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之所以具备科研环境,是因为李青松经过推算,认为在那里有可能找到质子衰变的关键证据!
这当然不是通过光微子探测来寻找证据,而是通过另一种模式。
气态巨行星的液态金属氢层,压力极高,物质密度极大。
而质子衰变会导致质子变为光微子从气态巨行星核心逃逸。
其大概过程类似于一个人用尽全力的,狠狠的挤压一根弹簧。结果这根弹簧却忽然间消失了。
很显然,这个人会猛然砸在地上,由此而引发“震动”。
通常情况下,这种震动极为微小。因为质子衰变的概率极低极低。
但,飞马座V432星系之中存在的多颗气态巨行星,其中最小的一颗,质量也有木星的大概1.2倍。
那里的压力极高,便类似于那个挤压“弹簧”的人用出了很大的力气。
这种机制,会放大那种因为质子衰变而引发的微小震动。
它的液态金属氢层据李青松估计,总质量约为木星质量的0.9倍,质子数量约为10^54颗。
现有证据表明,质子的寿命为10^37年。
如此计算,平均每年,这颗气态巨行星的液态金属层之中,便有大约10^17颗质子发生衰变,平均到每秒钟,便有大约32亿颗质子发生衰变。
质子在具备极高压力的液态金属氢层中,本身便起到了支撑物质结构的作用,就像是一个个小弹簧一般。
每秒钟,便有大约32亿颗这种小弹簧忽然间消失。对应的,其周边物质骤然失去支撑,便会引发那种“振动”。
那么……能否通过探测这种“振动”,来证明质子衰变的存在,并对质子衰变的过程进行研究?
李青松并不确定这种探测路径究竟是否行得通。
毕竟,32亿颗质子,听起来多,但实际上总质量甚至比不上一个病毒。
如此之微小的质量损失引发的“振动”……真的具备被观测到的可能性吗?
从直觉上,李青松感觉有些不太可能。但现阶段似乎也没有什么别的办法,那便探索一下,验证一下可行性吧。
第230章 另一条道路
在众多克隆体的远程操纵之下,一千艘艘半径约为五米,整体呈现出圆球形状,如同一艘潜艇的探测器,在木星飞机的运输之下,被丢到了编号为2的那颗气态巨行星之中。
在那超音速的狂风,以及几乎无处不在的巨型雷暴,还有无以计数的众多冰雹打击之下,这些潜艇探测器躲过了重重阻碍,前所未有的深入到了这颗气态巨行星的大气之中,下一刻便与李青松失去了联系。
没有办法,这里的气体太过稠密,磁场太过强大,干扰太多太多。李青松已经掌握的任何通讯手段,都不可能让他在这种情况下与潜艇探测器保持联系。
唯一的希望,便在于那些潜艇探测器内部搭载的智能程序了。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它们便能在深入上万公里深的大气,抵达气态巨行星金属氢层之后,再度上浮出来,将那里的信息带回来。
当然,此次仅仅只是实验而已,它们还无需下潜到那么深的地方。
时间悄然流逝。按照预设程序设定,此刻它们应该已经下潜到了约5000公里深的地方。
在这里停留一个小时后,它们就将上浮。如果一切顺利,它们将会在三天之后完成上浮工作。
李青松操纵着众多克隆体,在这庞大的气态巨行星边缘等待着。
时间悄然流逝,数天时间瞬间过去。
众多木星飞机以及玄鸟平台汇聚到了预设的上浮地点,在狂风骤雨之中,密切搜索着行星表面。
“就算环境再恶劣,以电弱文明巅峰科技水平造出来的探测器,十台里面总能幸存一台吧?甚至,我不奢求一千艘探测潜艇里能返回一百艘,只要能返回十艘就行。”
李青松默默的想着。
返航时间已经到达。但目之所及,仍旧全部都是气态巨行星那超音速的狂风以及雷暴。
潜艇探测器的影子是一个都没有看到。
李青松又多等了三天时间,最终,终于看到了一艘潜艇探测器的影子。
它异常艰难的上浮上来,坚硬的金属表层上满是密密麻麻的伤痕,似乎下一刻就要崩溃。
幸好,它内部的各种设备都还完好。
李青松将它拖回实验室里,迅速展开了分析。
看完了其中的数据,李青松叹了口气,将深入气态巨行星金属氢层探测的计划彻底打消。
那里的压力太大太大了,自己专门设计的探测器都承受不住。那里的气象环境也太过恶劣,层出不穷的气流变化甚至能轻易撕裂这些李青松特意设计的探测器。
一千艘潜艇探测器之中能有一艘顺利返航,已经是幸运之中的幸运。
而这,才仅仅只是深入气态巨行星大气层5000公里而已。
金属氢层的深度则是约两万公里左右。
那里的环境,比此刻探测器到达的深度更加恶劣了无数倍。
恐怕就算自己真的统一了强核力,也几乎不可能制造出足以到达气态巨行星金属氢层的探测器。
“如果探测气态巨行星的计划不可行,那么便只能尝试另一条道路了。
在整个探测计划之中,最为重要的是那种因为质子忽然衰变而导致的‘振动’。
这种振动必然极为微小。而足够的压力,是放大这种震动的必备条件。
原因很显然,压力越大,质子忽然衰变消失,物质的碰撞才越剧烈。
同时还必须要有足够多的物质。物质足够多,质子的数量才足够多,发生质子衰变的概率才越高。
综合以上几种要素,或许……我可以模仿气态巨行星内部的环境,造一种新型探测器出来?”
