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一它的寿命是10^46年呢?这样的话,从概率学方面来看,一年时间内,这台探测器探测到一次质子衰变事件的概率便仅有数亿分之一了。
就算它的寿命没有那么长,李青松也需要考虑更多额外的事情。
就算李青松已经尽可能的提升了精度,也不可能做到精准捕捉每一次质子衰变事件。极有可能就算发生了质子衰变,也会被探测器遗漏,或者误判为中微子事件。
就算李青松能精准捕捉每一次质子衰变事件,想要研究透彻质子衰变的过程,也不是区区一次观测就能确定的。
那需要数十万次,乃至数百万、千万次的反复观测,才能真真正正明确它的全部模式和过程,最终将其化作理论,补充到自己的大统一公式框架之中。
这样的话,一台探测器怎么够?
事实上,李青松在质子衰变探测方面,规划的探测器不是一台,不是十台,而是1000台!
精度不够,概率太低,那就数量来凑!
换做普通的电弱文明,这种超大型的大科学装置,一整个文明可能造个三四个就差不多了,再多便支撑不起。
就算工业基建能力可以撑住,人才储备方面也支撑不起。
这玩意儿又不是造出来放在那就能自动运行的。它还需要大量的顶尖科学家投入进来才行。
一台探测器就需要至少一万名以上的顶尖科学家!
仅仅建造少数几个,然后想尽办法,一点一点的积累,一点一点的依靠水滴石穿,缓慢迭代优化的方式,尽可能提升探测精度,以图探测完全质子衰变的过程。
但此刻,李青松哪儿有那个时间!
就算李青松有这个时间,他也不会那样做。
放着超强的工业实力不用,反而走普通电弱文明的路子,那不是傻了么?
就是要走暴力破解,就是要走力大砖飞的路子,这才是李青松的强项。
于是,在李青松的控制之下,数万艘小型科考船开始向着飞马座V432星系之中,那几乎无数颗较大的小行星、矮行星飞去,全面考察它们的地质构造、元素构成等数据,挑选合适的建造场地。
它不能太大,否则自身重力太高,会导致纯水罐体发生形变。
它不能太小,否则岩层不够厚,无法为探测器提供足够防护。
它不能有太多的重元素,否则自身背景辐射会太高,严重干扰探测器性能。
它不能距离恒星太近。因为飞马座V432星可是实打实的强中微子辐射源。
它甚至不能距离气态巨行星太近。因为气态巨行星同样会辐射大量的中微子。
一番挑选之下,李青松快速选中了1000颗目标星球,然后,重型运输船出动,满载着工业基地之中生产出的各项物资,满载着各种工程机械,满载着大量的克隆体与人形通用机器人降落到这些星球上面,在神工AI的配合之下,开始了新一轮的大规模建设。
这一刻,没有进行任何飞船制造,没有进行任何舰队航行的准备工作,李青松前期准备的庞大的工业体系便进入到了全力运转状态。
第224章 磁单极子
无数座矿场之中,众多大型采矿设备终日轰鸣,爆炸终日不绝。
巨量的山石被破碎开来,进入到后续的处置程序,这初步处理过的矿产又来到冶炼厂之中,在核聚变反应堆的高温之下,渐渐与杂质分离,按照李青松希望的形式最终变成了一块块特种合金,又经由众多铸造厂的各种加工,最终变成了一个个零部件。
众多太空电梯上,无数辆班车终日轰鸣咆哮,以几十个G的加速度或者直冲星空,或者从星空之中猛然坠落。
太空之中,无数颗小行星在飞马座V432的主导之下,混乱的运转着。一张张天网张开,将来自太空的,所有可能影响到建设的威胁全部挡在外面;
无数艘大中小型运载飞船在太空之中穿梭,或者灵巧躲避着一颗颗的小天体,或者直接击碎,或者直接横冲直撞,将李青松辛辛苦苦产出的各项设施与物资运抵那上千颗目标星球之上。
大型机械轰鸣着,咆哮着,如同一条巨龙般钻入星球地下,无穷无尽的岩石被挖掘出来,堆积在工地一旁,如同一座座大山。
众多克隆体与通用机器人如同蚂蚁一般,或者工作在控制室,或者工作在一线,将一座座规模庞大到不像是人类能制造出来的设施建造出来;
