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1年,张三丰114岁时再次回到武当山。然而,曾经修炼的地方已经因战乱成为一片废墟,于是他率领众人搭建草庐而居,自此创建武当派,并预言此山日后必大兴。
期间,他不仅在武当山传授道教经典和修炼之法,还创立了蕴含哲学思想的太极拳等武学技艺。
这些拳法强调内外兼修,注重武德培养,成为中国武术史上的瑰宝。在众多武侠影视剧中,张三丰一直是无人能敌的武林泰斗。
不过这些描写并非空穴来风,因为《明史》以及一些道教典籍中确实有他极强实战经验的零星记载。
他曾以单拳击杀贼寇百余,绝技名扬于世。当时张三丰已年近百岁,足见其武功之高。但他创立的各种技法主要用于御敌,绝非用于争斗。
据民间传说和蜀王朱春本人的文集记载,张三丰曾到成都劝说朱春入道,但被拒绝。此后他便行踪不明。不过有观点认为这是朱春杜撰,意在利用道教艺人塑造自身贤王形象,化解王府面临的谋反引发的政治危机。
明朝建立后,张三丰因其高深的道行和武学造诣备受推崇。明太祖朱元璋曾在7年的时间里三次派遣沈万三寻找张三丰,但两次避而不见,一次没有找到。
直到1392年,两人有一次短暂的相遇,这是张三丰最后一次现身的记载,此时他已145岁。
此后他便再无音信。明成祖朱棣也曾派人两次寻访,但均未实现。于是朱棣调集军民工匠30余万,耗时10年建成36庵堂和72岩庙等庞大工程建筑,以示对张三丰的尊敬。
关于张三丰的年龄一直是个未解之谜。曾有学者经过深入研究,认为张三丰卒于明代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享年212岁。这一观点在学术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也是较为广泛流传的说法。当然也有一些夸张的传说,认为张三丰活了700多岁。
张三丰一生拥有多个仙号。元朝皇帝赐封他为“三丰神仙”,明成祖朱棣敕封他为“体玄妙道大真人”,明熹宗封其为“飞龙显化宏仁纪世真君”,明宪宗特封他为“韬光尚志真仙”,明英宗则封他为“通微显化真人”。
【郭靖的原型居然有六位,其中一位竟然灭了七百多座城池#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要说金庸笔下的头号英雄,非《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莫属。这不仅是因为他高强的武功,更是因为他身上融合了多位真实历史人物的特质。
这些人物或踏遍半个欧亚大陆,一生攻克七百余城;或大义凛然,忠诚于自己的国家。而这些人物特质的结合,才是郭靖这位武侠人物的真实原型。
郭靖名字的来历并非杜撰。南宋时期确实有一位名叫郭靖的人物。史书对他的记载较为简略,但他是一位非常值得敬佩的人物。
南宋北伐期间,宋将吴曦担任四川地区的军事将领,手握重兵,却在与金朝对峙期间逐渐萌生了叛变的念头。
他开始暗通金朝,围困宋军,并试图出关请求金国封其为蜀王。当时,郭靖是四川江陵地区某位土豪的护卫队首领。
他因不愿背叛宋朝,便舍弃田地房屋,带领家眷和百姓顺江迁徙。得知吴曦的叛变行径后,郭靖无比愤怒,对弟弟说道:“我宁愿做赵氏王朝的鬼,也不愿舍弃汉人的身份。”随即跳江自尽。
金庸笔下郭靖的姓名,便是取自此人,以表现其大义凛然的爱国精神。不过,历史中的郭靖并无其他事迹与小说类似,也没有生活在蒙古的经历。
小说中郭靖跟随成吉思汗西征、立下赫赫战功的情节,则是取自一位名叫郭侃的历史人物。郭侃自幼被蒙古将领史天泽收养,经常跟随史天泽出入战阵,十分骁勇,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之后,他在蒙古帝国的西征中取得了辉煌战绩,足迹踏遍大半个欧亚大陆,一生攻克七百余城,因此被称为“东方天将军”。
