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第122节

  在这一层球壳的内部,李青松安装了大量的磁场控制设备,营造出了超强的磁场。同时在距离球壳内部约五米的地方,质子衰变探测器的内层也开始建设。

  这一层内层的厚度仅为0.5厘米而已,其材料强度也普普通通,完全不可能挡得住40万倍大气压的压力。

  但这一层材料却有两种特点。

  其一,它对于氢脆有极强的抵抗力。

  氢气因为分子量太小的缘故,在高压下会“挤”到其余物质的结构里面去,导致其余物质的强度降低。而这种材料可以良好的防止这种事情出现。

  其二,它具备良好的导电性,这便意味着它可以受到磁场的操控。

  届时,李青松所制造的磁控设备会将巨大的压力灌注到它上面,通过它作为中转来对内部的氢气施加压力。

  一边进行着探测器主体和超纯氢提炼工厂的建设,李青松还同步开启了第三项建设。

  专门与之配套的核聚变电厂。

  磁控设备需要消耗极为庞大的电力。且,它并不是加压完成后就一劳永逸了。它必须要时时刻刻的运转,一刻不能停,才能将这压力保持下去。

  事实上,据李青松估算,要维持这一台探测器的运转,自己平均每小时便需要耗费约200亿度电!

  这基本上相当于地球国家时代一整个国家的耗电量了,而此刻,这如此庞大的电力却仅仅只是用来维持一台探测器的日常运转而已。

  以一座氘氚聚变工厂装机容量为30亿千瓦时计算,单单为了供应这一座探测器运转,自己便必须要在其周边建设7座电厂!

  便在这远离任何大星体的深空之中,李青松快速进行着各项建设。

  就算以李青松的工业能力,建造这台探测器也用去了差不多一整年的时间。

  之后,超纯氢开始灌注。

  经过多层提炼的超纯氢气通过专用的管道灌注到了内层球壳之内。很快,内层球壳内部的压力便攀升到了一个大气压左右。

  质地较为柔软的内层球壳原本还有些干瘪。但此刻,在内部大气压的支撑下,它如同一颗被吹满了气的气球一般鼓胀了起来,恢复到了标准球体的模样,外部再也没有一点凹陷与干瘪。

  再继续增加内部压力的话,它便有可能被直接撕裂。

  这时候,布设在外层球壳内部的磁控设备开始工作。

  庞大的电力供应之下,基于类似于磁悬浮或者磁约束的模式,外部的压力均匀施加到了内层球壳的每一个分子,每一个原子之上。

  内层球壳所受到的内部压力,被转化为了外层球壳的压力。

  外层球壳之上的太空电梯材料牢牢的束缚着外层球壳,将一切压力消弭于无形。同时,厚重的装甲也将来自外界的绝大部分辐射挡住,不让它们对内层探测造成影响。

  在仍旧源源不断的氢气灌注之下,内层球壳内部的大气压力迅速攀升。

  五倍大气压,十倍,五十倍,一百倍,一千倍……

  此刻,内层球壳内部的压力已经和马里亚纳海沟底部所受到的大气压力相差无几。

  如果一名克隆体进入此刻的内层球壳,他会瞬间被压成肉饼。

  但就算压力已经如此巨大,在磁控设备的压制下,质地柔软的内层球壳仍旧完好无损。

第232章 落叶

  在加压到一千倍大气压之后,李青松暂时停止了氢气的灌注,开始仔细检查整台探测器的各个功能模块的运转情况。

  这毕竟是自己建设的第一台高压质子衰变探测器,还是要慎重一些。

  一番检查下来,李青松轻轻松了口气。

  一切模块运转正常,并没有意外出现。

  于是氢气灌注开始继续。

  在高压充气机的运转之下,纵然内层球壳内部的压力已经高达一千个大气压,但源源不断的氢气仍旧被硬生生的挤进来。

  体积大小已经固定,不可能再增加。但质量却在不断增加,那对应的,密度便也开始增加。

  氢气的密度开始迅速提升。

  正常情况下,氢气的密度仅为0.07千克每立方米而已,仅为水的1.5万分之一左右。

  而现在,它的密度已经提升到了原来的一千多倍,达到了84千克每立方米!

  对应的,它的温度也开始迅速攀升,从原本的零下200多摄氏度,提升到了此刻的几十摄氏度。

  这是无法忍受的。因为在李青松的设计之中,这些超纯氢必须要保持极低的温度,才能确保探测器的精度。

  于是散热装置开始启动。通过安装在内层球壳内部的一些管道,还有安装在球壳外部的一些温控设备,热量被转移出来,通过巨大的,类似太阳能电池板的地方,以热辐射的形式散发到了宇宙空间之中。

