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第30节

  再算上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譬如水果、糖之类,年总消耗量直奔300万吨而去。

  “不过也没关系。”

  李青松想着:“粮食消耗的多,人口才多。人口多了,生产力才高嘛。粮食不够了,再建粮食基地就是。”

  于是,伴随着十余个超巨型粮食生产基地的建造,众多货运和战斗飞船也随之生产了出来。

  巨量的建材开始运往太空,数万名克隆体穿着宇航服,日夜不休,拿着真空焊接枪、开着各种工业建造飞船等,在虚无浩瀚的太空之中一点一点的建造着这座太空基地。

  与此同时,各种战备物资也开始了全力生产。

  子弹生产线上,来自于各个矿产基地的钢铁、铜、锡、铝等,在大型设备的加工之下,如同流水一般从传送带上流淌出来,一条生产线一分钟便能生产1000颗子弹,一天就是144万颗。

  而这样的生产线,李青松此刻拥有足足100条!

  一天的产量就是1.44亿颗!

  标准型号的炮弹生产线上,重达15KG的标准炮弹同样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一条生产线一天就是2000颗的产量。

  这种生产线,李青松同样拥有100条,一天就是20万颗炮弹的产量。

  星际导弹较为复杂,技术含量较高,没办法造的太快。但就算是单枚质量达到了600KG的星际导弹,李青松同样达到了一天2000枚的产量!

  并且,除了标准型号的星际导弹之外,李青松还开发出了更多类型的星际导弹,譬如战斗部装药翻倍的大威力导弹,战斗部装药减半,但推进剂加倍的高速导弹,战斗部装药不变,但额外添加了大量弹丸的散弹导弹,等等等等。

  以一颗子弹装药量为0.5克,一枚炮弹装药和发射药总计8KG,一枚星际导弹装药平均150KG计算,平均每天,李青松所需要的火药质量便高达2000吨左右,一年就是73万吨。

  足足需要三四个年产20万吨炸药的工厂全负荷运转,才能供应的上。

  这还仅仅只是装药。其余的,子弹弹体,炮弹外壳,星际导弹的零部件,以及最重要的飞船的外壳,零部件,还有太空基地需要的建材,货运飞船运输物资需要的燃料……

  总得加起来,这时刻工作着的110万名克隆体,平均每年生产的各项物资和设备总质量达到了数亿吨。

  便在货运飞船时刻不停地向太空中输送着建材和物资,在数万名克隆体日夜不停的太空工作,上百万名克隆体在地面基地一刻不休的奋斗之中,仅仅不到两年时间而已,李青松定下的三个目标之中的前两个便已经完成。

  三更完毕!!!明天还是三更!求追读求月票啊!!!

