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玠 27岁前往南京时,他的名气已经很大了。当地人听说他要来,都跑出来一睹风采,结果把卫玠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就像一堵又一堵墙,密不透风。
卫玠本来身体就不好,刚经历了舟车劳顿,现在又面临着极其喧闹的场面,他的身体很快就撑不住了。安顿下来后,他便大病一场,不久便离世了。
【古代神仙爱情的典范,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是史上“先婚后爱”的典范,是出了名的颜控,也是三国时期著名的“纯爱战士”。婚前,他放浪形骸,扬言娶妻不看才华、不看品德,只要美就行。
可婚后,他却化身宠妻狂魔。在封建时期妻妾成群的年代,他一生只有妻子一人,妻子去世后,他也郁郁而终,真是“情深不寿”。他就是曹魏著名谋士荀彧的儿子荀粲,堪称“史上打脸第一人”。
婚前有多花心,婚后就有多专情。为了给妻子治病,他不惜在大冬天脱光衣服,赤裸躺在雪地上,只为让妻子退烧。王维《伊州歌》中有“皎洁如明月,不辞冰雪为清热”,可惜最后妻子还是离他而去。历史不是偶像剧,但荀粲和曹氏的爱情比偶像剧更令人动容。
荀粲的奉献,三国时期曹魏著名玄学家,生于公元 209年。他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家族,其父荀彧是曹操帐下的核心谋士,被誉为“王佐之才”。
荀彧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因反对曹操称公而被迫自尽。荀粲的成长环境充满矛盾:一方面,家族享有极高的政治地位;另一方面,又因父亲的悲剧而笼罩着阴影。在这样的背景下,荀粲自幼聪慧过人,博览群书,尤其对老庄之学情有独钟。
与父亲荀彧继承爵位、出任黄门侍郎不同,荀粲一心远离权力斗争,选择以清谈名士的身份活跃于文化领域。这种人生取向为其婚姻选择埋下伏笔。
太和年间,荀粲做出惊世骇俗的婚配决定。当时士族婚姻多集中于门第,荀粲作为顶级门阀子弟,通常会与陈氏、司马氏等大族联姻。但他公开宣称“妇人美色者,才德不足称当以色为主”,断然迎娶容貌绝美却出身寒门的骠骑将军曹洪之女。
这种言论和行为看似离经叛道,实则是对礼教规范的反叛。但婚后的荀粲却展现出与公众形象截然不同的深情一面。虽然他以好色闻名,实则与妻子建立了超越肉欲的精神契合。两人在婚后过着如胶似漆的恩爱日子,一起看花、一起听风、一起赏雪。荀粲沉浸在曹氏的温柔乡里,片刻不离,与婚前风流的样子判若两人。
而且在那个三妻四妾的年代,荀粲竟连一个小老婆都没娶,他只想着和爱妻携手一生,白头到老。但命运的转折比暴雨更突然。
两人恩爱没几年,曹氏大病一场,每天高烧不断。曹氏躺在床上,荀粲痛在心里。为了让爱妻好受一点,他竟在大冬天里脱光衣服躺在雪地上,把自己冻得浑身冰凉,再回到屋里抱着爱妻给她降温。
《世说新语·惑溺》记载:“荀奉倩与妇至笃,冬月妇病热,乃出中庭,自取冷还,以身熨之。”这个“以身熨之”的细节颠覆了传统士大夫夫妇有别的相处模式,呈现出发自本心的平等之爱。
在疫病频发、死亡率极高的时代,这种亲密接触意味着极大的健康风险,荀粲的举动实为以命相许。值得注意的是,同时期文献中再无其他名士类似记载,这种情感表达在三国士族社会中堪称绝无仅有。
然而,上天似乎看不得真挚的爱情。尽管荀粲为爱妻治病想尽了办法,但终究无力回天。曹氏的病一天比一天严重,那天,曹氏终究撑不住了。
临终之际,她将自己的腰带送给荀粲,上面绣着断开的连枝,并劝他放下自己,另觅他人。说完,她就撒手人寰。“分香卖履”“断带”这些典故就是出自这里。曹氏病逝后,荀粲的心也跟着去了。
丧妻后的荀粲陷入了不可自拔的悲痛。《荀粲别传》记载他“不哭而神伤”,这种内敛而深沉的哀痛迥异于传统丧礼要求的程式化哭泣。他的好友傅嘏不忍看他一蹶不振,就劝他:“夫人以色为主,你当初就是喜欢她的美貌,何必如此悲痛?你再找个更漂亮的不就是了,干嘛这么上心?”