据史书记载,他早年率军在新魏州打破四万金兵,并跟随速不台攻打西夏,迫使金元帅崔立投降。1252年,郭侃跟随旭烈兀西征,在征讨波斯的暗杀教团时,以五千人马击溃五万敌军,连下一百二十八座城堡,斩杀波斯大将。
之后,他继续西进,进攻黑衣大食国的国都巴格达,期间攻克三百余城,最终灭亡了有着五百余年历史的阿巴斯王朝。在征服沙特一带时,郭侃识破了当地将领假意投降的计策,成功击败敌军,拿下一百八十五座城市。随后,他又率军渡海进攻埃及等地,取得了显著战果。
元世祖忽必烈登基后,郭侃被任命为尚书,他提出陈建国后驻都城、立行台、兴学校等二十五策,以及平送的策略,这些建议被忽必烈接受并逐步实施。由此可见,小说中郭靖跟随成吉思汗西征的情节与历史上郭侃的经历相呼应,郭侃勇猛善战和智谋过人的特质也被金庸融入到了郭靖这一角色。
尽管小说中郭靖最终选择回归南宋,与历史上的郭侃有所不同,但他们的精神内核却几乎一致。
襄阳是中原地区的军事重镇。北方大军若能占领襄阳,便可顺江而下,威胁南宋的都城临安。郭靖镇守襄阳是小说中的重要情节,但在历史上镇守襄阳的将领并非郭靖,而是大将吕文德和吕文焕兄弟。吕文德长期活跃于抗蒙前线,与蒙古军队作战长达三十余年,多次成功击退蒙古军。
1237年,他率军支援安丰,成功解围;1242年,率领三千人的突击部队进攻蒙古人占领的汴梁城;又分别在1244年和1248年成功解围寿春和蕲州,并赶走了围攻的蒙古军队
。之后,吕文德开始镇守襄阳,凭借家族力量组建起了一支强大的吕家军,在襄阳防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吕文德在镇守襄阳期间犯下了重大战略失误:他允许蒙古军在樊城外设立市场,结果被蒙古利用,成为修建堡垒的掩护,最终导致襄阳的粮道被切断,这对襄阳的防御产生了严重影响。吕文焕早年跟随吕文德与蒙古作战,屡建战功,曾被封为中梁大夫。
1267年,他正式接手襄阳的防御任务。在长达六年的襄阳防御战中,他多次出击,试图打破蒙古军队的包围。
他曾率领万余骑兵和百余艘兵船前去袭击襄阳西北的蒙军万山堡造船基地,但不幸被蒙军打败。
后来,襄阳城无法与外界联系,吕文焕多次求援无果,他在成为孤城之后仍然坚守,展现了极高的责任感和忠诚度。
不过,由于形势所迫,最终在襄阳失守之后,吕文焕投降了元朝。尽管其投降行为在历史上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他在襄阳保卫战中的顽强抵抗。而吕氏兄弟镇守襄阳的事迹,其实就是小说中郭靖镇守襄阳情节的灵感来源。
郭靖身上还体现了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这些主要来自于张顺和张贵两兄弟。在襄阳被蒙古围攻的第五年,他们兄弟二人临危受命,带领三千民兵组成敢死队。在汉水水位大涨之际,率领船队从水路强行突入敌军重围,最终历经多次激战抵达襄阳城下。
只是张顺在战斗中不幸遇难,他的遗体被发现时,仍保持着怒目圆睁、英勇不屈的姿态。
张贵送去急需的物资和补给后,曾计划联络郢州的守将范文虎,约定南北夹击敌军,打通襄阳外围的交通线。然而由于范文虎未能如约接应,导致张贵在突围过程中被元军俘虏,最终不屈就义。
在《倚天屠龙记》中,也提到郭靖在襄阳破城时殉难的情节,这是金庸先生为郭靖这一角色安排的悲壮结局,彰显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气概。
通过郭靖这一角色,金庸先生讲述了六位历史人物的传奇事迹,将他们的精神和特质融入到一个虚构的人物中,使其成为了一个经典的武侠英雄形象。
——“那黄蓉,郭芙和郭襄都是谁?”
