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第290节

  婚后,含山公主的生活主要遵循明代皇室女性“嫁从夫”的传统,随丈夫前往扬州生活。她褪去公主的光环,以尹家儿媳和妻子的身份开启全新生活。

  在扬州,含山公主恪守传统妇德,相夫教子,协助尹清处理家中事务,与当地官员家眷往来,展现出皇室公主的风范,逐渐融入扬州的生活氛围。这段婚姻也让她体会到民间生活的真实一面。

  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婚后仅数年,丈夫尹清不幸离世,年轻的含山公主成为寡妇。在古代,女子丧夫本就艰难,何况她还是公主,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

  但含山公主并未沉浸在悲痛中一蹶不振,她独自抚养子女,凭借坚韧的意志撑起家庭。同时,她与皇室保持着密切联系,依然受到皇室的关怀。

  靖难之役期间,含山公主的处境颇为微妙。作为建文帝的姑母,她与燕王朱棣是同父异母的兄妹。当朱棣攻入南京时,包括含山公主在内的皇室成员大多选择归顺。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即位后对这位妹妹颇为照顾,不仅延续前朝对含山公主的礼遇,还时常过问其生活状况。值得注意的是,尹清在永乐朝继续受到重用,这表明公主家族成功实现了政治过渡。

  此后,含山公主经历了多次皇位更迭,从朱棣的永乐盛世到朱高炽的洪熙短暂统治,再到朱瞻基的宣德太平,她目睹着朝代更替,国家不断发展。

  每一次新君登基,含山公主都会入朝朝贺,见证着宫廷礼仪的传承与变革。在宫廷的纷争与权力更迭中,她始终保持着谨慎低调的态度,不参与任何政治斗争,只是安静地守护着自己的小家庭,以旁观者的身份见证着皇室的兴衰。

  正统八年(1443年),含山公主迎来人生高光时刻。此时,她已是历经八朝的皇室长辈。当朝皇帝朱祁镇对这位辈分极高的姑奶奶尊崇有加,特命为其建造九滴水的府邸,这是明代亲王妃级别的规制。

  这一殊荣不仅体现了皇室对含山公主的特殊礼遇,更是对她一生恪守本分、历经岁月沧桑的肯定。此时的含山公主虽已步入暮年,但精神矍铄,这份来自皇室的荣耀让她在垂暮之年感受到别样的温暖。

  景泰五年(1454年),74岁的含山公主见证了土木堡之变后的皇位更迭。此时,她已成为连接洪武朝与景泰朝的重要历史见证者。

  天顺六年(1462年),含山公主走完了她波澜不惊却又充满故事的一生,享年八十二岁。

  在医疗条件有限的古代,这堪称高寿。含山公主的墓葬位于南京雨花台区,其规制明显高于普通公主墓。墓葬中出土的部分器物带有高丽风格,这或许是对其母韩氏文化背景的一种隐性纪念。

  含山公主的一生跨越了从洪武到天顺的漫长岁月,见证了明初政治的稳定与经济的繁荣,也经历了皇室内部的权力更迭与家族兴衰。

  她以公主之尊,却能在夫死后独立支撑家庭;以皇室长辈的身份,在宫廷斗争中明哲保身;以长寿之躯,见证了一个王朝的发展与变迁。

  【从一介女流,成为霸主,海盗女王石香姑的逆袭之路#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她出身于门澳,却执掌数万海盗,活成了“海上武则天”。她纵横南海20余年,清朝水师与她三分天下,葡牙萄和国英商船都得向她缴纳保护费。

  她看上的年轻勇猛的养子,最终与她结为夫妻。两人一同接受清廷的诏安。30多岁再次丧夫后,她退隐江湖。她就是电影《加勒比海盗》中九大海盗王之一“郑一嫂”的原型——石香姑。

  石香姑的一生堪称一部传奇。她于1775年出生于江珠口的一个渔村,6岁丧父后,被叔父卖进澳门妓院抵赌债。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被红旗帮海盗首领郑一相中,郑一将她掳走并娶为妻子。从此,石香姑成为了郑一嫂,开启了与海盗生涯紧密相连的人生旅程。

