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第21节

  这一场怪鸟战争,收获虽然巨大,但也让李青松损失惨重。

  上百个外围基地,仅有10个核心基地保存了下来,剩下的所有基地全部被破坏的不成样子。

  原有的总计15万名克隆体,在这一场战争之中,损失了一半还多。现在,除了2.1万名可以被控制的克隆体之外,只剩下约4万名克隆体备用了。

  不仅如此,自己几十上百年下来,辛辛苦苦控制着克隆体们采矿、冶炼、种植、养殖等积攒下来的那些物资,原本还打算留着等自己控制力增强,克隆体数量进一步增多了用的,但这一次战争,所有储备物资消耗一空。

  别看李青松之前打的痛快,但主基地这里,那几个巨型仓库已经差不多算是空空荡荡了。

  也幸好洛神星这里没有老鼠。不然的话老鼠都得流泪。

  现在李青松最急需的,便是立刻恢复生产。

  修复外围基地,修复铁路线,修复电网,重新开始采矿,开始种植,开始养殖,储备粮食……

  这时候,人手不足的劣势便再一次显露了出来。

  倒不是克隆体不够用。

  克隆体损失的再多,现在也还是有四万名克隆体备用的。

  问题在于,李青松同时控制不了那么多克隆体。于是大规模的恢复生产运动,便只能以一个李青松有些无法忍受的慢速展开。

  数万名克隆体分散在以主基地为中心的上百个分基地之中,日夜不休,连日奋战。李青松心中却满是叹息。

  “哎,还是太慢了啊,至少也得一年多两年时间才能将生产恢复到原来水平。而在恢复生产水平以前,发展科技是不可能的了。”

  李青松心中无奈,却也只能忍受这种局面。

  就这样忍了一两个月的时间,李青松心中渐渐开始期待了起来。

  那第一批使用了怪鸟体液作为添加剂培育的克隆体快要出生了!

  此刻,生殖实验室之中,几十名克隆体如临大敌。

  在李青松的控制之下,他们紧紧盯着培养罐上的那些仪表盘,丝毫不敢懈怠。

  任何读数不正常,都会迎来李青松的直接干预,以最快的速度做出调整。

  目的只有一个,确保胚胎可以顺利成长。

  便在这种情况之下,克隆体诞生的日子终于到来。

  小心翼翼的放掉了那些培养液,仍旧陷于昏迷的克隆体被搬运到了休息室。

  等了几个小时时间,第一名克隆体终于慢慢睁开眼睛,恢复了意识。

  已经心痒难耐的李青松立刻将意识连接蔓延了过去。

  一种奇妙的感觉瞬间被李青松感知到。

  那是一种十分奇妙的感觉,就像是近视的人忽然间带上了眼镜,整个世界忽然间清晰了起来,又像是一名重感冒,脑袋总是蒙蒙的人忽然间恢复了健康,大脑也恢复了运转能力一样。

  仅仅这一瞬间,李青松便清晰感知到,“入驻”到这一具身体之后,自己的思维运转速度、逻辑推理能力、数学计算能力、空间感知能力等等大脑基础能力,至少提升了10%以上!

  别看仅仅只是10%,但这可意味着至少四倍以上的意识链接份额的提升!

  依据之前的经验,李青松细细感知了一下,便发现,自己现在的意识连接份额,至少暴涨到了9万份!

  是至少九万!具体能到多少,现在因为手中没有足够克隆体的缘故,李青松试验不出来。

  不过就算只有九万,那也完全足够了!

  此时此刻,自己手中一共才仅有六万多克隆体而已。

  这六万多克隆体终于可以全部派上用场了!

