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还让桓荣成为太子少傅,刘庄在桓荣的教导之下,学通《尚书》,并且非常尊敬这位老师。
继位之后,刘庄不仅经常亲临太学,而且每到府门之前都要放下皇帝的派头,下车步行,甚至还会按照师生的礼仪就位听讲。桓荣去世之时,刘庄更是脱下皇帝的衣服,亲自送葬,堪称尊师的楷模。
刘庄继位之后,展现出十分强硬的政治手腕。首先表现在严防外戚。他一改光武帝时期的柔道,所有舅舅的官职最高不过九卿。后妃的外家凡有显贵者,都要裁掉一人充当庶民看门。
就连刘秀的女儿想给儿子求个郎官,刘庄都是宁愿拿出1000万钱送给外甥,然后拒绝对方的请求。
他又根据光武帝生前的意思,划出二十八将于云台,但对自己的岳父马援却不予收入。
其实这是在告诉满朝文武,自己的目的就是要限制和约束外戚。所以刘庄一朝从未出现外戚干政的情况。
其次,刘庄对官员的严苛程度在两汉的所有皇帝当中并不多见。曾有一名小吏误解了西域贡品的数量,刘庄查明账本之后,便亲自持杖责打小吏,直到有人求情方才息怒。
而面对一名小吏的过错都要亲力亲为的刘庄,对待位高权重的大臣则是更加严厉,尤其是对倚仗权势、作威作福的外戚和大臣。
比如既是功臣子弟,又是外戚之家的窦林,因为贪赃枉法被刘庄下狱致死。就连功臣窦融也因管教不严而遭到罢官。
再次是限制以及打击宗室,尤其对待同姓诸王比较严格。比如自己的10个儿子虽然均被封王,但他们的封地相比于西汉时期就要小得多。
刘疆是光武帝的长子,曾是东汉的开国太子,后因母亲被光武帝疏远而主动让位。刘庄的母弟刘荆便在刘庄执政期间诬告刘疆造反。而刘疆根本没有篡位之心,刘庄得知此事后,不但没有追究,甚至只字不提。
刘荆因此惶惶不可终日。为了保密,刘荆继续四处撺掇造反之事,结果又被告发。刘荆因为过于害怕,刺头入狱。但刘庄依然没有追究,可是刘庄越是如此,刘荆就越发害怕,最终在惶恐之下自杀身亡。
还有楚王刘英也曾造反,刘庄看在两人关系曾经不错,不忍诛杀。
但在之后发现了与刘英共谋的人员名单,其中既有大臣也有诸王,刘庄于是大兴牢狱,株连多人,满朝文武为之震恐。
刘庄对待公卿大臣虽然严苛,但对待百姓却非常仁慈。他曾多次下诏减免赋税和徭役,还让官员劝课农桑,治理虫灾,甚至还把公田赐予贫民。
自己则提倡节俭,反对奢侈。而且刘庄还是东汉第一位亲耕藉田的皇帝,曾在公元61年下诏亲耕。
在西汉平帝时期,黄河决口泛滥,但因战乱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刘庄于公元69年派王景治理黄河。
王景随后带领10万士卒和百姓,克服各种艰难,修筑了1000多里的黄河大堤。黄河在此后的900多年很少决堤,这成为刘庄执政的重要政绩。
而且各种惠民政策也让东汉初期的2000多万人口,在经过刘庄20年的统治后,激增为3400万。
这种繁荣局面与之后的汉章帝统治合称“明章之治”。
在光武帝重建汉朝之后,匈奴分成了南北两部。南匈奴因为主动归附被刘秀册封,北匈奴则一如既往地与汉朝对立。
又因刘庄执政时期与北匈奴对峙,导致早已归附的南匈奴也有所动摇。刘庄于是与匈奴重新开战,同时与北匈奴对西域展开争夺。
公元73年春天,刘庄令窦固和耿秉等人出击北匈奴,耿秉在天山大败北匈奴。
班超又率三十六人先后击败了亲北匈奴的莎车、龟兹等国。北匈奴又在一年之后在今天的XJ巴里坤湖大败。
东汉重置西域都护,与汉朝绝隔65年的西域至此复通。刘庄为后来彻底消灭北匈奴和控制西域打下了基础。
有一次,刘庄梦见一个高大的金人头顶闪烁着白光,降临于宫殿。梦中的刘庄正要开口询问,金人便腾空而起,向西方飞去。后来有位博士告诉刘庄,梦中的金人可能就是西域的佛陀。
刘庄于是派人出使天竺,问佛道法,史称“永平求法”,这是中国与印度的首次直接往来。
使者最终从天竺求得《四十二章经》。由于佛经是由白马驮回,汉明帝便在洛阳建立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庙——白马寺。
