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第25节

  放在地球上,这种事情没个几万人忙活一两年时间是不可能做到的。

  但在洛神星这里,情况却又不同。

  此刻,李青松麾下的总人口已经达到了140万,同时意识连接数已经提升到了60万。相应的,工作在科研基地之中,完全脱产,一心一意专门负责提升科技的克隆体的数量也提升到了30万。

  一个文明之中,占比一半的人口是科研人口,这是什么概念?

  相比起人类文明,人口虽然已经提升到了百亿,但将所有科研人口算上——甚至连正在读大学的理工科大学生数量都算上,整个文明的总科研人口不过才6亿左右,占比仅有6%。

  但就这6%的科研人口,便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到了极高层次,甚至于有能力发射一艘飞船,载着李青松来到太阳系边缘的洛神星进行科考。

  而此刻,李青松所拥有的科研力量何止占比50%这么简单。

  这30万名科研克隆体还全部都具备全学科知识储备,且相互之间没有任何沟通成本,以及全年全天24小时无休,没有任何内耗,所有精力全部投入到科研之中。

  总的算起来,自己的一名科研克隆体粗略评估的话,估计比得上20名人类科学家。

  如此,便是等同于人类600万名高质量科研学者在进行科学研究!

  此刻,约有5万名科研克隆体,约等同于100万名人类科学家,便投入到了对飞行器的优化调整工作之中。

  于是,仅仅三天之后,新的优化方案便已经出炉。再过五天,新的一架飞行器原型机便造了出来。

  这一次,它飞到了数百米的高度,飞行了数公里远,持续了半个小时。

  然后是进一步的优化调整,如此反复,最终,半年之后,一架定型量产型号飞行器终于造了出来。

  “点火!”

  一声令下,这艘仍旧保持着半球状外形的飞行器之中,那储备在燃料舱之中的液态甲烷和液氧便在自动芯片的控制之下,被释放到了燃烧室里。

  电打火设备将其点燃,它们立刻开始了剧烈的燃烧,体积急速膨胀,温度和压力急剧升高。

  经过特殊设计的喷射管道,这些高温高压气体被引导到了飞行器下方,从下方喷出。

  于是飞行器慢慢升空。

  升空之后,从下方喷射出的气体减弱,转而从后方喷出。于是飞船便开始了移动,越飞越快,越飞越高。

  因为洛神星没有大气层的缘故,无法借助空气浮力保持高度,飞船下方便要始终保持着喷射,否则飞船便会掉下来。

  喷射向下方,用于保持飞船高度,和喷射向后方,用于控制飞船速度的过程完全由芯片自动调整,克隆体只需要输入对应指令即可。

  同时在洛神星上飞行还有一个好处,那便是没有空气阻力。一旦加速到足够的速度,那便只需要维持高度即可,它可以在惯性作用下持续飞行。

  如此燃料便又节省了一大部分。

  这李青松制造出来的第一艘定型飞船,便以高达200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耗费几个小时时间,直接绕着洛神星飞了一圈,然后猛烈的减速之后,再度悬停在了试验场上空。

  面对下方的喷口猛烈喷射着,推动着它以一个较为缓慢的速度稳稳落地。

  再一次全面检查,确认一切符合预期之后,李青松立刻下达了指令。

  量产!

  这些年来,李青松始终都受到货物流通速度太慢问题的困扰。

  大宗的货物不追求速度,譬如矿石之类,可以沿着铁路线慢慢跑。

  但一些小件的、特殊的货物,譬如某个基地急需某些零部件,芯片工厂生产出了更先进的芯片要大规模铺开,某个基地急需更多克隆体补充,等等等等,这些货物和人员流通也得坐着火车慢悠悠的前进,就有些不能忍了。

  现在,这被李青松命名为“飞天一型”的飞船定型量产,正好能弥补这一部分的短板,再度提升整个基地集群的综合生产力。

  “只可惜,现阶段飞天一型飞船只能在洛神星近地活动,还无法进入太空,算不得真正的飞船。”

