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如西晋大夫司马越病死,其送葬队伍在宁平城被石勒的军队包围并屠杀,之后便出现了士兵割肉烹食的情况。
又或者在冉闵时期,由于连年战争和灾荒,百姓颗粒无收,结果发生了大规模的人吃人事件。对于这些情况,或许还能理解,但朱灿的行为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一范围。
他将食用新鲜活人作为一项极其残暴的嗜好,其血腥程度恐怕就连后赵时期的石虎都自叹不如。石虎是个公认的残暴人物,他将宫女盛装打扮后斩首,将洗净的尸体放在盘子中,还让人搜罗有姿色的女尼,将她们洗剥宰割后与猪羊混煮。
然而,朱灿与之相比却没有挑食的毛病,无论男女老少,只要是人,他都统统食用。
朱灿在年轻时曾任隋朝的颍川左司马。隋末大乱之际,他随军征讨起义军时逃亡,并在逃亡期间聚众作乱,随后自称迦楼罗王,拥有部众多达十几万人。
关于朱灿迅速崛起的原因,史料并无详细记载,但“迦楼罗王”这一称号很可能是他壮大势力的一大原因。这个称号也非常符合朱灿的吃人形象。
传说迦楼罗是佛教中的神话人物,因为恶龙掠走了它的母亲,所以迦楼罗成为龙的天敌,并以龙为食,每天都要吃掉一条大龙、五百条小龙。在中国文化中,龙被视为皇权的象征,而迦楼罗与龙的对立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朱灿反抗统治阶级的含义。
于是,为了迎合当时民众对改变现状和寻求新领袖的渴望,他很有可能借此名号诱惑民众,从而吸引和号召更多的支持者。
公元619年,朱灿的军队规模已经多达20多万人,而此时他军中已经出现了人吃人的情况。每攻破一个州县,他都会迅速转移,但在离开时并不带走还未吃尽的粮食,而是一把火烧毁。
他之所以不带走这些物资,是因为他带着可以行走的“军粮”——妇女和小孩。只要吃完粮食,他就会宰割妇孺并烧煮吃掉。
他还对下属说:“天下没有比人肉更好的食物,只要其他城里有人,就不必因为挨饿发愁。”
通过这句话就能看出朱灿的恶毒。他不仅不携带太多粮食,还以人肉作为诱惑,激发士兵破城的斗志,真是禽兽不如。
朱灿的这种行为并非随便说说。例如,当他到达南阳时,他邀请了几位北方的隋朝官员作为宾客。
结果在缺乏食物之时,这些官员及其家人就成了朱灿的食物,最后被全部吃掉。然而,朱灿不断征用俘虏的行为也导致了多个成军的背叛。
当地豪强起兵攻打他,多地人民纷纷响应。朱灿最终兵败溃逃,投奔了唐朝,被李渊封为楚王。
不久之后,李渊派遣散骑常侍段确去慰劳朱灿。由于段确好酒,在酒席间喝醉后与朱灿发生口角。当时段确讽刺朱灿吃人,还询问人肉是什么滋味。
朱灿则说醉鬼的肉如同吃了酒糟的猪肉。段确听后勃然大怒,破口大骂,结果他和几十名随从当场被杀,并且全部被煮熟,被朱灿及其手下分食。
此后,朱灿在唐朝已经无法立足,于是率人投靠了洛阳的王世充,并被任命为龙骧大将军。然而,在离开淯阳之前,他竟然将城中的百姓全部屠杀。
正如明朝小说家丁耀亢所评价的那样:“朱灿之恶虽满腹,但忠义之心长存。”
秦王李世民于公元621年向王世充发起进攻,王世充兵败投降,朱灿也随之被抓,最后在洛水之上被斩。百姓们纷纷以瓦石击打他的尸体,几乎堆积如山。
【李孝恭,一个人为大唐的统一贡献了一半的功劳,功绩不在李世民之下#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大唐的统一难道只是李世民一人的功劳吗?李世民固然功勋卓著,但他并非独当一面。实际上,另一位功臣李孝恭也为大唐王朝打下半壁江山,其贡献丝毫不逊色于李世民。他所征战的地域面积高达百万余里,此人便是排名于凌烟阁功臣第二位的李孝恭。
