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第101节

  已有取死之道!

  等着吧,你们所有人都会付出代价的……”

第191章 千年

  在李青松的暗中关注之下,那支智械天灾舰队迅速完成了资源采集任务。

  同时,李青松还看到,它们派遣出了大量疑似科考船的飞船,循着自己之前总计六支舰队离开太阳系的航线,在那里进行着大量的科考任务。

  这似乎是……

  李青松思索片刻,心中逐渐明悟。

  “果然,他们确认某支舰队航向的,并不仅仅只有观测尾焰这一点。

  尾焰虽然明亮,但指向性却极高,只会对着某一个方向喷射。偏离了这个方向,距离稍微远一点就观测不到了。

  距离近的时候,可以直接通过观测尾焰来确认舰队航向。距离远了,那就必须要用别的手段了。

  这种技术我暂时没有掌握。不过据我猜测,应该是通过检查尾焰喷射的等离子体与星际气体的相互作用,通过观察它们残留的特定痕迹,来确认舰队航向的?应该就是如此了。”

  大量的科考舰队在太阳系内四处活动,很快便分成了六个部分,其路径基本上与自己的六支舰队离开太阳系的轨道重合。

  李青松便知道,他们已经确定了这六支舰队的航向。

  此刻时间仅仅只过去了20年时间而已,又确定了这六支舰队的航向,李青松看到,这支智械天灾的舰队便再度开始集结,看样子准备前往下一个星系,继续搜索自己的痕迹了。

  李青松一颗心微微提了起来。

  他们已经确定了六支舰队的航向,那么很显然,这支智械天灾舰队下一个远航目标,便是这六个恒星系之一。

  每一个恒星系的概率都是16.7%左右。

  如果他们的航行目标是牛郎星系的话……

  算上通讯延时,以他们的航行速度计算,最多只需要再过十年时间,他们便将来到牛郎星系。

  此刻自己的舰队还未建成,十年时间而已,做什么都来不及。

  到时候,自己除了立刻启动后手,抛弃现有的一切,换到另一个星系之中进行发展外,没有别的选择。

  自己原来拟定的,在逃亡途中发展科技的计划也将会被彻底废弃。

  又过了一段时间,那庞大的智械天灾舰队缓缓起航,向着太阳系之外行去。

  计算了一下他们的轨道,李青松悄悄松了口气。

  他们的目标是王良三——那是一颗距离太阳系约19.5光年的双星系统,由一颗与太阳类似的黄矮星和一颗橙矮星组成,是李青松伪装舰队的目的地之一。

  纵观自己总计六支舰队的六个恒星系的相对位置,李青松立刻便明白了过来。

  这个智械天灾舰队是打算遵循就近原则,以最短的路径来完成对总计六个恒星系的搜索了。

  按照这一套搜索路径计算,自己所在的牛郎星应该会排在第五个。

  以他们的舰队航速,加上中途补给的时间,预计在大约300年时间后,智械天灾舰队会到达牛郎星系。

  300年时间,相比起他们从蓝图克星系追到太阳系的时间缩短了许多,而这似乎意味着他们的搜索圈正在不断缩小,便也意味着那根原本套在蓝图克文明脖子上,现在套在了自己脖子上的绞索愈发收紧了。

  但……对于自己来说,300年这个时间,还算可以接受。

  通常情况来说,300年的时间而已,完成一次恒星际迁徙都稍显不足。

  毕竟李青松的舰队,最高航速仅能达到百分之几光速而已。

  但这一次迁徙,李青松已经决定,暂时不停靠任何恒星系。

  自己要在星际空间中飞行一千年的时间!

  是的,足足一千年时间的星际航行,在这一千年时间里,不停靠任何恒星系!

  宇宙浩瀚,星系所占据的仅仅只是宇宙空间的一小部分而已。

  只要不停靠恒星系,将自身隐藏在星际空间里,那个智械天灾就几乎不可能找到自己的踪迹。

  就算循着自己主舰队的出发航线一路追踪也不可能找到自己。因为在航行过程之中,自己的舰队还会不断微调航向。

  就算这支智械天灾舰队掌握了通过分析尾焰喷射物与星际气体相互作用,来确定舰队航向的技术,但轨道微调的喷射功率极低,与星际气体的相互作用便也极低。

  他们能否通过这一点来确认航向,恐怕不太可能。

  他们仍旧只能通过一个恒星系一个恒星逐个搜索的方式,来确认自己最终到了哪里。

  而太空飞行之中,航向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最终能飞到哪里去,要在哪个恒星系停下,连此刻的李青松都不知道。

  李青松有把握,这种方案必定可以极为有效的甩脱追踪。但这种方案对于普通文明来说却完全不具备可行性。

  就比如当初的蓝图克文明。如果他们选择这种方案的话,那唯一的结果只可能是物资耗尽后,全部死在空无一物的太空里。

  因为他们工业实力有限,舰队规模有限,携带物资数量有限,根本就支撑不起如此漫长的航行。

  但李青松不同!

  原本的太阳系迁徙舰队就已经足够庞大,此刻李青松所建设的舰队,更是20倍于当初的太阳系舰队。

  如此庞大的舰队,能携带的物资总量也极为惊人,才能支撑得起这长达千年的漫长航行。

  此刻,智械天灾舰队已经起航前往王良三星系。

  牛郎星系中,李青松的庞大建设也进入尾声。

  仍旧是六支舰队,其中五支是伪装舰队,一支是真正的主舰队。

  总计六支舰队,每一支舰队的吨位、规格俱都相同。这便意味着尾焰痕迹也将一模一样。

  舰队建设完成了,资源采集工作也已经完成。

  无数个物资舱、众多空天母舰与重型运输船已经满载。

  此刻便只剩下了最后一件事情。

  把自己建造的那总数达到了1500多座的大科学装置迁徙到舰队之中来。

  基于每一种大科学装置的工作原理与环境需求,这一项工作极为麻烦,极为艰难,且并不存在统一的安置方式,必须要为每一座大科学装置定制迁徙方案。

  “定制就定制!不过是多造一些飞船而已!”

