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第24节

  所有的一切生产,都以供应研发基地的消耗为最终目标。研发基地的产出,反过来又会提升整座基地的生产力,在扩大自身规模的同时,又能具备向研发基地供应更多物资的能力,于是研发基地便可以开启下一步的,资源消耗更大的研究,如此反复循环,便能不断取得科技的进步与生产力的提升。

  在这过程之中,基地规模会越来越大,人口数也会越来越多,于是可以投入到研发的完全脱产克隆体的数量便也越多,李青松可以动用的脑力也会越多。

  整个基地集群,因为这一座研发基地,而结合成了一个整体上的有机体。

  洛神星上生机勃勃,一切都在快速发展着。

  转眼间又是半年时间过去,新的一批五万名克隆体诞生。于是,李青松终于可以勉强达成那种“任意时刻都有11万名克隆体在线”的局面,不必在克隆体需要休息的时候,放任自己的意识连接份额空置浪费了。

  在这种情况之下,研发基地建造完成后的第一个重大科研突破出现了。

  现代化芯片制造技术终于研究成功了!

  计算大楼某处实验室之中,一个经高度提纯技术制造成的圆柱体硅棒,在机器控制下小心翼翼的来到了切割车间。

  在这里,它被切割成了一张薄薄的硅片。

  硅片随之送到了氧化车间,于是便有一层薄薄的二氧化硅在它表面生成。

  二氧化硅层可以充当绝缘体,也可以当做后续工艺需要的掩膜来用。

  然后是下一步生产流程,一层光敏材料被涂抹到它上面,再经由紫外线照射,再经由化学品浸泡以及后续的蚀刻,细小的电路图形便出现在了硅片之上。

  再之后,经过一系列的掺杂、沉积、多层互联、分割、测试、封装等流程,一张较大的硅片,便被分割成了多个较小的单独芯片。

  很显然,通过这种方法,在硅片上制造出的电路,比之前使用手工焊接所填充的电路和晶体管,可以做到更小。

  于是单位面积内可以集成的晶体管数量便会更多。而晶体管数量多了,芯片的性能就会更强,运算速度更快,可以处理更多、更复杂的数据。

  此刻李青松所生产的第一代现代化芯片,每一枚小小的,面积仅有10平方厘米的芯片上,便可以集成一万个晶体管!

  而之前采取手工焊接方式制造的芯片,每一枚面积达到了200平方厘米的芯片仅仅只能集成一千个晶体管。

  它的面积缩小到了原来的20分之一,性能却提升了10倍!

  不仅如此,功耗、发热、可靠性等方面也都有了巨大的提升。

  看着这枚自己亲手生产出来的,制程可以算达到了微米级的芯片,虽然相比起人类巅峰时代仍旧极为落后,李青松仍旧满是欣慰的笑了。

  基础已经奠基完成,后续只需要不断迭代优化即可。

  又经过了后续一系列的工艺微调,最终,原来的那座生产铁壳芯片的芯片工厂迎来了一次全面的升级改造。

  各种各样全新的设备安装到了它里面,生产随之开始。

  采取工业化、规模化的生产之后,这座芯片工厂一年便可以生产1000万枚微米级制程芯片!

  同时,生产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研究芯片技术的过程。

  这其中会诞生出众多芯片技术的细节,同时研究机构里,新的思维、新的方法和工艺也会不断放到芯片工厂之中进行尝试,两相结合,便能实现芯片科技的不断发展。

  在芯片工厂投产之后,大量最新生产出来的芯片也彻底改变了原有的生产格局。

  众多铁壳芯片被回收销毁,功能更强的全新一代芯片投入使用,更加优化了生产流程,提升了自动化程度,生产效率便更高了。

  这只是芯片科技一种技术的进步。

  除了芯片技术之外,在科技研发基地里还有更多技术,在专职科研克隆体们的辛勤工作之下出现了突破。

  高精度机床、高强度钢铁、全新的铸造工艺、全新的内燃机制造技术、高压供电技术、更高效率的发电机技术……

  等等等等,几乎每一天都会有新的科技突破出现,新的科技突破会以最快的速度得到应用,得到实际生产的检验,然后相关数据又反馈到研发基地之中,再进一步优化……

  原本傻大笨粗风格的洛神星基地群,伴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逐渐演变成了精密、精致、高效的建造风格。