第56章 巨大消耗

  此刻,在洛神星周边的环绕轨道之中,除了原本建造出来的那座空间实验室之外,另一个更大型的太空基地出现了。

  空间实验室是长条状的,虽然足够长,但没有足够的厚度和宽度。

  而这座太空基地虽然没有它长,但它是球形形状,直径达到了600米左右。

  它上面延伸出了众多支架,如同扎在大球上的一根根针。

  那是一个个的飞船泊位。

  飞船需要补给的时候,便可以靠拢过来,将自己固定在这些支架上,然后就会有管道延伸出来,为飞船补给各种物资。

  除了物资补给支架外,还有众多的人员通道、飞船维修工位等。

  这颗直径达到了1200米的大球,内部总空间达到了约0.9立方公里。

  在最为核心的部位,是众多巨大的,遵循严格隔离策略存放的罐子。

  一批罐子存放的是液态甲烷、乙烷、氢气之类的,总储量达到了150万立方米,总质量约80万吨左右。

  另一批罐子存放的是纯氧,总储量达到了100万立方米,总质量约110万吨。

  这两项最重要的物资储备之外,便是众多的飞船零部件、维修工具、炮弹、子弹、导弹、发电机、各种设备等的存放空间,以及密密麻麻,极为复杂的内部通道。

  同时,它也具备李青松截止到现在为止最为猛烈的火力和最为强大的防御力。

  它的全部外壳都采取了特种防弹钢制作,平均厚度达到了100mm,其后还有缓冲层、阻滞层、纤维层等,总厚度高达300mm。

  除非用炮弹轰,否则就算用机枪连续射击,都打不穿它的防御。

  除了厚重的外壳之外,它上面还装备了多种多样的武器设施。

  单单是高射速机枪,上面就装备了1500把,机炮也有200门,星际导弹发射架有200个。

  它上面还装备有20台李青松最新研制的高精度雷达,全天候不间断的扫描周边整个空域。

  并且,李青松还打算一旦有战斗发生,就立刻在这座太空基地周边布设上至少100艘战舰作为保护。

  这一整套措施下来,已经是李青松能做到的防护力极限。

  如果连这都保不住这座基地,那也没有办法。

  这是李青松在这两年里完成的第一项工作。

  第二项工作则是,李青松终于组建了自己的第一支太空战舰舰队。

  一百多万名克隆体拼死拼活的工作,上千座庞大基地和工厂日夜轰鸣,在洛神星那充沛的物资支撑之下,李青松终于造出了足足500艘水星级战舰!

  此刻,它们便停泊在一号太空基地周边,拱卫着它,伴随着它一同飞行。

  机枪,机炮,导弹,雷达,光学观测设备,光学定位设备……

  种种作战装备,让这支舰队看起来杀气腾腾,威风凛凛。

  众多货运飞船将补给物资和燃料从洛神星地表的基地集群之中运输到太空基地里,战舰们则无需降落地表,直接便从基地之中获取到了足够的物资补给。

  于是,它们便杀气腾腾的挣脱了洛神星的引力场,开赴深空。

  在这里,它们分成了两队,开始了一次又一次高速机动,一次又一次相互配合。

  大量的空包弹打出去,大量的模拟星际导弹的激光发射出去,一时间,这一片空域之中满是战火。

  这是一次演习。

  此刻,李青松仅仅具备一些纸面推演的星际战斗知识,实战经验是一点没有。

  就像是当初克隆体们使用冷兵器面对怪鸟集群,必须要迅速积累冷兵器作战经验一般,此刻也同样如此。

  演练完了集体作战,接下来是追击战,然后是混战,星球防御战,等等等等。

  因为深空通讯网络还未建成的缘故,为了这次演习,李青松不得不临时铺设了一张通讯网,并且让每一艘战舰俱都开启了坐标共享,这一场演习才能打下去,否则早就乱了套了。

  一天的演练下来,舰队再度回归到了基地这里。

  顾不得分析这一天演习的收获,李青松首先察觉到了一个数据。

  仅仅只是一场演习而已,这一支舰队便消耗了2.5万吨燃料,各种空包弹、模拟弹等消耗了几千吨,算上克隆体们自身的消耗,足足三万多吨的物资就这样灰飞烟灭。

  而这三万多吨的物资,需要1000艘货运飞船往返两次才能补充进来。再算上货运飞船自身的消耗,差不多五万吨的物资就没了。

  “要是克隆体的数量再少点,单单是演习我都演习不起啊。”

  李青松叹了口气。

  休整片刻,补充了各项物资,舰队演习再一次开始。

  没办法,敌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要到来,不趁着现在抓紧备战,晚点可能就来不及了。

  一边大规模生产,一边大规模输送物资,一边大规模演习,另一边,李青松还在操控着数万名克隆体进行预定的三项任务之中的最后一项,深空通讯网络的技术研究。

  两年时间已经过去,在克隆体们的殚精竭虑之下,这一项技术终于也出现了突破。

  “等搭建好了通讯网络,我就能向敌神星发送探测器了,舰队也能远离星球进入太空,不至于总是在洛神星周边打转。”