但荀粲听完却愤怒地说:“佳人难再得!世间多的是人,可妻子只有一个。”这段话揭示了他爱情观的本质:他追求的并非单纯美色,而是不可复现的独特生命体验。他将妻子视作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无可替代。
荀粲的生命在妻子去世后迅速凋零。据《世说新语》记载,他于妻子去世后不久,年仅 29岁便去世。结合时代背景和相关记载,我们可以判断,荀粲很可能是因过度悲伤导致身心俱溃。
临终前,他对生命的反思尤为深刻:“上帝既生我,复生子,此乃天命,非人力所能及。”他将死亡视为与爱妻团聚的途径,这种超越性的死亡观既不同于儒家的天命思想,也有别于道教的养生理念,而是带有个人化宗教情感的特质。
荀粲的朋友们对他的离世深感惋惜,认为他的才华本可为玄学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然而对荀粲而言,或许没有曹氏的世界已不值得留恋。如果今生不能白头到老,那么以死相随也是一种圆满。
第373章 美男君王
【他是美男君王,也是吃软饭的祖师爷#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只要长得好,软饭吃到老?讨好富婆心,地位跑不了?他是吃软饭的祖师爷?与富婆王姬差了一个辈分,却硬生生靠美貌征服了奶奶。“女大三,抱金砖;女大三十,送江山。”
富婆奶奶追纯情,小奶狗又送金子又送地位。果然,**“颜值即正义”**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他就是中国四大美男皇帝之一——宋文公。
宋文公与王姬的故事堪称“女扮霸道总裁爱上我”,但实际上,宋文公不仅有一张漂亮的脸蛋,他的实力也很强,深受百姓爱戴。才貌并存,也难怪王姬爱他爱得要死要活。
宋文公,名鲍,又称公子鲍,是春秋时期宋国第24任国君,宋襄公之子,宋昭公的兄弟。在那个注重嫡长子继承的时代,公子鲍原本并没有继承国君之位的资格,但美貌就是第一生产力。
《左传》中用“美而艳”来形容他,这种美貌不仅让他在宋国的贵族中脱颖而出,也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其中就包括他的祖母辈——宋襄公的夫人王姬。
王姬是周襄王的妹妹,宋襄公去世后,她成为了寡妇。在长期的寡居生活中,王姬的内心或许早已感到孤独和寂寞。当她看到年轻英俊的公子鲍时,心中不禁涌起了一股异样的情感。
这种情感在当时的社会伦理观念下无疑是违背常理的,但王姬却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
《左传·文公十六年》记载得颇为生动:“公子鲍美,而艳。相夫人与通知,而不可,乃住之师。”昭公无道,国人奉公子鲍,以殷夫人忙即。
追求宋文公的方式,在春秋时期可谓大胆、前卫。作为周天子的妹妹,她本可以等待各国诸侯前来求亲,却选择主动出击。据史料记载,她曾公开表示爱慕之意:“貌美而人无爱之,被有钱还守寡的富婆看上。”宋文公可真是有福了。
为了接近公子鲍,王姬开始利用自己的地位和财富帮助公子鲍在国人中广施恩惠。当时宋国正闹饥荒,王姬便卖掉大笔财产,然后以公子鲍的名义向灾民捐款。
她还帮助公子鲍结交宋国的贵族和大臣,为他在政治上积累人脉。在王姬的帮助下,公子鲍的名声越来越大,他的仁德之名传遍了宋国的大街小巷。
然而,公子鲍对王姬的感情却十分复杂。一方面,他感激王姬为他所做的一切;另一方面,他又对王姬的身份和年龄感到无奈和困惑。
在当时的社会伦理观念下,他与王姬之间的感情是不被允许的。因此,公子鲍对王姬的感情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他既不愿意接受王姬的感情,也不愿意得罪她。宋文公最终以“礼不可逾”为由婉拒,既显示了他对传统礼法的尊重,也反映了他作为政治人物的谨慎。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子鲍在宋国的地位越来越高,他的势力也越来越大。
而此时的宋昭公却因为无道而失去了民心,他的行为引起了宋国贵族和大臣的不满。在这种情况下,王姬决定帮助公子鲍夺取国君之位。
她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宋国的贵族和大臣中散布谣言,说宋昭公想要杀害公子鲍。这些谣言引起了宋国贵族和大臣的恐慌,他们纷纷站在了公子鲍的一边。
不得不感叹,王姬还真是个公关大师。总的来说,王姬的手段就是先示爱,然后通过政治手段施压,利用周王室尚存的影响力为宋文公提供支持。
最后也是最实际的,就是用自己掌握的资源帮助宋文公实施惠民政策。这既显示了他的诚意,也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这种追求方式即便在今天看来也颇为高明。而现在,一切准备就绪,只差一场东风。
公元前611年,宋昭公准备去孟诸打猎。王姬得知后,派人告诉公子鲍。公子鲍回答说:“做他的臣下而又逃避他的命令,怎么能是奉以后的国君呢?”