——“这还要问啊,肯定是虚构的啊,小说肯定要有虚构的成分啊。”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第355章 痴情女子
【一生都在痛苦中挣扎的女词人#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三观不合的婚姻会有多痛苦呢?朱淑珍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一切。
她多才多艺,却一生都在痛苦中度过。她是能和李清照齐名的词人,一生的情感皆以文字为媒,道出女人的五味杂陈。她的爱情在希望中破灭,又在绝望中消失,最终留下的只是一片灰烬。
与她的偶像李清照相比,她的人生显得过于苍白。她就是宋朝才女朱淑珍。本期视频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朱淑珍的一生。
朱淑珍,号幽栖居士,大约生于公元1135年,出生于烟雨蒙蒙的江南一个官宦之家。因此,她有机会学习读书写字。
小时候,她特别喜欢读李清照的诗词,觉得李清照的词很美,也很佩服李清照这个人。在她心里,李清照就像个大姐姐一样,让她很是向往。
少女时代的朱淑珍对未来充满憧憬,她希望能遇到一个才华横溢、风度翩翩的爱人,共赴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于是,她忍不住写下了《秋日偶成》:“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莫人。
此情谁诉?……”怀揣着对爱情的期待,她遵循父母的意愿,与一位小官员结为夫妻。
新婚之初,也曾有过短暂的欢愉。后来,她的丈夫去外地出差工作,心爱的人不在身边,她便开始给丈夫写信,信中却只是一些圈圈点点。
后来她的丈夫在书记家缝看见蝇头小楷,这才发现了这些圈的含义:“缺月不圆,易成孤伴;满月团圆,难得良缘。外圈大者为我,内圈小者为郎。他密密加圈,我密密知君意。脚底移时,心内煎时。化为灰烬,半为郎死。”
整首词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一句话:“我想你了。”她的丈夫看完心底也是一阵欢喜,次日一早就雇船回海宁故里。
然而,琴棋书画诗酒花的浪漫终究敌不过生活中柴米油盐酱醋茶。她的丈夫是个粗人,无法理解她内心的追求,认为她过于轻浮,只想着吟风弄月,不操持家务,一点也不贤惠。
夫妻间的言语难以相通,这段经由他人撮合而成的姻缘,仿佛沉重的枷锁,过去对纯真恋情的憧憬,如今化作深深失望。婚姻只剩下琐碎与无奈,曾经的浪漫幻想只能在梦境中寻觅。
期待中的良人已成过眼云烟,朱淑珍的情感无处安放,少女时代的美梦破碎,所有的情感都化为诗词:“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
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莫人。此情谁诉?……”接连用了5个“独”字,描绘出内心的孤寂,无不透露着她对生活的无奈与忧郁。她的婚姻生活并未能如他人一般幸福美满,反倒是充满了愁苦。
这样的折磨何时才是尽头呢?谁知她的丈夫居然在外另寻新欢,且常常酩酊大醉后回到家中,将卧室弄得狼藉不堪,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丈夫甚至对她动手。
她再也无法忍受这一切,只能带着行李回到娘家,从此他们开始了分居的生活,曾经的婚姻也逐渐走向消亡。
“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在娘家生活的这段时间,她遇到了另一位令她心动的男子。对婚姻已然失望的她,重新燃起希望。
这一次,她热情而大胆地投入到这段感情中:“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新欢入手愁忙里,旧恨离心忆梦中。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赏灯那得工夫病,未必明年此会同。”元宵节的短暂相聚显得尤为珍贵。