  在这种情况之下,李青松所一直看重的生物技术也不断实现突破。

  现阶段的他,终于可以做到主动调整营养液配方,同时以更高的精度提纯怪鸟体液,去除有害杂质,保留有益成分,同时制造更高精度的、能让克隆体更好发育的培育装置了。

  于是,李青松的意识连接数再度出现了突破。

  现在的他,已经可以同时连接50万名克隆体了!

  经过这些年接连不断的生产,李青松麾下的克隆体总数也首次突破百万大关,达到了120万个!

  并且,经过全新升级改造的克隆体培育工厂仍旧在以平均每年20万名克隆体的速度不断培育。

  此刻,李青松麾下的基地数量已经暴涨到了535个,将它们视作一个集群的话,这个集群覆盖的面积已经提升到了500余万平方公里。

  而整个洛神星的表面积不过才1500万平方公里左右。

  用于连接这些基地的铁路的总长度更是达到了百万公里级,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列车在上面飞驰,运输着海量的物资。

  此刻,李青松的目光终于望向了浩瀚太空。

  “现在的我,终于有资格发展航天科技了啊……”

第45章 飞行器

  时至今日,李青松都仍旧只有那唯二的两艘登陆飞船具备往返洛神星与深空号飞船的能力。

  原本是只有一艘的,不过发展到后期,那被拆卸的第一艘登陆飞船的零部件用不到了,于是它便又被组装了起来,便有了两艘。

  为了确保自己不丢失这唯二的太空航行载具,李青松已经尽可能减少了它们的飞行次数,能不动用的就不动用,尽可能延长它们的寿命。

  但就算如此,到了今天,它们也已经垂垂老矣,只能勉强飞行了。

  李青松在许久之前便一直计划着发展属于自己的航天能力,但限于基础科技和工业力量不足,始终未能成行。此刻,基地规模和科技基础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终于可以开始着手进行了。

  在一处提前选定的空地上,大量的克隆体投入进去,没多久,一座航天科技研究基地便已经建成。

  第一次推进试验随之开始。

  因为洛神星那与地球截然不同的环境,在洛神星上发展的航天科技注定是和地球不同的。

  在地球上,要送飞船或者卫星进入太空离不了火箭。

  因为火箭无法制造的太大,飞船或者卫星便也无法太大。

  但在这里,李青松可以直接省去火箭这一步骤,直接去制造可以从星球地表直接起飞进入太空,然后从太空直接返航的飞行载具。

  同时,在地球上,飞机和飞船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一种只能在大气层之中飞行,一种只能在太空飞行。

  但在洛神星上,飞机和飞船则无法划分的那么清楚。

  这两种东西大概可以算是一种——反正都是依靠燃料燃烧生成高压气体喷出来,由此获得前进动力。

  动力高一些,可以挣脱洛神星引力场的,便是飞船。动力低一点,无法挣脱的,便是飞机。

  从本质上来看都是一样的。

  于是,航天基地一处巨大的厂房之中,大量的甲烷和液氧被输送到了发动机之中,点火之后,炽热的气体便从尾部喷射出来,巨大的动能立刻作用到了试验台上。

  这种发动机的技术起源于李青松早就掌握的内燃机技术。区别仅有一个:内燃机燃烧甲烷和液氧,是用来推动活塞的,而这里,它们燃烧生成的高压气体会被直接喷射出去。

  做功方式虽然不同,但燃烧过程都是一样的。

  强劲的喷射持续了几分钟时间。看着屏幕之中的读数,李青松皱了皱眉。

  动力太低了,这种动力可不足以推动一艘飞船脱离星球引力场。甚至于推动一架飞机飞起来都做不到。

  “必须要提升燃烧效率和规模才行。”

