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经济又实惠,效率还高。
而相比起氘氚聚变,氘氘聚变的能量转换效率仅为0.092%而已,也就比核裂变高了那么一点,且对于聚变环境的要求更高。
既不经济也不实惠,效率还低。
如果要将能源供应模式从氘氚聚变转为氘氘聚变的话,李青松便需要将目前所拥有的,总数约32.6万座核聚变电站的数量提升到现阶段的四倍,才能保持同等规模的电力供应能力。
并且,因为氘氘聚变对温度与压力要求更高的缘故,每一座核聚变电站的建设难度也将提升到原来的两倍以上,成本极大提升。
这是何等庞大的建设任务!
但……没办法。既然决定要在飞马座V432星系之中完成科技层面的突破,那,不管再大规模的建设任务,都必须要迎难而上。
那就造!
李青松做出了安排与布置。
在确保自身工业体系维持正常运转、质子衰变探测器与众多细分领域和应用层面的研究正常进行的情况之下,李青松足足抽调了约5亿名克隆体投入到了核聚变电站的大规模升级改造新建任务之中。
工业系统再度开始全功率生产,天量的零部件和配件以及机械生产出来,在众多重型飞船的运送之下来到了一颗颗星球之上。
神工AI依靠量电超算的澎湃算力再度大发神威,无数人形通用机器人和智能机械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的劳动,控制中心那里,众多克隆体与蓝图工程师日夜轮换,一刻不敢耽误。
很快,第一座氘氘聚变发电站便建造完成。
它具备与一座标准化的氘氚聚变发电站等同的规模,但一座氘氚聚变电站每小时能发电约30亿度,此刻这座氘氘聚变发电站每小时却只能发电7亿度左右。
对应的,它每天需要消耗氘气约两吨左右,并生成约750KG的氦3。
新的氘氘聚变电站投入运行,于是之前那座氘氚聚变电站的功率便下调了一些。
等四座氘氘聚变电站投入运行的时候,那座氘氚聚变电站终于完全停机。
对应的,这四座氘氘聚变电站每天能生产的氦3质量达到了3吨左右。
第226章 十万倍
时间悄然流逝着。
在李青松全力以赴的建设之下,在整个工业体系全力以赴的生产之下,上百万座氘氘聚变电站迅猛出现在一颗颗星球之上,代替原有的氘氚聚变电站,开始向整个工业与科研体系供应电力。
一座氘氘聚变电站每天仅能生产几百KG氦3而已,看似微不足道,但没有关系,它们的数量足够多!
在飞马座V432星系之中,质量最小的那颗气态巨行星里,由数百万架木星飞机组成的庞大飞行编队终日在恶劣的环境之中飞行,将巨量的氘气从气态行星大气层之中分离出来,然后汇聚到玄鸟平台之上;
穿梭飞船往返于玄鸟平台和能源集散中心,通过一道中转,便将巨量的氘气转移到了重型运输飞船里;
这整个过程,由数百万名克隆体与蓝图工程师远程操纵,具体的一线任务则由人形通用机器人代劳,彻底解除了生命体受到气态巨行星过高重力影响的隐患;
重型运输船则将数以十万吨计的氘气运送到了每一颗建造有核聚变电站的星球,将这些氘气如同灌溉良田的水源一般灌注进去;
氘气开始在反应炉之中聚变,生产出巨量能源,供应整个工业与科研体系运转的同时,大量的聚变副产物,氦3,源源不断的生成,暂时存储在每一座氘氘聚变电站俱都具备的临时储藏罐里;
飞驰在星球地表的列车或者火车往返于每一座氘氘聚变电站,将每一座核聚变电站生产出来的氦3收集起来,最终汇总到每一颗星球俱都建有的氦3集散中心里,又经由太空电梯、重型运输船等,向李青松划定的,磁单极子探测器建设区域前进。
上百万座氘氘聚变电厂全部投入运行的第一天,李青松便生产出了足足40万吨氦3!