无需计较月色是否朦胧,她只需与情人共度甜蜜时光即可。朱淑珍与他手挽手欣赏西湖荷花,他们在湖畔漫步,感受着柔和的微风和细腻的雨水。此时她变得温柔如水,不再像以前那般忧郁,于是写下了《清平乐·夏日游湖》:“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
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如此看来,朱淑珍的人生其实也颇为坎坷。直到30岁,她才体会到初恋的滋味,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她渴望解脱,选择离婚再婚,此举令双亲大为恼怒,认为这样做有损家族尊严。要知道此时程朱理学正风靡天下,倡导“存天理,灭人欲”,女子需恪守妇德,纵然生活不顺,也需要坚守贞操。她与离婚在家无疑是挑战传统道德底线。面对他人的指责与父母的失望,她感到心寒意冷。
曾经的少女时代,她也曾怀揣梦想,满心期待美好的爱情,原以为会寻到一位能与她琴瑟和鸣的良人共度余生,可现实却是被一纸婚书与一个三观不同的人绑在一起,彼此之间从未真正理解对方。然而,枷锁难以挣脱,她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她坚决不再妥协,不再委屈度过一生。
既然心愿难遂,不如随风离去:“下楼来,金钱卜落;问苍天,人在何方?恨王孙,一直去了;詈冤家,言去难留。悔当初,吾错失口,有上交,无下交。皂白何须问,分开不用刀。
从今莫把仇人靠,千里相思一撇消。”相传朱淑珍于公元1180年郁郁而终,也有人说她为情所困,投河自尽。
无论真相如何,她的一生无疑是悲剧性的。如此多才多艺的女子,一生都在痛苦中度过,尽管曾有短暂的欢乐时光,但却饱受世人的责难,甚至她的亲生父母也未能真正理解她。
她离世后,她的父母毫不犹豫地烧毁了她的诗稿。幸运的是,她的部分作品得以流传于世,并由后人整理成册,名为《断肠集》。
【痴心错付三十年的恋爱脑#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是最痴情的恋爱脑,为了一份不存在的爱情,痴心错付30年。纵使沦落风尘,他却侠肝义胆,接济他人,不但精通音律、擅长歌舞,还能自编自演戏剧。他的书画艺术水平极高,作品被多家博物馆珍藏。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也曾称赞他:“兰房顾诸法重击,聚能习其运。”他就是秦淮八艳之一的马香兰。本期视频,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马香兰的一生。
马香兰,原名马守珍,金陵人,家中排行第四,人称“四娘”。她曾经是一个大家闺秀,但因家道中落,不得已进入了烟花柳巷。她既是画家,也是诗人,同时还是明代唯一能上演《北西厢》全文的人。此外,她更是能自编自演的戏剧天才。
马香兰的容貌虽不如陈圆圆那般惊艳,却能在竞争激烈的秦淮河畔崭露头角,位列秦淮八艳之一,靠的是她的个人魅力和才艺。她的性格豪爽侠义,视金钱如粪土,常常资助穷困书生、遭遇不幸的士人及周边贫苦百姓。
马香兰相貌平平,但气质超凡,聪颖机智,情怀广济。有人曾形容她神情开朗,灼灼如春日早莺,吐词流盼,巧思入意。随着名气越来越大,马香兰积累了丰厚的财富,于是决定自主创业,在秦淮河畔建了一座雅致的小楼,取名“幽兰馆”。
园中布满她钟爱的兰花。尽管事业有成,但马香兰内心仍感到很孤单。多年来独自在外闯荡的她无依无靠,无人倾诉衷肠,身边的姐妹们都依赖着她,而她却无人可以依靠。
直至二十四岁那年,马香兰遇见了心中所爱,这位才子名叫王稚登,曾因职场失意由京城来到南京。某日,他突然踏入幽兰馆,结识了马香兰。
两人因对书籍、音乐与美食的共同喜好而逐渐熟悉,王稚登也因此成为幽兰馆的常客。
随着时间推移,他们由欣赏转为亲近,每次离别都难舍难分。马香兰感觉遇见了真命天子,每次分别后总会对着镜子傻笑。然而,热恋中的她并未预料到,这个男子将耗费她一生的光阴。