  1807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夺走了郑一的性命,红旗帮一时群龙无首。按照常理,一个寡妇在男性主导的海盗世界里很难立足,但石香姑凭借过人的胆识和手腕,在扬子、张保仔等核心头目的支持下,迅速掌控了局势,成为红旗帮的实际领导者。

  她的上位并非仅靠继承丈夫的势力,而是因为她早已在帮派中积累了足够的威望,许多海盗头目对她心服口服。

  在她的统领下,红旗帮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与黑旗帮郭伯带等势力结盟,形成了一支令清廷水师和西方商船闻风丧胆的海上武装。

  石香姑管理海盗集团的手段极为严厉,她制定了严格的帮规,禁止部下劫掠普通渔民和沿海百姓,违者处死。

第375章 子午谷奇谋

  这一策略使得红旗帮在民间并未激起强烈的敌意,反而获得了一定的支持。

  随着红旗帮势力的日益壮大,清政府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开始对其进行清剿。1808年,东广右翼镇总兵林国良率领25艘战船前来围剿。石香姑沉着应对,派张保仔率船队出战。张保仔佯装败退,将林国良引入埋伏圈,清军水师瞬间被打乱,溃不成军,林国良被张保仔手下斩杀。

  次月,石香姑与张保仔又在亚洋节大败清军参将频发,缴获6艘船,俘虏清军24人。1809年2月,广东提督孙全谋率领百余艘艇出海清剿红旗帮。

  起初,清军凭借火箭和火药桶占据上风,但石香姑冷静指挥,命令张保仔率战船正面迎敌,同时派肖吉兰布率船队袭击清军后方,将清军船队分割包围。清军被打乱,孙全谋抵挡不住,弃船而逃,红旗帮大获全胜,缴获战船14艘。

  除了与清军作战,石香姑领导的红旗帮还将矛头指向了侵犯我国海域权益的外商。1808年8月,红旗帮得知国英籍“蓬发号”商船满载货物返航,便设计夺取。他们先夺取两艘普通商船,引诱“蓬发号”靠近,随后攀上“蓬发号”,成功将其夺取。

  1809年,红旗帮的活动愈发频繁,扣留了暹博朝贡使团的三艘大型帆船,将5艘美国船驱赶到澳门,还与葡牙萄总督的“安东尼奥·波特罗”号双桅帆船交战。

  国中向西方人求援,门澳总督命令两艘军舰与红旗帮交战,却被红旗帮击败。之后,石香姑在与葡牙萄军舰的交战中杀死数十名葡牙萄人,缴获一艘葡牙萄船。

  对于红旗帮的强大,清政府决心加大清剿力度。1809年4月,新任两广总督百龄到任,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造40艘泥艇,提升清军战力;实行封港,切断海盗补给线;推行保甲制和澳甲制,促进地方防卫。

  6月,广东右翼镇总兵许廷贵率领25艘战船围剿红旗帮,却因遭遇大风雨放松警惕,被石香姑抓住战机。张保仔率领200艘战船突袭清军,清军死伤无数,许廷贵自杀身亡,红旗帮收缴战船25艘。

  7月,越洋海盗联盟因补给困难陷入困境,石香姑等人率领海盗进入广东新会、东莞等地抢劫,百姓苦不堪言。

  9月,清政府与西方势力联合起来围剿红旗帮。葡牙萄军舰与清军联合将张保仔围困在赤立角,而此时黑旗帮首领郭伯带因与张保仔有矛盾,见死不救。

  张保仔突围后与郭伯带发生冲突,被郭伯带打败。接连的变故让石香姑意识到红旗帮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1809年12月,郭伯带向清廷投降,被授予八总兵之职。石香姑看到郭伯带投降后的官职,再加上越洋海盗联盟已经分裂,红旗帮形势愈发不利,经过权衡,她也决定向清廷投降。清廷官员张之鱼派周飞雄作为中间人与红旗帮谈判。