  加压和降温同时进行。在源源不断的外部氢气的灌注之下,这些氢气的状态发生了奇异的变化。

  这些氢气渐渐变成了液体,又渐渐地变成了固体。

  它们如同水结冰一般,变得晶莹剔透了起来。

  不过虽然是固体,但在巨大的压力之下,这些固体仍旧如同气体或者液体一般,可以被轻而易举的改变形状,可以填充到内层球壳内部的每一个地方,不会出现遗漏。

  氢气灌注阶段持续了约半年的时间,此刻,总质量达到了16亿吨的氢气已经全部被灌注到了巨大的内层球壳内部。

  它内部的压力已经提升到了原定的40万倍大气压。

  此刻,那配套的七座核聚变工厂也进入到了全功率运转状态,全力以赴的将内层球壳的压力转移到外层球壳上,然后依靠那种特制绳索的超强性能消弭掉。

  此刻,这一半径约为640米的内层球壳内部,已经被变为了固态的氢气彻底填满,没有一点遗漏。

  观察了一番,确认这台探测器一切运转正常之后,李青松心中终于松了口气。

  可以进入观测阶段了。

  此刻,在这内层球壳内部的质子数量已经达到了10^39颗。以质子寿命为10^37年计算,平均每年,在这台探测器内部会有约100颗质子衰变。

  以探测精度为20%计算,如果一切顺利,李青松每年应该可以探测到20次质子衰变事件,平均约18天一次。

  在探测器进行到正式运转阶段后,李青松便停止了探测器内部的一切机械运转任务。

  现阶段工作在其内部的设备仅有一些基本上不会产生任何噪音和振动的电子设备而已。

  它们没有齿轮,没有传送带,基本上不会产生任何振动。

  同时李青松还撤走了一切工作在其内部的人员和机器人,对于外部的任何可能到来的撞击事件,李青松也严防死守。

  哪怕是小如尘埃的撞击,李青松也会将其拦下。

  目的仅有一个,让这台探测器保持几乎绝对的静止,绝对的安静。

  时间便在李青松的耐心等待之中悄然流逝着。

  某一天,装备在内层球壳之上的精密探测设备忽然间向李青松报告了一个振动信号。

  有某个极为轻微的振动发生了。

  李青松一颗心瞬间提起。

  操控着数万名克隆体快速检查了探测器这一段时间的所有运行资料,排除了一切外部干扰的可能性之后,李青松终于满是激动的做出了一个判断。

  这一次振动几乎不可能是因为误差引起的。而,在排除了几乎一切外部干扰的可能性之后,这次振动的来源便只剩下了一种可能性。

  它来自探测器内部!

  基于探测器的结构和探测机制,这一次振动几乎只可能来自质子衰变!

  便在那数量高达10^39颗的质子之中,有一颗质子忽然间自发衰变为光微子,然后从探测器内部逃逸。

  它的忽然消失在内部留下了一个极为微小的空腔。而基于外部那巨大的压力,周边的氢原子不得不快速填补这个空腔,进而因为相互之间的猛烈撞击,引发了一次振动。

  这种模式,倒是和核心塌缩型超新星爆发差不多。

  核心塌缩型超新星也是因为内部忽然间失去支撑,大量物质下坠,相互撞击才引起的。

  此刻发生在探测器内部的这一次撞击的能量密度极高。但和超新星爆炸相比,它的总能量便极低极低了。

  就算压力再高,撞击速度再快,也仅仅只是一个原子核的空腔而已,又能有多少?

  其整体强度甚至比地球上一片树叶悄然落下还低了数万倍。

  但,这台探测器是始终保持在几乎绝对安静的状态之下的。

  同时,李青松所设计的振动传感器的灵敏度也极高极高。

  于是,纵然是一次如此轻微的振动,看在李青松眼里,便也如同春日惊雷一般响亮。

  这一刻,李青松激动到几乎无法自持。

  质子衰变,自己终于第一次真真正正的探测到了质子衰变!

  这是一次完全不亚于磁单极子的重大科学发现!

  虽然这只是第一次探测到,自己还未来得及对质子衰变的模式展开更进一步的观察,还未获取到相关的知识,但仅仅只是确认了质子衰变本身,便已经足够重大。

  这至少证明自己的思路是正确的!

  同时,也完全证明自己的理论框架是正确的。

  样本数量太少?

  怕什么!

  只要思路是正确的,在我的工业实力之下,造十台,一百台类似的探测器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样本数量很快就能提上去。

第233章 热寂

  一边全力进行着对这一次振动数据的分析,李青松一边抽调出对应的工业力量,立刻开始了更多台探测器的制造。

  伴随着自己真正探测到了质子衰变现象,李青松知道,自己攻克大统一公式道路之上的所有根本性障碍已经全部被排除。

  自己接下来所需要做的仅仅只是按部就班而已。自己只需要建设更多的高压质子衰变探测器,一点一点的探测质子衰变的模式,搞清楚它的过程,弄明白它的数据,然后一点一点的补充到现有的理论框架之中,整套理论就将完善。

  这接下来所需要走的道路固然也很难,且极为繁琐,无论工程量还是运算量都极为庞大,但只要走下去就一定会有一个确切的结果,而不再是像之前那样,根本不知道方向在哪里,也不知道是否有结果会出现。

  这一刻,李青松意识所在的那名克隆体将视线再度投射到了浩瀚无垠,满天星辰的太空之中。

  探测到了质子衰变,这在科研上固然是一个极为巨大的突破,但它还同时意味着另一件事情。

  宇宙的命运。

  可以说,一旦确认了质子衰变,那么宇宙未来的命运,宇宙最终的结局会如何,李青松便也可以确定了。

  热寂。

  磁单极子证实了宇宙暴涨的真实性,直接证明了宇宙在不断膨胀。

  质子衰变则直接证实,宇宙之中没有什么东西是能永恒存在的。

  连质子都能衰变,还有什么东西能永远存在?

  在遥远的未来,宇宙之中的氢气会越来越少。因为恒星主要以氢气为燃料。

  它们会渐渐被转化为其余元素,最终,宇宙之中的所有恒星都将熄灭。

  因为引力波和引力扰动的影响,行星、恒星残骸等,也将脱离目前的轨道,成为自由星体穿梭在宇宙之中,便连河系也将不复存在。

  在10^37年之后,宇宙之中约有一半的质子会完成衰变。届时,便连恒星残骸和行星、小行星等也会解体。

  因为组成它们的质子已经“逃逸”了。

  如果质子不会衰变,那么基于自身引力,它们便可以几乎永远存在下去。

首节 上一节 122/1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