高精度的拼接钢板在特种焊接之下,如同搭积木一般将巨大的储水罐搭建出来,为每一座质子衰变探测器专门准备的超纯水工厂,则在大量现场采集的水冰,或者外部运输的水冰的供应之下,一遍又一遍提高着它们的纯度。
探测器所使用的超纯水是无法从外部运输的。原因很简单,它们在运输过程中会混入其余物质的原子或者分子。
它们只能在现场制造,然后通过特殊的手段灌注到水罐之中,如此才能确保不被污染。
就算如此,它们也需要定期进行净化。因为构成罐体的分子与原子也会扩散进入到水中。
这庞大的建设,足足占用了李青松3亿余名克隆体,以及约500万名蓝图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全部精力。
如今阶段,蓝图人种群规模总计达到了约15亿人口。基于李青松“科学至上”的统治理念,也即,唯有科学家才会得到地位和荣誉,才会得到李青松的嘉奖,其余所有领域,哪怕做出再大的贡献,李青松也不会给多少奖励的模式,15亿蓝图人总计诞生出了约1200万名合格的科研学者,远超普通文明。
同时,之前阶段与智械天灾对抗的过程,李青松并未对蓝图人隐瞒。
蓝图人们也真切感受到了之前那段时间有多么凶险。
一旦己方兵败,不管是主人,还是己方,都会沦为智械天灾的奴隶。
己方几乎如同走钢丝一般,险之又险的才争取到了这一段宝贵的发展时间。
如此,蓝图人们怎能不尽心尽力?
纵然己方科研实力弱小,人数也少,实在无法为主人的科技发展提供太大助力,但,查漏补缺,扫除主人科研体系的思维死角总归是能做到的。
于是,李青松冲锋在前,蓝图科学家跟在后方查漏补缺,双方科研力量便如此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
当耗费几十年时间,规模庞大的质子衰变探测器终于建成之后,李青松留下了约1.2亿名克隆体用于日常研究及维护探测器正常运转后,转身便将大量的科研力量投入到了另一项极为重要的建设之中。
磁单极子探测装置!
磁单极子,是李青松现有大统一理论框架所预言的另一种粒子。
与正常具备南北极的磁铁不同,磁单极子仅携带一个磁荷,也即,它仅有“南极”或者“北极”。
磁单极子究竟是否存在,李青松并不知道。但至少此刻,理论框架预言了这种粒子的存在。
如果能验证磁单极子真的存在的话,那么,李青松的大统一理论框架便算是得到了极为重要的一次验证,框架的许多内容都可以得到补充。
这一项探测的地位,与质子衰变探测的地位等同,同样重要,缺一不可。
因为这两种探测将验证大统一理论框架的两个方面。
在李青松的理论之中,磁单极子在宇宙诞生早期数量极多,但到了如今,因为宇宙不断膨胀,其密度不断降低,单位体积内,其数量已经极为稀少。
同时,磁单极子的寿命极长,甚至堪比质子。
那么,探测磁单极子的装置便必须要具备两个特点,一,必须要足够大。
因为唯有足够大,才更有可能与存在于星际太空中,数量极为稀少的磁单极子发生反应。
磁单极子撞击一颗星球的概率,总会比撞击一艘飞船的概率更高。
第二则是,必须要能与磁单极子发生相互反应。因为唯有相互反应了,才能生成足以被观测到的现象,进而被李青松看到。
在这一探测领域,李青松决定使用一种新型的探测器。
这种探测器以氦元素的同位素,氦3为主。
在极低的温度下,氦3会进入超流体状态。同时再将其置于磁场之下,超流氦3会形成量子化的漩涡线。
假如此刻有一颗磁单极子穿透以超流氦3为主的探测器,其磁场会与氦3相互反应,导致氦3磁场产生极为微小的波动。
届时,通过观测这种磁场波动,李青松便能确认是否真的有磁单极子穿透了探测器,以及其性质究竟是什么。
与质子衰变探测器一样,磁单极子探测器同样对干扰极为敏感。但它又无法通过厚重岩层屏蔽的方式来排除干扰,便只能在分辨精度上去想办法。
