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石崇因被晋武帝器重,屡次升迁,先后担任过散骑常侍和侍中,这两个官职均为朝廷重臣。晋武帝的傻儿子司马衷继位后,由于其能力有限,大权掌握在其他大臣手中。
而石崇作为朝廷重臣,却在此时被调任为荆州刺史兼南蛮校尉。至于何种原因,史书并未明确指出。
不过石崇当时很有可能得罪了太傅杨骏。司马衷继位时,杨骏作为辅政大臣掌握了极大的权力,但他的专权行为引起了部分朝臣的不满。石崇作为当时的朝廷大臣极为担忧,于是直接向杨骏提出了“与四海共治”的建议,主张政治权力的分散和共享,反对杨骏一人独揽大权。
杨骏也非常清楚自己的名声,为了讨好众人,便普遍给大臣加封进爵。结果此举遭到了石崇的再次反对。
由此便能看出两人的分歧。因此,石崇被杨骏排挤出了权力中心。但此事也对石崇的未来产生了巨大影响。
西晋朝廷曾经明确下令禁止生活在南方的鸩鸟被带到北方,主要是因为鸩鸟的毒性极强,若被用于不当目的,可能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
石崇在任职荆州刺史之时,却把一只鸩鸟送给了司马衷的舅舅王恺,因此被人举报。幸亏有人帮他求情,才被司马衷免罪。
石崇经过几次政治挫折后,逐渐放弃了原本的道德观念,准备通过其他途径积累财富和获取权力。他发现荆州地区来往的客商众多,且都携带着巨额财物,于是决定抢劫客商作为获取财富的手段。
之后,石崇通过设置关卡和勾结强盗等方式公然抢劫,并在短时间内迅速积累起巨额财富。虽然历史文献中没有具体记载抢劫的确切金额,但通过他的个人生活和与王恺、杜预的情况就能窥见一斑。
《世说新语》记载石崇就连厕所都修建得华美绝伦,还准备了各种香水和香膏给客人洗手抹脸。
厕所之外,经常有10多名女仆侍候,事后这些女仆也都穿着锦绣服饰,打扮得十分艳丽。每当客人上过厕所,这些婢女就要把客人身上的衣服脱下,事后他们换上新衣才能出去。
曾有一位名叫刘氏的官员刚刚入厕,就匆忙跑出,以为自己误入了石崇的卧室。
为了征服王恺,石崇曾用紫丝布做成长达40里的围帐,而王恺则用预警布做成50里的围帐。
王恺用娇兰香料装饰房屋,石崇则用赤石脂装饰。王恺还曾拿出皇帝赐予的珊瑚树,石崇竟将其打碎,并拿出更多更高的珊瑚树让王恺挑选。
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石崇曾在洛阳城东北7里处打造了一处金谷园。他利用各种奇珍异宝装饰园子,其奢华程度甚至超过了皇宫。金谷园有着十分庞大的建筑规模,随着地势的高低,筑台凿池,楼台亭阁高低错落,迂回曲折,水声潺潺。
周围几十里内都有分布,楼、榭、亭、阁等建筑足以说明石崇拥有的财富已经远超常人的想象。而拥有了巨额财富的他,从此在仕途之路上也变得反反复复。
在当时的官场环境下,官员的腐败现象极为严重。而原本还是荆州刺史的石崇,却一跃成为了九卿之一的大司农。
后来,他因擅离职守遭到罢免,但对他这种拥有巨额财富的人来说并无大碍。没过多久,他又成为了九卿之一的太仆。公元291年,八王之乱爆发,石崇出任征虏将军兼徐州军士。但到达徐州之后,就因与徐州刺史争酒之事遭到弹劾。
结果刚被免职,他就通过人际关系成为了九卿之一的卫尉,并与24人共同巴结当时的权臣贾谧,号称“二十四友”。
9年后,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将贾谧诛杀。而作为贾谧同党的石崇本应也被杀,但石崇的侄子与司马伦有仇,结果石崇仅仅只是被免官职。当时,石崇有一位名叫绿珠的爱妾,此女相貌美艳,善于吹箫。