  1810年4月,红旗帮正式向清廷投降,清廷收缴了大量帆船、火炮及武器,17318名海盗归顺。张保仔被授予千总之职,石香姑被准许嫁给张保仔,封为诰命夫人。

  1822年,张保仔病逝,31岁的石香姑再次回到门澳,以经营赌场为生。此后的她便渐渐淡出公众视野,最终在澳门离世。

  【她只火了十九岁,史书上都没有记载几行文字,却被世人记住了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她是千古第一名妓,是唯一死后能在西湖边立碑安葬的奇女子,连乾隆皇帝都要在他墓前拜一拜。她集颜值和才华于一身,是无数才子心中的女神。

  然而,她却因为一段恋情而抑郁,年仅19岁便香消玉殒。

  苏小小是南朝齐梁时期著名的钱塘歌姬。她从未在正史中出现,却凭借出众的才貌和独特的人格,在历代文人笔记、诗词歌赋中流传千年。

  关于她的最早记载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其中收录了《钱塘苏小小歌》。诗中“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的旖旎诗句,为这位传奇女子奠定了永恒的艺术形象。

  苏小小出生于南齐时期的钱塘,本是官宦人家之女。她自幼聪慧灵秀,家中父母将她捧在手心,悉心栽培。

  她在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的熏陶中成长,展现出远超同龄人的才气。然而,命运无常。11岁时,家中突遭变故,父母相继离世,家道中落。苏小小从此孤苦伶仃,生活陷入困境。无奈之下,她带着乳母贾氏迁至西林桥畔。

  这里湖光山色,景致清幽,虽生活清贫,却也让苏小小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她喜爱这方山水,常常乘着油壁车在西湖边游玩赏景,吟诗作对。她的诗作“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充满浪漫气息,也为她的故事增添了一抹绮丽色彩。

  而她独创的油壁香车也成为钱塘一道独特的风景:轻纱垂蔓的花车上缀满鲜花,少女清越的歌声随车架越过白堤,引得无数路人驻足观望。

  明代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记载:“苏小小者,南齐时钱塘名妓也,貌绝青楼,才空士类。”苏小小的才情与美貌渐渐在钱塘传开,许多文人雅士、公子王孙慕名而来,想要结识这位奇女子。苏小小虽身处困顿,却不卑不亢,她以诗会友,与来客谈诗论文,饮酒作乐。

  她的居所常常高朋满座,谈笑风生,成为当时钱塘一处风雅之地。然而,在众多访客中,真正能走进她内心的人寥寥无几。

  直到有一天,苏小小遇见了阮郁。阮郁出身名门,风度翩翩,才华横溢。两人初次相见便被对方的气质所吸引,一见钟情。

  此后,阮郁常常与苏小小相伴。二人一同游湖赏景,吟诗作画,度过了一段如胶似漆的美好时光。

  苏小小以为找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能够与阮郁长相厮守,共赴白首。然而,现实却残酷地击碎了她的美梦。阮郁的父亲得知儿子与歌姬相恋,勃然大怒,强行将阮郁召回金陵。

  临别时,苏小小在西陵桥头赠阮郁明珠一颗,含泪吟道:“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这一场景成为后世无数艺术创作的母题。阮郁虽心有不舍,但在封建礼教和家族压力之下,最终还是无奈离去,从此音信全无。

  阮郁的离去让苏小小深受打击,她整日郁郁寡欢,以泪洗面。然而,生活的磨难并未就此结束。当地的一位官员孟浪听闻苏小小的才名,想要见识一番,便派人将她召来。

  孟浪故意刁难,想要羞辱她,没想到苏小小从容应对,以一首诗巧妙化解,展现出非凡的才情与智慧,令孟浪也不得不刮目相看。

  尽管经历了感情的挫折和权贵的刁难,苏小小的内心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她继续在西林桥畔过着自己的生活,接济穷苦之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她的善良和侠义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敬重和爱戴。

  后来,苏小小在一次游玩中遇到了一位名叫鲍仁的书生。鲍仁虽胸怀大志,却因家境贫寒无力赴京赶考。

  苏小小见他才华出众,为人正直,便慷慨解囊,资助他进京应试。鲍仁感激涕零,对苏小小说下誓言,日后定当涌泉相报。

  然而,命运总是爱捉弄人。苏小小因长期郁郁寡欢,加上生活的操劳,身体每况愈下。在鲍仁赴京赶考后不久,苏小小便一病不起,年仅19岁便香消玉殒。临终前,她唯一的心愿便是希望死后能葬在西陵桥畔,与这一方深爱的山水相伴。