第九天的时候,氦3储量便达到了360万吨,已经完全足以支撑一座高性能磁单极子探测器的建设!
于是,在工业体系生产出的众多高精度零配件,以及众多参与规划、设计的克隆体与蓝图工程师的指挥之下,通用机器人与智能机械在太空之中开始了繁忙的建设。
在第一台磁单极子探测器之外,此刻,李青松终于拥有了第二台。
这还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巨量的氦3和巨量的零部件仍旧源源不断的向太空汇聚。
在距离飞马座V432恒星数十亿公里的深空,在庞大岩质行星们的拉格朗日点,在气态巨行星与大卫星的拉格朗日点,在距离恒星数千亿公里的更为深空的地方,在远离黄道面的星系角落……
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之下,众多磁单极子探测器纷纷建成。
它们像是一张张蜘蛛网一般,在这浩瀚幽深的星空之中悄然张开,等待着不知道何时会出现,会以什么角度撞击而来的“小飞虫”的出现。
李青松不知道自己的磁单极子探测器什么时候才能捕捉到有价值的信号,又或者自己的理论框架根本就是错的,宇宙之中根本不存在磁单极子这种东西——这也是有可能的。
李青松只知道,自己张开的“蜘蛛网”的数量越多,捕捉到磁单极子的概率就越高。
既然如此,那就造下去,一直造下去,纵然是比质子衰变探测器更难建造,成本更高的磁单极子探测器,也造它个一千台出来!
众多核聚变电站在这一刻,既是能源供应者,同时也是物资生产者,源源不断的提供巨量的氦3,有力的支撑起了李青松那庞大到蓝图人们根本无法想象的建设。
这一刻,李青松也再度真切的感受到为什么涉及到基础物理理论大规模突破必须要在星系内部进行,而无法在星际航行之中进行。
单单就以氦3的生产为例,如此众多的氦3,需要多少氘气?需要多少核聚变电站?需要多么庞大的工业实力,多么庞大的物资供应量?
唯有在物资充沛,几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星系之中,如此巨量的物资供应才能得到满足。
时间便在李青松接连不停的建设之中悄然流逝着,除了维持正常生产、科研之外,李青松以平均每9天一台的速度,疯狂提升着磁单极子探测器的数量。
这种建设速度是任何一个文明都难以想象的。
真当如此大规模、如此高端先进的探测器是玩具车,想造就能造一大堆出来?
哪一台大科学装置不是严谨凝重到了极点,一次又一次的论证,一次又一次的设计与迭代优化,耗费几十年时间,倾尽文明之力才能完成的?
但在李青松这里,磁单极子探测器却是上百个工地同时开工,只待生产出足够的氦3,灌注进去,立刻便是一台探测器竣工。
如此,十余年时间悄然流逝。
5000余天的光阴流逝,让李青松拥有了超过500台磁单极子探测器,同时,之前李青松耗费众多时间建造出来的一千台质子衰变探测器也运行了整整5000余天的时间。
在这些时间里,平均单台探测器都探测到了数十万次的切伦科夫辐射事件,总计一千台探测器,探测到的事件总数超过一亿次。
上亿名克隆体,以及专门研究的科研AI全力以赴的研究着这些事件,但最终的结果却让李青松失望了。
这一亿余次辐射事件,全部都是中微子撞击事件或者干扰,没有一次是质子衰变!
这让李青松心中开始沉重起来。
“如果质子的寿命为10^36年,那么,我的这些探测器在约14年的时间里,探测到的质子衰变事件应该在五十多万次了……
但,为什么一次也没有?”
这便几乎只有一种可能性了。
自己之前大大低估了质子的寿命。
它的寿命下限,不是10^36年,而至少是10^42年,两者之间差了十万倍。
唯有如此,自己在14年时间里,没有探测到一次质子衰变的事情才能得到解释。
那么……下一步该怎么办?
继续增加质子衰变探测器的数量,以谋求更高的探测概率?