司马伦放过石崇之后,便向其索要绿珠,结果被石崇果断拒绝。
后来,石崇听说司马伦为了得到绿珠正在谋划将其诛杀,于是暗中联络淮南王司马允和齐王司马冏,准备一起诛杀司马伦。
结果司马伦事先得知,在金谷园将石崇包围。当时的绿珠以为是自己的原因才会导致如此局面,随即自杀。
石崇也没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认为绿珠不必自杀,自己最多只是流放交趾。可结果却被关在囚车里拉至东市。
这时的石崇才恍然明白,原来司马伦是以各种压迫手段逼其就范,然后将其置于死地,再夺取家产。
其中也包含更深层次的政治动机,比如借机揪出石崇身边的势力。石崇一家老小最终全部被杀。
对于石崇的结局,有人深感可惜,因为他是一位很有才华的诗人,流传下了非常有名的几篇作品。
也有人认为他是死有余辜,身为朝廷官员居然半路抢劫,生活方式更是奢侈无度。而且他还有极其残忍的一面。
他在宴请客人时有个美人劝酒的规矩,如果客人不喝或者喝不完酒,他就会下令把劝酒的美人杀掉。有一次他宴请了王导和王敦。
王导向来滴酒不沾,但为了不让美人被杀,便勉强将酒喝下。然而王敦能喝酒,却坚决不喝,结果石崇连续杀了三个美人。这种令人发指的行径显示了石崇的冷酷和残忍。
【十五岁就以两千人吗大败数十万大军的天才人物#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15岁便以2000士兵打败数十万大军,直接斩首敌方3万余人。曾经还在实战失败的不利局面下,扭转乾坤,最终取得胜利。
他一生忠心于佛主,尽职尽责。在充满杀戮与邪恶的五胡十六国时期,他几乎是个完美的存在。然而,为何仍有人将他归结为道德败坏之人呢?此人便是前燕名将慕容恪。
慕容恪是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族前燕政权慕容皝的第四子。由于母亲高世未能得宠于慕容皝,因此在15岁之前,慕容恪一直受到父亲的冷落。
直到15岁时,慕容皝在与慕容恪的几次对话中发现,他竟然每次都能说出惊世之言。这才开始重视这个儿子,并且把军队交给他指挥。慕容恪自此展现出了惊人的军事天赋。
谁也不会想到,一位毛头小子刚刚执掌兵权不久,便打下了一场惊世骇俗的战役。当时,后赵皇帝石虎发兵数十万,北伐前燕。
双方相持10余日后,后赵军队因无法攻克而撤兵后退。慕容恪趁机带领2000士兵出城追杀,结果正在后退的赵军阵脚大乱,最终惨败。慕容恪以少胜多,以2000兵力斩首对方3万多人,自此成为前燕的重要将领,并在此后参与了多场重要战役。
例如,他数次攻破侵犯焉耆的高句丽军,令其畏惧不敢再犯;大败鲜卑宇文部首领,并迫使其逃往漠北;生擒慕容仁,消灭了轰动一时的慕容仁政权;攻克龙口,使前燕控制整个华北平原;围困野王城,将准备背叛的叛军扼杀;解除前燕政权两面受敌的威胁;他还通过包围和震慑等方式收复了人心惶惶的令支。这些战役全部证明了慕容恪的军事才能。
其中,与冉闵的战斗被视为对慕容恪的巨大考验。当时,慕容恪率领5万大军南下,与北上的冉闵1万精锐步兵在魏昌相遇。
虽然慕容恪在人数上五倍于冉闵,但在与冉闵的交锋中,他一度实战失败,导致士兵士气低落。
然而,慕容恪最终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扭转战局,取得了胜利。从各大战役的最终结果来看,慕容恪可以说是每战必胜。
第350章 罗成和罗士信是同一个人?