一天,王稚登登门求画,马香兰心中窃喜,随即提笔画了一幅最擅长的兰花,还写了一首诗附上:“一夜幽兰一箭花,孤单谁惜在天涯。
自从写入银笺里,不怕风寒与暮霞。”她借此表达了愿与对方共度余生的心意。为了避免被误认为风流多情、水性杨花的女子,她又精心绘制了一幅断崖倒垂兰图,借此象征自身的纯洁无瑕。
才华横溢的王稚登岂会不懂马香兰的心意?然而,面对她的直率告白,他却选择了逃避。他避开了她热烈的目光,礼貌地道谢后带着画作离去。望着王稚登匆匆离去的身影,马香兰心中满是失落。此后,她默默珍藏这份感情,始终与王稚登保持友人关系,再也不提及婚嫁之事。自遇见王稚登后,马香兰感觉有了依靠,不再惧怕风雨。
她通过诗词多次向王稚登表达爱意,后来王稚登还帮助马香兰解决过牢狱之灾,两人感情更加深厚。
然而,当时文人雅士盛行侠气之风,作为明朝末期江南文坛领袖之一的王稚登自然也不能免俗。他们在内心深处与青楼女子保持距离,只愿谈情说爱,却不愿迎娶她们。王稚登对待马香兰的态度便是如此。尽管他一生娶妻纳妾,却始终未曾迎娶马香兰。
不久后,王稚登通过朋友推荐获得重返BJ的机遇。离别前,他特地向马香兰道别。面对王稚登的离去,马香兰心中百感交集。若此刻他肯开口,她定会毫不犹豫随他而去。然而,王稚登仅是深深凝视她一眼,便转身离去,徒留马香兰木然地送他的背影,依依不舍。
此后,马香兰深居简出,闭门谢客,思念如潮,难以平息。她提笔给王稚登写下一封情真意切的书信:“子衿之期,以不共举穷志。酒是消愁物,能消几个时?”不久之后,王稚登从京城铩羽而归,却未曾回到金陵,而是选择了绕道姑苏。
马香兰听闻后心如刀绞,独自前往苏州安慰心上人。即便王稚登再无情,也无法不对她动容。
自此,两人以兄妹之名往来,马香兰常常在苏州小住,与王稚登倾诉衷肠。他们的关系如此微妙,既无法名正言顺,又无法更进一步。
并非山水阻隔,也非生死相离,而是明明相爱却要伪装淡然。
马香兰这一等,便是30年。在这期间,她拒绝了众多追求者,只为等待王稚登。她曾作诗道:“时时对兰竹,夜夜集诗篇。韩语三江行,秋风一夜眠。
神归无可奈,终日望归船。”那年王稚登70寿辰,马香兰倾尽所有购置楼船,协助歌姬复排《北西厢》,亲自登台演出。
自上次相见,已有16年。王稚登手书描绘了那场热闹非凡的演出:“四座歌舞达旦,轻动一时,自夫差以来未有所见。”马香兰年过半百,深知青春不再,爱情也将消散。
她愿倾其所有,换片刻欢愉。这场盛宴看似完美无缺,实则耗尽了她毕生心血,也弥补了30年的遗憾和思念。而当时的马香兰已身患重病,预感到生命即将走向尽头。
她随王稚登北归,至苏州蛇毒时,她痛哭流涕,与王稚登深情道别。离别之后,王稚登生活如常,70高龄仍纳妾生子。
然而,他却无法得知马香兰在归途中所承受的孤独和绝望。
回归故土南京后,马香兰意识到生命即将落幕。她精心打扮,满客厅摆放最爱的兰花,静坐其中,与世长辞。历经一生等待,她仍未等到心中的那三个字。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智者不入爱河啊。”
——“人有生老三千疾,唯有相思不可医啊。”
——“我不是吃货,可这个名字,我一看就会想起马兰头。”
——“那你还说自己不是吃货?”
第356章 门阀世家是怎么形成的
【一口气看懂门阀世家#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本视频耗时 336个小时制作,用 26分钟来说清楚在唐朝之前,门阀士族为何强大到可以控制百姓、藐视皇权。
热播剧《唐朝诡事录》中多次提到范阳卢氏、清河崔氏、河东裴氏,这些究竟是些什么人呢?为什么人们听到这些名字就会肃然起敬?
那么本期视频,咱们就来聊聊这些让人敬畏的门阀士族。
中国古代达官贵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叫“阀”,右边的叫“阅”,经常用来张贴本户的功状。“阀”成了做官人家的一种标志。
因此,封建社会里世代为官的人家又称“阀阅门第”“门阀士族”或“世家大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