  李青松满心欢喜,立刻将多出来的意识链接份额延伸到了那些正在集体宿舍之中休息的克隆体身上。

  下一刻,呆呆怔怔躺在床上的克隆体们同时精神抖擞的起身,排着整齐的队列来到了宿舍大楼出口,在那里领取了各自不同的装备,然后如同浩荡洪流一般走出了大楼。

  之后,他们各自分成了不同的队伍,奔赴向了不同的方向。

  小麦种植基地、油菜种植基地、大米种植基地、养猪场、养牛场、水产养殖基地、钢铁厂、炼铜厂、铸造厂、发动机厂、发电厂……

  这一刻,整个洛神星上,所有的克隆体全部投入到了生产恢复工作之中,再没有任何一名克隆体闲着。

  但就算如此,李青松也能清晰感觉到,自己还有至少三万份意识链接份额空置!

  “好东西,真是好东西啊……”

  李青松满是喜悦的看向了巨大仓库之中,那从战场上搜刮来的怪鸟体液冰块,看向了被关在铁笼子里,正在养伤的怪鸟俘虏……

  “限于我现在的提纯、分离技术,我现在用的怪鸟体液并不纯净。

  等我再提升一下这方面的技术,甚至主动做一些调整,克隆体的质量必将进一步提升,到时候,我说不定能同时控制15万,乃至20万名克隆体!

  这样的话,算上轮休的克隆体以及储备克隆体,手中至少也得有总计100万名克隆体才行。

  那么……恢复现有生产水平后,立刻建造更大规模的克隆体培育工厂!以半年为一轮培育周期,一轮培育,怎么也得培育出5万名克隆体才行!”

  年产10万名克隆体的培育工厂,其庞大可想而知。恐怕面积就得至少占个10万平米,这还是采取了多层建筑之后的结果。

  其余需要新增的配套设施,营养液配置工厂、电厂、电网、食物、饮水、氧气等等工厂,加起来总占地面积恐怕要突破千万平米,也即十平方公里大关。

  一个边长为大约3.2公里的大正方形,里面全都是克隆体培育工厂的相关建筑,才能将这一座工厂支撑起来。

  不过没关系!

  此刻同时掌控了六万余名克隆体的李青松信心满满。

  三更完毕!求追读,求月票啊!!!!

  月末了,又是双倍月票,求月票!!!!!

第39章 分离式集成电路

  以主基地为中心的基地圈,在彻底解决了怪鸟威胁之后,再度出现了热火朝天的建造景象。

  已经被破坏的采矿基地重新修整,住宿大楼重新建造起来,被破坏的采矿设备得到了修复和升级,再度开始轰鸣着将大量的矿产采集出来。

  曾经被破坏殆尽的铁路线上再度有重载列车开始飞驰,以千吨计的大量矿产再度如同江河入海一般,汇聚到了主基地这里。

  这时候,之前被李青松控制着进入深空避难的深空号飞船也再度回归,再度停泊在了洛神星的环绕轨道之上。

  于是几名克隆体立刻携带着怪鸟标本,乘坐登陆飞船来到了深空号飞船之中,对这些怪鸟进行基因分析。

  这一番分析下来,怪鸟的基因谱很快呈现在李青松面前。

  于是李青松震惊了。

  “什么情况?这怪物的基因组,竟然和我,和人类有50%的基因相似性?”

  这就有点震碎三观了。

  虽然李青松知道,哪怕是一根香蕉,和人类也有着高达40%—60%的基因相似性,但此刻的情况仍旧让他感到震惊。

  毕竟人和香蕉都是地球生命,由同一个物种经过无数年的演化才形成,也即,人和香蕉是有同一个“祖先”的,但这种怪鸟竟然也和人有同一个祖先?

  它也曾经是地球生命?