说到唐朝,李世民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确实发挥了核心作用。他
亲自参与并指挥了多场关键战役,成功平定了各地的割据势力和叛乱,为唐朝的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人们常常感觉唐朝建立初期似乎是李世民一人的战争。
然而,李孝恭所做出的贡献完全不在李世民之下。根据历史记载和估算,他的征战范围非常广阔,大约为唐朝扩张了一半的疆域,而李世民的主要行动则集中在北方地区。李孝恭则主要负责南方。
李孝恭出生于公元591年,是甘肃天水秦安县人。他的祖父李超是北周八柱国之一,父亲李安则是隋朝领军大将军。由于李孝恭和李世民的祖父是兄弟,因此李孝恭是李世民的堂兄。
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他有着良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长大后展现出沉着机敏、胆识过人的特点。
后来,在天下大乱之际,他跟随李渊起兵反隋。长安攻克后,李渊把目光投向了南方的巴蜀地区。
此地是唐朝统一的关键地区之一,控制巴蜀意味着切断了北方敌军的后方支援,对整体战局的影响至关重要。于是,李渊决定让李孝恭担任这一扩张任务。
当时,李孝恭并未直接动用军事力量,而是以重金笼络各地官员,最终使得30余州归降李唐。随后,他又听说朱灿残杀百姓,于是率军出击并大败齐军。
战后有人建议将战俘全部坑杀,但李孝恭认为,一旦传出唐军坑杀俘虏的消息,会对唐朝的声誉造成负面影响,并且可能导致其他敌军更加顽强地抵抗。
相反,通过善待俘虏可以向敌方传递出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唐朝是一个愿意接纳投降者的政权。于是,李孝恭将朱灿的部下全部释放。这一举措果然赢得了多个势力的相继归附。
当时,江淮一带的萧铣势力日益壮大。其领土范围不仅广泛,而且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兵力已达40余万。如果任其发展,将会对唐朝的统一进程造成更大的阻碍。于是,李孝恭被任命为夔州总管,负责建设水军。
要知道,李孝恭的军队多数为北方士兵,因此仅是选拔适合的士兵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何况在熟悉航海技术之外,还要训练战斗技巧和战术。然而,李孝恭从建造船只到完成训练,居然不到一年时间。
更加难得的是,面对占据各方优势的萧铣,李孝恭竟然以大胜告终。先是在清江口之战中成功击败了萧铣大将文世弘的数万精兵,缴获战舰400余艘。
随后,他又经过一系列战斗,成功攻占了萧铣的重要据点江陵,并俘获对方两位主要将领。
萧铣最终出城投降后被李渊下令斩首,而李孝恭则被任命为荆州总管,并在荆州施行了一系列造福百姓的措施。
后来,辅公祏突然叛变,不仅占据了重要地理位置,而且在丹阳称帝,拥有一定的军事实力。唐朝必须迅速平叛,李孝恭因此受命征讨,率领水军开赴九江。
公元624年,他与辅公祏多次交锋。期间,敌军将领冯慧亮坚守博望山不出,李孝恭则断其粮道,最终冯慧亮等部被打败,被杀死和溺死者达1万多人。
随后,李孝恭又采取诱敌深入之计,以弱兵引诱辅公祏的主力军队追击,结果辅公祏的主力遭到李孝恭提前布置的精锐部队的重击。至此,唐朝对江淮地区的叛乱基本平定。
根据史书记载,李孝恭总结了淮河以南、交趾以北、西至巴蜀、东到九江的广大区域,估算土地面积达到了百万多里。其作战难度可以说与北方行动的李世民不相上下。