于是,公子鲍跟随宋昭公一起前往孟诸。当他们到达孟诸时,王姬派人进宫并杀死了宋昭公,拥立公子鲍为君,是为宋文公。
但宋文公即位之初,面临的是一个因暴政而元气大伤的宋国,面临的挑战和困难自然不言而喻。
一方面,他需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稳定宋国的政治局势;另一方面,他又需要应对来自晋国等诸侯国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宋文公开始展现出他的政治才能和智慧。对内,他礼贤下士,广纳贤才,还注重发展经济,施行仁政,轻徭薄赋,很快赢得民心。
对外,他周旋于楚等大国之间,努力为宋国争取生存空间。在宋文公的努力下,宋国逐渐走向了繁荣和强大。他的统治也得到了宋国百姓的认可和支持。
公元前589年,宋文公去世,结束了他长达22年的统治生涯。他的去世标志着宋国一个时代的结束,也为宋国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宋文公去世后,谥号为“文”,这个谥号代表“经纬天地,道德博文”,充分肯定了他的治国成就。
那么,宋文公和王姬究竟有没有在一起呢?你们认为呢?你别说别的,他要是跟你跟他说话啥的聊天。啊?
【明朝初年,华夏大地西南守护者,巾帼英雄的传奇一生#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被朱元璋赞为“得一人胜过十万雄兵”,出身于彝族世家,却为大明朝统一西南立下赫赫功勋。14岁因政治联姻的传统嫁给贵州宣慰使,23岁丧夫后摄政。她开辟乌蒙绝壁,开设道路,让闭塞的西南与中原相连。
她就是凤凰传奇歌声里的“奢香夫人”,也许你不了解她,但一定听过《乌蒙山连着山外山,月光洒下的响水滩》。然而,真实的奢香夫人比歌声里更令人钦佩。
奢香夫人是彝族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生活在元末明初的动荡年代。她出生于四川永宁宣抚司,是四川叙永一带的彝族土司世家之女。自幼聪慧过人,深受彝族传统文化熏陶。
作为彝族扯勒部酋长之女,奢香在少年时期就展现出非凡的政治天赋。她精通汉语和彝语,熟悉彝族习惯法与中原典章制度,这种独特的文化背景为她日后治理水西地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14岁时,奢香嫁给贵州宣慰使霭翠。这场政治联姻将两个强大的彝族部落联合起来。婚后的奢香并未局限于传统女性角色,而是积极参与政务处理,逐渐成为丈夫的重要辅佐者。
她特别关注民生疾苦,经常深入民间了解百姓需求,这种亲民作风使她在水西彝族群众中积累了深厚威望。
公元1381年,霭翠病逝,奢香面临着人生重大转折。按照彝族传统“子幼母摄政”的惯例,年仅23岁的奢香继任贵州宣慰使一职,成为水西地区最高统治者。
当时正值明朝初立,西南局势错综复杂,元朝残余势力仍在活动,地方土司各怀心思。年轻的奢香以惊人魄力稳定局势。她审时度势,于1382年亲自前往南京朝见朱元璋,表明归顺之意。这次朝觐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奢香不仅带去了水西、永宁等地特产作为贡品,更带去了西南少数民族对新政权的认可。
朱元璋对这位年轻女政治家大为赞赏,赐予她“顺德夫人”封号,并特许水西地区保持自治权。这一政治抉择,避免了明军武力征讨可能给彝族百姓带来的灾难,为水西地区赢得了和平发展的机遇。
回到水西后,奢香面临着严峻的内部治理挑战。当时贵州交通闭塞,各族群间交流困难,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奢香以超前的眼光主持修建了连接川滇黔的一套道路系统。这一条被称为“龙场九驿”的道路网络,东起贵阳,西达毕节,全长400余里,设有9个驿站。
在修建过程中,奢香亲自参与路线勘测,协调各族劳力,解决土地纠纷。道路建成后,不仅促进了西南地区商贸往来,更加强了各民族文化交流,为明朝经营西南奠定了交通基础。
与此同时,奢香大力推广中原先进农耕技术,引进稻种和农具,改进耕作方法,使水西地区农业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她还鼓励发展手工业,特别是传统的彝族纺织业和银器制作。这些举措有效改善了当地百姓生活。
在教育文化领域,奢香的贡献尤为突出。她深刻认识到文化认同对于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在保持彝族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推动汉文化传播。
