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第102节

  解决了这几种最难解决的大科学装置的环境搭建与运输工作,其余的大科学庄重虽然也极为复杂,但总归好解决了许多。

  于是,一艘又一艘专门定制的大型飞船从船坞之中诞生,高温实验室、高压实验室、阵列望远镜、射电望远镜等等,也一一运到了飞船之中。

  此刻,原定的30年时间再过几个月时间就要到了。

  李青松的舰队也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随时可以起航。

  “临走之前,先给你们留下一点惊喜吧。”

  李青松暗暗思考着,再度下达了一条命令。

第193章 春种秋收

  此刻,李青松在牛郎星系之中建设的那无数座工厂绝大多数已经没了用处,早已经停产,即将面临被销毁的命运。

  但也有一部分工厂不仅没有停产,反而以更高的效率投入到了生产之中。

  此时此刻,李青松生产的东西仅有两种而已。

  一,氢弹。二,被动探测装置。

  没错,在这临走之前,李青松要生产出许许多多的氢弹出来。

  一亿颗,两亿颗?不,是一百亿颗,甚至两百亿颗!

  生产那么多氢弹做什么用?

  当然是要隐蔽安装到牛郎星系那数量多到几乎无穷无尽的小行星里!

  李青松会在牛郎星系的各个部位,随机挑选一些小行星,使用切割打洞设备在它们上面打出一个洞来,把氢弹埋进去,再将其复原,只让极为隐蔽的被动探测装置留出一点在外。

  这被动探测装置将不会主动释放任何信号,不会释放雷达波,也不会释放可见光。

  它们只是在同位素电池的支持下,静静的观察着周边的空间。

  一旦察觉到非李青松舰队的飞船靠近,立刻就会向起爆装置发送信号,引爆氢弹。

  而氢弹,不管对于第二级别的电弱文明,还是第三级别的强核文明来说,都是威力最强的武器。

  李青松无需知晓强核文明的技术细节,就能做出这一判断。

  原因很简单,原子弹和氢弹的能量爆发基于对强核力的运用。这已经是基础物理理论在现有科技程度范畴内所规定的威力最大的能量释放方式。

  单论威力,就算是强核文明,都不太可能,或者可以说几乎不可能有比这威力更大的。

  到时候,那个智械天灾一定会很惊喜吧?不知道你们的能量护罩能不能挡住氢弹爆炸的热量和辐射?

  畅想着未来智械天灾到达牛郎星系之后的场景——李青松判断,他们几乎可以确定一定能找到牛郎星系来——李青松心中满是期待。

  在克隆体们的命令之下,神工AI的直接操纵之下,那些工厂运转的愈发繁忙。

  通常氢弹的聚变燃料会使用氘和氚。但氚气的半衰期太短,仅有十几年而已,不利于长期储存。于是,李青松采用了另一种聚变模式,只使用氘气作为燃料。

  如此一来,这些氢弹爆炸将会进行氘氘聚变,存放时间大幅增加。

  为了促使氘气进行聚变,还需要制造一些小型的原子弹。

  因为唯有原子弹爆炸,才能制造足够的温度和压强,令氘气进行聚变。

  而为了引爆这个小型原子弹,还得要有一些化学高爆炸药。原因同样是唯有化学高爆炸药,才能营造出原子弹爆炸所需要的温度和压力。

  于是,氢弹爆炸便遵循这样的过程:常规化学高爆炸药引爆原子弹,原子弹爆炸再引爆氢弹,氢弹最终释放出热能和辐射以及冲击波,造成最终的杀伤。

  于是,对应这些原材料的金属外壳铸造厂、化工厂、铀浓缩工厂、总装厂等等工厂便繁忙运转着,将一颗颗的氢弹生产了出来。

  它们随即便通过太空电梯来到太空,乘坐着一艘艘飞船,如同春天的种子一般,播撒到了牛郎星系这一肥沃广袤的田野之中。

  到了“秋天”,相信它们会绽放出许多鲜艳花朵的。

  这一项工作只用了李青松仅仅几个月时间而已。

  此刻,庞大的舰队已经完成了集结。站在舷窗之前,遥望着浩瀚的牛郎星系,李青松知道,此时这里已经变成了一片雷场。

  除自己之外,无论是哪支舰队到来,都会在这里收获到许多惊喜。

  除了布置“地雷”之外,按照太阳系之中的惯例,李青松在某些星球的隐蔽角落、远离黄道面的浩瀚深空之中,同样也留下了一些自动运行的基地,留下了一些处于冬眠状态的克隆体,等待着来自外部的信号,然后自动唤醒,并与李青松的意识再度连接起来。