李青松逐渐有了一点灵感。
“这种探测器必须要具备足够大的体积和质量,其内部介质必须要受到足够巨大的外部压力,唯有如此,质子衰变之后,其‘振动’才会有足够的强度。
同时,这种内部介质应该必须要使用氢元素,不能用其余元素。因为其余元素的原子核里有很多质子,就算损失了一颗质子,也只是衰变为另一种元素而已,仍旧具备足够的物质支撑力。
而氢原子核仅有一颗质子,一旦衰变消失,其原子便会直接消失,造就出一个‘空腔’,如此才能引发震动。
这种探测器必须位于零重力空间中,因为任何外部引力都可能干扰探测精度,导致探测器遗漏那种因为质子衰变而引发的轻微振动。
这种探测器一旦建成,内部便不能再运转任何机械,因为任何机械的运转都会导致震动,导致干扰,影响探测精度。
由此,它的探测器主装置与供能装置应该是分离的,我需要在它旁边建造一座专门供电的核聚变电站……”
慢慢的构思之中,这种前所未有的新型探测器在李青松脑海之中渐渐成型。
完成了原理设计,接下来所需要做的便是工程实现了。
而工程实现首要面临的难题便是,如何令大约1.6亿吨氢气保持约20万倍大气压的压力,且保持稳定?
20万倍大气压的压力是一个几乎难以想象的数字。
要知道,地球海洋的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受到的压力也才仅仅约1100倍大气压而已。
而此刻这个数字,是马里亚纳海沟沟底压力的180多倍!
这几乎相当于180多头大象的重量全部压在人类指甲盖之上时所受到的压力。
在实验室环境之中,李青松确实用激光冲击与磁压缩技术,制造出过远超这个数字,甚至于高达地球大气压上亿倍的压力。
但那是在实验室之中,而且仅仅面对极为微小的物体。
而此刻,需要李青松加压的物质质量高达1.6亿吨!
两者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并且,就算李青松真的做到了稳定的对1.6亿吨氢气施加20万倍大气压的压力,这也才仅仅只达到了探测质子衰变震动的下限。
1.6亿吨氢气约含有10^38颗质子,以质子寿命为10^37年计算,这么多质子平均每年仅有10颗质子会发生衰变。
20万倍大气压的压力,也仅仅只是将那种震动放大到可以被观测到的精度下限而已。如果想要更灵敏一些,最好能做到将探测器内部容纳的氢气质量再提升十倍,同时将压力再提升到原来的两倍。
如此,便是40万倍大气压的压力,16亿吨氢气。
面对这些性能指标,便连李青松也感到了一点沉重。
造这台探测器的难度可是真高啊……
但,总比深入到气态巨行星金属氢层去尝试分辨那一丁点的“星震”要容易一些。
同时,李青松确认,这确实有一定可能性是探测质子衰变的正确道路。
因为从理论上来讲,造这台探测器虽然难,但普通的电弱文明仍旧具备造出来的可能性。
既然如此……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造!
第231章 超纯氢
当前宇宙寿命仅有约138亿年而已,仍旧处于演化早期。在这个阶段,宇宙之中储量最多的元素便是氢元素了。
因为它还未来得及被众多恒星通过聚变加工为其余元素。
不说恒星,就说那些气态巨行星,其整体质量的90%以上都是氢气。
这一台全新设计的质子衰变探测器虽然氢气用量极大,但相比起宇宙之中的氢气储量来说,丝毫不算什么。
李青松便制造了更多台木星飞机,扔到了2号行星那稠密的大气层之中。
之前的木星飞机专门用于采集氘气,氕气,也即普通氢气则会被过滤出去。现在这些木星飞机不同了,它们会将氕气也带回来,然后通过转运,运送到距离飞马座V432星约有1000亿公里的地方。
这里远离恒星,也远离任何大行星。在周边数亿公里范围内甚至不存在一颗矮行星。
这便让这个地方具备了极为稳定的引力环境。再加上适当的环绕速度后,这里的重力便降低到了极为接近零的地步。
在这个地方,李青松兴建了一座超大型的超纯氢分离工厂。
来自气态巨行星的氢气便被运送到了这里,然后开始接受一系列的譬如加压、浓缩等流程,最终将超纯氢提炼出来。
其纯度甚至能达到数十亿颗氢原子之中,才会有一颗其余元素原子的地步。
一边进行着超纯氢的提炼,李青松一边进行着质子衰变探测器主体的建设。
40万倍大气压的压力下,氢气的密度约为0.7克每立方厘米,约为水的70%。
按照这个体积计算,16亿吨氢气的总体积便是22.85亿立方米。
换算为球体的话,这个球体的半径便达到了650米左右。
李青松此刻所需要建设的,便是这样一个半径为650米的巨大球体。
这个数字看起来不算大。可是地球上的一些山峰,其总高度也才一千多米的样子而已,而此刻李青松所需要建设的这个球体,其高度已经超过了那些山峰!
同时,山峰可以视之为类似圆锥体的结构。而现在,李青松所建设的是球体!
同样高度下,球体的体积可是远远超过圆锥体的。
与这个球体相比起来,就算是地球上大名鼎鼎的南岳衡山,其主峰放到这颗球体面前也完全不值一提。
来自星系内部的无数块特种钢板、无数种连接件、精密设备等如同洪水一般向这里汇聚,在数十万台通用型机器人的忙碌之下,这些建材在太空中一点一点的组装了起来。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为了防止这颗球体的外壳被内部的巨大压力顶破,李青松还调集了大量的,用于建设太空电梯的那种高强度绳索,一圈一圈的缠绕固定在了这个巨大的金属外壳之上。
完成了主体的建设,接下来便是最为精密也是最为困难的内部建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