奢香在水西创办了多所彝汉双语学校,聘请汉族儒生和彝族学者共同执教,既教授儒家经典,又传授彝族文字和历史文化。
这种开明的文化政策培养了大批通晓双语的土司子弟,为后来明清时期贵州的改土归流储备了人才。
奢香还组织翻译了大量汉文典籍,将中原王朝的法律制度和伦理观念引入彝族社会,促进了彝族习惯法与大明律的融合。在他的推动下,水西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共存局面。彝族歌舞、服饰、节庆等传统文化得到很好保护和发展。
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奢香展现了高超的政治智慧。当时贵州境内居住着苗族、布依族、仡佬族等多个民族,族群矛盾时有发生。奢香坚持以和为贵的治理理念,通过联姻、分封等方式构建起各民族土司间的联盟体系。
她特别重视调解彝族与苗族间的纠纷,创立了“议郎制度”,由各族头人共同商议解决争端。这种包容性治理模式有效维护了地区稳定,使水西成为明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典范。
公元1384年,面对马烨都督的蓄意挑衅,奢香沉着应对,制止了部将的武力反抗冲动,选择赴京告御状。
她在朱元璋面前慷慨陈词,揭露马烨企图激化民族矛盾的罪行,最终使这位歧视少数民族的官员受到惩处。这一事件充分展现了奢香的政治胆识和对和平的执着追求。
奢香夫人的晚年依然心系水西发展。她精心培养儿子安贵的接班能力,将多年治理经验倾囊相授。在权力交接过程中,奢香表现出难得的政治胸怀,逐步放权但不干政,确保水西政权平稳过渡。
退居幕后后,奢香专注于民族文化传承,组织编纂彝族谱牒,整理彝族史诗,为保存彝族历史文化作出重要贡献。
公元1396年,年仅37岁的奢香夫人因病去世。明朝政府特遣使祭奠,追封她为“大明顺德夫人”。
贵州各族百姓自发悼念这位杰出领袖。奢香去世后,其子安贵和后继者继续推行她的政策,使水西地区保持了近百年的繁荣稳定。
第374章 明朝唯一的混血公主
【史上唯一失踪的皇后,被四任皇帝苦苦寻了几十年,却是毫无音讯#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是史上唯一的失踪的皇后,26岁失踪,被死皇帝寻找了几十年,依旧了无音讯。他是《大唐荣耀》中广平王李俶的挚爱,然而现实中,他的命运却十分凄惨。
从一国之后到经历战乱,最后竟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他的一生仿佛是李唐王朝的缩影,从荣耀到尘埃。他就是《大唐荣耀》女主的原型——沈珍珠。
很多人知道沈珍珠,可能都是来自电视剧《大唐荣耀》。剧中将她与广平王李俶的爱情描绘得十分凄美,但事实上,历史上的她却很惨。
作为唐代宗李豫的结发妻子,她经历了开元盛世的繁华,也饱尝安史之乱的苦难,最终消失在历史的迷雾中。
沈珍珠出身于江南望族,其家族自南朝以来便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虽然在唐初政治影响力有所减弱,但仍是地方上的名门。
天宝年间,她被选入太子宫,成为当时广平王李俶及后来的唐代宗的妾室。这段记载见于《旧唐书·后妃传》,虽未详述其容貌才情,但能从严格的皇室选妃制度中脱颖而出,可见其品貌不凡。
沈珍珠在开元末年至天宝初年进入东宫。当时的唐朝正处于开元盛世的巅峰,长安城内歌舞升平,宫廷生活奢华而稳定。
沈珍珠虽为正妃,但因性格温婉、知书达理,颇得李俶的敬重。天宝元年(742年),她生下长子李适,这成为她日后命运的重要转折点。
然而,宫廷生活并非永远安稳。李俶的太子妃崔氏出身于显赫的博陵崔氏,性格强势,门徒众多,因此沈珍珠在东宫的地位可能并不轻松。尽管如此,她仍默默履行着自己的职责,抚养幼子,等待命运的安排。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唐,渔阳鼙鼓动地而来,繁华的盛唐瞬间陷入战火。次年六月,潼关失守,唐玄宗仓皇西逃,长安陷落。
在这场大战中,许多皇室成员未能随驾,沈珍珠便是其中之一。《旧唐书·后妃传》记载,安禄山反叛后,玄宗出逃,诸王妃多未能即从。沈珍珠与部分宗室女眷被叛军俘获,押送至洛阳。
洛阳此时已是安禄山的伪燕都城,被俘的皇室女眷虽未遭受极端虐待,但作为政治象征,她们被软禁在宫中,成为叛军炫耀战功的工具。