第192章 一点惊喜

  首先要迁徙的是中微子望远镜。

  李青松总计建造了16座中微子望远镜。这些望远镜最大的一个,内部纯水罐内储藏有1000万吨纯水,最小的一个也有400万吨。

  这意味着,单单是纯水罐,直径就高达200到300米不等。

  大倒其实不算太大。单纯只是运输的话,李青松也完全可以将其拆卸开来,设备零部件与纯水分开存放,并不算困难。

  可是考虑到要在迁徙航行途中让其运转,那就比较麻烦了。

  因为中微子望远镜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便是必须要尽可能的屏蔽其余类型的辐射,只让具备极高穿透性的中微子穿透进来,如此才能达成探测中微子的目的。

  在星球上,李青松是采取的将它建造在极深的地下,依靠厚重的岩石层来完成这一屏蔽目的。

  在太空中,李青松靠什么来屏蔽?

  飞船装甲固然有极高的抗辐射性能,只是,要多厚的装甲才能达到数千米深岩石层的屏蔽效果?

  不要忘了,中微子望远镜对屏蔽层的要求可比生物体高多了。稍微多一点干扰,整台望远镜基本上就算是废掉了。

  李青松思考之后,决定造一艘前所未有庞大的球形飞船出来。

  这球形飞船的半径达到了1.7公里——如此,其最长处,也即直径,也才三点四公里而已,看似不大,但其实它比最大型的空天母舰还要大。

  因为空天母舰仅仅只是长度和宽度达到了6公里,高度却仅有600米而已。

  一艘空天母舰的内部容积约为18立方公里,这一艘球形科考船的内部容积,则高达20.5立方公里!

  它的总质量也超过了满载的空天母舰,达到了5亿吨左右。

  李青松将中微子望远镜的主结构,也即那个对于辐射屏蔽具备极高要求的纯水罐放置到了这庞大球形飞船的核心,并且,李青松将这艘飞船设计成了一艘货船。

  如此,在最为核心的纯水罐之外,无论哪个方向,都是厚度达到了1.4公里左右的装甲、隔离层、设备,以及最为重要的,具备良好防辐射性能的各项物资,譬如金银铜铁、化学品等等。

  以需要运送的物资本身作为屏蔽层,便为最核心处的中微子望远镜营造出了足够纯净的环境,让它就算是在太空之中也能正常运转。

  因为中微子望远镜有16座的缘故,这种球形货船,李青松便也需要建造16艘。又因为中微子望远镜大小不一、工作目标和探测方向不一的缘故,这每一艘球形货船都需要专门设计。

  解决了中微子望远镜的问题,接下来便是粒子对撞机了。

  在这里,李青松又遇到了一些困难。

  粒子对撞机的外形可以分为环形与直线两种。环形的还好说一些,大不了造一艘圆环状的飞船也就是了。

  但直线型的粒子对撞机就有些难搞。

  它实在太长了。

  最长的一个,其长度甚至有30公里!

  在此之前,李青松所建造的尺寸最大的飞船,长度也不过6公里而已。这一下子就扩展了五倍。

  但这也没办法。

  运输阶段可以将其拆卸运走,等到它要工作的时候,总不能就让它以百分之几光速的速度暴露在星际太空中吧?

  总得造一艘飞船把它装起来才行。

  没办法,李青松只能再度设计了一种竹竿状的飞船,令其自备动力、防护力,连带着还造了设备间、观察室、超算基地、人员后勤基地等等,将这一台粒子对撞机容纳了进去。

  因为这飞船实在太长,又太细的缘故,其推进器方面必须要经过特意的设计,推动力必须严格保持一致。

  普通的飞船,因为自身便具备合适的力学结构,哪怕推进器出力略微不一致也没关系,船身强度会屏蔽掉这个问题。

  但这艘“竹竿”飞船,推进器推进略微不一致的话,可能就直接断掉了。

  经过一连串的测试、改进,等等等等,耗费了好大力气,李青松才算是解决了这个问题。

  与之相比,那些环形对撞机倒是没怎么麻烦。

  解决了对撞机,接下来就是引力波探测器了。

  相比起粒子对撞机,引力波探测器更加麻烦。

  粒子对撞机或者是长条状的,或者是环形的,结构都比较简单。但引力波探测器是“7”字形的。

  它有一个横轴,一个纵轴。两根轴都有数公里的长度,但却仅仅只通过一点相连。

  传统的引力波探测器其实不需要轴,只需要几台激光发射器,相互之间通过激光连接即可。

  但李青松在这漫长的研究之中逐渐发现,想要将探测精度提升到一定程度,就算是星际太空的真空度都也还不够,必须要使用人工手段营造出更高的真空度才行。

  由此,就必须要有一条管道连接这些激光发射器了。

  因为唯有实体的管道,才能维持内部极高的真空度,才能让激光不受任何干扰的前进,以获取到最高的精度。

  这两根管道轴必须要绝对保持90度的角度,自身不能产生任何形变。一旦形变,探测就会受到巨大的影响。

  这样一个又大又脆的探测器,让李青松伤透了脑筋。足足试验了几十种方法,李青松才最终找到了一种直角三角形形状的飞船结构,将这两根互相垂直的管道轴安装在直角三角形飞船的两条直角边上,才算是解决了引力波探测器的运输问题。

首节 上一节 101/1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