  李青松心中微微有点遗憾:“不过也没关系。

  反正在洛神星这里,飞机和飞船都是一回事。在量产和后续的规模化使用之中,飞天一型的短板会持续暴露出来,我再针对性优化即可。

  等优化到一定程度,性能提升到一定程度,它的最高速自然能突破830米每秒,超过洛神星的第一宇宙速度,进入环绕轨道。”

  现阶段,飞天一型的最高速是2000公里每小时,约每秒550每秒,距离830每秒的速度还有较大差距。

  当然,就算达到了这个速度,也只能围绕洛神星运转而已。要挣脱它的引力场,进入太空,速度则需要达到每秒钟约1.2公里,也即时速4320公里才行。

  伴随着飞天一型的定型,已经提前建造出来,但始终未投入生产的飞船产业基地终于等来了确定的规格和生产标准。

  上万名克隆体立刻投入到了生产线之中。一系列调试、调整之后,生产线终于开始了全功率运转。

  没过多久,洛神星的天空之中便开始出现大量飞天一型飞船拖着长长的尾焰在天空中纵横呼啸。

第47章 开天飞船

  通常来说,从飞船原型机出现,到最终定型投入量产,速度不会这么快。

  放到人类世界之中,稍微慢一点就是十几年时间。

  在这过程之中,飞船会被反复测试,反复打磨,反复优化。一直到将事故率降到最低,才会量产投入市场。

  但在李青松这里,整个流程却仅仅只有半个月左右。

  一切都快到不可思议的地步。

  第一批100艘飞天一型近地飞船交付后,很快便是第二批,第三批。短短一年时间内,飞在洛神星上空的飞天一型飞船数量便超过了1000艘。

  它们虽然全都是飞天一型,但具体的大小、吨位、外型、发动机功率、用途等,则有所差异。

  有的飞船专门运人,属于客船范围。有的则专门运载较大吨位的货物,属于重载飞船,有的则以小快灵为特点,属于高端快速飞船范围。

  飞天一型这个系列之下,各式飞船人才济济。

  但好景不长,没多久,第一次飞船坠毁案例便出现了。

  一艘重载飞船在飞行途中,忽然间功率失控,大量的液氧和甲烷混合在一起,变成了一颗大炸弹,在洛神星昏暗的天空之中轰然爆炸。

  不仅飞船中的货物全部损失,还炸死了数名克隆体。

  对此,李青松的反应却是毫不意外。

  炸飞船,多正常的事儿,值当大惊小怪?

  让李青松像是当初人类世界那样,经历几年十几年的时间去打磨一款飞船设计方案,一直到它真正成熟才推向市场,哪儿有那个时间。

  既然如此,飞船出故障,甚至于爆炸就必然不可避免。

  但这件事情应该分成两方面来看。

  仓促量产并规模化使用,必然导致各种隐患和设计缺陷频繁爆发。

  这固然会导致一定的损失,但却可以以最高的效率将这些隐患和缺陷暴露出来,然后集中解决。

  原本需要反复打磨十几年才能一一找到并消除的各种隐患,此刻只需要量产使用不到一年时间,就能全部暴露出来,其效率提升了何止十几倍。

  缺点无非就是炸一些飞船,炸一些货物,炸死点克隆体而已,对于李青松来说,无所谓了。

  于是,一边是频繁的飞船故障甚至于炸毁,一边则是飞船工程师克隆体们的日夜不休,再一边则是不断迭代优化的飞船生产线。

  飞船炸的越猛,李青松投入使用的飞船数量便越多。

  第一个月,李青松炸了50多艘飞船。第二个月,则直线降低到了仅有20艘。到了第七个月,便连一艘爆炸的飞船都没有了。

  这第一年时间过去,以爆炸、报废的300多艘飞船为代价,李青松飞船工厂之中制造的飞船,综合性能直接翻了一倍还多,到了此刻更是将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飞船造了出来。

  以最新研发的高效甲烷氧气发动机为动力来源,它的速度将可以史无前例的提升到900米每秒,直接超过洛神星的第一宇宙速度,进入到它的环绕轨道!

