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第22节

  一毫米等于一千微米,一百万纳米。而人类文明早就能制造2纳米制程的芯片了!现代更是研发出了脱离硅基范围的量子芯片!

  毫米级制程的芯片,落后到简直没法看。

  但对于刚刚起步的自动化升级来说,毫米级的芯片,够用了。

第40章 芯片

  此刻刚刚拥有了新的克隆体身体,意识链接份额极大充裕的李青松财大气粗,直接便将一万名克隆体投入到了芯片研发工作之中,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自动化的突破。

  于是这一万名克隆体便分成了几个大的团队,一个团队去研究电容电阻,一个去研究晶体管,一个研究材料,一个研究化学处理,一个去研究芯片结构,也即那些晶体管要依据什么样的模式来组装到一起。

  这些都是硬件部分,还有最后一部分克隆体则去研究软件。

  李青松要依据自己现有的制造水平,开发出一套与之匹配的编程语言出来。

  毕竟光有硬件,没有软件可不行。有了千变万化,按需定制的软件,这些芯片才能适配众多不同的工业场景。

  巨大的实验室之中,上万名克隆体各自忙碌,且仍旧遵循着之前的研究模式,一个克隆体有了进展,立刻便会同步到其余所有克隆体身上。

  在这种情况之下,对于这种原始、简单芯片的技术研究进展飞快。

  很快,第一批电容电阻便在实验室之中造了出来。

  它们一个约有五毫米的长度,两毫米的直径,小如米粒一般。

  克隆体们小心翼翼的将其取出,安装到设备上,一点一点的测量着它们的性能,然后不断调整制造过程,不断优化。

  耗费了一个月时间左右,第一批达到了李青松要求的独立配件各自生产了出来。

  于是,在一处房间里,最终的组装工作终于开始。

  几十名克隆体一字排开,各自带着放大眼镜,一手拿镊子,一手拿焊枪,将这些小如米粒的零件一个一个的焊接在了板子上面,然后又用细如发丝的电线,一点一点的将这些小部件按照预定的结构连接起来。

  这是一项十分艰难的工作。

  这些克隆体不仅身体需要紧绷,手臂动作需要极为精确——稍微多焊一点,便可能造成短路,稍微少焊一点,便可能连接不牢,精神还需要高度集中。

  一个电路板上就要焊接一千多个小如米粒的元器件,不同的元器件之间还需要相互连接。

  哪个元器件焊接在哪儿,哪个元器件需要和哪个元器件连接,一个都不能错,错一个,这芯片就工作不了。

  于是李青松不得不额外调集了多达100名克隆体的脑力,全都补充到了这一项工作之中,才让负责焊接的克隆体没有头晕脑胀。

  忙碌了整整一天时间,第一批,几十枚“芯片”才制造完成。

  相比起人类历史上制造出的第一代芯片,此刻李青松制造的这些毫无疑问要先进了许多。

  它们至少不用纸带和磁带来作为存储介质,而是使用了一种名为“磁鼓”的东西来存储数据。

  这玩意儿大概是一个圆柱体的金属棒,上面有一些磁性材料,二进制的数据就以磁化点的形式存储在这个金属棒的表面上。

  这样一来,就算芯片断电,数据也能在它上面存储很长时间。而一旦开机,芯片就能从它上面重新读取数据。

  这样一根金属棒,上面可以存储大约1KB的数据。对于现阶段来说,够用了。

  完成了这第一批,30枚“芯片”的制造,又完成了原始程序在金属棒上的烧制,李青松立刻指挥着克隆体,带着这些芯片来到了一条金属铸造生产线上。

  这是一条螺丝生产线。在以往时候,这条生产线上需要15名克隆体时刻值守,才能确保它平稳运转。

  其中一名克隆体负责填料,另一名克隆体负责调整传送带的速度,还有一名克隆体负责分装不同规格的螺丝,将它们分开到两个不同的工序上。

  现在,李青松便将这30枚“芯片”各自安装在了这一条生产线的不同位置上。

  其中一枚芯片负责统计传送带上每分钟传送了多少颗螺丝,统计出来后,再读取现在传送带的传送速度,通过内部程序的计算,便能知道现在这条传送带是速度快了还是慢了,并自动发出指令,调整它的速度。