  鲍仁不负所望,在科举中高中,被任命为华州刺史。当他满心欢喜地回来想要报答苏小小时,却得知了她去世的噩耗。

  鲍仁悲痛欲绝,遵照苏小小的遗愿,将她葬在了西林桥畔。从此,苏小小的墓成为了西湖边一处独特的风景。

  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前来凭吊,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苏小小墓历经多次修缮,始终是西湖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乾隆帝南巡时曾赋诗赞美她:“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民国时期,秋瑾烈士更选择齐墓附近作为秘密集会地点。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有可能成功吗?#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有可能成功吗?公元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意图实现兴复汉室的宏愿。在这场关乎国运的战役中,名将魏延提出了一项极具争议的军事计划——子午谷奇谋。

  这一计划的核心是率领5000精兵穿越秦岭子午谷,直取曹魏战略枢纽长安,继而与诸葛亮的主力形成东西呼应之势。然而,诸葛亮最终否决了魏延的提议,选择从岐山方向稳扎稳打。

  这一决策引发了后世长达千年的争论:魏延的奇谋究竟是改变历史的良机,还是注定失败的冒险?

  根据《魏略》记载,魏延的战术部署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他要求自率5000精兵从汉中出发,沿子午谷北行,计划在10日内穿越330公里的险峻山道,突袭长安城。

  子午谷作为秦岭六道中最艰险的通道,沿途悬崖绝壁密布,夏季多暴雨,冬季积雪封山,行军难度极大。

  魏延的第二层策略是心理战。他认为长安守将夏侯楙缺乏实战经验且性格怯懦,蜀军突然兵临城下,必能令其弃城而逃。若能夺取长安,蜀军可依托关中平原的物资与潼关天险,阻断曹魏援军西进。

  此时,诸葛亮主力从斜谷出兵猛进,两部大军形成犄角之势,或可一举扭转蜀汉的战略劣势。

  从表面看,这一计划兼具出奇制胜的胆略与缜密的战术配合。然而,深入分析三国时期的客观条件,其可行性实则充满隐患。首要障碍在于地理与后勤的致命限制。

  子午谷的通行条件极差。曹魏名将曹真曾在230年尝试穿越子午谷,结果因暴雨导致栈道损毁,补给中断,数万大军耗时1个月竟未能走出秦岭。

  魏延要求的10日行军意味着每日推进33公里,远超古代军队每日20公里的常规速度。即便蜀军轻装简行,也难以规避天气突变、敌军伏击等意外因素。

  其次,曹魏的防御体系远非魏延设想的那般脆弱。长安作为关中核心,城墙坚固且驻军规模庞大。

  守将夏侯楙虽非名将,但其麾下雍州刺史郭淮久经战阵,曾在汉中力挽狂澜。即便蜀军奇迹般兵临城下,5000兵力也难以速克长安。而洛阳方向的援军最快5日即可抵达,蜀军将陷入孤军深入的绝境。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蜀汉的国力瓶颈。夷陵之战后,蜀汉总兵力仅存10万左右,且精锐损失殆尽。魏延所需的5000精兵约占蜀军野战主力的1/6。

  一旦奇袭失败,蜀汉将丧失战略反击能力。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坦言,赵云、魏延、邓平等70余人,是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朝一夕之左右。可见蜀汉的战争容错率极低,诸葛亮必须将有限兵力集中于成功率更高的战略方向。

  第一次北伐期间,诸葛亮选择西出祁山,意在夺取陇右五郡。这一地区地广人稀,但盛产战马且可切断曹魏与凉州的联系,为蜀汉提供长期对抗的资本。相较之下,即便魏延奇迹般夺取长安,蜀汉也缺乏足够兵力巩固战果。

  关中平原无险可守,曹魏只需调集中原主力反扑,蜀军势必陷入消耗战,而蜀汉的国力根本无法支撑这种对抗。

  诸葛亮否决子午谷奇谋的决策,本质上是对战争规律的深刻认知。他推崇《孙子兵法》“以正合,以奇胜”的原则,但更强调“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蜀汉的弱势地位决定了其必须采取积小胜为大胜的稳健策略,通过蚕食笼诱,发展经济,联合东吴来逐步削弱曹魏。