  李青松立刻调动脑力,做出了深空通讯网络的图纸,然后立刻开始了生产与建设。

  这一张通讯网络最为关键的部件,是100台口径达到了45米的大型天线。

  原本不需要这么多的,只需要20台就够。不过为了防止战时被毁,李青松直接将数量提升了五倍。

  这些大型天线之中的一部分遵照一定的几何结构,大致均匀的铺设在了洛神星的极地、赤道等各个部位,另一部分则铺设在了洛神星环绕轨道上。

  每一座大型天线,李青松都做了尽可能的防护,力求尽可能提升其生存能力。

  除了这些大型天线之外,李青松还制造出了数千颗卫星,将它们像是沙子一般洒在了洛神星周边,更是发射了一些卫星,让它们开始围绕太阳旋转。

  于是,以洛神星为核心,一张密密麻麻的庞大通讯网络便建成了。

  这张通讯网络建成的第一时间,一台探测器便被李青松发射了出去。

第57章 离子推进

  这台探测器采取了李青松现有的最先进的隐形技术:它不仅尽可能的小,还涂成了黑色,表面更是涂了一层隐身材料,以求尽可能的避免被雷达波扫描到。

  同时,李青松为它预设的轨道也是不靠近敌神星的,而是会在距离它约100万公里处以高速掠过。

  于是,一艘战斗飞船加速到一定速度,且轨道合适之后,便将它“扔”了出去。

  此后,它便会一直沿着当前轨道飞行下去。

  在这过程之中,它会时刻和李青松建造的深空通讯网络保持联系,时刻获取自己的相对位置信息,修正轨道,进行变轨之类。

  此刻,它的速度已经达到了约12公里每秒。

  它将会遵循一条弧度微小的抛物线轨道,耗费约40天时间,航行约4200万公里距离,最终到达与敌神星的最近点,并在这个过程之中对敌神星展开观测。

  这并不是李青松发射的唯一一颗探测器。

  在它后面,还有一百多颗探测器陆陆续续发射了出去。如果有需要,李青松随时可以发射更多。

  在等待探测器到达目的地的这段时间里,李青松也没有闲着,而是仍旧全力以赴的进行着战备工作,全力以赴的储备物资、生产克隆体、生产飞船等。

  时间悄然流逝。

  伴随着距离的拉近,这颗探测器渐渐获得了比太空望远镜更清晰的观测视野。

  于是这颗微弱的光点便逐渐具备了圆盘状的结构,隐约能看到上面起伏的沟壑与暗红色的地表。

  这大致是一颗和洛神星差不多的星球,具备差不多的形成时间和元素结构,也差不多在同一时期——都是大约45亿年前,被早期内太阳系的大行星引力交战“甩”了出来,拥有了如此远离太阳的轨道。

  但现在不是进行科研的时候。

  这些数据李青松只是暂时记录下来,完全没有分出精力进行分析。

  他始终在尽力搜索着存在于敌神星上的智慧生命的痕迹。

  在距离拉近到约1000万公里,航程还剩下10天的时候,李青松终于有了第一个发现。

  在敌神星周边,探测器观测到了一个亮点。

  那个亮点大约是长条状的,正在围绕着敌神星旋转。

  它似乎是一艘飞船。

  简单的依据比例换算了一下,李青松得到了一个极为惊人的数据。

  这艘飞船的长度达到了至少五公里!

  五公里长的飞船!

  别说五公里的飞船了,就连太空实验室,自己全力以赴也才造了个1000多米长的出来。

  能造出五公里长度飞船的文明,该具备多么先进的科技实力?

  这甚至已经远远超过了巅峰时代的人类文明!

  李青松一颗心开始慢慢下沉。

  这样一个敌人,绝对不是自己能对抗的。

  只是……当初他们为什么只是将怪鸟引到自己这里,而不是自己动手?

首节 上一节 30/1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