向窦婴索要一块尘埋的土地。
然而,窦婴却直接拒绝了田蚡的要求。不难看出,仅凭一顿家宴就想结交权倾朝野的丞相,显然有些异想天开。
而且田蚡之所以敢公开要地,还有一个原因:窦婴的儿子曾经杀人犯法,而救他免于一死的正是田蚡。
所以,没有得到土地的田蚡非常生气。史书记载他曾说:“我对窦婴有求必应,而他却连区区一块田地都不愿付出。”从此,他决定报复窦婴。
其实,田蚡并无充分的报复理由,更不可能因为私人恩怨上纲上线。只有把此事上升到公事的高度,才有机会实施有力的报复。
于是,他把矛头转向了灌夫。因为灌夫的家族在颍川一带是地方豪强,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黑恶势力,当地的百姓对灌夫的家族可以说是深恶痛绝。
而根据当时的法律,豪强是必须严厉打击的对象。再加上灌夫和窦婴的关系密切,所以田蚡准备以打击豪强的名义收拾窦婴。
但让田蚡没想到的是,灌夫手中居然也有他的把柄。田蚡曾与淮南王交谈,说如果皇帝有一天发生变故,他将竭尽全力推淮南王为皇帝。
淮南王还高兴地赠送了田蚡很多黄金。要知道,这样的谈话可是谋反大罪,其威力足以让田蚡满门抄斩。
虽然不知灌夫是从何处掌握的证据,但当灌夫亮出底牌之后,田蚡就再也不敢轻举妄动,而是表面调停和解,暗中处心积虑。
就在此事发生的同一年,田蚡迎娶了燕王的女儿。王太后下诏让列侯和大臣前去祝贺。灌夫害怕又犯酒后闹事的毛病,不想参加,但被窦婴强行拉去。
当时的酒宴有个礼仪,即在敬酒之人敬酒时,被敬酒的必须避席以示尊重。所以当田蚡敬酒时,所有宾客都避席而饮。
然而,当轮到窦婴和灌夫敬酒时,人们只是跪在膝上,微微躬身。灌夫见状便心生怒火,于是借着酒劲当众谩骂了眼前的两位大臣。而此话一出便立即让田蚡抓住了机会,因为被骂的一位官员正是王太后的护卫队长。
而且这场婚宴还有太后的诏命。灌夫在婚宴之上辱骂官员,就是对太后的不敬。以此为由,田蚡当场逮捕了灌夫,同时派人将灌夫的家人立刻入狱。
第345章 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此时的灌夫根本没有反抗的余地,也没机会向武帝举报田蚡的秘密。
而且没过几日,灌夫就被判以杀头之罪。
窦婴对此非常愧疚,不惜重金恳求田蚡,但田蚡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窦婴最后只能不顾家人的劝阻,面见汉武帝。武帝认为灌夫酒后失言不足以判死刑,但并未当即下令释放,而是召开了一场辩论会,准备听听大臣的意见。
在辩论期间,窦婴说尽了灌夫的好话,田蚡则把灌夫的家族情况全盘托出,甚至污蔑窦婴和灌夫两人经常密谋不轨之事。
这场辩论最终以各执一词不了了之。但期间所发生的情况全被王太后探知。
王太后为了维护田蚡,哭诉自己遭受不敬,并且选择绝食向武帝施加压力。
迫于压力,武帝派人追查灌夫的罪行,最后确定灌夫的家族确实属于地方豪强。而窦婴却在辩论之时说尽了灌夫的优点,这与调查结果有所不符,并且犯有欺君之罪。窦婴因此被逮捕入狱。
当年,汉景帝在临终之前向窦婴颁发过一道遗诏,上面写到:“有不方便的情况,可以直接向皇帝呈报。”
窦婴没有办法,只能让自己的侄子向武帝报告,希望能够凭此见到武帝。结果负责保管档案的官员并未查到这份遗诏,却在窦婴的家中发现了这份遗诏。
但遗诏的盖印却是由窦婴的家臣所为,因此窦婴还被扣上了伪造诏书之罪。至于这份诏书的真实情况并无确切记载。
不久之后,灌夫以及他的家属全被处死。窦婴也因不断的诽谤和诬陷,使得汉武帝下定了将他致死的决心。最终于公元前131年被斩首示众。
不过,窦婴刚死不久,田蚡就突然病倒。重病期间,他的父亲田孺曾向武帝谢罪。他的家人请来阴阳术士进行查看,得出的结论是窦婴和灌夫索命。田蚡最终放弃治疗,不久后也去世了。
【东汉邓禹被称为常败将军,为何能名列云台二十八将之首#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是云台二十八将之一,东汉王朝的开国元勋。通过优秀的战略和政治眼光,他位极人臣,更在功成名就之后选择退隐。
此人便是有着“长败将军”称号的名臣邓禹。那么,历史中的邓禹究竟是怎样的人物?战绩并不出色的他为何能够位列二十八将之首?