第376章 元朝第一侠客

  此外,诸葛亮对情报与后勤的担忧也不容忽视。子午谷行军需绝对保密,但曹魏在汉中的谍报网络极其严密,蜀军大规模调动很难做到。

  更关键的是,蜀汉的后勤体系以外,木牛流马从成都平原运往跨越秦岭的补给线一旦被截断,奇袭部队将不战自溃。

  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失败后总结道:“大军在祁山击鼓接战,多余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迫。”这既是对蜀军战斗力的清醒评估,也暗含对分兵冒险的否定。

  后世对子午谷奇谋的评价呈现两极分化。这一现象本身便是历史叙事的魅力所在。唐代以后,随着《三国演义》的流传,魏延的形象被塑造成悲剧性的奇才,子午谷奇谋则成为千古遗恨的象征。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批评诸葛亮过于谨慎,“惜哉其不用魏延之计也”。这类观点多基于文学想象,将夏侯楙塑造为无能之辈,却忽视了长安防御体系的复杂性。

  近代军事史学者开始以科学视角重新审视这一计划。李则芬在《国中历代战争史》中指出,魏延低估了工程所需兵力,5000人甚至无法完成对长安的合围。

  英国汉学家鲁惟一通过对比人口与经济数据证明,即便占领长安,蜀汉也无力消化关中资源。

  历史的戏剧性在于,1400年后的明末,农民军领袖高迎祥几乎复刻了魏延的计划。1636年,他率5万大军经子午谷奇袭西安,却因道路险阻、明军伏击和暴雨袭击全军覆没。这场惨败与邓艾偷渡阴平的成功形成鲜明对比。

  后者之所以能灭蜀,关键在于钟会主力牵制了江北军团,且蜀汉末年民心涣散。反观魏延时代,曹魏政局稳定,兵力雄厚,诸葛亮主力有序应对,漳河的龙六军团根本无法为奇袭部队创造有利条件。

  子午谷奇谋的争议本质是军事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碰撞。它展现了名将锐意进取的胆略,也揭示了弱国博弈的生存法则。

  在实力悬殊的背景下,任何毕其功于一役的豪赌都可能招致灭顶之灾。纵观三国至明末的战争史,军事奇迹的诞生永远依赖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契合。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纵然闪耀着战术智慧的光芒,但在228年的历史坐标系中,他缺乏支撑其成功的必要条件。诸葛亮的抉择看似保守,实则是以弱抗强的理性选择。

  然后,对这场争议的反复探讨,不仅是对历史可能性的遐想,更是对战争复杂性的深刻反思。真正的战略家既要敢于冒险,更要懂得敬畏客观规律。

  ——“这计谋基本就是不可能的,现在复盘根本没有一点意义。”

  ——“也不能这么说吧,世界上没有绝对之事。”

  【白马驿之祸:让唐朝彻底灭亡的一场屠戮#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这是一场让唐朝彻底走向灭亡的血案。30多名朝廷重臣同时被杀,尸体被投入黄河。虽然此次事件是臭名昭著的朱温所为,但究其背后的原因,竟是一场血腥的报复。

  那么,朱温为何要发动白马驿之祸?其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给唐朝的统治带来了致命的打击。虽然起义最终被镇压,但唐朝的元气已经大伤,再也无法恢复往日的辉煌。

  朱温原本是黄巢起义军的一员,后来投降唐朝,成为宣武军节度使。他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逐渐壮大了自己的势力,成为中原地区的一股强大力量。他先后击败了李克用、李茂贞等割据势力,成为唐朝末年的实际统治者。

  天佑元年(904年),朱温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并将其软禁,随后指使亲信将唐昭宗杀害。唐昭宗之子李柷被立为帝,即唐哀帝。从此,唐朝政权完全掌握在朱温手中。

  然而,朱温深知唐朝的官僚集团和世家大族的潜在威胁,因此决定展开彻底的清除行动。白马驿之祸由此爆发。天佑二年(905年),朱温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指使亲信以唐帝的名义召集朝廷重臣到白马驿。

首节 上一节 290/2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