  于是原来整天守在这里,专门负责调整传送带速度的那名克隆体便可以撤销,到其余岗位去干活儿了。

  另一枚芯片可以读取仪表盘的读数,知晓现在锻造炉的温度,并以此为依据,自动调整燃料传送带的传送速度,增加或者减少。

  于是原来负责监视锻造炉以及添加燃料的克隆体也可以撤销了。

  还有一枚芯片可以读取一个小巧称重仪器的读数,从而自动分辨前一刻路过的那颗螺丝的规格,进而决定将它转移到哪一条后续工艺上。

  于是原来负责分拣螺丝的那名克隆体也可以撤销了。

  安装了这几十枚“芯片”之后,这条生产线再度启动。

  于是李青松便看到,原来需要15名克隆体才能运转起来的这条生产线,此刻仅仅只需要4名克隆体便可以开始运转,且,工作效率比之前还要高!

  毕竟,就算克隆体们全力以赴,也总是需要睡觉吃饭休息的。而芯片可不同,只要有电且不坏,它们能工作到地老天荒宇宙终结!

  第一条自动化线路改造工作大获成功。

  心中振奋之下,李青松立刻做出了决定。

  “要机械化、规模化的生产电容、电阻、晶体管、磁鼓、连接线和电路板,然后再机械化、规模化的将它们组装起来,安装到每一处基地,每一座工厂,每一条生产线上去!”

  于是,原来负责研究芯片技术的一万名克隆体就地转产,成为了李青松第一座芯片工厂的工人。

  耗费了两个多月时间,数条生产线被克隆体们造了出来,于是,源源不断的零部件便流淌了出来,最终统一进入最后一条生产线进行封装。

  在这里,它们会被罩上一层铁壳子,内部则会被冲上氩气,防尘防撞还防锈,工作寿命大大延长。

  一枚最普通的芯片,尺寸是10*8*3CM,可以承担最为基础的工作,譬如读取读数,简单计算之类。

  不过除此之外,李青松还制造了更大型的芯片。

  年末最后一天了,求月票!!!!!

  同时,明天新的一年开始,加更一章,三章会在今晚过了12点后全部放出来,明天中午就不更新了。

  祝大家元旦快乐,新年快乐,也求月票啊!!!!!

第41章 通网(13)

  这种更大型的芯片规格不一,内部晶体管数量也有多有少。

  除去一些通用型号的芯片之外,李青松还制造了堪称“超级电脑”的巨型芯片。

  这种芯片巨大到一间房子都放不下,需要专门建造一座大厅来存放!

  耗电量更是恐怖到需要专门拉一条极为粗大的电线供电的程度。

  它的高度达到了三米,长度有十米左右,宽度达到了五米,内部总体积达到了150立方米!

  但是别看它如此巨大,内部其实也是采取的同样的制造模式,仍旧是一个个电路板,一个个电阻电容,一条条飞线。

  只不过数量就多到恐怖了。

  这样一台超级电脑,内部光是电路板的数量,就有9万多个,晶体管、电容电阻的数量更是达到了8000万个。

  8000万个晶体管,就这样被克隆体们一个一个手工焊接到了电路板上,然后通过上亿条飞线将它们连接起来。

  这台电脑还采取了冗余设计方案,一旦哪里出错,专门设计的冗余程序可以绕过它们,不影响整体使用。

  这台史无前例的超级计算机,便被安装在了李青松此刻拥有的最大的一座工厂,一号钢铁厂那里。

  除了这台超级电脑之外,还有多达20余万枚大大小小的芯片安装在了一号钢铁厂各个部位。

  投料、筛选、熔炼、传送、化学品,等等等等。

  最终,所有芯片的数据都会通过一条条网线传递到超级电脑这里,接受超级电脑的最终处理,然后通过一些仪表或者屏幕展现在克隆体们眼前。

  真正的屏幕此刻李青松当然造不出来,不过原始的屏幕还是没问题的。

  这种屏幕有一万像素,每个像素有两种状态,点亮或者熄灭。

  于是制造它就很简单了,只要控制对应像素点的明暗即可。

  这种屏幕仅能呈现一些黑白色的简单的文字或者数字,别的什么都呈现不了。不过没关系,够用了。

  于是从此刻开始,经过了升级改造的一号钢铁厂的生产模式,便与以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量工作在一线的克隆体岗位被直接撤销,剩下的克隆体之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可以坐在总控室或者各个分控室,直接看着面前的仪表盘和屏幕,然后按照数据按下对应的按钮、开启对应的开关即可,不仅工作量大大降低,劳累程度也极大降低了。