  李青松暗暗想着:“可是这样一来,温度就会太高。我现在耐热材料的性能恐怕顶不住。”

  这是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

  人类世界当然有先进耐热材料的配方,但深空号飞船的知识库之中没有。

  深空号飞船上倒是有高性能耐热材料,但李青松看过了,技术含量太高,自己造不出来。

  “还是要寻找一种技术含量较低,我现在能造,但又能满足现在需求的材料才行。”

  李青松心中一动,科研基地材料大楼之中立刻补充进了一千名克隆体。

  未经任何提前训练与学习,这新补充进来的一千名克隆体立刻便适应了科研基地的工作节奏,没有任何障碍的融入到了现有的研发工作之中。

  除了这一千名上手实操的克隆体之外,李青松还额外调集了约等同于3000人份额的“脑力”,投入到了对现有试验数据的分析和未来尝试的思考之中。

  有许多工作虽然离不了人,但其实是不怎么耗费脑力的。

  就像是一名开挖掘机的克隆体,操纵一台挖掘机才能耗费多少脑力?

  于是大量的脑力就空闲了下来。

  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拿去思考材料学问题。

  于是李青松的基地之中便有了这样的奇景:

  别看一名克隆体是在操纵挖掘机,但同时他也在思考着最前沿、最先进的材料学问题;

  别看一名克隆体正在喂猪,但他同时也在思考着材料学问题;

  哪怕是一名正在开着火车的克隆体,看起来正全神贯注的进行着火车的操纵,但其实他同样也在思考材料学问题。

  并且,如果遇到了突发情况需要全力应对,他立刻便可以停止对于材料学问题的思考,对应的思考份额或许瞬间就转移到了另一个位于一千公里之外,正在捆钢筋的建筑工克隆体脑袋里。

  采取这种模式,李青松实现了所有可控制克隆体的脑力的完全利用,丝毫不会浪费。

  这种模式,李青松之前就已经做的很熟练了。不过此刻骤然调集一千名克隆体参与实操,额外3000份脑力参与思考,如此之大的规模,还是第一次。

  实在是这个问题较为重要,必须要以最快的速度解决。

  数千颗具备几乎所有学科知识作为储备的大脑同时对一个问题进行思考,突破很快便出现了。

  添加一定比例的镍、钨金属,再采取某种特殊的金属处理工艺之后,符合李青松要求的耐热金属终于制造完成,然后快速安装在了试验设备上。

  推进实验再一次开始。

  这一次,从发动机尾部喷射出的火焰更加明亮,更为猛烈,显然它们的温度和压力都更高了。

  看着屏幕之中的数据,李青松满意的点了点头。

  这一下,动力终于达标了。

  制造飞行器最大的问题便在于发动机。发动机技术突破了,铁壳子的制造更没难度。

  于是很快,一个整体呈现出半球状,下方平面与后方各装备了两个喷射口的古怪飞行器便出现在了李青松面前。

  “点火!”

  伴随着李青松的一声命令,飞行器之中负责操纵的克隆体立刻按下了对应的按钮。

  下一刻,炽热的火焰便从飞行器底部喷射出来,推动着这个高度达到了四米,直径八米的半球状飞行器缓缓升空,最终来到了距离地面十几米的高度。

第46章 飞天一型

  这第一次点火试验并未持续太长时间,也未进行真正的飞行。

  在它离开地面十几米之后仅仅十几分钟时间,它便在李青松的操纵之下降落下来,发动机关闭。

  之后,守在旁边的克隆体们一拥而上,使用各种各样的工具直接将它大卸八块,开始逐一检查构成它的各种零部件在这过程之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其中尤其以发动机系统、喷射系统为重。

  于是李青松便看到,仅仅只是十几分钟的喷射而已,因为高温和高压,发动机零部件和喷射器零部件便已经出现了一些预料之外的变化。

  “这样不行,还是要继续调整优化。”

  简简单单的一个“优化调整”,落实到现实里,便是一项涉及到多学科的,极为复杂的综合性项目。

首节 上一节 24/1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