  “点火!”

  伴随着李青松一声令下,这艘仍旧是半球状结构,高度约有5米,直径约有16米的巨大飞船尾部喷射出了前所未有的猛烈、炽热的火光。

  它轰鸣着起飞,上升到一定高度之后开始转变航向,向着斜上方猛烈飞行。

  速度计上面的数字不断快速跳动,最终,来到了900米每秒,也即时速约3240公里。

  这时候,它距离洛神星地表已经有了五万米高度。

  发动机关闭,船舱之中的重力骤然消失,克隆体们的身体如同在水中一样,有了上浮的趋势。

  但因为安全带的缘故,仍旧被限制在座位上。

  此刻,这艘被李青松命名为“开天一型”的飞船,便以约110分钟一圈的速度,围绕着洛神星运转。

  只能在洛神星近地空间飞行,无法进入环绕轨道的,便是飞天型飞船。

  能进入环绕轨道的,便是开天型飞船。

  过了几个小时时间,这艘开天一型,编号为01的飞船终于追上了深空号飞船,并与其对接。

  于是克隆体们和一些物资便转移到了深空号飞船上,完成了第一次太空货运工作。

  这种工作,李青松之前使用登陆飞船执行过许多次。但无论之前的哪一次,都没有这一次更让李青松激动。

  因为这次使用的是自己制造的飞船!

  自己从此刻开始,终于真正拥有了太空航行的能力!

  有了可以进入环绕轨道的飞船,自己就能在太空中建造空间站,建造无重力工厂,部署大量的卫星、探测器、望远镜,自己的活动范围将得到极大的延伸,终于可以不被死死限制在星球地表了!

  这一刻,仿佛一扇大门在自己面前缓缓打开,仿佛天地一瞬间都变得广阔了起来。

  片刻的激动之后,李青松立刻下定了决心。

  “我要造一座大型的空间实验室出来!”

  现阶段,一座大型空间实验室,对于李青松来说意义重大。

  原因很简单,洛神星表面重力虽然低,但终归还是有的。而一些实验、一些研究,唯有在无重力的环境之中才能进行。

  譬如生物育种、机械的高精度加工、高集成度芯片,等等等等。

  如果能有一座大型空间实验室的话,李青松的科技发展速度必然可以进一步提升。

  同时,这个规模庞大的建造任务必然需要众多开天一型飞船多次起降,多次往返太空进行货运任务。

  而这,也将起到之前大规模使用飞天一型飞船之时的效果,在短时间内将缺陷和隐患暴露出来,如此以来,李青松便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飞船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最终提升其性能。

  于是,除了在星球近地空间内纵横来去的飞船之外,太空之中也快速出现了众多飞船高速飞行。

  除了用于运输空间实验室建材的飞船之外,李青松还专门派遣大量飞船进入太空之中,进行高速、长航时飞行试验,想尽一切办法折腾它们,再想尽一切办法优化、提升它们。

  时间便在这种情况之下悄然流逝着。

  便在一次常规太空飞行试验之中,李青松忽然在飞船附近发现了一块似乎金属板的东西。

  那东西约有一米左右的尺寸,呈现出略微弯曲的形状,像是某个更大机械造物上断裂下来的残骸。

  “这看起来不像是我造的东西啊?”

  带着些许疑惑,李青松操纵着飞船向其慢慢靠近。

第48章 借刀杀人

  此刻,那东西正在一个距离洛神星较远的轨道上,以极为缓慢的速度围绕着洛神星运转。

  这艘飞船在克隆体的操控之下很快接近了它,然后将其打捞了起来。

  无重力的船舱之中,李青松透过克隆体的眼睛细细打量着这块残骸,便看到残骸之上似乎还有某些机械造物的残留。

  一点凉意慢慢从李青松心中升起。

  “这绝对不是我造的!也不是人类文明的造物!”

首节 上一节 25/1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