  完成了一号钢铁厂的信息化改造,李青松没有停下,立刻开始了对每一座工厂的改造。

  数百上千万枚封装起来的铁壳芯片如同春雨一般,融入到了每一座工厂,每一条铁路线,每一处集体宿舍,每一座养殖场、种植基地之中。

  伴随着这些芯片的融入,整个基地群的生产模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种植基地的温度控制不再需要克隆体手动进行了,而是交由芯片自动进行;

  电网调度不再需要克隆体手动改线了,芯片就能完成这项工作。

  发电厂里,发电机的出力高低不再需要克隆体们详细计算电网数据才能做出决策,而是完全由芯片自主控制;

  甚至水产池的打氧、铁路线列车的调度、炼钢厂的传送带、铸造厂的机加工……

  除了各个工厂之外,铁壳芯片也大量引入到了各式车辆之中。

  氧气和甲烷用量的调整、自动换挡各齿轮的配合、压力的调整、转向系统……

  引入芯片之后,车辆的驾驶难度直接降低到了原来的不足三成。

  整个基地群,不知道多少繁重的工作交给了芯片去执行,不知道多少克隆体由此而“赋闲”。

  为了这一次信息化改造,李青松甚至专门建设了一座网线工厂,将四通八达的网线像是电网那样,直接铺满了主基地与所有分基地。

  看着自动调度的列车,驾驶难度大大降低的车辆,自动运行的传送带,看着那一条条四通八达的网线,李青松满是欣慰的笑了。

  “洛神星终于通网了啊……”

  据李青松初步统计,芯片和网络的引入,至少让整个基地群的生产效率提升了五倍。

  换句话说,虽然此刻李青松仅有6万名克隆体而已,但发挥出来的工业能力,至少相当于信息化改造之前30万名克隆体!

  此刻,虽然那座大规模的克隆体培育工厂还没建成,但李青松已经提前实现了生产力的巨大提升。

  更何况,自己此刻所制造的只是最为初级的芯片。

  新一代平面式集成电路芯片已经在研发之中了。

  所谓平面式,便是现代科技那种,先造硅棒,再切硅片,然后使用各种光刻、蚀刻、各种化学品之类的手段,直接在硅片上面制造晶体管。

  毫无疑问,这能集成更多的晶体管,其效率远远不是手工往电路板上面焊接晶体管能比拟的。

  等芯片技术提升,单个克隆体所能发挥出的工作能力还将进一步暴涨。

  “那么……该进行克隆体培育工厂集群的建造了。”

  此刻,拥有了相当于之前30万名克隆体加起来的生产力的李青松,终于有信心向这座总面积达到了千万平米,年产克隆体十万名的超巨型工厂,以及众多配套工厂的工厂集群发起冲击了。

  换了新身体之后,李青松预估自己此刻最低也能同时控制九万名克隆体。

  就算是九万好了,翻五倍,便是45万。

  一旦有足够的克隆体生产出来,自己立刻就能拥有相当于之前45万名克隆体之时的生产力!

  而,仅仅拥有2.1万名克隆体之时,自己便能组建出庞大的机械化部队,将百万头怪鸟一举歼灭。

  等自己拥有等同于45万名克隆体的生产力之时,这生产与工业能力又将暴涨到什么地步?

  李青松抬起头来,看向了浩瀚无垠的深空。

  到了那时候,我应该就有了制造各种飞行器,真正步入太空的能力了……

  收回视线,李青松看向了那一片面积达到了千万平米的巨大工地。

  数万名克隆体已经驾驶着各种机械,载着各种材料来到了这里。

首节 上一节 22/1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