在政治方面,慕容恪对前燕政权极为忠诚,从始至终没有半点僭越的想法。在慕容俊执政的第359年,慕容俊自知身患重病且时日不多。
他唯一担心的是太子慕容暐,因为在慕容俊执政后期,前燕内部已存在非常严重的矛盾,党争问题也特别激烈。
而且,慕容俊临终时,前燕外部还有东晋和前秦两大对手,他们一直虎视眈眈。此时的太子慕容暐年仅9岁,根本无法有效处理朝政。
慕容俊于是召见慕容恪,说道:“秦晋两国尚未平定,太子年幼,我有意效仿宋宣公,希望将国事托付给你。”
对于慕容俊的这一决定,有人猜测这是他对慕容恪的试探,但个人认为他对慕容恪还是相当信任的。因为在与慕容恪的对话中,他刻意提到了宋宣公。
宋宣公在临终之前,遇到的问题与慕容俊几乎一样:储君年幼,无力执政。于是他对弟弟说:“父死子继,兄死弟及,天下之通义也。”
意思是说,将王位传给弟弟是符合道义的。所以他把王位传给了宋穆公。但更重要的是,宋穆公在保证了国家的发展之后,为了感恩宋宣公的恩情和信任,最终又把王位传给了宋宣公的儿子。
慕容俊提到宋宣公,其用意应该是先把皇位传给慕容恪,等到国家全面稳定之后,再把皇位还给慕容暐。他的委托是非常真诚的,他通过宋宣公的故事表达了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信任,相信慕容恪能够更好地发展前燕,并相信他将来能把皇位传给儿子。
如果慕容俊没有提及宋宣公,不表达这份信任,那确实有些试探之意。
然而,慕容恪对慕容俊的决定坚决拒绝,表示:“陛下既然相信我能承担安定天下的重任,也应该相信我能更好地辅佐少主。”慕容俊听后非常高兴。慕容恪便在慕容俊去世之后总揽朝政。
太师慕舆根战功显赫,但对首席辅政大臣慕容恪的地位不满,企图通过搅乱朝政除掉慕容恪。
他首先试图撺掇慕容恪夺位,制造皇帝与慕容恪之间的不信任。但慕容恪并未上当,直接拒绝了慕舆根的提议,并表明自己对皇帝的忠诚。
此计未果后,慕舆根又试图离间皇帝与太后之间的关系,向太后谎称慕容恪等人准备谋反,建议太后诛杀慕容恪等人。但太后依然听从了皇帝的劝阻。
有人曾建议杀死慕舆根,但慕容恪考虑大局,认为皇帝刚死,此举对政权的稳定非常不利,于是选择忍耐。
然而,之后的慕舆根居然力劝皇帝和太后放弃中原地区,还都旧城。慕容恪得知后忍无可忍,于是密奏其罪状,并派人将慕舆根及其党羽全部诛杀。
此事更加说明了慕容恪的忠诚。他可以忍受慕舆根的各种陷害,但绝不能让慕舆根祸国殃民。如果皇帝听从他的建议,就意味着前燕放弃对关键资源的控制,而且会被视为退缩和软弱的表现,前燕的威望和国际地位将会严重下降,其他国家就会趁机对前燕进行军事侵略。所以,慕容恪杀死慕舆根是对前燕政权的极大保护。
此后,慕容恪出入任何地方都只有一名随从,身边从不增添卫士,就是为了证明他对皇权的忠诚。甚至在他病重之时,他依然担心慕容暐手中没有实权而深感忧虑。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无论是军事能力、政治水平,还是自身的人品,慕容恪的综合素质在五胡十六国时期绝对堪称顶尖,几乎没有任何污点。
然而,如果硬要在他身上寻找瑕疵,那就是与高句丽战争时的行为。
当时,慕容恪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成功突袭了高句丽的国都丸都城,并在攻克之后烧毁了高句丽王宫。
正在前线的高句丽国王得知消息后立即回援,并把慕容恪的军队团团包围。但慕容恪却表现得丝毫不慌。
因为在攻占丸都城时,慕容恪不仅绑架了国王的母亲,甚至还挖出了国王父亲的尸体。所以在被高句丽大军围困时,慕容恪便以此作为筹码逼迫高句丽国王让步。