  细细研究之后,依靠现在并不算完全的基因分析技术,李青松得出了较为粗略、大概的结论。

  依据基因分析,这种怪鸟确实曾经是地球物种。截止到人类未莫名和自己断绝联系之前,现存地球生命与这种怪鸟血缘关系最近的物种,大约是一种微生物,水熊虫。

  李青松曾经看到过一些记载,有一些研究人员在距离地表几十到几百公里的地球高层大气之中都发现过微生物生命。

  那么……在地球的早期年代,或许便有一些生活在高层大气之中的,生命力极为顽强的物种,经由各种特殊机制,譬如小行星近距离掠过、太阳风的影响之类,离开地球,进入到了太空之中。

  然后经过了几十亿年的演化,它们最终适应了太空环境,演化成了现在这种物种。

  它们已经适应了黑暗和冰冷,反倒是不适应距离太阳较近,温度较高、太阳风和辐射较为猛烈的环境了,于是便留在了远离太阳的浩瀚深空之中,不断的迁徙,不断的繁衍,如此生存了下来。

  “怪不得它们的体液竟然富含人体胚胎能吸收的营养……原来几十亿年前,我们都有同一个老祖宗啊。”

  李青松心中满是感慨。

  生命的奇妙,在这一刻真切的展现在了李青松面前。

  “如果小小一颗地球都能孕育出如此奇妙的生命,那这浩瀚宇宙之中,更加奇妙的生命类型又该有多少种呢?”

  遥望太空,李青松心中满是期待。

  等处理完人类失踪这件事情后,已经拥有了此刻这种能力的自己,肯定不会满足于小小太阳系。

  进入宇宙星空,才是自己未来要走的路。

  畅想片刻,李青松收回了自己的思绪。

  万丈高楼,也要从地基开始打起。

  现阶段的自己,还是先把生产水平恢复到原来程度,才能再说进一步的发展。

  六万多名克隆体忙碌了一个多月时间,被战争破坏的所有设施全部修复完成,生产完全恢复。

  用于建造巨型克隆体培育工厂的地块也已经规划好,完成了前期平整。

  但李青松并未直接将所有空闲的建造力量全都投入进去,他反而开始去做另一件事情。

  研发芯片!

  此刻,已经拥有相当工业水平,可以自行生产内燃机、各种车辆、火炮,可以自行建造各种工厂,修建铁路网、电网,且具备了相当化工水平的李青松,深切感受到,自己现有的,操控克隆体去执行各种工作的模式,其劳动力利用率还是低了一些。

  就比如种植基地,在里面工作的克隆体便需要每天手动调配营养液,手动添加、稀释、回收营养液,手动处理有机物,连割麦子都得手动。

  养猪还得每天手动喂水、打药、手工拌猪食之类。

  更不要说各种工厂和矿产基地了。

  全部都是手动!

  但这种繁琐、稀碎、重复的劳动,是对克隆体体力和脑力的极大浪费。不仅浪费,效率还低。

  解决的办法也很简单,上自动化。

  一旦有了自动化,便能将至少70%以上重复性的劳动交给自动化系统去做。

  如此,在一个克隆体未增加的前提之下,李青松的生产力便可以凭空提升好几倍。

  尤其是,面对巨型克隆体培育工厂集群这种超级庞大的,总占地面积达到了十平方公里级别的建造任务,不上自动化,单靠手工,恐怕得十年以上时间才能完成。

  但要是有了一定规模的自动化,各种建材生产效率极大提升,建造速度也极大提升,说不定一年就能建成了。

  但上自动化,就得先有芯片技术。

  “芯片技术,是未来几乎一切技术的基础。那就先攻克芯片技术好了!”

  李青松下定了决心。

  他直接抽调了一万名克隆体,快速建造了一座庞大的实验室,并按照自己前期的知识储备,和从知识库之中学到的知识,定制化的制造出了各种设备,准备了各种材料,试验立刻开始。

  此刻刚刚开始尝试自己制造芯片,直接去造技术含量较高的平面式集成电路很显然不具备可行性。

  不过掌握了足够原理和一定技术积累的自己,倒也不必像是芯片发展历史那样,从最基础的地方一点点做起。

  综合考虑,李青松最终选定了自己要实现的目标。

  分离式的集成电路!

  所谓分离式,便是先制造出电阻、电容、晶体管等单独的部件,然后将它们一个个安装在电路板上,并通过细线将它们连接,以实现它们的功能。

  勉强算起来的话,这种级别的集成电路,类比现代芯片,其制程大概可以算是毫米级。

首节 上一节 21/1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