  一切工作都已经完成。

  既然如此,该走了。

  短短不足百年时间而已,自己便要被迫离开这个充满了希望的星系,前往更为浩瀚幽深的宇宙之中,去追寻那一线生机。

  此刻,李青松曾经涉足过的每一颗星球上,都有着大当量的氢弹在接连爆炸。

  将所有属于李青松的工厂与基地炸到灰飞烟灭的同时,还释放出了无比艳丽的花朵,像是在为李青松举行一场绚丽的欢送烟花秀。

  在这众多绚烂花朵的欢送之下,总计六支舰队同时启动,分别向着六个不同的方向开始加速。

  这一走,就是长达千年的太空航行,千年的星海漂流。

  但这千年的航行,李青松知道,恐怕仍旧不足以逃脱那个智械天灾的追捕。

  甚至于未来到底能否逃脱,还得看未来的局势变化,此刻的李青松也没有足够的把握。

  一切只是尽力去做而已。

  李青松知道,在地球的国家时代,耗费千年光阴去执行一次逃亡是很难以理解的事情,更不要说这一次逃亡还不是全部,而极有可能仅仅是一个完整逃亡计划的一部分而已。

  毕竟那时候的人们寿命实在太短,甚至不足百年。

  但对于已经真正踏入星空的自己来说——哪怕自己没有意识转移,永生不朽的能力,而仅仅只是一名普通的较高级别电弱文明生命个体,恐怕都不会对此感到惊讶。

  高度发达的生物科技,加上成熟的冬眠技术,哪怕万年光阴,对于一名普通人来说也不是无法跨越。

  区区千年时间的逃亡而已,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莫莫兰斯等蓝图人同样对此习以为常。

  但李青松心中仍旧有些感慨。

  “千年光阴啊……整个人类文明诞生一共才多少年。”

  在李青松的操纵之下,在玉皇AI的统筹管理,在各个分行业AI的直接控制之下,主舰队的所有飞船同步开启了加速。

  一万艘巨型空天母舰、数万艘重型运输船、数万艘滚筒型居住飞船、数千艘奇形怪状的大型科考船,等等等等,一同以0.06米每平方秒的加速度向着远离牛郎星的方向飞去。

第194章 “炼金”

  这些年来,李青松虽然没怎么正经发展过科技,但总归还是有一些科技进展的。

  在牛郎星之中的这些年,更是将这些科技进展融入到了飞船建设之中,令现有飞船的各项性能,比起当初的太阳系迁徙舰队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这也是李青松能将舰队加速度提升50%,从0.04米提升到0.06米每平方秒的缘故。

  舰队不断的加速,与牛郎星的距离便越来越远。于是李青松便看到,自己身边的物质密度在急速降低,那几乎随处可见的小行星渐渐变得稀疏,又渐渐消失了踪迹,不特意去寻找已经看不到它们了。

  不过李青松倒是发现了一些特殊的小行星。

  这些小行星具备极为扁平的轨道,这便意味着,它们的远日点——这里的日当然指的是牛郎星——可以极远,近日点则可以极近。

  通过观察它们的轨道,李青松心中渐渐明悟。

  这很显然是在大行星、牛郎星等大星体引力作用之下,被甩出去的小天体。

  在未来的漫长演化之中,它们的轨道还会越来越大,距离牛郎星越来越远,最终在距离牛郎星约100亿公里的地方,汇聚成一条小行星带,就像是太阳系的柯伊伯带一样。

  还有一些小行星的轨道更加特殊。通过对牛郎星内部天体运行的模拟,李青松认为,它们在更加漫长的未来,会具备更远的轨道,甚至能远到一光年以上,在一光年之外围绕牛郎星运转。