可惜上天过于吝啬一位明君的寿命,刘庄年仅48岁,便中年离世。
【全真教丘处机其实是真实存在的,成吉思汗都要称呼他为真神仙#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是《射雕英雄传》中的一流高手,全真七子之一。但在真实的历史中,他的修为远比武学成就高深。
74岁高龄时,他远赴西域,跨越3万多里劝止杀戮。成吉思汗称他为“活神仙”。此人便是全真教掌门长春子丘处机。
在《射雕英雄传》中,丘处机被描绘成一位武功高强、性格豪爽的道士。他与江南七怪之间的恩怨情仇,以及他与郭靖之间的师徒情深,都是小说中的重要情节。
但在真实的历史中,丘处机并非以武功著称,而是以其深厚的道行和慈悲的心怀闻名。
丘处机自号长春子,自幼失去双亲,经历了诸多人间辛苦。他从童年时期就向往修炼成仙,这种向往可能源自他对超脱尘世的渴望,以及对道教教义的认同。
据说,丘处机为了磨练自己的意志,曾经多次将铜钱从石崖上扔进灌木丛,然后一次次坚持寻找。
通过这种方式,他锤炼了自己的意志和身心,展现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
据历史文献记载,丘处机在19岁时便出家修道,独自在昆嵛山石门峪开始了苦修生活,目的是修炼成仙,解脱轮回之苦。
当时,王重阳的学识和修行境界已经享有很高的声誉。丘处机有幸与其相见,王重阳认为他非常人,于是将他收为弟子。
虽然最初丘处机并未直接拜师,但王重阳对他的勤勉好学和虔诚敬仰表示赞赏,这也为丘处机的最终拜师打下了基础。
在跟随王重阳的日子里,丘处机被其深厚的道教理论和修行实践所吸引。这种密切的师徒互动加深了丘处机对王重阳的敬仰和信任,最终他决定正式拜师。
通过王重阳的悉心教导,丘处机迅速领悟了全真教的精髓,不仅学习了全真教的内丹修炼之法,还深刻领悟了道教思想中的“无为”和“亲亲”等理念。他的修行天赋令王重阳赞叹不已。
王重阳羽化后,丘处机在陕西盘溪洞内苦修6年,后来又在龙门山精修7年。
随后,他继承王重阳的遗志,广收门徒,以山东半岛为中心,积极传播全真教的教义,并致力于全真教的发扬光大。大约在1208年至1214年之间,丘处机创立了龙门派。
这一信息主要来源于道教相关文献,但无法给出具体的时间。龙门派是全真道传承的主要教派之一。
通过广发度牒、建立宫观以及社坛讲道等方式,丘处机使全真教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从一个小众教派发展成为北方地区的第一大教派。
金国与南宋都曾先后派遣使者邀请丘处机,但他皆不应召。除了传教之外,丘处机还致力于著书立说,以文字的形式将全真教的教义和思想传承下去。
例如《大丹直指》等书籍,系统地阐述了道教的基本理论和修行方法,为后世的道教修行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根据《长春真人西游记》等史料记载,成吉思汗于公元1219年派遣使者邀请丘处机。丘处机这次积极应召。尽管已经74岁高龄,但他毅然决定带领弟子长途跋涉会见成吉思汗。
他从山东境内出发,沿途经过河北、内蒙古、XJ、中亚,最终在阿富汗的昆都士山西北见到成吉思汗,全程大约35000里。这一数字不仅展示了丘处机此次行程的艰辛和决心,也体现了成吉思汗对他的重视和召见的紧迫性。
当成吉思汗在八鲁湾行宫见到丘处机时,表现出了极高的敬意。他向丘处机询问长生与治国之道。
丘处机却实事求是地回答无法长生,但他向成吉思汗传授了道家养生之术,并讲解了治国理政的道理,主要倡导“清心寡欲”和“敬天爱民”的理念。
成吉思汗对丘处机的智慧和品格深感佩服,因此尊称他为“活神仙”。他不仅采纳了丘处机的建议,减轻了对民众的剥削和压迫,还赐予丘处机掌管天下的权力。
通过丘处机与成吉思汗会面的结果来看,“活神仙”这一称号不仅体现了他在道教修行上的高深境界,更加彰显了他对社会的卓越贡献和广泛的影响力。
