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
1931年3月15日,我出生在河北省景县广川镇大赵庄村。大赵庄村位于景县西南部,与枣强县接壤,属于景县辖区的偏远农村。我们冯家祖上世代生活在此地。
华北地区有大片土地土壤盐碱化严重,大赵庄村的农田也不例外。农民靠天吃饭,辛苦一年,收成却不理想,逢水灾或者干旱收成更微乎其微。村里吃水很困难,井水又苦又咸,而雨后存在坑里的水却非常甜,所以村民经常饮用积存下来的雨水。村南约二里外有一口井,叫“甜水井”,它的水质很好,因为我们是大户人家,家里有长工去“甜水井”挑水。
大赵庄村却没有姓赵的人,居民基本以“冯”姓为主,村中多为冯氏族人。因为清末时期,我们冯家人出过巡抚,所以每逢春节,我的一个远房祖父家总要挂出该巡抚的画像,村里大部分姓冯的人家都要去叩拜,邻村许多姓冯的村民也会前来叩拜。
大赵庄是广川镇的中心村,村里人口虽不多,但它却充满了文化气息,注重培养孩子学习文化知识,这种优良的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周边的小赵庄村、前赵庄村等都是小村庄,村民靠经营小买卖为生,周边村没有学校,只有大赵庄村有一所村办小学,该小学从我祖上就存在,村里每年都请老师来教书。
大赵庄村的南部是广川镇的董故庄,它是董仲舒的家乡。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董仲舒是汉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作出了贡献。古代习惯称文学大家为“子”,如孔子、墨子,董仲舒即为董子。为纪念董仲舒,后人在广川镇董故庄修建了董子庙。我外祖母的娘家就在董故庄,距离我家很近,大约八里路。
大赵庄村周围环境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氛,儿时自己便深受熏陶。小时候我经常随外祖母到她娘家去,渐渐了解了董仲舒的生平事迹。董子庙规模虽不大,但名气却不小,年幼的我不知道董子庙的用途,只记得庙前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广场,平时闲置,每年定期举办庙会,人们称之“董子庙庙会”。举办庙会的时候好多人赶来凑热闹,其场面非常宏大,小商贩聚在此处做买卖,农民也在这儿交易。小时候,我常在董子庙前的广场上玩耍。
家族简史
我的曾祖母有四个儿子,老大冯殿臣、老二冯殿甲、老三冯殿弼,老四因从小在外念书,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冯殿臣是我的大祖父,他英年早逝,我从来没有见过他,对他知之甚少;冯殿甲是我的祖父;三祖父冯殿弼被过继到另外一位奶奶家,后来他长期在张家口经商;四祖父年轻时在保定上军校,后来成为国民党西北军的军官,他上了军校以后再也没有回过家,可能在西北定居。
曾祖母的儿子老三、老四都在外地,只有我祖父一直跟随曾祖母过日子。我祖上在大赵庄村算中上等富裕的地主,当时我们冯家拥有三进的院落,雇有长工,也有佃户,家庭生活还算富足。我家院落的格局为北房、东房、西房及南院,曾祖母住的一进有三间房:北屋及东、西两间厢房。家中还有一处西院,与西院相连的是一条南北向的大胡同,胡同两端都有大门,马车可以驶入院中。西院原为饲养牲口的场所,因为长工要照顾牲口,所以也住在那里。如果我们家不邀请,一般人无法进入这个胡同,因为胡同里有一条很厉害的狗,它对生人很凶。
2009年,在妈妈出生的房前留影