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唐军在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的率领下收复洛阳,沈珍珠本应重获自由,然而史思明随即复叛,洛阳再度陷入战乱。正是在这次动荡中,沈珍珠彻底消失在历史记载中。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李俶即位,是为唐代宗。他登基后的首要举措之一,便是下诏寻找失散多年的结发妻子。《新唐书·后妃传》记载,代宗立后,前世囚房10余年不得,这一寻访持续了整整17年,直至代宗去世仍未停止。
为何一位帝王会对一位失踪的女子如此执着?可以推测,沈珍珠在李俶心中占据着特殊地位。她不仅是他的结发妻子,更是太子李适的生母。而李适作为嫡长子已被立为储君。此外,代宗在位期间始终未立新后,直至去世,中宫之位一直空缺,这或许是他对沈珍珠的一种无声等待。
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唐代宗驾崩,李适即位,是为唐德宗。他从未见过自己的母亲,但对她的思念却贯穿一生。
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诏尊沈珍珠为睿真皇后,并举行盛大的册封典礼。《旧唐书》记载,德宗即位后,乃诏有司议册于睿真皇后,祔葬景陵。然而,由于沈珍珠的尸骨始终未能找到,最终只能以衣冠冢的形式将她与代宗合葬。
德宗对母亲的思念并未就此停止。兴元元年(784年),一位名叫沈氏的宫女自称是失踪的沈皇后,德宗欣喜若狂,立即派人查验。然而经过审问发现,此女是高力士的养女,因贪图富贵而冒充。德宗虽未严惩她,但此事让他更加悲痛。贞元元年(785年),又有一位老尼姑自称知晓沈皇后的下落,但最终仍无结果。德宗至死都未能再见母亲一面,成为他毕生的遗憾。
关于沈珍珠的最终结局,史书仅以“莫之所终”四字作结,留给后人无限遐想。有学者推测,她可能在洛阳二次陷落时死于乱军之中;也有观点认为,她因曾被叛军俘获,自觉有辱皇室尊严,选择隐姓埋名,终老民间;更有野史传闻,她出家为尼,远离尘世纷扰。无论真相如何,她的失踪成为唐代宫廷史上最令人唏嘘的悬案之一。
沈珍珠的一生恰如大唐由盛转衰的缩影。她见证了开元盛世的辉煌,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残酷。她的失踪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更象征着那个辉煌时代的终结。
尽管史书对她的记载极少,但透过代宗与德宗数十年的苦苦追寻,我们仍能感受到这位女子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分量。她的故事是无数被裹挟在历史洪流中的人的写照,也是盛唐一梦中最凄美的一幕。
【明朝唯一的混血公主,一声经历了八朝,见过大明十六帝中的一半#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她是明朝唯一的混血公主,14岁出嫁,18岁守寡,临终前享受着皇后级别的待遇。她是朱元璋最不喜欢的女儿,爹不疼,哥不爱,却历经八朝,活到80多岁,大明16帝中,她见过一半。她就是朱元璋的第14个女儿——含山公主。
含山公主,作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14女,其一生跨越八朝,历经明清易代前期的风云变幻,以独特的生命轨迹见证了明初皇室的兴衰沉浮。她生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生母为高丽贡女韩氏。作为朱元璋晚年所生的女儿,她的成长伴随着明朝初年的逐渐稳定。
朱元璋在处理政务之余,也享受着子女承欢膝下的天伦之乐。含山公主虽贵为公主,但因出生时后宫子女众多,起初在皇室中并不显山露水,童年时期便在谨守宫规的环境中安静成长。
当时,明朝与高丽保持宗藩关系,其母韩氏的异国背景为含山公主的身世增添了一丝特殊色彩。这种多元文化背景可能对她后来的性格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14岁的含山公主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
朱元璋将她嫁给杨中卫指挥使尹清。这场婚姻是典型的皇室与勋贵联姻,旨在巩固王朝统治根基。尹清出身武将世家,凭借家族功勋与个人才能在军中占据一席之地。其父尹逊曾参与朱元璋的起义军。
婚礼完全按照明代皇室嫁娶礼仪进行,朝廷赐予豪华府邸和丰厚庄田作为妆奁,这段婚姻初期应当较为美满。史料记载,尹清在永乐年间仍受重用,曾掌管宗人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