他那慈悲的心怀、非凡的智慧以及坚韧的精神品质,都使他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楷模。
那么,为什么成吉思汗会如此欣赏丘处机呢?其实除了丘处机本身的道行和智慧之外,更重要的是他顺应了当时的历史潮流。
因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蒙古帝国正处于崛起之中,成吉思汗急需一种能够稳定人心、巩固统治的思想武器,而丘处机所倡导的道家思想正好符合了这一需求,因此得到了成吉思汗的高度重视。
丘处机为何拒绝金国和南宋的邀请,却不远万里与成吉思汗会面呢?其实,这是因为丘处机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敏锐洞察。
无论是混乱的金国,还是软弱的南宋,都不是未来的主角。与这两国合作完全没有前景可言。出于对全真教未来发展的考虑,他必须为教派的生存发展负责。所以,他选择与更有潜力的蒙古力量合作。
除此之外,还有个人的信仰与追求。丘处机作为一位道士和思想家,他更倾向于追求道教思想的传播和全真教理念的推广,而不是参与政治斗争。
第347章 沙盘战法
而金国在晚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南宋则是长期偏安一隅,不思进取。
这些因素导致丘处机对这两个国家失去信心,从而拒绝他们的邀请。
丘处机对道教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首先,他通过广收门徒、著书立说等方式推动了全真教的发展。其次,他以卓越的修行境界和慈悲心怀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他致力于慈善事业,帮助贫困百姓渡过难关。
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道教慈悲为怀的精神内核,也为道教赢得了更多的社会支持和认同。此外,丘处机在医学方面也有杰出的贡献。
他在《摄生消息论》中根据季节变化指导人们调养身体,在《大丹直指》中介绍了修炼内丹以达到养生的方法。这些贡献都在道教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尽管小说中的丘处机与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存在一定差异,但金庸先生通过艺术创作,将丘处机的形象更加生动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上了这位传奇人物。
【他是华夏历史上首位用沙盘作为演练作战的人,一起来看看他传奇的一生#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是中国历史上首位使用沙盘作战的人物,也是东汉开国的传奇将军。他散尽万贯家财,从容投军,西破陇右,南征交趾,为国征战,戎马一生。然而,这位战功赫赫的人物却未能列入云台二十八将之中。他便是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
马援出身于一个具有深厚军事背景的家庭,关于他的先祖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他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后代,后来子孙以“马”为姓;另一种说法则认为他是归附的匈奴人。不过,多数史料和研究倾向于前者。
马援12岁时父亲去世,年少的他便怀揣着远大的志向,不愿局限于一隅之地。他曾担任过一个负责督察信箱和宣达教令的职位,但在一次押送重犯的任务中,因私纵重犯而逃亡北地郡,从此开始经营畜牧业,并积累了一定的财富。