公元25年8月5日,刘秀以汉为国号建立了东汉王朝,并在之后完成了华夏大地的又一次统一。
刘秀之所以能够有此成就,不仅是因为自身的硬核实力和好运,他手下的云台二十八将也功不可没。而位于二十八将之首的便是有着“长白将军”之称的高密侯邓禹。
邓禹出生于公元2年,是南阳郡新野县人,即今天的HEN省新野县。13岁时,他在新朝的都城长安学习,也正是在那里,他结识了正在游学京师的刘秀,两人关系非常密切。
王莽执政期间,混乱的政治改革影响到了各个阶层的利益,导致地方豪强和百姓揭竿而起。刘秀因兄长起义而躲避灾祸,邓禹因此和刘秀分隔数年。
后来,天下已经彻底大乱,刘秀号召人马响应兄长的起义,联合绿林军帮助刘玄建立了更始政权。
不久,在著名的昆阳之战中,刘秀大败新军,直接导致了新莽政权的灭亡。一时之间,刘秀的威名响彻天下。
更始帝便让刘秀前往河北招抚其他势力。邓禹听说此事,立即北渡黄河前往叶县,从此正式投奔刘秀,共创天下。
公元25年,此时的刘秀已经脱离了更始政权,并决定趁着赤眉与更始政权交战之机夺取关中。邓禹因此被拜为前将军,引兵西进。
次年正月,他翻过太行山,经过10天的猛攻,大破河东守军。更始帝随即派出10万大军攻打邓禹。
虽然邓禹初战失利,但他并未听取朱鲔的撤离建议,反而仅用三天时间便重整旗鼓。在更始军进攻之时,邓禹趁势猛攻,最终反败为胜,遂定河东。
刘秀随后建立东汉,登基为帝,定都洛阳。24岁的邓禹被封为大司徒。此时,更始政权由于遭受两面打击已经无力抵抗,最终被赤眉消灭。赤眉军则烧杀抢掠并占领了长安。
要论领兵打仗,邓禹的作战水平在云台二十八将中其实并不出色,甚至还有一个“长败将军”的称号。当时的赤眉有数十万大军盘踞在长安,而长安在战争的摧残下已经空空如也。
为了补充粮草,赤眉军只能劫掠扶风。
邓禹抓住机会进驻长安,然而离开的赤眉军却被陇右的割据势力击败,再加上冰天雪地,冻死了很多士兵,只能选择再次折返长安。
邓禹因此遭遇了赤眉的背水一战,最终败走撤至高陵。
其实邓禹在失利之前已经犯了很大的错误。在赤眉军刚刚占领长安时,主要任务是烧杀抢掠,补充物资。刘秀曾下旨让邓禹趁机进攻,但邓禹并未听命,直到赤眉撤出之后方才入驻。
此时的长安已经空空如也,根本没有粮草补给。再加上赤眉军与邓禹背水一战,士气和人数方面均占上风。
邓禹在这场战斗中失利,撤至高陵时已是粮草皆无,军中士兵只能依靠野菜充饥。
刘秀见邓禹失利,立即下令让他返回,并嘱咐切勿妄动进兵。然而邓禹自认惭愧,依然多次派出饥饿的士兵攻打赤眉,结果全部战败。之后刘秀派出冯异前往关中代替邓禹。
邓禹执意联合冯异攻打赤眉。当时冯异认为应该诱敌深入,在前后夹击,只有这样方能获胜。