比如,李孝恭需要应对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强大的敌军,同时还要处理民心问题。而李世民在北方作战,虽然地理环境相对简单,但面对的敌军也同样强大,且北方地区更具战略意义。
不过有一点,李孝恭所带领的将领在知名度和影响力上相较于李世民要稍逊一筹。除了军神李靖之外,身边几乎没有像秦琼和尉迟恭这样的人物
因此,自从隋朝大业末年起,李氏家族中除了李世民之外,唯有李孝恭能够独当一面。说他对唐朝打下了半壁江山,毫不夸张。他也因此被李世民排在凌烟阁功臣第二位。
李孝恭的晚年生活相当奢侈,家中舞女歌姬众多。当然,这种奢侈并非纯粹的挥霍享乐,而是用于减少他在政治舞台上的威胁。
因为在此之前,他就曾受到诬告并被相关部门追究调查。因此,在证明清白之后,他更加谦逊,从不居功自傲。
后来,为了表现自己淡泊名利,他甚至卖掉了自己的豪宅,最终于公元640年病逝。
第352章 一个失误,害了六十多名高官
【因为一个失误,声名具毁,名将马燧因为大意,让朝廷六十多名官员丢命#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因安史之乱被安禄山追杀,6年之后,50岁才开始建功立业。他凭借超乎常人的兵法谋略屡战屡胜,55岁时连续作战100多次,斩首万级。
然而,这位立下赫赫战功的唐朝名将却因一个失误断送了60多位朝廷重臣的性命,从此失去兵权,政治生涯陷入坎坷。
据传,马谡的祖先是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赵奢,因战功被封为马服君,其后代便以“马”为姓。马谡的祖父曾任开州万岁令,最后官至左右卫长史,还被追赠为工部尚书;他的父亲也担任过今无位郎将等多个职务。因此,马谡有着非常不错的家庭背景。
马谡出生于公元726年,他好学兵书战策,性格沉勇多智。他一生打过许多胜仗,史书记载颇丰。
在练兵方面,马谡很有一套,尤其注重细节。比如当时士兵的铠甲都是统一大小,他却要求工匠打造三种不同大小的铠甲,以适应不同身材的士兵,从而极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再比如,他和工匠一起研制了战车。这些战车平时主要用于装载器械物资,一旦遭遇突发战事,还能迅速组合成为临时城墙,增加防御。
除了注重细节之外,马谡每次安营扎寨都要开辟场地,进行严格的阵型训练。因此,他率领的部队战斗力很强。
马谡在为唐朝带兵之前,还在四处逃避追杀。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29岁的马谡因为不愿与安禄山同流合污,劝说官军归顺朝廷,结果事情泄露,贾巡被安禄山派人勒死,马谡虽然幸运逃脱,但安禄山派人四处追杀,他不得不频繁更换藏身之处,同时一直在寻找投身朝廷的时机。
经过6年的辗转,他终于得到泽潞节度使李抱玉的赏识,并在其麾下出任赵城尉。
此后的马谡,不论是面对回纥军队的胡作非为,还是压制仆固怀恩发起的叛乱,都处理得相当出色,因此得到李抱玉的推荐,多次升迁。他在地方任职时,治理有方,使得当地百姓得以安稳生活。
唐德宗听说马谡的能力之后,召见他,并任命他为商州刺史,兼任御史中丞。公元776年,汴州大将李灵耀反叛,唐德宗安抚不成,便派人讨伐,结果被李灵耀暗地勾结魏博节度使田悦打败。
于是唐德宗派出50岁的马谡和淮西节度使李忠臣共同出击。李忠臣还未见到叛军就被吓得准备撤退,幸亏马谡拦下,这才首战获胜。
之后,李灵耀挑选8000精锐组建了一支“饿狼军”,结果被马谡单独打垮。田悦于是派田悦领军2万救援李灵耀,一时之间战无不胜,包括李忠臣在内的多股官军接连失败,李忠臣只能向马谡求援。