他所拥有的牛马数量多达几千头,部族有数万户。尽管马援积累了大量财富,但他却慨然长叹道:“凡在农牧商业中获得的财产,贵在能够救济他人,否则不过是个守财奴。”于是,他将所有的财产分给了兄弟和朋友,自己则穿着羊皮裤,过着简朴的生活。
在王莽衰败、各方势力割据之际,王莽的堂弟王林担任了魏将军,积极招募英勇之士。马援于是放弃事业投军,并且得到了王林的重用。
然而,随着新莽的迅速灭亡,马援不得不逃往凉州躲避战乱。之后,他准备选择一个有实力的军阀作为依靠,于是通过自己的才能得到了陇右地区割据势力首领隗嚣的高度重视,并被委以重任,参与到重要的决策中。
公元25年,公孙述在属地自立为帝。隗嚣为了联合其他军阀对抗更强大的势力,需要了解公孙述的实力和意图。在多个独立政权并存的情况下,隗嚣需要判断与哪一方合作更为有利。
恰好马援与公孙述原本就有交情,他们都是扶风人,因此马援被派往属地打探虚实。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公孙述竟然端起了皇帝的架子,先是以皇帝之尊陈列卫士,之后才召见马援。见面之后,公孙述又草草交谈几句,这让马援非常气愤,他随即返回并决定让隗嚣归附刘秀。
之后,隗嚣与刘秀达成合作,马援率先带领家人前往洛阳。然而,远在陇西的隗嚣受到部将的蛊惑,意图割据陇西,自立为王,对汉朝的忠诚开始动摇。
马援于是多次致信规劝,但隗嚣却误解了马援的意图,认为马援已经背叛了自己,最终公然举兵反抗刘秀。
面对这样的局势,马援迅速向刘秀提出了平定隗嚣的策略。刘秀对马援的建议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立即付诸实施,委派马援统领5000兵马前往陇西地区。
不过,马援并未急于展开军事行动,而是采取分化策略,通过游说的方式瓦解对方的势力。
他首先接触隗嚣的部将高峻和任光,以汉朝使者的身份与他们进行了深入交谈,不仅详细阐述了汉朝的强大与稳定,还指出了跟随隗嚣叛乱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高峻和任光也因此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
除了与隗嚣的部将进行交涉,马援还积极联络当地的羌族首领。他深知这些羌族首领在地方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因此希望通过他们进一步削弱隗嚣的势力。
在与羌族首领的会谈中,马援展示了汉朝的宽容与强大,同时也表达了希望与他们和平共处的愿望。
在他的努力下,隗嚣集团内部出现裂痕,一些原本忠诚于隗嚣的将领和士兵开始动摇。
在这样的背景下,马援看准时机向隗嚣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他利用隗嚣集团内部的矛盾,采取快速灵活的战术进行打击。汉朝军队犹如猛虎下山一般扑向隗嚣的军队。马援最终通过巧妙的策略和出色的指挥,成功平定了隗嚣集团。
此战期间,马援还创造了战争史上“堆米为山”的创举。刘秀在进兵期间有些犹豫,马援于是命人取米,在刘秀面前堆起山谷沟壑等地形地物,然后以此详细指点山川形势,标识各军进退往来的道路,同时透彻地分析了战局,向刘秀阐述了自己的战术设想,帮助刘秀更好地理解和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刘秀对马援的“堆米为山”大加赞赏,感觉敌人仿佛就在眼前一样清晰。
马援最终通过此战一战成名。汉军占领了天水的16座属县,隗嚣军主力基本被汉军全部消灭。