于是,为了具备足够的精度,李青松便只能将磁单极子探测器也造的极为巨大。
在李青松的规划之中,第一代的磁单极子探测器,其总体积堪比一艘重型运输飞船,总质量达到了1000万吨以上,最长处甚至超过了一公里。
便在这样一台巨大的探测器之中,李青松将数百万吨的氦3灌注进去,展开了对于磁单极子的捕捉尝试。
第225章 氘氘聚变
完成了这第一台磁单极子探测器的建设,李青松再度面临了一个难题。
因为在理论推算之中,磁单极子数量极少的缘故,探测器除了必须要造的足够大之外,数量还需要尽可能的多,如此才能提升探测到磁单极子的概率。
而磁单极子探测器的建设必须要用到氦3。
这么多年来,李青松积累的氦3总量不过才几百万吨而已,此刻全都投入到了这一台磁单极子探测器的建设之中,仅仅一台而已,便耗尽了几乎全部储备。
而……氦3在自然界之中的储量太少了。
氦3是氦元素的同位素。普通的氦元素,其原子核有两颗中子两颗质子,通常称之为氦4。而氦3的原子核之中仅有一颗中子。
氦4的储量极大,随随便便就能在飞马座V432星系的各颗星球之上开采到几千万上亿吨,但氦3不同。
据氦3的演化模型预测,李青松知道,在没有大气层的、距离恒星较近的矮行星或者大卫星上会存在较为大量的氦3。
就比如地球的卫星,月球。
在太阳风的轰击之下,月球表层物质不断受到高能粒子的影响,不断形成氦3并富集起来。
但这里的所谓“大量”,是相比来说的。
相比起其余星球,它上面的氦3储量确实多。但从绝对数量来看的话,就算整颗月球,氦3的总储量也不过才几百万吨而已,差不多也就够李青松造一台磁单极子探测器的样子。
更何况,这算这仅有几百万吨的氦3储量,也是月球在太阳辐射影响之下,累积了40多亿年时间才积攒起来的。
而飞马座V432星太年轻了,仅有太阳的几十分之一而已。
它的行星上根本来不及富集这么多的氦3。
另一个可能具备较多氦3储备的,是恒星本身。
但这一条路就不用去想了。对于飞马座V432这样的庞大恒星来说,靠近到距离其600万公里的地方已经是李青松的极限,根本没可能做到在恒星上面采矿。
再一个可能有希望的地方,是气态巨行星。
气态巨行星的元素构成通常与恒星类似。没道理恒星富集氦3,结果气态巨行星竟然不富集。
但一番检查之后,李青松也不得不放弃了这个打算。
气态巨行星确实富集了氦3,其含量相比起其余星球确实更高。
但这也是相比来说的。论及绝对含量的话,其浓度比李青松视之为主要聚变燃料的氘气低多了,仅有氘气的数百万分之一而已,累死李青松也采集不到足够的数量。
面对这种情况,李青松陷入到了为难之中。
“实在没办法的话,就只能选择自己造了。”
李青松咬咬牙,下定了决心。
没错,除了从自然界之中获取氦3,李青松还有另一种办法,自己造!
想要进行这种涉及到最基础原子层面的物质的制造,普通的化学反应很显然是不可能的。
就像炼金术不可能真的炼出金子来一般。
但核反应可以造出金子。同样的,核反应也能造出氦3。
恰好,李青松便知道一种聚变模式,其副产物便是氦3。
氘氘聚变。
氘氘聚变有两条反应路径,各占50%。而其中一条反应路径的最终产物恰好便是氦3。
经计算,一千克氘气完全聚变后,约能生成0.375千克的氦3!
现阶段,李青松每年消耗的氘气质量约为一亿吨左右。按照这个数据计算,平均每年,李青松便能在核聚变反应堆之中生成3750万吨氦3,足以供应近十台磁单极子探测器的建设了!
然而,这一模式看似简单,背后同样存在较为巨大的困难。
此刻李青松的能源供应以氘氚聚变为主。原因很简单,氘氚聚变的效率较高,可以将大约0.375%的质量转变为能量,高达核裂变的四倍还多,且比较容易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