然而邓禹急于立功,直接派人与赤眉开战,结果又遭打败。
邓禹和冯异带人出击,最终损失3000余人,邓禹仅带24名士兵逃出,冯异也被击败并逃至鄠县。战后,邓禹深知犯下大错,随即上交了大司徒和侯印。
不过,仅过数月,邓禹又被刘秀拜为右将军。九年之后,天下平定,刘秀大封功臣,35岁的邓禹受封高密侯。
到了汉明帝刘庄执政时期,为了追思父亲光武帝的诸位功臣,让人画出了28位开国大将的画像,成为云台二十八将。邓禹位列28星宿之首。
有人也许会有疑问,邓禹的战绩其实并不突出,甚至违抗命令犯下大错,为何能被置于首位?其实云台二十八将的排名并非仅以战绩为标准。
虽然邓禹的作战水平并不十分优秀,但他更像张良和李善长这样的谋士,有着非常出色的战略和政治眼光。
比如在更始政权建立后,曾有诸多豪杰举荐21岁的邓禹加入,但他面对唾手可得的利益并未动心,甚至多次拒绝邀请。而他在得知刘秀前往河北时,却立即动身渡河投奔。
在追随刘秀之初,他就曾建言:各方势力、军事庸人崛起,旨在发财图乐,并无深谋远虑。
于是他建议刘秀招揽四方英雄,并在之后为刘秀推荐了多位人才,这些人才均才智出众,为刘秀立下诸多功劳,其中多位将领名列于之后的二十八将之中。
邓禹还告诉刘秀,古代成大业者不在于土地的大小,而在于厚德裕民。如今天下的百姓渴望明君,只要取悦民心,必成大事。就此,他为刘秀制定了建立高祖之伟业、救万民于水火的战略基础。
邓禹自己更是贯彻这一路线,在赤眉军劫掠百姓之时,他严明部队纪律,每到之处都要慰劳人民,使得东汉政权得到了广泛支持。
刘秀曾给予邓禹这样的评价:“邓禹有云台之功,中与朕谋,谋为我决胜千里。”天下平静之后,邓禹便主动上交兵权,疏远名士,把主要精力用于侍奉母亲和教育子女。
而且他从不谋取私利,一切用于封地的建设。因此,刘秀和刘庄父子对他更加尊重。
汉明帝在邓禹病重之时甚至亲临探望,《后汉书》中也大加称赞:“渊博乃作司徒,名起帝略,赵定秦都,宣城至引,近其如鱼。”因此,汉明帝将邓禹放在云台二十八将之首,完全是出于邓禹的综合素质。
【东汉王朝的战争机器,云台二十八将之一,为何屠城之后,没有被惩罚#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是东汉王朝的战争机器——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多次绝处逢生,反败为胜。死后甚至被以王礼送葬,此人便是东汉的开国大将吴汉。
然而,一向厌恶残害百姓的刘秀,面对无害的投诚行为,为何只是简单地加以指责?吴汉真的是因为简单的泄愤才下此狠手吗?