马谡仅带4000人马出其不意,田悦因为毫无防备,全军覆没,只有自己驾马逃离。李灵耀得知战报后,也乞求汴州投降。至此,马谡平定叛乱,并把功劳让给了李忠臣。随后,他返回河阳练兵三年。
逃走后的田悦接替田承嗣带兵,假意归顺朝廷,伺机再战。马谡识破了田悦的诡计,并建议朝廷预先防备。
结果田悦果然反叛,唐德宗急忙下令马谡出兵,而这场战役也成为了马谡一生当中最经典的军事行动。当时,大军行军需要经过险要地势,贸然通过必然遭遇伏击。
于是,马谡利用田悦的自大心理,向其写信表示和谈。田悦以为马谡不敢开战,便答应了和谈请求。
马谡因此顺利抵达邯郸。田悦随后派出使者提出和谈条件,结果使者刚刚到达就被马谡斩杀。田悦发现上当,立刻设置了严密防守。
当时,马谡必须率先攻打侧方的田悦守将杨朝光,以防遭遇前后夹击。田悦便派出1万士兵支援,准备加强抵抗以消耗唐军。
马谡则分出一队兵马,并且下达死令,要求士兵在毫无退路的情况下奋力死战。最终,他成功击退田悦的援军。
杨朝光只能孤军抵抗,结果遭到火攻,战败被杀,唐军斩首活捉共计5800多人。唐军继续推进,田悦只能全军会战。
55岁的马谡亲自带兵接战100多次,最终斩首对方1万多级,缴获粮食30万石,相当于3600万斤。
战后,马谡展现出了作为将领的优秀品质。他在战前沉没江上士兵,并在战后对线沉默,分清了自己所有家财。唐德宗听说之后大加赞赏,便从国库拿出5万贯钱还给了马谡。
不过,此时与田悦的战斗还未结束,田悦的散兵与其它反叛势力相互呼应,依然采取坚守不战的策略,寻找时机。
马谡为了避免被对方牵制,准备速战速决,直接搭建浮桥渡河,越过其他障碍,攻打田悦的老巢。在随后的几天里,马谡故意给对方制造机会,他明知田悦不会出营,却每日都在营外喧嚣挑战,就是要让田悦摸清他的行动规律。
果然,田悦以为马谡次日还会前来挑战,便派出1万军队埋伏在营地周围,然后自己率领4万兵马悄悄渡河,再从马谡搭建的浮桥通过,绕到唐军的后方,以形成夹击之势。这一举动正中马谡下怀。
原来,马谡早已命人带着火种隐藏到了浮桥附近。结果,浮桥在田悦大军通过之后就被烧毁。
此时,田悦毫不知情,他还顺风放火进行火攻,以为这次必然能够一雪前耻。然而,原本旺盛的大火却突然熄灭。
原来,马谡早已把周围的荆棘杂草清理干净。再看田悦的大军长途跋涉而来,已经疲惫不堪,马谡随即趁势出击。
敌军4万人马瞬时溃不成军。本想原路逃走的田悦发现浮桥已成灰烬,最终跳河溺死的不计其数,包括将领在内的2万多人遭到斩首。史书记载,尸体堆积达30多里。
可惜的是,田悦这次又是侥幸逃离,并且再次得到其他叛将的帮助。唐德宗随即又派李怀光带领1.5万士兵增援马谡。
然而,李怀光有勇无谋,抵达之后不做休整,强行与叛军开战,最终战败。随后,田悦趁机挖开河堤,水淹唐军。
马谡被迫撤兵,此次平叛最终以失败结束。田悦等人各自称王,形成了武王勾结,意图颠覆唐朝的混乱局面。
此次平叛虽然略有遗憾,但并不影响马谡的战功。他在此战之后仅用27天的时间又解决了河中之乱,这对当时的唐朝来说非常重要。
然而,马谡接下来的一个过失却直接断送了他的政治生涯。
当时,马谡也是吐蕃眼中的目标之一。吐蕃准备假意结盟,在唐德宗与马谡之间制造矛盾。马谡出于对唐朝现状的考虑,轻信了吐蕃的伪善,并向朝廷力保对方结盟的诚意。
结果,马谡的疏忽导致了平凉结盟事件的发生。唐朝派王与吐蕃结盟的60多名官员和众多士兵遭遇伏击,损失极为惨重。
马谡最终因为这一严重失误被唐德宗夺了兵权,从此被迫成为政坛看客。
公元795年8月17日,马谡在长安私宅病逝,享年70岁。唐德宗为其辍朝4日,追赠太尉,并且刺史专武。
【孙悟空为什么是猴子形象,为什么姓孙,他在历史上是否有原型#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被称为齐天大圣,身怀绝技,拥有七十二变,护送唐僧西行历经八十一难,最终成为斗战胜佛。