在当时的战争策略中,绑架敌人的父母确实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战术,意在迫使敌人投降或做出某种让步。
但在注重孝道和崇拜祖先的文化中,这种行为会被视为极其严重的冒犯,尤其是挖人祖坟,在道德伦理上更是极端且不道德的行为。
因此,慕容恪的这一行为确实有损道德形象。但在充满杀戮与邪恶的五胡十六国时期,他的综合素质已经算是非常不错。
【历史真是的罗成竟然是隋唐最年轻的英雄好汉,十四岁就已经是战场猛将#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的历史原型并不逊色于小说的描写。在小说中,他有着“冷面憨腔”的称号,而在现实中,他是隋末唐初最年轻的英雄。
14岁时,他就能负重100多斤飞身上马,且智勇双全。年仅十八岁时,他便因功受封唐朝的至高爵位。此人便是隋末唐初的少年猛将罗士信。
在小说中,罗成家世显赫,出身高贵,相貌英俊潇洒,性格孤傲高冷,凭借精湛的枪法和高强的武艺,得到了“冷面寒枪”的称号。
然而,罗成并不存在于真实的历史之中,其原型被普遍认为是隋末唐初的少年英雄罗士信。
罗士信出生于公元603年,隋文帝时期,是齐州历城(今SD省JN市历城区)人。不过,他并非小说中所描述的身世显贵。根据史书记载,他忠厚耿直,少年时期便勇力过人。史书对其少年时期的英雄事迹还有详细记录。
隋炀帝执政时期,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导致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公元611年,山东与河南等地发生特大水灾,淹没30余县,民众生活更加困苦。在如此艰难的背景下,王薄在长白山正式举行起义。隋朝大将张须陀奉命征讨。
罗士信趁此机会见到张须陀,并请求从军征战,当时他年仅14岁。不过这里有个争议:此事发生在公元613年,按此计算,罗士信当时应为10岁,但文献资料却记载为14岁。
无论如何,在张须陀眼中,罗士信还只是个毛头小子,连穿戴盔甲的力气都没有,又何谈上阵打仗。为了证明自己,罗士信当面穿上了两副盔甲,并且还能身挂长剑飞身上马。
隋唐时期,铁甲的重量一般在28~35公斤之间,罗士信一次身穿两副,至少负重56公斤,即便如此,他还能非常灵活地行动,可见这位14岁的少年有着怎样的体魄。张须陀也因此对罗士信的表现赞赏有加,随即令其出征。
不久,张须陀与敌军在北水开战。罗士信在战场上的表现完全不像14岁少年所为。对方刚刚列阵,他便挺身而出,一时间数人倒地,其中还有一人被他摘掉头颅。
为了威慑敌军,罗士信居然把敌人的头颅抛向空中,然后用长矛将空中的头颅插住,随后手握插着脑袋的长矛在敌方阵前行走,吓得对方不敢轻举妄动。
张须陀见状,趁机发起进攻,最终大破敌军。罗士信杀敌还有一个习惯:每杀一人,都要割下对方的鼻子,战后以鼻子的数量报取军功。
他也因此成为了张须陀手下的头牌战将,每一场战斗都有他与张须陀共同冲锋的身影。隋炀帝为了一睹二人的风采,还命画师画出了二人战斗的场面。
次年,卢明月率领叛军一路南下,直入驻鄂,并屯兵于郊外。随后,卢明月驻营30余个,兵力十分雄厚。张须陀再次奉命平叛。然而,此次战斗并不顺利。
他与对方对峙10余日后,粮草已尽,于是准备假意退兵,若敌方追击,再设下伏兵进行偷袭。然而,这项任务太过危险,无人敢于领命,最后还是罗士信和秦叔宝挺身而出。
随后,张须陀按照计划撤军,罗士信与秦叔宝各带千余人马隐藏于芦苇丛中。