公元24年,新莽政权虽然已经灭亡,但天下并未统一。曾经拥立更始政权的刘秀正在经营河北。吴汉听闻刘秀素有长者风范,便决心投奔他。
他经常来往于燕蓟之地,即今天的河北和BJ两地。在燕蓟期间,吴汉结交了许多豪杰,其中便包括当时的渔阳太守彭宠。
在刘秀经略河北之际,赵汉政权的王朗派人到河北招降。吴汉便以此为契机,说服彭宠响应刘秀,并在沿途斩杀了王朗的将帅,从此正式加入刘秀的队伍,被任命为偏将军。
刘秀的势力壮大后,便向王朗发起了连续猛攻。吴汉随即率军围攻赵汉的都城邯郸。王朗在逃跑途中被人杀死,赵汉政权至此结束。
战后,刘秀决心脱离更始政权,但当下之急是必须补充兵力,最佳地点便是幽州。然而,镇守幽州的正是更始帝任命的苗曾。
为了阻止刘秀壮大,苗曾必然会设法阻止。此时,邓禹向刘秀建议:“吴汉勇冠三军,谋略出众,是能胜任此任的人。”于是推荐吴汉执行征兵任务,吴汉被任命为大将军前往幽州。
苗曾听说后,果然对吴汉起了杀心。但吴汉仅仅带领20人前往苗曾处,以示弱来放松其警惕。苗曾果然未作防备,结果在出城迎接时被吴汉就地斩杀。
士兵见主帅已死,便立即投降了汉军。幽州各郡为之震惊,众多兵马纷纷归附吴汉。吴汉顺利完成了征兵任务。
当时,更始政权的将领谢躬在邺城屯兵数万,其部将刘歆前来侵犯。刘秀于是趁此时机让吴汉前往邺城。
但吴汉并未直接进攻,而是派人成功劝降了守城将领,不费一兵一卒便顺利入城。谢躬截击刘歆军遭遇失利,匆忙返回邺城。但他不知邺城已被吴汉占领,刚一进城便被吴汉杀死。
此后,吴汉每逢作战,必然冲锋陷阵,帮助刘秀扫平了河北地区的多股势力。刘秀在扫平河北之后建立了东汉政权,吴汉因功受封大司马,统帅全军。
刘秀称帝第二年,以吴汉为统帅,开始了统一全国的战争。吴汉从此迎来了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从公元26年到公元30年,吴汉征讨关中,5年之间平定了东方诸郡,收降士兵保守估计达20万。期间,为了振奋士气,吴汉多次带伤作战,虽然也有败仗,但最终都以反败为胜告终。
平定关中之后,吴汉又于公元32年跟随刘秀西征,将隗嚣围困于城内,但因久攻不下,军粮短缺,攻伐陇右最终以失败告退。
三年后,刘秀开始了平定蜀地之战。吴汉统军向公孙述的成家政权发起进攻,并于次年大破公孙述的大将,占领广都。随后吴汉兵临成都。
不久,刘秀书信告诫吴汉:“成都有10万大军驻守,切勿轻敌,一定要拖住对方,让其疲惫,待其精疲力竭之时才可进攻。”
然而,求胜心切的吴汉并未听命,让部将刘尚以万余人马驻守广都,自己则率领2万兵力进逼成都。
刘秀听闻后大惊,立即下令让他返回。因为公孙述一旦分兵,一面牵制吴汉,一面进攻刘尚驻守的广都,那么吴汉将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不得不说,刘秀的军事水平确实厉害。
第346章 第一位西天取经
【首次西天取经居然是由他下令完成的,治理黄河,通西域,政治手腕很硬#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是下令西天取经的首位皇帝,42章经自此传入中国。他通过强硬的政治手腕创造了久违的繁荣局面:治理黄河1000多里,使其900多年未曾决堤;争夺西域,击败匈奴,让与汉朝绝隔65年的西域得以复通。此人便是东汉初期的第二位皇帝——汉明帝刘庄。
刘秀建立东汉的第三年,与光烈皇后阴丽华生下了第四个儿子刘庄。少年时期的刘庄聪明睿智,深谋远虑,10岁便已通晓《春秋》。
公元39年,光武帝刘秀下令清查田地及人口数量,并以“度田不实”之罪诛杀了多位官员,引发了系列武装反抗,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度田事件”。
期间,一个不明来历的人物向陈留官吏递交一封书信,上面写有“河南及南阳不可问”,还留有“关闭”二字。陈留官吏便把此书呈交给光武帝,但光武帝也很疑惑“不可问”的原因。
年仅11岁的刘庄向光武帝提出自己的看法:河南是当今的帝都,南阳是皇帝的帝乡,有人以此警告官员不可不察,此书恰恰说明两地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刘秀于是听取刘庄的分析,彻查真相,果然如此。自此以后,刘秀更加青睐刘庄。这也说明刘庄极具政治天赋。
4年后,有人起兵造反,占据了元武城。刘秀便派出大将臧宫等人率兵围剿。然而,叛军虽被围困于城内,但因粮草充足,臧宫始终无法攻克。
就在刘秀与众臣商议破城之法时,15岁的刘庄献策,主张臧宫不要围城太紧,应该给叛军留出突围的机会。
刘秀再次听取刘庄的建议,叛军果然分散突围,最终全被臧宫消灭。凭借这一出色表现,刘庄被刘秀立为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