但,这样做似乎不行。
第227章 科学证据
建造更多的质子衰变探测器,李青松是有这个能力的。
以一台质子衰变探测器需要约11万名克隆体来维持日常维护和研究计算,此刻,去除其余方面的研究,和工业体系的维持,李青松勉强还能再抽调出约3亿名克隆体投入到更多质子衰变探测器的建设与研究之中。
这便意味着约2700台质子衰变探测器。
如此一来,纵然质子寿命真的是10^42年,李青松也同样能通过数量的提升,真切探测到这一现象。
但李青松始终没有忘记一点。
那便是,自己拥有远超普通电弱文明的工业能力。
同时,宇宙之中必定真正存在统一了强核力的强核文明。
那么这便引发出了一个悖论:如果质子的寿命真的如此之高,甚至于高达10^42年,以至于需要数千台超巨型质子衰变探测器才能探测到质子衰变的话……
那些普通的电弱文明是如何突破的?
不要忘了,就算倾尽全文明之力,普通的巅峰电弱文明也最多仅能支撑几十台巨型质子衰变探测器而已。
没道理普通的电弱文明能依靠几十台探测器产生突破,自己已经造了一千台,却无法突破!
这不合理。
这几乎便只能意味着一种可能性:其实并不是自己的工业能力不足,不是质子衰变探测器数量不足,而是……
自己走错了路。
唯有这一种可能性,才能解释现在的情况。
那么,我现在的理论框架是错的么?错在了哪里?
审视着自己之前耗费数千年时间才研究出来,一点一点完善的理论框架,李青松心中微微多了一点茫然。
是质子根本不会衰变?还是衰变模式与我之前预测的不同?
强核力必定是可以与电弱力统一的,那么,这统一的模式究竟是什么?
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根本不知道错在了哪里,也不知道哪里才是正确的方向。
自从费尽千辛万苦,暂时逼退智械天灾舰队,全力以赴进入到科技突破事业之中后,李青松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了这一条路的艰难。
一边继续维持着上千台质子衰变探测器的运转,李青松一边抽调出大量的脑力,投入到了新一轮的思考与推演之中。
为了防止仅有自己一种思维模式导致思维死角的问题,李青松还命令每一名与此相关的蓝图科学家放下手中任务,全部加入到了对新框架的探索之中。
时间便这样一点一滴的流逝着,转眼间又是十余年时间过去。
李青松的探索一无所获。
他固然提出了足足三十几个新的理论体系以解释现有现象,但经过进一步的验证,这些理论体系最终被全部排除,没有一个能经受住实验的检验。
此刻,就算以李青松的心境,都忍不住有了一点焦急。
实在没办法不急。
这三百余年的时间,是自己拼尽全力,机关算尽,乃至于赌上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才争取来的!
仅剩下约200余年的时间,智械天灾舰队就将卷土重来,而自己此刻却被这一道障碍死死卡住,丝毫不得寸进,这让李青松如何能不急?
不要忘了,下一次智械天灾舰队到来,它们必将已经恢复全盛时期的实力。同时,已经上了一次当,中了一次陷阱,下一次,自己的所有应对手段都将失效,不可能再是智械天灾舰队的对手。
便连逃走都逃不掉!
这一刻,李青松甚至于有些羡慕那些普通的电弱文明。
他们固然科研能力低下,工业实力弱小,甚至于仅能支撑几十座探测器的运转。
但他们有时间,可以慢慢来,可以一点一点的“磨”,一点一点的迭代优化慢慢提升。
自己却快要没有时间了!
时间便在李青松全力以赴的研究与推演中快速流逝着,转眼间又是十余年时间过去。
此刻,559号磁单极子探测器忽然间向李青松报告了一个全新的情况。
高灵敏度磁场探测装置显示,在过去的约2分钟之前,超流氦3的排列模式似乎受到了一点扰动。
其模式与李青松预测之中的磁单极子影响极为相似。
李青松精神一振,瞬间将所有空余的克隆体脑力全部投入到了这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