  并且,伴随着牛郎星系的演化,会有更多的内部天体被甩出来,融入到这两种类型的小行星轨道之中,让其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

  到那时候,牛郎星的柯伊伯带和奥尔特云就将形成,内部也会安稳下来,不再有那么多小行星撞击事件发生。

  太阳系的今天,就是牛郎星的明天。

  不过这两者之间又存在一些差别。

  牛郎星的质量更大,聚变燃烧速率更快,寿命便越短。大约三十亿年之后,它就会进入生命末期。

  或许直到它演化成白矮星,都来不及形成成熟的奥尔特云,谁又能说的好呢。

  这其中的变数实在太多,连李青松也无法百分百确定。

  一边细细观察着牛郎星系之中的一切,不放过任何机会的提升着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着自己对于星系演化的了解,一边操纵着庞大的舰队进行着全功率的加速。

  时间慢慢的流逝着,转眼间便是6年多时间过去。

  这时候,李青松的舰队航速已经提升到了光速的4%,约1.2万公里每秒,与牛郎星的距离已经扩大到了一万多亿公里。

  从这里看到的牛郎星,视星等仍旧高达-10等,仍旧足以将物体照出影子。

  如果换做太阳的话,在这个距离上虽然仍旧明亮,却已经无法再照出影子了。

  4%光速的航速,已经与之前离开太阳系之时的最高航速持平。

  但此刻李青松的舰队仍旧没有停止加速,仍旧在维持着全功率的,每平方秒0.06米的加速度。

  如此又持续了约3.2年,这一支舰队的航速达到了光速的6%,也即每秒钟约1.8万公里。

  这已经与李青松当初所设定的航速持平。但此刻,李青松仍旧没有停止加速!

  庞大的舰队仍旧在增加着自己的速度,再度持续了约3.2年的时间。

  一直到舰队航速达到光速的8%,也即约每秒钟2.4万公里之时,那持续工作了十几年时间的推进器才同时关闭。

  加速停止,惯性航行开始。

  对于电弱文明来说,8%光速的航速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且不说粒子撞击问题,单单是燃料就不足以支撑。

  但仅仅在牛郎星系中,如此之短的科技发展时间,且还是工业生产以及量电超算研发过程中,李青松分出的一小部分脑力,对于之前太阳系迁徙过程中所积累的那些猜想与突破的整合,便令舰队的整体性能提升了5%以上,打下了加速到如此之高航速的基础。

  之后,20倍于太阳系迁徙舰队的规模,去除燃料之后,五倍于之前所携带的额外物资,为舰队打下了物质基础。

  至于粒子撞击问题?

  关系不大。

  进入惯性航行状态后,李青松立刻派出了大量机器人和克隆体,乘坐着特制的飞船,将一卷卷的“塑料布”从仓库之中取了出来,然后像是手机贴膜那样,贴在了每一艘飞船的外壳上。

  这些塑料布是李青松特意研发的,具备极高的科技含量,拥有良好的抗辐射性能。

  但它们归根结底仍旧是一些碳氢化合物而已,称呼为塑料布并无不妥。

  于是,那些星际尘埃粒子便只能撞击到这些塑料布上,要破坏也是破坏塑料布的结构,无法再破坏飞船装甲了。

  等这些塑料布损坏到一定程度,就把它们拆下来回炉重造,然后换新的塑料布贴到飞船外壳上即可。

  由此,粒子撞击问题便从一个科技问题,被李青松转化为了物资问题——只要我带的塑料布够多,就不怕粒子撞击,问题解决。

  8%光速的航速是李青松第一次达到。这种塑料布也是第一次大规模应用。

  在航行之中,李青松密切关注着这些塑料布的变化。于是他看到,与最初的黑色、坚韧平整的外形比较,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塑料布渐渐变成了灰黑红绿等诸般交杂的颜色。

  它们的质地也开始稀疏多孔脆弱起来。

  这一过程只用了五年时间。

  “一批塑料布能支撑五年么?可以了,符合预期。”

  换上新的塑料布,这一批旧的塑料布被李青松扔到了熔炉之中,开始融化,然后重塑。

首节 上一节 102/1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