马援被任命为太中大夫。“堆米为山”不仅体现了马援的军事才能和智慧,还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使用军事沙盘的创举。这一方法使得战场上的形势一目了然,为主帅提供了形象直观的决策依据,也对后世的军事战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东汉末年开始,塞外羌族不断侵扰汉朝边界,甚至趁着中原混乱之际入居内地,占据了京城一带属县。这种侵扰行为严重威胁了汉朝的边境安全和稳定。
马援因此又被任命为陇西太守,主要负责平定西边的叛乱。公元35年,马援率领3000兵马大破羌族,通过奇袭的方式杀敌甚多,降服了大量的羌族士兵,成功稳定了中国西北边境。这一战使得青海地区并未落入异族手中。
为了更好地治理边境地区,马援还建议朝廷返回俘虏的羌族人民,并为他们安排管理,修建城市,发展农牧业等举措,以共同开发边境地区。
这些措施为民族团结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在战斗中,马援往往身先士卒,甚至在一次战斗中被飞箭射穿腿肚。
然而,马援并未因此退缩,而是坚持战斗在第一线。马援不仅勇猛善战,还特别慷慨仗义,每当获得封赏之后,他都要把拿到的赏赐毫不保留地分给部下。这种慷慨仗义的精神,也赢得了部下深厚的敬意和拥护。
公元42年,马援南渡江海,进行了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军事行动。他被任命为伏波将军,南征交趾,平定叛乱。他率领2万士兵和2000艘船只,长驱直入上千余里。在晋西一带,他数次击败敌军,斩杀叛军首领,并将其首级传送到洛阳。
随后,他又进击并打败了飓风,一共斩服了5000多人,最终平定了越南地区。在平定叛乱后,他修筑城郭,开渠引水,浇灌田地,还参照汉律修订了当地的法律,普及法律知识,大大减轻了当地越人和汉人的矛盾。
6年后,武陵地区的五溪蛮发生暴动,威胁到了东汉王朝的南部边疆稳定。此时的马援虽然已经62岁,但他依然心怀国家,于是再次主动请征。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勇气,他成功平定了五溪蛮的叛乱,维护了东汉王朝的统一和稳定。
可惜的是,云台二十八将当中并未出现这位传奇将军的身影。原因在于汉明帝刘庄执政期间坚决拒绝外戚干政,而汉明帝的皇后正是马援的女儿。为了向众人传达决心,汉明帝并未把马援列入云台二十八将之内。
【金庸武侠王重阳是否真实存在,全真教在神雕侠侣中为何被黑的很惨#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是金庸武侠中的武学奇才,真实存在于历史之中。他在“活死人墓”下修炼悟道,其妻子风姿飘逸绝伦。在财主周伯通的资助下,他创立了教派。此人便是全真教的开山始祖王重阳。
那么,真实的王重阳究竟是怎样一位人物?为何《神雕侠侣》中的全真教会被“黑化”得体无完肤?
在《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中,王重阳是全真派的创始祖师,全真七子的师傅,老顽童周伯通的师兄,武功造诣深不可测,堪称当时天下第一。然而,这些人物并非金庸先生的虚构。
公元1112年,正值宋徽宗执政的北宋时期,王重阳出生于陕西咸阳。他原名王喆,字知明,后改名王嚞,字德威,号重阳子。他在少年时期热爱读书,后来考中进士。
王重阳虽为儒生,却非常善于骑射,堪称文武双全。在他18岁到25岁期间,他曾应试礼部,但未考中。26岁时,他再次应试并考中甲科。这也说明王重阳的武艺在历史上确实出众。然而,心怀大志的王重阳却仅担任了一个蒸酒小吏,最终愤然辞职。
在金庸小说中,王重阳因愤恨金兵侵犯中原,所以动用亲人耗时数年兼程,主要用于暗藏兵器和粮草,建造了一座隐居之所。不过,最后一举失败,他隐居于此,自称“活死人”。
其实,“活死人墓”确实存在。王重阳辞官后的1159年,也是南宋时期,中原地区早已被金人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