卢明月果然率军追击。待卢明月大军走远后,罗士信和秦叔宝立即向其大营发起进攻,并各自斩杀敌军无数。最后,在贼军大乱之际,他们放火烧毁了30多处营垒。
卢明月得到消息后,立即撤回,张须陀则抓住机会进行反击,最终大败敌军,斩敌无数。卢明月仅带领几百骑兵逃走。罗士信和秦叔宝无疑是此战的最大功臣。
两年后,名将张须陀不幸战死。罗士信辗转多处,先是改投裴仁基麾下,然后又随裴仁基于公元617年归附李密。之后,李密被王世充打败,罗士信被俘,但王世充善待并重用他。
然而,王世充是个喜新厌旧之人,在彻底打败李密并获得更多将领后,便不再重视罗士信,甚至还夺走了他的战马,送给了侄子。于是,罗士信便于公元619年率领1000余人归附唐朝。
唐朝建立之初,王世充的势力范围在洛阳周边,相当于控制了运河中枢,是唐朝统一路上的重要障碍。于是,由李世民统兵向王世充发起了进攻。
交战期间,罗士信将王世充的儿子王玄应刺落马下,并险些将其杀掉,但因对方救援及时,未能成功。
罗士信随后又对千金堡进行围攻。在千金堡的战役中,罗士信并未强攻,而是让100多人假冒百姓,怀抱婴儿,然后趁夜去到千金堡城外传递虚假信息。这些怀抱婴儿的百姓诈称是由洛阳而来投靠罗士信的,却在途中没有见到唐军的营寨,结果找错了地方,来到了千金堡城外。
城内守军听到婴儿的哭声后,果真以为他们是逃难的百姓,于是对他们的讨论深信不疑,以为罗士信已经带兵撤离,所以决定趁此机会进行追击。然而,此时的千金堡周围已被罗士信布置妥当。守军刚一开城,就被袭击。
罗士信则趁机冲破城北,将守军屠杀殆尽。王世充的防线也因此彻底崩塌。18岁的罗士信因功受封绛州总管、谭伯公。
一年后,明水城被自称汉东王的刘黑闼猛攻。李世民率军救援,三次皆被阻挡。罗士信于是再次领军,带领200士兵突入城内进行守城。
然而,面对刘黑闼的猛烈进攻,他依然无力抵抗。外围的唐军也无法进行增援,罗士信最终失手被俘。但他面对刘黑闼的招降,宁死不屈,最终被刘黑闼杀害,年仅23岁。
——“罗成和罗士信居然是同一个人的嘛,小说里不是两个人吗。”
——“可惜了,看隋唐演义的时候,罗成被陷害,死的时候我失声痛哭。”
——“长得帅,有钱有家室,还有本事,这妥妥的天命之子,可惜,那个时候最不缺的就是天命之子。”
第351章 难得一见的恶魔
【恶魔,迦楼罗王,隋末唐初的第一反派#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是隋末唐初的食人恶魔。在带兵打仗时,他烧毁军粮,专以小儿为食,还声称肉人是天下最好的食物。他邀请的宾客,竟然只是备用的“食物”。
甚至仅仅因为一次小小的争端,他就会将对方几十人宰杀分尸。此人便是隋末起义军首领迦楼罗王朱灿。
朱灿是隋末唐初地方武装割据势力的军阀之一。然而,他的名字相比李密、窦建德、刘黑闼等人物,几乎无人知晓。
但这并非因为他的军事实力不足,而是他在历史上有着“禽兽不如”的名声,没有任何正面评价。明清之际的四大启蒙思想家之一王夫之曾评价他:无论是城市的存亡还是个人的生死,人吃人的行为都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朱灿的行为甚至不如虎狼,已经丧失了基本的人性。他被认为是一个残忍无道、丧失人性且罪恶滔天的历史人物。
在隋朝之前,也出现过人吃人的现象,但多数是因为军队军粮不足或饥荒天灾所致。例如,在西晋八王之乱期间,张方攻克洛阳后,掠夺了大量宫女作为军粮,一路从洛阳吃到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