大赵庄村有几家大地主,我不太清楚旁边村的农民是不是他们的佃户,只知道周围村里没有大地主。大赵庄村东边有一户姓冯的地主,村西边也有一户地主,且比村东冯姓地主的实力还要强。村西的地主除种地外还经营商业,在城里开买卖,所以更有钱,房子也建得非常好,门上装有从城里买回来的新式把手,十分洋气。一般人家盖的都是土坯房,墙由土坯砌成,好点人家的墙是砖结构。我们家住的是起脊砖瓦房,屋顶呈三角形,门上装有旧式插销,虽不能与村西地主家相比,但条件还算优越。
大祖父死得早,后来大祖母分家另过。四祖父因为常年离家在外,所以房子和田地由我祖父打理。四祖父当军长后把他妻子接走,离开了冯家,所以房产、地产归我祖父所有。曾祖母与祖父相依为命过日子,祖父是家族里掌管家业的人。我另外一个家族的大祖父在北京经营绸布店,做绸缎大生意,很有钱,所以祖父也希望把自己家族管理好一点,但他没有做生意,主要经营土地。祖父腿脚不好,年轻的时候腿被推粪的车子撞伤,慢慢伤口溃烂,无奈只能截肢保命,从此他成了残疾人,所以祖父又被人称为“瘸子”。
印象中祖父很严厉,我们小时候都很怕他。他擅长经营管理,打理两家的日常生活、经营两家的土地,冯家生活还算富足。祖父很有文化,我与伯父家的弟弟上学需要用什么书,祖父便到学校借回来,再为我们全部抄写下来,例如《百家姓》、《三字经》,我们学到哪儿他就抄写到哪儿。为了不影响孩子们上学,祖父深夜还在灯下默默抄写“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百家姓》)、“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经》),我拿到学校念,不需要花钱买书。祖父字写得非常漂亮,遗憾的是我没有继承下来。
祖父竭尽全力培养我们成才,他把各房亲戚在外边做买卖写账用替换下的笔都要回来,给我们写字用,仅此便能看出他很高明。祖父希望我们好好读书,但是他不表达出来,仅仅是对我们很严厉,积极想办法解决孩子们读书的困难。我们上学的条件比别人的好,因为祖父可以解决学习需要的笔、纸等文具,但这是祖父活着时的情况,他去世后家庭很快就败落了。祖母虽没有文化,但朴实勤恳,祖父去世后,家里的琐碎生活都由她打理,但她终究无法扛起整个家庭的重担,只能通过卖地维持家中生活。我不清楚冯家有多少亩地,因为家中没有经济来源,家中老小没有粮食吃只能卖地换一些食物。
“七七事变”之后,我们家的生活更加困难,只能依靠卖地支付长工粮食(工钱)。1941、1942年华北地区大旱,基本没有降雨,庄稼没有收成,加之土地长年不施肥料,自然越来越贫瘠,地里已经不长庄稼,甚至全都是野草。可是佃户、长工还得照样用,每年给长工一定的粮食,人家才肯为我们担水、种地。怎么办呢?祖母只能被迫卖地来维持冯家老小的生活,到我这代冯家已经没有多少土地了。
我十几岁就知道卖地之后买家要请客,这是写文书的一种规矩,卖地人家收款以后要写一张卖契,文书由中间人写,买卖双方签字之后卖契方能成立,在签文书的时候买家一定要请客。中间人写文书时,买家和卖家都要在场,我是冯家的长孙,所以经常去吃这个饭,吃了饭等于文书成立。当时卖地大约就是这样的流程。卖地时经常由作为长孙的我来签订合同,签了文书之后,土地归人家。1947年土改的时候我们家已经没有土地,土改时,我们成为分地户,可见冯家仅几年的工夫便破落到如此地步。
父亲与母亲
祖父有两个儿子,分别是我的伯父与父亲,他们都是在大赵庄村读小学(初小),之后又到龙华镇上小学(高小)。龙华镇是一个大镇,距离我们家十八里路,它毗邻广川镇,镇里多有读过书、有学问的人。伯父与父亲完小毕业没有继续读书,都离家外出做买卖去了。我的父辈只有这两人,他们都在外,因家里没有男劳动力,家中老人和孩子又种不了地,所以需要依靠长工、佃户帮忙耕种,家里面的牲口也由长工来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