然而,作为神话人物的孙悟空,竟在历史上存在两个原型。那么孙悟空的历史原型究竟是谁?他的“孙”姓氏又来源于何处?包括其外貌为何被设定为猴子形象?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
近日,游戏《黑神话:悟空》在国内火爆,同时也在国外引起了广泛关注。其同时在线人数已达数百万人,更是激发了国外玩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然而在此之前,竟有许多国外网友误解,以为孙悟空出自日本动漫《七龙珠》。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孙悟空不仅是中国名著中的神话人物,甚至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中还存在原型。
孙悟空这一人物出自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西游记》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创作的长篇神魔小说。
该小说以玄奘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讲述了孙悟空降妖除魔、历经艰险护送唐僧西行的故事。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孙悟空的人物原型非常感兴趣。正史中确实存在相关人物,不过孙悟空的原型并非一人,而是两个历史人物的结合与创造。他们分别是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石盘陀,以及唐玄宗李隆基时期的车奉朝。
先说车奉朝。车奉朝是北魏拓跋氏贵族,此人天资聪颖。唐玄宗天宝年间,他奉旨随使团出使罽宾。
不过,车奉朝并不拥有孙悟空那样的金刚不坏之身,刚刚抵达罽宾就因路途艰辛而卧病不起。由于病情严重,车奉朝无法跟随使团回国,于是留在罽宾。
病愈之后,他剃度为僧,之后学习汉语,游遍天竺各国,到访过许多佛家遗迹。
经过4年的游历,他决定归唐。途中因战乱滞留于西北边疆,又在龟兹居住了10年,方才回国。车奉朝成为唐朝有史记载的最后一位取经僧。此时的唐朝已是唐德宗在位。
车奉朝回国后,唐德宗御赐其法号“悟空”。
他随后开始弘扬佛法,并参与佛经的翻译工作,最终于公元812年圆寂,享年八十二岁。他一生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距离西安60公里处的嵯峨山,还有纪念悟空的悟空塔。
我们看到,车奉朝与孙悟空同样有着西行取经的经历。加之“悟空”这一法号,车奉朝被认定为孙悟空的人物原型之一。
不过,车奉朝与《西游记》中的西行时间并不完全相符。吴承恩只是借用了车奉朝的经历和法号,但为何要把孙悟空设定成猴人形态呢?
在神魔小说这类文学作品中,一个独特且引人注目的主角形象能够极大增加作品的吸引力。吴承恩设定孙悟空为猴人形象的灵感,很有可能来自于唐朝的另一个人物——石盘陀。
石盘陀是甘肃人,身份为胡人。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玄奘法师在西行取经路过瓜州讲经时,石盘陀作为听众之一深受感化,拜玄奘为师,并协助玄奘夜渡葫芦河、闯过玉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